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资治通鉴的50句经典语录

资治通鉴的50句经典语录这篇内容是经过特别精心的整理的,这篇经典语录的内容相关性较强,所以,如果您想要看看资治通鉴的50句经典语录的话,这一篇资治通鉴的50句经典语录应该是您需要的。



资治通鉴的50句经典语录



《资治通鉴》作为一本经典名著,涵盖了16朝1362年的历史。里边包含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历代君臣成败之事,可谓是一座蕴藏着无限智慧的宝库。

这样的巨著,常读常新,随着自己阅历的增长,对里边事件和人物的认识愈发深刻。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此言不虚。

目前正在读第三遍,谈一谈阅读感受。

从小喜欢看书,小时候家里就有白话版的《资治通鉴》,纯粹当故事会看的,不求甚解。

后来长大点后闲暇时的阅读也是这套书,断断续续的看完一遍,也只是对一些事件、人物有个大概的印象,不过就凭这点,我的历史成绩没差过。

后来大学期间又读了一遍,这次认真读了,对整个宏观的历史架构,事件脉络、人物关系进行了梳理,此时看的更多的是王朝的治乱兴衰、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

总体来说第二遍还是偏于对历史本身的研究,思想层面上还是宏观上的体会比较多,对国家发展、政治制度、民族关系、选官制度等关注的比较多。

虽然我的专业工商管理已经开始接触到组织、运筹、战略、人事、决策等相关领域,无奈实际的社会经验太缺乏,在更微观的部分大多是隔靴搔痒的分析,有点纸上谈兵的感觉。

说实话,第二遍读完后,就是感觉自己的知识储备更丰富了,各种人物的形象活跃在我的脑海里。除此之外,并没有感觉读史使人明智,也没有太多的能指导自己的生活。但是自己对历史一直有强烈的兴趣,阅读历史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直到自己进入社会,接触到真正的利益博弈,经历过各种明争暗斗,参与到各种组织行为的管理、决策上来时,才发现很多情况其实在历史上发生过,虽然情形不同,但本质上是一样的。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千百年来,虽然沧海桑田,但永远不变的就是人性。一切历史说到底是人的历史。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发现了历史中的另一面,历史中的人物不再是一个个符号,而是变成了鲜活的人物,在我的脑海里他们开始有喜怒哀乐、有欲望,有恐惧。

至此,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这是一本真正的帝王之书。人性的真善美早已被司马光写透,但是只有有一定阅历的人才能穿透这历史的迷雾,洞察背后的智慧。

同现实碰撞的越激烈,《资治通鉴》的光芒就越耀眼。

下面,我简单举几个例子:

一、卫嗣君的钓鱼执法目的何在?

《资治通鉴》第四卷 周纪四嗣君好察微隐,县令有发褥而席弊者,嗣君闻之,乃赐之席。令大惊,以君为神。又使人过关市,赂之以金,既而召关市,问有客过与汝金,汝回遣之;关市大恐。又爱泄姬,重如耳,而恐其因爱重以壅己也,乃贵薄疑以敌如耳,尊魏妃以偶泄姬,曰:“以是相参也。”卫嗣君在位时喜好侦察别人的隐私。有个县令曾掀开褥子,露出下面的破席子。卫嗣君听说了,便赏赐给他一领新席。县令大惊,以为国君料事如神。卫嗣君还曾派人经过关卡,用金钱贿赂掌关的官员。事后把掌关官员召来,指令说有客人过关时给了你金了,你快退回去。掌关官员十分惊恐。卫嗣君还宠爱泄姬,器重臣子如耳,但又怕这两人因受到宠爱器重而敢于欺瞒自己,于是提升另一个臣子薄疑来与如耳匹敌,尊崇魏妃来与泄姬分庭抗礼,说:“以此可互相参列比较。”

卫嗣君作为一国之君,这些行为看似不合理,其实背后都是其独特的管理之道。

01.营造监察机关无处不在的假象

县令作为一个基层的小官,一个破席子的小事都能被卫嗣君发现,这是否能说明卫嗣君有强大的监督机构来监督所有人了?

