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要了解一些阿列克谢耶维奇经典语录的时候,豆豆语录网已经为您备好了这些阿列克谢耶维奇经典语录的内容,等待您的翻阅,相信这些阿列克谢耶维奇经典语录的相关信息会是您正想要阅读的经典语录。
阿列克谢耶维奇经典语录
阿列克谢耶维奇经典语句
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83 年一 1945年),苏联作家。长篇小说、三部曲 《苦难的历程》是其重要代表作品,描写了在 一战、十月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 下,几个年轻的知识分子经历曲折的道路,最 后走向革命的历程,作品生动揭示出知识分子 只有与工农大众相结合、投身报国才能幸福这 一重要主题。
1、幸福,就在于创造新的生活,就在于改造和重新教育那个已经成了国家主人的、社会主义时代的伟大的智慧的人而奋斗。
2、生活的主要悲剧,就是停止斗争。
3、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和发式,而在于他的本身,在于他的心。要是人没有心灵的美,我们常常会厌恶他漂亮的外表。
4、利己的人最先灭亡。他自己活着,并且为自己而生活。如果他的这个“我”被损坏了,那他就无法生存了。
5、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
6、所谓友谊,这首先是诚恳,是批评同志的错误。
7、我在自己的一生里也曾经历过被遗弃和背叛的痛苦。可是有一种东西却救了我、我的生活永远是有目的、有意义的,这就是为社会主义而奋斗。
8、只有像我这样发疯地爱生活、爱斗争、爱那新的更美好的世界的建设的人,只有我们这些看透了认识了生活的全部意义的人,才不会随便死去,哪怕只有一点机会就不能放弃生活。
9、要永远觉得祖国的土地是稳固地在你脚下,要与集体一起生活,要记住,是集体教育了你。哪一天你若和集体脱离,那便是末路的开始。
10、真正的朋友应该说真话,不管那话多么尖锐。
11、人的巨大的力量就在这里——觉得自己是在友好的集体里面。
12、对于我,做个战士是最大的幸福……一切个人问题都不如社会主义事业那样永久。
13、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
14、医治一切病痛最好的最宝贵的药品,就是劳动。
15、生活赋予我们的一种巨大的和无限高贵的礼品,这就是青春、充满着力量,充满着期待、志愿,充满着求知和斗争的志向,充满着希望、信心的青春。
16、勇敢产生在斗争中,勇气是在每天对困难的顽强抵抗中养成的。我们青年的箴言就是勇敢、顽强、坚定,就是排除一切障碍。
17、人生最美好的,就是在你停止生存时,也还能以你所创造的一切为人们服务。
18、在人生的任何场合都要站在第一线战士的行列里。
19、人的巨大的力量就在这里——觉得自己是在友好的集体里面。
20、我只相信一条、灵感是在劳动时候产生的。……劳动,这是一切钝感的最好的医生。
21、幸福是多方面的。我也是很幸福的。创作产生了无比惊人的快乐,而且我感觉出自己的手也在为我们大家共同建造的美丽楼房——砌着砖块,这样,我个人的悲痛便被排除了。
22、不停留在已得的成绩上,而是英勇地劳动着,努力要把劳动的锦标长久握在自己手里。
23、理想对我来说,具有一种非凡的魅力。我的理想……总是充满着生活和泥土气息。我从来都不去空想那些不可能实现的事情。谁若认为自己是圣人,是埋没了的天才,谁若与集体脱离,谁的命运就会悲哀。集体什么时候都能提高你,并且使你两脚站得稳。
24、光明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
25、爱国心再和对敌人的仇恨用乘法乘起来,只有这样的爱国心才能导向胜利。
26、友谊,以互相尊重为基础的崇高美好的友谊,深切的同情,对别人的成就决不恶意嫉妒,对自己培养一种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意识。
27、人支配习惯,而不是习惯支配人。
38、不管一个人多么有才能,但是集体常常比他更聪明和更有力。
39、人应该支配习惯,而不是习惯支配人。一个人,不能去掉坏习惯,那简直是一文不值。
30、钢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所以才能坚硬和什么也不怕。我们的一代也是这样的在斗争中和可怕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学习了不在生活面前屈服。
31、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32、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33、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
34、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35、谁若与集体脱离,谁的命运就要悲哀。
