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资治通鉴经典语录

你可能正想要阅读资治通鉴经典语录,想要了解资治通鉴经典语录的相关语录,豆豆语录网精心整理了资治通鉴经典语录的经典语录,供大家参考阅读,那么,下面这些资治通鉴经典语录内容,如希望是您喜欢的。



资治通鉴经典语录



资治通鉴经典语句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1)  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就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   (2)  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合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这是公孙鞅与秦孝公议论变法时说的话,当时他没有得到秦国贵族的赞同)  (3)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商鞅在秦国为相时,制法极严酷。招致很多人怨恨。赵良引用《诗经》《尚书》中的两句话劝诫他)  (4)  孟子曰:“君子所以教民者,亦仁义而已矣,何必利!”子思曰:“仁义故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下不得其利,上不义则下乐以为诈,此为大不利矣。故《易》曰:‘利者,义之和也。’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也。”  (孟轲拜子思为师,向他请教治理百姓的道理。子思说要让百姓先得利。)  (利者,义之和也:利,就是义的完美体现)

《资治通鉴》作为一本经典名著,涵盖了16朝1362年的历史。里边包含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历代君臣成败之事,可谓是一座蕴藏着无限智慧的宝库。

这样的巨著,常读常新,随着自己阅历的增长,对里边事件和人物的认识愈发深刻。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此言不虚。

目前正在读第三遍,谈一谈阅读感受。

从小喜欢看书,小时候家里就有白话版的《资治通鉴》,纯粹当故事会看的,不求甚解。

后来长大点后闲暇时的阅读也是这套书,断断续续的看完一遍,也只是对一些事件、人物有个大概的印象,不过就凭这点,我的历史成绩没差过。

后来大学期间又读了一遍,这次认真读了,对整个宏观的历史架构,事件脉络、人物关系进行了梳理,此时看的更多的是王朝的治乱兴衰、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

总体来说第二遍还是偏于对历史本身的研究,思想层面上还是宏观上的体会比较多,对国家发展、政治制度、民族关系、选官制度等关注的比较多。

虽然我的专业工商管理已经开始接触到组织、运筹、战略、人事、决策等相关领域,无奈实际的社会经验太缺乏,在更微观的部分大多是隔靴搔痒的分析,有点纸上谈兵的感觉。

说实话,第二遍读完后,就是感觉自己的知识储备更丰富了,各种人物的形象活跃在我的脑海里。除此之外,并没有感觉读史使人明智,也没有太多的能指导自己的生活。但是自己对历史一直有强烈的兴趣,阅读历史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直到自己进入社会,接触到真正的利益博弈,经历过各种明争暗斗,参与到各种组织行为的管理、决策上来时,才发现很多情况其实在历史上发生过,虽然情形不同,但本质上是一样的。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千百年来,虽然沧海桑田,但永远不变的就是人性。一切历史说到底是人的历史。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发现了历史中的另一面,历史中的人物不再是一个个符号,而是变成了鲜活的人物,在我的脑海里他们开始有喜怒哀乐、有欲望,有恐惧。

至此,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这是一本真正的帝王之书。人性的真善美早已被司马光写透,但是只有有一定阅历的人才能穿透这历史的迷雾,洞察背后的智慧。

同现实碰撞的越激烈,《资治通鉴》的光芒就越耀眼。

下面,我简单举几个例子:

一、卫嗣君的钓鱼执法目的何在?

《资治通鉴》第四卷 周纪四嗣君好察微隐,县令有发褥而席弊者,嗣君闻之,乃赐之席。令大惊,以君为神。又使人过关市,赂之以金,既而召关市,问有客过与汝金,汝回遣之;关市大恐。又爱泄姬,重如耳,而恐其因爱重以壅己也,乃贵薄疑以敌如耳,尊魏妃以偶泄姬,曰:“以是相参也。”卫嗣君在位时喜好侦察别人的隐私。有个县令曾掀开褥子,露出下面的破席子。卫嗣君听说了,便赏赐给他一领新席。县令大惊,以为国君料事如神。卫嗣君还曾派人经过关卡,用金钱贿赂掌关的官员。事后把掌关官员召来,指令说有客人过关时给了你金了,你快退回去。掌关官员十分惊恐。卫嗣君还宠爱泄姬,器重臣子如耳,但又怕这两人因受到宠爱器重而敢于欺瞒自己,于是提升另一个臣子薄疑来与如耳匹敌,尊崇魏妃来与泄姬分庭抗礼,说:“以此可互相参列比较。”

卫嗣君作为一国之君,这些行为看似不合理,其实背后都是其独特的管理之道。

01.营造监察机关无处不在的假象

县令作为一个基层的小官,一个破席子的小事都能被卫嗣君发现,这是否能说明卫嗣君有强大的监督机构来监督所有人了?