答案是否定的,这件事反而暴露了卫嗣君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他根本没有这个力量。

试想,如果他拥有这么一套强大的监察机关的话,那么他肯定不会因为这么一件破席子的小事而把自己的监察力量给暴露出来,而是用于更重要的事情。

所以,卫嗣君应该是偶然的机会得知了这件小事,就用它大做文章,让官员百姓真以为卫嗣君拥有细致入微的监察力量,从而诚惶诚恐,不敢违逆卫嗣君。

而卫嗣君也用这种方式实现了低成本管理。

02.钓鱼执法

为了实现更强的控制,卫嗣君又玩了一出钓鱼执法。他先派人贿赂官员,又挑明此官收取贿赂。

让大家以为自己无时无刻不在被监督,更是小心翼翼,不敢造次。

如果卫嗣君真有强大的监察机关的话,根本没有必要钓鱼执法,用这种方法震慑大家。

不过,不得不承认,这种管理方式确实加强了对官员的控制,也保证了规章制度的落实。

03.制造内部斗争,维护权力平衡

为了防止自己宠爱的大臣和妃子欺骗自己,使自己收到蒙蔽,权力被架空。

卫嗣君又提拔了一批大臣和妃子来与他俩抗衡,这样可以听取双方的不同意见,避免了信息闭塞,被蒙蔽而不自知。

同时制造了内部矛盾,坐上观虎斗,使大家的精力消耗在下级斗争上,这样卫嗣君增强了对整个国家的控制。

这就是《资治通鉴》中对卫嗣君的记载。

二、领导问题人事问题,你该怎么回答?

《资治通鉴》第一卷 周纪一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魏文侯问李克:“先生曾经说过:‘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现在我选相不是魏成就是翟璜,这两人怎么样?”李克回答说:“下属不参与尊长的事,外人不过问亲戚的事。臣子我在朝外任职,不敢接受命令。”魏文侯说:“先生不要临事推让!”李克说道:“国君您没有仔细观察呀!看人,平时看他所亲近的,富贵时看他所交往的,显赫时看他所推荐的,穷困时看他所不做的,贫贱时看他所不取的。仅此五条,就足以去断定人,又何必要等我指明呢!”魏文侯说:“先生请回府吧,我的国相已经选定了。"

人事的任免问题一直是职场中最敏感的问题之一,涉及面很广,造成的职场影响也很大。

李克作为职场老手,给出了正确回答的模板,让我们看看这里边的智慧。

魏文候用意何在?维护权力的稳定

国相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德大官,地位举足轻重。

因此对合适的人选需要综合考虑。

其中一条就是要维护好朝堂上权力的制衡。

李克属于朝廷重臣,他的选择影响着权力天平的倾斜。

如果李克说出自己支持的人选,那么未来的国相必然会因为举荐之功和李克亲近。这样两个重臣的联合会使朝堂的权力秩序失衡,威胁到魏文侯的统治。

所以魏文侯要么会选择另外一个人选,要么还是选择李克支持的人,但是会把李克调离权力中心,以免结党做大。

信息不足,寻求决策支持

一般而言,对于高级管理者的任免,老板都有自己的倾向。

但不排除候选者势均力敌,难以选择的情况,这是老板也会向下级多获取一些信息,为自己做出最终的决定提供更多的依据。

2.李克的回答

这个问题是个坑,不管回答谁都得得罪另一方,还得注意领导的心思。

李克还是用三招接下来了。

资格不够挡回

卑不谋尊,疏不谋戚

下属不参与尊长的事,外人不过问亲戚的事

老板这些事情不是我的级别该考虑的啊,我那有资格对国相的人选说个一二,您还是饶了我吧。

以不熟悉情况为由

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

臣子我在朝外任职,不敢接受命令。

老板,我一直在外地任职,全部心思都在业务上,对这些情况也不了解,实在不敢瞎做判断。

只提建议,不给结论

上边两个回答,好比让魏文侯一拳打在了棉花上,吃不上劲。

但是魏文侯没有放过他,非要让李克给个回答。

于是李克给出了合适人选的筛选依据,让魏文侯自己做决定。

魏文候也顺着台阶下了,大家都很满意。

三、前后不一的人,商鞅的处理方式

《资治通鉴》第二卷 周纪二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这时,那些当初说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来说新法好,商鞅说:“这些人都是乱法的刁民!”把他们全部驱赶到边疆去住。此后老百姓不敢再议论法令的是非。

这段说的是商鞅变法中对前后摇摆不定一些人的处理办法,让咱们分析一下这里边有商鞅的那何种考虑?