36、谁若认为自己是圣人,是埋没了的天才,谁若与集体脱离,谁的命运就要悲哀。集体什么时候都能提高你,并且使你两脚站得稳。
37、生活赋予我们一种巨大的和无限高贵的礼品,这就是青春:充满着力量,充满着期待志愿,充满着求知和斗争的志向,充满着希望信心和青春。
38、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命对于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应碌碌无为而羞愧。
读后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钢铁是怎么炼成的》的作者是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他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作家,他因为这部小说而在一九三五年荣获了苏联党和政府的最高奖赏——列宁勋章。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于一九三三年问世之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得到了一致好评,赢得了千百万读者的欢迎和喜爱。尼·阿·奥斯特洛夫斯基一生艰辛、贫困。这位杰出的无产阶级作家,仅享年32岁,便告别了他无限热爱的祖国、人民和革命事业。但是,他却留给他的祖国,他的人民,他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一笔珍贵的财富—— 一部传世不朽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留下了一个永远鼓舞着人们奋发向上的无产阶级的英雄形象——保尔·柯察金。(主人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神气的感召力和巨大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它的作者用极其朴素而又生动的语言,用异常真诚而又坦率的感情,用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塑造出了保尔·柯察金这个无产阶级的英雄形象。虽然他的个性鲜明、倔犟、坚强而又坚忍不拔,但他又不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作者通过对他无限热爱和忠于祖国、人民的深厚感情,他对敌人的无比仇恨,以及在战斗中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他对学习的刻苦钻研,对工作的严肃认真和勤奋进取:他对朋友的真诚无私,对爱情的坦率坚贞:他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和坚强的意志,对困难和病魔的顽强搏斗,等等的描述,想人们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英雄人物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平凡的生活、学习、劳动中,在时代的洪流中锻炼出来的,成长出来的。因而该书又向人们揭示出一个人生的真谛:一个人,如果你珍惜自己的生命,热爱自己的生命,如果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热爱自己的青春年华:如果你热爱生活,有渴望生活:如果你的心中永远想着祖国和人民,永远忠于人类的进步事业:那么你就会刻苦地学习、忘我地工作,永远搏击进取,你就会为祖国、为人民,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乃至于生命,就会使你的青春年华放射出光彩,就会使你的生命放射出光彩,你就可以成为时代的骄子,你就可以成为保尔·柯察金——奥斯特洛夫斯基式的人物!最后让我们记住这段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因此,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顾已逝年华时,不因虚度时光而悔恨,也不因一事无成而羞愧;这样,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也可以坦然地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人世间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愿这段话犹如茫茫的人生大海中一座灯塔或航标灯,照耀和指引着那些奋发有为的人,在这片汪洋大海中劈涛斩浪地奋勇向前,驶向自己所憧憬的光辉彼岸!它又如漫长的人生旅途中的一枝火炬,照耀和指引着那些勇于探索和进取的人向着自己所向往的光辉顶点跋涉和攀登!让我们永远牢记:生命不是为了索取,而是为了奉献!