答案是否定的,这件事反而暴露了卫嗣君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他根本没有这个力量。

试想,如果他拥有这么一套强大的监察机关的话,那么他肯定不会因为这么一件破席子的小事而把自己的监察力量给暴露出来,而是用于更重要的事情。

所以,卫嗣君应该是偶然的机会得知了这件小事,就用它大做文章,让官员百姓真以为卫嗣君拥有细致入微的监察力量,从而诚惶诚恐,不敢违逆卫嗣君。

而卫嗣君也用这种方式实现了低成本管理。

02.钓鱼执法

为了实现更强的控制,卫嗣君又玩了一出钓鱼执法。他先派人贿赂官员,又挑明此官收取贿赂。

让大家以为自己无时无刻不在被监督,更是小心翼翼,不敢造次。

如果卫嗣君真有强大的监察机关的话,根本没有必要钓鱼执法,用这种方法震慑大家。

不过,不得不承认,这种管理方式确实加强了对官员的控制,也保证了规章制度的落实。

03.制造内部斗争,维护权力平衡

为了防止自己宠爱的大臣和妃子欺骗自己,使自己收到蒙蔽,权力被架空。

卫嗣君又提拔了一批大臣和妃子来与他俩抗衡,这样可以听取双方的不同意见,避免了信息闭塞,被蒙蔽而不自知。

同时制造了内部矛盾,坐上观虎斗,使大家的精力消耗在下级斗争上,这样卫嗣君增强了对整个国家的控制。

这就是《资治通鉴》中对卫嗣君的记载。

二、领导问题人事问题,你该怎么回答?

《资治通鉴》第一卷 周纪一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魏文侯问李克:“先生曾经说过:‘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现在我选相不是魏成就是翟璜,这两人怎么样?”李克回答说:“下属不参与尊长的事,外人不过问亲戚的事。臣子我在朝外任职,不敢接受命令。”魏文侯说:“先生不要临事推让!”李克说道:“国君您没有仔细观察呀!看人,平时看他所亲近的,富贵时看他所交往的,显赫时看他所推荐的,穷困时看他所不做的,贫贱时看他所不取的。仅此五条,就足以去断定人,又何必要等我指明呢!”魏文侯说:“先生请回府吧,我的国相已经选定了。"

人事的任免问题一直是职场中最敏感的问题之一,涉及面很广,造成的职场影响也很大。

李克作为职场老手,给出了正确回答的模板,让我们看看这里边的智慧。

魏文候用意何在?维护权力的稳定

国相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德大官,地位举足轻重。

因此对合适的人选需要综合考虑。

其中一条就是要维护好朝堂上权力的制衡。

李克属于朝廷重臣,他的选择影响着权力天平的倾斜。

如果李克说出自己支持的人选,那么未来的国相必然会因为举荐之功和李克亲近。这样两个重臣的联合会使朝堂的权力秩序失衡,威胁到魏文侯的统治。

所以魏文侯要么会选择另外一个人选,要么还是选择李克支持的人,但是会把李克调离权力中心,以免结党做大。

信息不足,寻求决策支持

一般而言,对于高级管理者的任免,老板都有自己的倾向。

但不排除候选者势均力敌,难以选择的情况,这是老板也会向下级多获取一些信息,为自己做出最终的决定提供更多的依据。

2.李克的回答

这个问题是个坑,不管回答谁都得得罪另一方,还得注意领导的心思。

李克还是用三招接下来了。

资格不够挡回

卑不谋尊,疏不谋戚

下属不参与尊长的事,外人不过问亲戚的事

老板这些事情不是我的级别该考虑的啊,我那有资格对国相的人选说个一二,您还是饶了我吧。

以不熟悉情况为由

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

臣子我在朝外任职,不敢接受命令。

老板,我一直在外地任职,全部心思都在业务上,对这些情况也不了解,实在不敢瞎做判断。

只提建议,不给结论

上边两个回答,好比让魏文侯一拳打在了棉花上,吃不上劲。

但是魏文侯没有放过他,非要让李克给个回答。

于是李克给出了合适人选的筛选依据,让魏文侯自己做决定。

魏文候也顺着台阶下了,大家都很满意。

三、前后不一的人,商鞅的处理方式

《资治通鉴》第二卷 周纪二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这时,那些当初说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来说新法好,商鞅说:“这些人都是乱法的刁民!”把他们全部驱赶到边疆去住。此后老百姓不敢再议论法令的是非。

这段说的是商鞅变法中对前后摇摆不定一些人的处理办法,让咱们分析一下这里边有商鞅的那何种考虑?