1.为继续变法减少阻力

变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刚开始变法触及到了某些人的利益,这些人就反对变法,现在发现变法对他们有好处,又来支持变法。

商鞅在往后还会有更多的变法措施,如果这些人又来反对怎么办?

索性把他们全部发配边疆,不但少了减少了阻力,而且打击了潜藏在里边的的政治投机分子。

在生活中,对于这些人也要提高警惕,他们不一定会是你坚定的支持者,很可能跟你亲近只是投机。

在你风光时他们会是最先靠近你的人,而在你遭遇困顿时也会是最先离你而去的人

02.树立秦法至高无上的权威

有些东西,因为信息不对称是不能在当时解释其所以然的。

有些措施,是痛在一时,利在长远的。

可惜这些措施并不能被有些人所理解,这就需要靠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来保证执行。

所以商鞅需要通过惩罚质疑变法的人来维护秦法的权威,消除变法的阻力,以实现秦国的富强。

在毛主席指挥的四渡赤水战役中,对于国名党军队的动向只有毛主席和周总理知道,所以很多人包括高级指战员对毛主席的这种指挥感到不解,但因为红军严明的纪律,保证了命令的执行,最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在组织中,高层管理者有自己的战略考虑,但又不能向中层管理者和员工解释,如果没有高层管理者令行禁止的权威,那么往往会让上下不一心,造成损失或失败。

03.防止引起思想混乱

战国期间,各国都在进行着兼并战争,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这种情况下,商鞅必须统一思想,集中资源来应对严酷的生存环境。

这些乱民对变法好坏的议论,会触发秦民更多的思考,容易造成思想的混乱,降低秦国的凝聚力,甚至分化国内的利益集团,造成变法失败,秦国继续积贫积弱。

这才是这些乱民被发配边疆的根本原因。

在一个组织的早期中,尤其是创业公司,效率就是生命。这时还在求生存阶段,需要的是大家拧成一股绳,团结一致克服困难,度过难关。

这时候需要的是实干家,而不是评论家。需要的是统一思想完成任务,而不是纸上谈兵的空想内耗。

四、进入新组织后,小心第一个跟你说话的人

《资治通鉴》第十三卷 汉纪五 代王驰至渭桥,群臣拜谒称臣,代王下车答拜。太尉勃进曰:“愿请闲。”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无私。”太尉乃跪上天子玺、符。代王谢曰:“至代邸而议之。”代王驰车赶到渭桥,群臣跪拜进见,俯首称臣,代王下车还礼。太尉周勃近前说:“希望与您单独谈话。”宋昌回答说:“您要说的,如果是公事,就公开说;如果是私事,做王的人是没有私情的。”太尉才跪下,呈上天子所专用的玺和符。代王辞谢说:“到代国官邸再商量此事。”

这一段历史的背景是:

在周勃,陈平铲除吕后的势力后,决定废除当时的皇帝少帝,迎立刘邦的四子代王刘恒继位。

这段就是汉文帝刘恒前往长安准备登基的过程。

刘邦死后,无人能节制吕后的势力,吕后疯狂清洗刘家子孙,随意废立皇帝。

在铲除诸吕后,以周勃和陈平为首的老臣为了防止再次出现外戚做大弄权的局面。

于是选择的没有根基,且外戚没有势力的代王刘恒继位,以便容易控制。

结果他们发现,汉文帝刘恒聪明绝顶,不是平庸之辈。这帮老司机的套他一个都没钻。

周勃要求跟汉文帝说说悄悄话,就是周勃的第一个操作。

可惜被汉文帝的随从宋昌果断拒绝了。

这可真是让周勃尴尬。

今天咱们来看看为什么周勃的这个请求必须拒绝。

1.周勃的动机

汉文帝马上就要成为最高权力中心,那么谁最先靠近汉文帝,最先获取他的好感,就会有获取权力的机会。

在《人民的名义》中,当祁同伟听说即将上任的沙瑞金省委书记居然是老检察院长陈岩石的养子时,就马上去陈岩石的家里帮忙翻地,以便获取沙瑞金的好感,也是同样的道理。

如果是没有经验的管理者就会被周勃,祁同伟他们的表演迷惑,认为这是可以信赖之人。

其实不然。

这些人只是比其他人对权力的追求更加积极了,想抢占第一顺位。

2.拒绝的理由

朝堂之上,各种派系混杂,各自的政治主张,背后的利益不尽相同。作为未来的最高统治者,你要制衡各派,而不是加入到某派中去。

这样会造成权力的的失衡,这样自己其实也被一派控制了。

而且周勃作为铲除诸吕,匡扶汉室的重臣,故意选择一个势力弱小的代王继承皇位,不能否定没有想要控制皇帝的想法。

这时候如果文帝跟周勃说了悄悄话,那么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会让其他人怀疑两人是不是已经达成了某种协定,成为了利益共同体。

