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道林格雷的画像》经典语录

你可能正想要阅读《道林格雷的画像》经典语录,想要了解《道林格雷的画像》经典语录的相关语录,豆豆语录网精心整理了《道林格雷的画像》经典语录的经典语录,供大家参考阅读,那么,下面这些《道林格雷的画像》经典语录内容,如希望是您喜欢的。



《道林格雷的画像》经典语录



《道林格雷的画像》经典语句



我正在看【道林格雷的画像经典语录】,分享给你,一起看吧!O网页链接

你可以去陶宝网上买,一定有的

博尔赫斯说:“奥斯卡·王尔德1854年生于都柏林,1900年死于巴黎阿尔萨斯饭店。他的作品仍然年轻,就像写于今天上午。”故事梗概道林格雷是一名长在伦敦的贵族少年,相貌极其俊美,心地纯真,一位画家为道林画了一幅画像,而道林在画家的朋友亨利勋爵的蛊惑下,向画像许下心愿:美少年青春永葆,所有的岁月的沧桑和少年的罪恶则由画像来承担。道林开始不以为然,没想到自己玩弄了一位纯情的女演员的感情后,女孩自杀,此后竟然真的发现画像上的道林的样子发生了邪恶的变化。此后恐惧的道林反而更加放纵自己的欲望,而画像一日日变得丑恶不堪,道林仍然青春永葆。十八年后,那位画家又见到道林,道林出于对画家作品的憎恨和对自己丑恶灵魂厌恶,谋杀了画家,当年那位女演员的弟弟也前来寻仇,被道林巧言欺骗,不久也死于意外。道林因为女演员弟弟的意外死亡而良心发现,举刀刺向丑恶的画像,结果自己离奇地死去,面容变得丑恶苍老,而画像反而年轻如初。浅析王尔德通过描写道林奇迹般的人生旅途,几乎是不着痕迹地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人只要活在世上,便不可能不犯错,不可能不受到恶习的侵害。因此,原本青春靓丽的容颜注定将变得枯萎,甚至可憎。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去追逐美,才能得到安慰和补偿。他所倡导的生活哲学并不是教人不顾一切地享乐,而是号召人们以追求艺术至上至善至美的方式享受生活。一旦生活中享乐的追求失去了尺度,变成肆无忌惮的放纵,也就失去了美和自我,脱离了艺术的境界,甚至会酿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当道林试图摆脱丑恶的灵魂,努力开始新生活的时候,却意外死于自己之手。他的死无疑是对以往罪孽的清算。王尔德设置这样的一个结尾,并不是随意之举,而是大有深意的:苦海茫茫,回头无岸。人的灵魂一旦堕落,并不能依靠弥补来重新变成好人,只能以死亡来谢罪。从这个层面上说,这部小说不但不反对道德,实际还告诫人们应该遵守道德。唯美主义的体现英国评论家麦克思比尔波姆说:“早在一八八零年以前美就存在,但让美登台亮相的却是王尔德。”王尔德作为英国唯美主义的先锋早得到了普遍承认。《道林格雷的画像》是其代表作之一,它通过一个悲剧故事向我们揭示了具体的表象的美,这种美唯一只能存在与悲剧中,作者借亨利勋爵的口阐述了此种观点:“在存在过的每一件精美事物的背后都有着某种悲惨的东西,最卑微的花朵在饱受苦难之后终于开放”,悲剧成了美的内涵,是美的灵魂――即使并非本质。 这是一个关于灵魂的精美的悲剧,作者在文末用了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一句话:“有如为忧伤画的肖像,一张没有心灵的面孔”,这是对道林格雷的真实写照,同样也是亨利爵士在故事中地位的直接阐释。在文中,诠释美的概念的是画家巴西尔,他被设定为一个不受亨利爵士影响同时能洞穿亨利爵士的特殊存在,但另一方面,他必须为了美的完美而牺牲。格雷是在巴西尔的赞美声中亮相的,巴西尔用艺术家的触觉去感觉美的事物,他追求纯粹的美感,“艺术家应当表现美的事物,却不应搀杂进自己的思想”。格雷就是这样一种存在,他出卖了灵魂,他所经之处留下的唯一只是悲剧,他毁了自己,毁了同样是美的化身的西比尔苇恩,毁了巴西尔,毁了坎贝尔,毁了所有与他曾经过从甚密的人,然而,作者仍坚持认为他是美的,即使这美空洞得没有灵魂。这本小说正是王尔德真实的内心反映。他在给崇拜者的信中写道:“巴西尔是我心目中自己的形象,格雷是我期望中的形象,亨利勋爵是世人眼中我的形象。”

人如果不会老,会怎样?