1.为继续变法减少阻力

变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刚开始变法触及到了某些人的利益,这些人就反对变法,现在发现变法对他们有好处,又来支持变法。

商鞅在往后还会有更多的变法措施,如果这些人又来反对怎么办?

索性把他们全部发配边疆,不但少了减少了阻力,而且打击了潜藏在里边的的政治投机分子。

在生活中,对于这些人也要提高警惕,他们不一定会是你坚定的支持者,很可能跟你亲近只是投机。

在你风光时他们会是最先靠近你的人,而在你遭遇困顿时也会是最先离你而去的人

02.树立秦法至高无上的权威

有些东西,因为信息不对称是不能在当时解释其所以然的。

有些措施,是痛在一时,利在长远的。

可惜这些措施并不能被有些人所理解,这就需要靠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来保证执行。

所以商鞅需要通过惩罚质疑变法的人来维护秦法的权威,消除变法的阻力,以实现秦国的富强。

在毛主席指挥的四渡赤水战役中,对于国名党军队的动向只有毛主席和周总理知道,所以很多人包括高级指战员对毛主席的这种指挥感到不解,但因为红军严明的纪律,保证了命令的执行,最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在组织中,高层管理者有自己的战略考虑,但又不能向中层管理者和员工解释,如果没有高层管理者令行禁止的权威,那么往往会让上下不一心,造成损失或失败。

03.防止引起思想混乱

战国期间,各国都在进行着兼并战争,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这种情况下,商鞅必须统一思想,集中资源来应对严酷的生存环境。

这些乱民对变法好坏的议论,会触发秦民更多的思考,容易造成思想的混乱,降低秦国的凝聚力,甚至分化国内的利益集团,造成变法失败,秦国继续积贫积弱。

这才是这些乱民被发配边疆的根本原因。

在一个组织的早期中,尤其是创业公司,效率就是生命。这时还在求生存阶段,需要的是大家拧成一股绳,团结一致克服困难,度过难关。

这时候需要的是实干家,而不是评论家。需要的是统一思想完成任务,而不是纸上谈兵的空想内耗。

四、进入新组织后,小心第一个跟你说话的人

《资治通鉴》第十三卷 汉纪五 代王驰至渭桥,群臣拜谒称臣,代王下车答拜。太尉勃进曰:“愿请闲。”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无私。”太尉乃跪上天子玺、符。代王谢曰:“至代邸而议之。”代王驰车赶到渭桥,群臣跪拜进见,俯首称臣,代王下车还礼。太尉周勃近前说:“希望与您单独谈话。”宋昌回答说:“您要说的,如果是公事,就公开说;如果是私事,做王的人是没有私情的。”太尉才跪下,呈上天子所专用的玺和符。代王辞谢说:“到代国官邸再商量此事。”

这一段历史的背景是:

在周勃,陈平铲除吕后的势力后,决定废除当时的皇帝少帝,迎立刘邦的四子代王刘恒继位。

这段就是汉文帝刘恒前往长安准备登基的过程。

刘邦死后,无人能节制吕后的势力,吕后疯狂清洗刘家子孙,随意废立皇帝。

在铲除诸吕后,以周勃和陈平为首的老臣为了防止再次出现外戚做大弄权的局面。

于是选择的没有根基,且外戚没有势力的代王刘恒继位,以便容易控制。

结果他们发现,汉文帝刘恒聪明绝顶,不是平庸之辈。这帮老司机的套他一个都没钻。

周勃要求跟汉文帝说说悄悄话,就是周勃的第一个操作。

可惜被汉文帝的随从宋昌果断拒绝了。

这可真是让周勃尴尬。

今天咱们来看看为什么周勃的这个请求必须拒绝。

1.周勃的动机

汉文帝马上就要成为最高权力中心,那么谁最先靠近汉文帝,最先获取他的好感,就会有获取权力的机会。

在《人民的名义》中,当祁同伟听说即将上任的沙瑞金省委书记居然是老检察院长陈岩石的养子时,就马上去陈岩石的家里帮忙翻地,以便获取沙瑞金的好感,也是同样的道理。

如果是没有经验的管理者就会被周勃,祁同伟他们的表演迷惑,认为这是可以信赖之人。

其实不然。

这些人只是比其他人对权力的追求更加积极了,想抢占第一顺位。

2.拒绝的理由

朝堂之上,各种派系混杂,各自的政治主张,背后的利益不尽相同。作为未来的最高统治者,你要制衡各派,而不是加入到某派中去。

这样会造成权力的的失衡,这样自己其实也被一派控制了。

而且周勃作为铲除诸吕,匡扶汉室的重臣,故意选择一个势力弱小的代王继承皇位,不能否定没有想要控制皇帝的想法。

这时候如果文帝跟周勃说了悄悄话,那么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会让其他人怀疑两人是不是已经达成了某种协定,成为了利益共同体。