这样会抑制除其他势力对汉文帝的亲近。

所以汉文帝一碗水端平,在不了解全局情况的时候拒绝和任何人有过多交流,实在高明。

新进入一个组织,一个职场,如果有人没来由的跟你亲近,那么你要小心了。

这不是热情,这是拉拢。

周勃在被拒绝后,就奉上玉玺请求汉文帝接受登基,结果又被拒绝了。

这是为何?继续往下看。

后九月,己酉晦,代王至长安,舍代邸,群臣从至邸。丞相陈平等皆再拜言曰:“子弘等皆非孝惠子,不当奉宗庙。大王,高帝长子,宜为嗣。愿大王即天子位!”代王西乡让者三,南乡让者再,遂即天子位;群臣以礼次侍。闰九月,己酉晦(二十九日),代王刘恒进入都城长安,住在长安的代国官邸,朝廷群臣都护送到官邸。丞相陈平等人再次跪拜启奏说:“刘弘等人都不是孝惠帝的儿子,不应侍奉宗庙做天子。大王是高帝的年长之子,应继承皇统。我们恭请大王登基做皇帝!”代王谦逊地按宾主的礼仪面向西,辞谢了三次,又按君臣之仪面向南,辞谢了两次,于是,即皇帝位;群臣按朝见皇帝的礼仪和官秩高低排班侍立。

到了长安城后,群臣又一次请求汉文帝登基,这次汉文帝接受了。

原因就在文中:标榜皇权天授,不来源于其他

在来到长安后,陈平的劝进可谓是说到了汉文帝的心坎里。

陈平说:刘弘等人都不是汉惠帝的儿子,不应侍奉宗庙做天子。大王是汉高祖的年长之子,应继承皇统。(汉惠帝是刘邦的儿子,和汉文帝平辈)

现在的少帝不是汉惠帝的儿子,那他就没有继承皇位的法理基础。所以现在的皇帝不是正统,应该废除。

而汉文帝作为刘邦的儿子,是真龙的血脉,可以继承皇位。

这就是汉文帝想要强调的:皇权天授,我能当皇帝是因为我是刘邦的儿子。

这种伦理道德的力量无比强大。

如果汉文帝在渭桥就接受了群臣的劝进,那么汉文帝的皇位更多靠的是群臣的支持。这种支持是不稳固的,今天群臣支持你,让你当皇帝,明天不支持你了,就把你废了。

刘邦死后各种废立皇帝的事足以让汉文帝高度警惕。

但是汉文帝再次强调了皇权的根基来自天授,一国之君,岂是大臣们能够随意废立的。

至此,在强调君权的天然合理性和神圣不可侵犯性后,汉文帝终于登基,当上了皇帝。

汉文帝登基后的当天,又采取了很多措施巩固自己的权力,限于篇幅,就不张开了。

有兴趣的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 公子北海

哪里有完整解读。

《资治通鉴》里边蕴藏的智慧太多了,用全身是宝来形容,毫不夸张。

学生时期看历史,就真的当故事看,领悟不到其中的精髓。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是给宋神宗看的,目的是给帝王们出一本帝王之术的教科书。

司马光对当时的历史书的内容进行选择,所谓“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每个故事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就看你能否知其深意。

以上,就是我这么多年读《资治通鉴》的感受。

说实话,这套书实在太厚了,如果对历史不感兴趣的,很难坚持看完吧。

如果是第一次读,我建议快速浏览,观其大略就可以,先通读一遍建立对全书的整体认识,再精读第二遍,带上你的思考,调动你的阅历,这样才能吸取到古人的智慧。

补充阅读:

《资治通鉴》里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www.zhihu.com

我的公众号: 公子北海

专门研读《资治通鉴》蕴藏的古人智慧,在这里,我将为你剖析历史经典,挖掘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升阶秘籍。欢迎大家来和我交流。(公众号后台可获取电子版《资治通鉴》)