青春永驻,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然而当一个人真的有了不老容颜,他的生活会怎样呢?

奥斯卡·王尔德思考了这个问题,并用小说的形式给出了回答。

这部小说,也是王尔德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1

美少年道林格雷有着令人羡慕的外貌,但他“美而不自知”。画家霍尔沃德为他画了一幅画像,从这幅画像里道林发现了自己的美。

道林爱上了女演员西碧儿,在表白成功之后,邀请自己的好友,画家霍尔沃德和亨利勋爵来看西碧儿的戏剧,结果西碧儿的演出非常糟糕,演出结束之后道林怒斥西碧儿,觉得自己看错了她,她根本不懂艺术,也不懂戏剧。

第二天,道林反思自己的行为,准备去找西碧儿道歉时,得知西碧儿自杀,这给道林带来了很重的道德包袱,让他更接近亨利勋爵,来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亨利勋爵把道林当成一种人生的试验品,给道林灌输了一系列人生“歪理”,诸如:

只有肤浅的人才不会以貌取人。It is only shallow people who do not judge by appearances.我们忍受不来和我们同样毛病的人。We can’t stand other people having the same faults as ourselves.美是一种天赋,实际上,美超过了天赋,因为它不需要解释。And beauty is a form of genius - it is higher, indeed, than geniusas it needs no explanation.只有两种人真正让人迷恋——无所不知,和一无所知的人。There are only two kinds of people who are reallyfascinating--people who know absolutely everything, and people who knowabsolutely nothing.男人结婚是出于厌倦,女人结婚是出于好奇,结果双方都大失所望。Men marry because they are tired;women,because they are curious;bothare disappointed.

亨利的歪理被很多营销号说成是王尔德的语录。当年王尔德曾说,人们以为小说里的亨利是他,他自己则希望他是道林,而实际上,他是画家霍尔沃德,敏感而脆弱。

可叹一百多年后,人们对他依然如此误解。

在亨利勋爵的蛊惑下,道林和画像交换了容颜,得以让自己的容颜永驻。

小说的结局是,道林杀死了“画像”,却忘了画像里的才是真的道林,道林死了,画像却青春永驻,依然光彩照人。

2

小说的诞生有个有趣的缘由。

出版商邀约王尔德和柯南·道尔写小说,王尔德交出的就是这一部他唯一的小说,而柯南·道尔交出的小说,则是福尔摩斯系列的第二部——《四签名》。

在王尔德的第一版小说里,毫不掩饰画家霍尔沃德对道林的爱。在道林和画像交换了容颜之后,也是画家最先发现了道林的不对劲。画家来拜访道林,得知了道林的秘密。

道林因厌倦画家的劝诫而杀死了画家,胁迫自己懂化学的好友处理了画家的尸体,在拜访了亨利勋爵之后,道林回到家中,想要毁灭画像,却毁灭了现实的自己。

小说在1891年出版后几乎遭到了英国评论界的齐声指责,有报纸批评说:“这是一本有毒的书”,认为这本书侮辱了上流社会的价值观,是不道德的。

别说按照当时的标准,就是按照今天的标准来看,这部小说也足够惊世骇俗。

没有传统的人物,没有传统的情节,在这部小说里,爱情只是点缀,占据的篇幅极少,在女演员西碧儿自杀之后就没有了,甚至没有传统的恶人。

蛊惑了道林的亨利勋爵自始至终锦衣玉食,过着雍容华贵的生活,并没有受到惩罚,还有邪恶的“画像”,也光鲜亮丽,道林杀死画像,并非出于道德悔悟,而是想永远消除自身的污点。

迫于压力,王尔德后来作出了修改,修改版删除了画家对道林的情感,结局是道林想要洗净自己的灵魂,重新开始,于是要毁灭画像,却杀死了画外的自己。

这个版本也是现在最流行的,中文译本也多按照这个版本来的。然而个人觉得第一个版本可能更符合王尔德的本意。在那一版里,道林杀死画家,被他胁迫处理了画家尸体的友人,也因为良知谴责而自杀,道林的罪行没有人发现。

道林在去了亨利勋爵家闲谈一番之后,回到住所,自己内心也知道没有人会知道他的罪行,甚至他去坦白,都没有人会相信,大家会以为他疯了。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下,道林看到画像的变化,意识到画像才是这一切的记录者,决心毁掉画像,彻底抹除自己的罪行,最终导致了现实中道林的死亡。