这样会抑制除其他势力对汉文帝的亲近。

所以汉文帝一碗水端平,在不了解全局情况的时候拒绝和任何人有过多交流,实在高明。

新进入一个组织,一个职场,如果有人没来由的跟你亲近,那么你要小心了。

这不是热情,这是拉拢。

周勃在被拒绝后,就奉上玉玺请求汉文帝接受登基,结果又被拒绝了。

这是为何?继续往下看。

后九月,己酉晦,代王至长安,舍代邸,群臣从至邸。丞相陈平等皆再拜言曰:“子弘等皆非孝惠子,不当奉宗庙。大王,高帝长子,宜为嗣。愿大王即天子位!”代王西乡让者三,南乡让者再,遂即天子位;群臣以礼次侍。闰九月,己酉晦(二十九日),代王刘恒进入都城长安,住在长安的代国官邸,朝廷群臣都护送到官邸。丞相陈平等人再次跪拜启奏说:“刘弘等人都不是孝惠帝的儿子,不应侍奉宗庙做天子。大王是高帝的年长之子,应继承皇统。我们恭请大王登基做皇帝!”代王谦逊地按宾主的礼仪面向西,辞谢了三次,又按君臣之仪面向南,辞谢了两次,于是,即皇帝位;群臣按朝见皇帝的礼仪和官秩高低排班侍立。

到了长安城后,群臣又一次请求汉文帝登基,这次汉文帝接受了。

原因就在文中:标榜皇权天授,不来源于其他

在来到长安后,陈平的劝进可谓是说到了汉文帝的心坎里。

陈平说:刘弘等人都不是汉惠帝的儿子,不应侍奉宗庙做天子。大王是汉高祖的年长之子,应继承皇统。(汉惠帝是刘邦的儿子,和汉文帝平辈)

现在的少帝不是汉惠帝的儿子,那他就没有继承皇位的法理基础。所以现在的皇帝不是正统,应该废除。

而汉文帝作为刘邦的儿子,是真龙的血脉,可以继承皇位。

这就是汉文帝想要强调的:皇权天授,我能当皇帝是因为我是刘邦的儿子。

这种伦理道德的力量无比强大。

如果汉文帝在渭桥就接受了群臣的劝进,那么汉文帝的皇位更多靠的是群臣的支持。这种支持是不稳固的,今天群臣支持你,让你当皇帝,明天不支持你了,就把你废了。

刘邦死后各种废立皇帝的事足以让汉文帝高度警惕。

但是汉文帝再次强调了皇权的根基来自天授,一国之君,岂是大臣们能够随意废立的。

至此,在强调君权的天然合理性和神圣不可侵犯性后,汉文帝终于登基,当上了皇帝。

汉文帝登基后的当天,又采取了很多措施巩固自己的权力,限于篇幅,就不张开了。

有兴趣的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 通鉴智慧

哪里有完整解读。

《资治通鉴》里边蕴藏的智慧太多了,用全身是宝来形容,毫不夸张。

学生时期看历史,就真的当故事看,领悟不到其中的精髓。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是给宋神宗看的,目的是给帝王们出一本帝王之术的教科书。

司马光对当时的历史书的内容进行选择,所谓“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每个故事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就看你能否知其深意。

以上,就是我这么多年读《资治通鉴》的感受。

说实话,这套书实在太厚了,如果对历史不感兴趣的,很难坚持看完吧。

如果是第一次读,我建议快速浏览,观其大略就可以,先通读一遍建立对全书的整体认识,再精读第二遍,带上你的思考,调动你的阅历,这样才能吸取到古人的智慧。

补充阅读:

《资治通鉴》里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www.zhihu.com

我的公众号: 通鉴智慧

专门研读《资治通鉴》蕴藏的古人智慧,在这里,我将为你剖析历史经典,挖掘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升阶秘籍。欢迎大家来和我交流。(公众号后台可获取电子版《资治通鉴》)

感谢阅读,如果有帮助花一秒钟点个赞再走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