感谢阅读,如果有帮助花一秒钟点个赞再走吧。

资治通鉴的50句经典语句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大臣司马光所主持编写的,当时的皇帝是宋神宗,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取得这个名字,就是从历史中可以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对后人治世有帮助。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300多万字,耗时19年,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资治通鉴》记载历史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包括秦、汉、晋、隋、唐统一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其他政权,共1362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同时也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历史发展的规律。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它是中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与《史记》并称为中国史学的两颗璀璨明珠。

一部300多万字的史书,日理万机的毛泽东同志竟然读了十七遍,可见此书蕴含的人生奥秘之多。为了更好的认识此书,了解世界和人心的奥秘,以及做人的道理,哲学诗画特意为粉丝们精选了24个名句警句,一起来学习,品悟!

1,夫听者,事之候也;计者,事之机也;听过计失而能久安者鲜矣!故知者,决之断也;疑者,事之害也。

实际含义:做事不要优柔寡断,错失良机。

2,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实际含义:一个人能懂得智慧,而且口才很好,就是贤人。如果能坚强和有毅力,那就更好了。

3,行于霜上而知严寒冰冻将至。

哲理含义:当你走在霜冻上之后,才会真正的知道严寒将至。

4,治性之道,必审己之所有余而强其所不足,盖聪明疏通者戒于太察,寡闻少见者戒于壅蔽,勇猛刚强者戒于太暴,仁爱温良者戒于无断,湛静安舒者戒于后时,广心浩大者戒于遗忘。必审己之所当戒而齐之以义,然后中和之化应,而巧伪之徒不敢比周而望进。

哲理含义:改变自己脾性有方法,聪明的人要戒除处于敏感的毛病,勇猛刚强的人要戒除太暴躁的毛病,善良温良者要戒除不果断的毛病,而心胸广博的人要戒除遗忘细节的毛病。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中和全面,那些小人虚伪之徒就不敢轻易冒犯了。

5,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材也,取其所长,用其所短。

实际含义:圣人用人,好比工匠选材料,应选取他的特长,避开他的短处。

6,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实际含义:做人如果德才兼备,那是圣人。如果才华和品德都没有,那是愚人;如果德性高但才华低,可以称为君子;如果才华高而德性低,无论如何都是小人。

7,牧心者,牧天下。

哲理含义:善于把握人心的人,可以把握天下。

8,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功而遂。

哲理含义:开始做事选择了困难的,则碰见容易之事,很轻松就搞定。能够规避自己短处的人,则碰见自己所擅长的,则很快就可以做成。

9,不痴不聋,不做家翁。

生活含义:人只有到了又聋又痴的老年,才会呆在家里不出门。年轻人要多出去闯荡,建立功业。

10,秤砣虽小压千斤,以其德足以教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

生活含义:秤砣虽小但是可以衡量斤两,它是德化风俗的标准,如同蜡烛的火焰,看似很小但思虑深远,其蕴含的凝聚力足以集结仁义之师。品德大好的人可以利益天下,品德小好的人可以利益国家和家庭。

11,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实际含义:借鉴前世的兴衰历史,以便考察当今的荣誉得失。

12,夫聪慧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实际含义:聪明是一种才华,正直谦虚是一种品德;才华是德性的资粮,德性是才华的根本。

13,能择善者而从之,美自归己。

哲理含义:择取别人的长处,然后去学习,这样就会将自己的长处归为几用。

14,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无礼无忠,国何以立?

哲理含义:君主礼貌待臣子,臣子做事表达忠心。没有礼貌和仪式,没有忠诚和忠心,国家何以确立呢?

15,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哲理含义:狡猾的兔子死了,帮助捕猎的狗给吃掉了。飞鸟没了,锋利的弓箭要藏起来。国家战乱平定了,谋划的大臣也被处死了。

16,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

哲理含义:千钧之力才能够拉的开的强弓,是不会用来射杀小老鼠的。万石那样重的巨钟,用小草去敲打它,是不会发出声响的。

17,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生活含义:多听众人的意见会心理明白,只听一个人的意见则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狭隘和独断。

18,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生活含义:不以正确的方法去爱,就会变成为一种伤害。

19,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

生活含义:防止寒冷莫过于厚厚的皮裘,停止诽谤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自己修正好自己。