在这样一本充满苦难、哀愁、无奈、愤怒、乐观、悔恨、幽默等复杂情绪的书面前,一切试图去定义、概括的行为都难免显得徒劳。阿列克谢耶维奇善于使用平淡的记录,在巨细靡遗的细节中来将苦难还原为个体身上的重担,将俄语文学的“苦难”传统再一次拓展。书中的故事具有巨大的感染力,读者似乎被置于书中人物的身边,听着他们给你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看到他们因灾难而变得支离破碎的生活。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感人肺腑”不再是一个形容词,而是成为了一种实打实的身体体验。我不喜欢《切尔诺贝利的悲鸣》这样的译名,带有一种消费主义的噱头,将书中人物苦难作为吸引眼球的工具。相较之下,原作名《Voice from Chernobyl》更加贴合全书的氛围,也更加符合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书写特点。
6年前,日本大地震后,福岛核电站发生爆炸,引发高温核燃料泄露。这个消息传出不久,我国开始了一场食盐抢购风潮(我国食盐内强制加碘,而碘剂是常规的防辐射药剂),超市、小卖部里的食盐被恐慌的人们一扫而空。这股恐慌,从东部沿海蔓延至西南内陆的四川。自1945年美国在广岛和长崎上空投下原子弹以来,核爆炸及随后的辐射便成为人们记忆最深处的恐惧。冷战期间,美苏出于这种恐惧一方面积极扩充核武库,一方面却也不敢轻举妄动。出于对能源的渴望,人们掌握了核电站技术。70年代,法国、日本、前苏联等国家建立了数十座核电厂,在发现新能源的喜悦面前,人们对核辐射的恐惧或多或少地被消解了。直到1986年4月26日凌晨。爆炸之后,第一批赶赴现场的消防员之一瓦西里·伊格纳坚科匆匆告别了妻子,穿上衬衫,出门和其他同事一起投入灭火的工作。在切尔诺贝利人眼里,这次火灾和以往的没有不同,甚至还有人抱着孩子站在窗台上,远远地观看爆炸引起的紫红色的火焰,对即将加之其身的灾祸浑然不觉。书中许多人重复着一个词语——“不知道”,住在核电站周围的人,不知道爆炸后的房屋不能住人,不知道地里种出的马铃薯不能吃,不知道洗好的衣服不能晾在窗外,不知道圈舍里的母牛为什么会生下两个头的小牛犊,不知道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一出生就死去,不知道救火的消防员和后来参与清理的人们一个接一个地死去。他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高级官员知道发生了什么,但他们没有告诉切尔诺贝利人;科学家知道发生了什么,但他们被禁止谈论这件事;环境稽查人员检测到高剂量的放射线,但他们被命令不能与当地人员交流......切尔诺贝利人,就这样被抛弃在这样一块“废土”之上。泄露事件发生以后,毗邻核电站的白俄罗斯受灾最严重:23%的国土遭到铯-137污染;485座村庄和居住地被废弃,其中70座永埋地下;每五个白俄罗斯人中,就有一个住在受辐射污染的地区。这些数据,堪比二战中纳粹军队的蹂躏。可悲的是,爆炸发生之后三天,居住在此的居民不仅对身边的危险一无所知,而且还被要求走上街头,在充满放射线的环境中参加五一劳动节游行活动。作者访问了科学家、官员、清理人、居民、儿童、消防员遗孀、直升机驾驶员、核电厂工人、矿工、迁居的人们等等对灾难的回忆。他们有不同的命运、职业、个性,但切尔诺贝利却是他们生命里共同的重心。他们被忽视、被欺骗、被迁徙、被治疗、被隔离。如同一名被访者所说:这世界已被一分为二:我们,是切尔诺贝利人;你们,是其他所有人。
声明:本文首发于个人微信公众号“熊猫君的菜园子”,转载请保留本声明并注明出处。
童年时那些不提及死亡 却总说爱的女人们 “我其实不是一个人站在这领奖台上。”演讲伊始,阿列克谢耶维奇回忆起自己的孩提时代,一个满是女人的世界,“小时候我和小伙伴喜欢在户外玩耍,但是每当夜幕降临,疲惫的村妇们一起坐在农舍边的长凳上开始讲故事时,她们的声音就会像磁石一样吸引我们。这些妇女没有一个人有丈夫、父亲或者兄弟。二战之后,我几乎看不到村子里有男人出没。战争期间,四分之一的白俄罗斯人丧生,有些死于前线抗击敌人,有些死于后方和敌对游击队的战斗。” 令阿列克谢耶维奇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时那些女人的话题并不提及死亡,却往往是关于爱。她们会一遍遍讲述当她们男人上战场那天,她们是怎么和他们告别;讲述战后她们是如何等待他们的归来,并且一直等待;许多年过去了,她们仍然在等,甚至不在乎男人是否缺胳膊少腿。 “我从童年时代就已经明白了爱的真正内涵。”阿列克谢耶维奇说,“每当我走在街上,记录下听到的各种词汇、短语和感叹时,我都会在想:有多少小说都没有痕迹地消失了啊!人们还不能直接把他们生活中的对话记录下来作为文学作品,因为人们不懂得去欣赏这些对话,也不会因为读它们而感到惊讶或者快乐。”但这些对话却让阿列克谢耶维奇着迷,甚至已经俘获了她,“我喜欢人类交谈的方式,我喜欢寂寞的人声。” 三段日记 书写被遗忘的 目击者和参与者的“战争” 阿列克谢耶维奇选读了一些日记中的段落,来回顾一路走来写作历程中的遭遇、思考和灵感的转瞬即逝。 第一段日记写于1980-1985年间,她想写一本关于战争的书。“为什么关于战争?因为我们是战争中的人——我们一直在战争或者准备战争。在家里,在街上。这也是为什么这个国家的人命如此廉价。一切都是战争。”