也就是说,在第一版中,道林与画像的较量是纯粹的,没有任何外力的,摧毁画像完全出于道林自己的意愿,也可以理解成现实与艺术之间的张力。

3

王尔德一直被视为“唯美主义”的代表,现在“唯美”这个词已经泛滥,还有了某些“矫情”的含义。

但在19世纪,唯美主义的提出是非常大胆的。

自古希腊开始,柏拉图认为人的生活是对理念的模仿,艺术/诗人则是模仿人的生活,是对模仿的模仿,从而贬低艺术/诗人的作用。亚里士多德提高了诗人、艺术家的地位,认为艺术表现的是人们应该过的那种生活,于是艺术的道德作用体现了出来。

柏拉图

在这样的传统之下,艺术一直与道德相连。

这一点东西方是相似的,在东方美学里,美也一直有着教育、教化功能,例如孔子对于“乐”的重视。现在人们常说“真、善、美”,顺序上也是“美”在“真”和“善”之后的。

人如果只有“美”而没有道德(善),那是祸水,是妖精。

艺术要模仿生活,是人们熟悉的论调,“艺术来源于生活”,也有同样的意思。

但王尔德把艺术和道德做了切割,把艺术和生活的关系倒置过来。

一本书无所谓道德、也无所谓不道德,书只有写得好或者不好,仅此而已!(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moral or an immoral book. Books are well written, or badly written. That is all!)

在王尔德那里,人的道德生活不过是艺术作品的一种题材,善与恶是艺术家的创作素材,而不是创作目的。(Vice and virtue are to the artist materials for an art.)如果艺术需要,艺术家可以描绘不道德的事物,一切都是为了艺术而服务的,生活也是对艺术的模仿。

王尔德

艺术是超越道德的,模仿生活、表现道德、塑造道德模范,在王尔德那里都不是艺术的目的,艺术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美。

美是艺术唯一的追求,这也是“唯美主义”的内涵。

而现实生活,有时候却是对艺术的一种损害。

4

在《道林格雷的画像》里,体现现实与艺术的矛盾的地方比比皆是。

道林爱上的女演员西碧儿,在爱上道林之前,她的人生里,舞台与现实是不可分割的,她自己就是她所饰演的剧中的人物,无论哪一幕剧,她都全身心投入,因此是被人们认可的天才演员。

然而在道林看了她的剧,爱上了她(剧)之后,她在道林的表白中得知原来在舞台(艺术)之外,还有自己的生活。她不是剧中的朱丽叶,在艺术之外,她有自己的罗密欧。

这个发现在西碧儿那里产生了现实与艺术的矛盾,于是在道林带着霍尔沃德和亨利勋爵来看戏的时候,她完全无法投入自己塑造的人物,整晚游离在艺术之外,演出非常失败。

演出后,道林因为西碧儿的演出失败而斥责西碧儿,道林的话说得很难听,好像西碧儿没演好这一场戏就被判死了死刑一样,很多人也对此非常不解。

实际上对于道林来说,他爱的本身就是舞台上的西碧儿,是艺术的西碧儿,而不是现实中的西碧儿,当舞台上的西碧儿消失了,甚至还是因为自己的表白而消失的,道林根本无法接受,于是说了很多刻薄的话,导致西碧儿自杀,从艺术中来到现实的西碧儿宣告死亡。

不只是西碧儿,道林自己也在实践着像艺术那样的生活。

道林(现实)想像画像(艺术)一样生活,而把现实的自己和艺术中的自己做了交换。

道林最终的破灭感不是来自良心发现,而是发现了这种交换的虚幻性。

生活最终是无法艺术化的,因为生活并不是美的。艺术越是反映生活,艺术越远离美,因此道林在做了恶事的时候,画像里的道林就变得丑陋。这个细节表明,对生活的靠近是对艺术的损害,这也是王尔德自己的痛苦。

因此在最后的结局中,试图杀死画像的现实的道林死了,而画像却依然存在着。

如果按照传统的小说套路,这样的结局很难被人接受,但按照王尔德的观点,道林之死表明,在现实与艺术的交锋中,现实必败。这样的结局也重申了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宣言:“生活模仿艺术甚于艺术模仿生活。”(Life imitates art far more than art imitates Life)

文学之夜-观众朗读,部分自选片段:1.王尔德是个被埋没的社科学者,诚意推荐《社会主义下人的灵魂》;2.《夜莺与玫瑰》《道林格雷的画像》经典语录;3.英文朗读王尔德监狱长诗《the ballad of reading gaol》;4.大赞川妹子!川味王尔德:“个性善良总比不上长得巴适~但总比说你长得丑好。”

不要虚掷你的黄金时代,不要去倾听枯燥乏味的东西,不要设法挽留无望的失败,不要把你的生命献给无知、平庸和低俗。——奥斯卡·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 ​​​#每日一善##正能量、励志、经典语录合集#

展开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经典语录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