20,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

哲理含义:礼仪的存在在于能够分辨贵贱,使得亲疏有序,裁定万物,处理日常事务。没有约定就不能够显扬,没有爵号的器物,就不会有相应的形象。

21,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

哲理含义:任用贤德之人治理天下,天下一定会太平;如果使用不贤德的人去治理天下,天下一定会大乱。

22,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哲理含义:君子会用自己的才能去做善事,小人会用自己的才能去做坏事。

23,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

哲理含义:自己睡觉的床榻旁边,怎么能容许其他人来呼呼地睡大觉呢!这是赵匡胤宋太祖说的话。比喻自己的利益或势力范围不能容许他人来侵占、染指。

24,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

哲理含义:男子汉大丈夫许诺了别人,就算是千两黄金也不会交换。

“资”是帮助的意思。

“治”是治理的意思。

“通”是从古到今。

“鉴”是指镜子,含有警戒和教训的意思。

“资治通鉴”:有鉴於往事,以资於治道。

“资治通鉴”,读音:【zī zhì tōng jiàn】

造句:

1、《汉纪》、《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等;与二十五史相为表里的纪载典章制度文献的史书,则有《通志》、《通典》、《文献通考》等通常称为“十通”。

2、司马光《资治通鉴》书影“吐哺握发”:《史记·鲁周公世家》载,“然吾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比喻句:1。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2。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3。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4。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与气质,使人高尚。 5。读一本好书等于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6。选书应和交友一样谨慎。  因为你的习性受书籍的影响不亚于朋友。 7。书是智慧的钥匙。 8。政治家说:"书是时代的生命。" 9。经济家说:"书是致富的信息。" 10。文学家说:"书是人类的营养品。" 11。学生们说:"书是不开口的老师。" 12。迷惘者说:"书是心中的启明星。  " 13。探索者说:"书是通向彼岸的船。" 14。奋斗者说:"书是人生的向导。" 15。急于求知者说:"书是饥饿时的美餐。" 16。书就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17。书——这是一代对另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这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中选,这是行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走来接替他的岗位的站岗人的命令。   18。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19。这几天的天气真是太冷,寒风吹在脸上好像刀割一样。 20。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动不动扒在火堆里。 21。那个人骨瘦如柴 。 22。 这个人壮硕如牛。 23。在图书馆扒着睡觉的时候流口水,就象晚年石钟乳一样 24。  钱钟书围城里说:打呼噜象放长线的风筝。 25。西湖象一块碧玉,一面镜子。 26。棉花象雪架一样。 27。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在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28。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29。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高大的山神,像神秘的古堡,像沮丧的巨人,像一条连绵不断的地毯。 30。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一道亮丽的彩虹,像仙女飘舞的裙带,像一座七彩小桥,像一朵朵耀眼,绚丽的云。   31。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睛。 32。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33。人潮卷来卷去,地坝变成了露天舞台。 34。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暗喻) 35。炕沿上坐着的那个鬼子军官,两眼红红的,像刚吃过死人的野狗。  ” 36。他打破了一块玻璃,吓得像妖怪一样逃跑了。 37。春天到了,大地变成了一片绿毯。 38。 一艘银灰色的气垫船,像一匹纯种烈马,在金波粼粼的海面上飞掠而过。 39。她的文章写得很好。结构就像人体内的神经结和神经网的关系那样严密。 40。  小弟弟的脸胖乎乎、红扑扑的,看上去真像一个可爱的大苹果,我真想去咬上一口。 41。远远望去,泰山峰上的松树连成一片,浓浓的,看上去就像人的颧骨上横着的一道剑眉。 42。食堂开饭时,全校同学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挤成一团。 43。敌机逃窜了,我们的飞机紧紧追在后面,像豺狗追小白兔一样,一前一后。   44。像鹅毛,像芦花,像棉絮的大雪降落下来。 45。火红的枫叶像火花一样纷纷地飘落下来。 46。运动员像离弦的箭一般向终点跑去。 47。北极星橡盏指路灯一样挂在天空。 48。梦像一条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想捉他,他已经跑了。 49。梦像一片雪花 ,在空中飘舞,想抓住他,他已经融化了。   50。我像风筝一样, 不能远走高飞 ,痛苦无奈像秋千一般, 荡了出去又回来 。

“资”是帮助的意思,

“治”是治理的意思,

“通”是从古到今,

“鉴”是指镜子,含有警戒和教训的意思

资治通鉴:有鉴於往事,以资於治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