然而,阿列克谢耶维奇却开始犹豫和怀疑,“写另一本关于二战的书?为什么?” 她举了旅行中遇到的两个故事。“在一次旅行中,我遇到了一个女人,她在二战期间是一名医疗兵。她告诉我一个故事:冬天她们穿过拉多加湖时,敌人注意到了风吹草动,开始朝她们射击。人和马都摔在了冰上,这一切都发生在夜里。她抓住一个受伤的人,开始把他拖向岸边。‘我拉着他,他全身赤裸湿透,衣服都被撕烂了。’她对我说。到岸后,她发现自己拽的是一条巨大的受伤的鲟鱼,这个女人想到:人类在受苦受难,但是动物、鸟和鱼,它们做了什么?” “在另一次旅行中,我听到了另一个医疗兵的故事。在一次战斗中,她把一名受伤的士兵拉到弹坑,突然发现这是一名德国兵。他的腿断了,不停流血。他是敌人!怎么办?自己这边的人全死了。但是,她还是帮德国兵包扎好,随后又跑出来,拖着一名失去意识的苏联兵来到弹坑。苏联兵见到德国兵时,双方都拔枪想杀了对方。‘我给了苏联兵一耳光,又扇了德国兵一耳光。我们的腿都浸没在血泊中。’她回忆道,‘彼此的血融在了一起。’” 阿列克谢耶维奇说,这些故事是她从未听说过的战争的另一面,“女人的战争,而不是英雄的战争,不是一方英勇地杀死了另一方。我记得女人们频繁地哀叹:‘一场战役后,你穿过田野,他们都躺在那里……都很年轻,很英俊。他们躺在那里,看着天空。你为他们感到难过和惋惜,战争双方的人。’” 阿列克谢耶维奇说,就是这种态度——“所有人,战争双方的人”给了她创作的灵感,“战争无非就是杀戮。这是女性记忆中的战争模样。‘消失’是女人谈论最多的东西,战争可以很快将一切化为乌有,不管是人命还是时间。男人们十七八岁就志愿上前线,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想杀人。但是,他们准备随时赴死。为了祖国而死。为了斯大林而死。这些是无法从历史中抹去的词。” 两年后这本关于战争的书出版。“读了你的书,没人会打架。你笔下的战争是可怕的。为什么不写一些英雄呢?”一名图书审查官问阿列克谢耶维奇。“我没有寻找英雄。我在写被遗忘的目击者和参与者所叙述的战争历史。”她回答。 第二段日记记录于1989年,当时阿列克谢耶维奇在阿富汗喀布尔。“我不想再写战争了。但是我现在正处于真正的战争中。”她写道,“昨天,他们不愿意带我去战场:‘待在酒店里,女士。我们过会儿给你答复。’我坐在酒店里,思考:我在这里两个星期了,我无法摆脱这种感觉,即战争是男人本性的产物,对我来说深不可测。但是战争的日常配饰却很豪华。武器很漂亮:机枪、地雷、坦克。男人花了很多心思在想如何更好地杀了其他男人。真与美之间永恒的争议。” “他们向我展示了一款新的意大利地雷,我站在‘女性角度’的第一个反应是:‘太美了,为什么这么美?’他们向我解释,从军事角度:如果有人开车或者踩到上面,以特定的角度,就会被炸得血肉模糊。人们谈论这种不正常的东西,好像很正常,仿佛理所当然。没错,这是战争,没有人会被这些图景逼疯。” 阿列克谢耶维奇问自己,“我到底想写一本怎样的关于战争的书?我想写的这本书里,没有人开枪,没有人对别人开火的书。但是这样的人在哪里?我还没遇到。” 第三段历史记载于1990-1997年间,关于切尔诺贝利事故。“很长一段时间,我很抗拒写切尔诺贝利。我不知道如何下笔,用什么手法,如何触及这个话题。白俄罗斯藏在欧洲一个小角落,世界几乎从未听说过这个小国的事情,现在人人谈论。白俄罗斯人现在成了切尔诺贝利事故人。现在很明显:除了种族和新形式的宗教挑战,我们还面临更多全球性的、野蛮的挑战,尽管现在我们看不见它。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之后,一些东西变得不一样了。” “我记得当一只鸽子撞到挡风玻璃时,一位老出租车司机绝望地咒骂道:每天都有两三只鸟撞到车上。但是报纸说情况得到了控制。城市公园的落叶被收拾起来运出城埋掉,地面划出污染面积,然后埋掉。土里再埋土。柴火野草也被埋掉。每个人都有点疯狂。一个老养蜂人告诉我:那天早上我去公园,好像少了点什么,一种熟悉的声音。那里的蜜蜂不见了。我听不到一只蜜蜂叫。一只都没有!什么?发生什么了?第二天它们也没出现,第三天也是……后来我们才知道,核电站出了事故——就在公园不远处。但是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什么都不知道。蜜蜂们知道,但是我们不知道。” 阿列克谢耶维奇说,报纸上所有关于切尔诺贝利的信息都用军事语言:爆炸、英雄、士兵、疏散……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正在核电站奋力抢救。他们正在寻找间谍和破坏者。有谣言称,这场事故是西方情报机构蓄意为之,目的是破坏社会主义阵营。军事设备正在运往切尔诺贝利的路上,士兵们正在前往。如往常一样,一切都像战争一般运作。但是在全新的世界里,带枪士兵是悲剧人物。他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吸收大剂量的辐射,回家后死去。 阿列克谢耶维奇说,“俄罗斯文学的有趣之处在于,它讲述了在一个大国实施一场实验的故事。我经常被问到:你为什么总是写悲剧?因为这就是我们的生活。现在我们住在不同的国家,但是‘红’人无处不在。他们来自同一个国家,曾拥有相同的生活,有着相同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