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正想要阅读张充和经典语录,想要了解张充和经典语录的相关语录,豆豆语录网精心整理了张充和经典语录的经典语录,供大家参考阅读,那么,下面这些张充和经典语录内容,如希望是您喜欢的。
张充和经典语录
张充和经典语句
从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诗说起吧: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番旖旎情事的男主角就是作者卞之琳,女主角就是张充和。
卞之琳与张充和是在张的姐夫沈从文家相识的,从那天起,就开始了卞之琳长达半生苦恋。他一封一封的信写给张充和,四处收集的她的文字,将之视如珍宝。这份炽热痴迷的倾慕长达十余年,直到四十五岁卞之琳才黯然结婚。
张充和是不喜欢卞之琳的,当别人问及她与卞之琳的苦恋的时候,她回应,“这完全是一个无中生有的故事,我都没有和他恋过,谈不上苦与不苦。”
卞之琳给她写的一封封的信,她看了就扔,从未回过。她认为这样态度就已经非常明确了,但卞之琳就是这么执着。
苏炜问张充和,你为什么不和卞之琳说清楚呢。
张充和说,“他从未说请客,我怎么能说不来。”
我很喜欢张充和身上的那种“旧派”的学识与气度,这也是她欣赏不了卞之琳的原因。
这种“旧派”来自她的家庭。曾祖父张树声曾任两广、直隶总督;父亲张武龄颇有才干,母亲也出自陆氏名门。
张家四姐妹:元和、允和、兆和、充和,个个美丽聪慧,叶圣陶就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就连汪曾祺都忍不住夸她们“凑成一套四扇屏儿。”
大姐张元和,嫁给了昆曲名家顾传玠。
二姐张允和,擅长昆曲、诗词,嫁给了语言学家周有光。
三姐张兆和,嫁给了沈从文。那段广为流传的“我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就是为她而写。
年纪最小的张充和应是四姐妹里最有才华的,当年以国文满分、数学零分的成绩被北大破格录取。
她国画、诗词、书法、昆曲造诣都很高,书法师从名家沈尹默先生。我记得顾随先生好像也有在沈先生门下学过。
她最后嫁给了汉学家傅汉思,后来在耶鲁教昆曲和书法。我一位长辈见过她,说她家里还陈着她结婚时前辈所赠的的名琴“霜钟”。
所以,这样心性教养的女子,是看不上卞之琳的。她认为卞之琳的诗“缺乏深度”,而人又“太爱卖弄”。
我不是在讲卞之琳坏话,只是两人价值观确实各不相同。
张充和先生七十岁的时候写过一句: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于她一生,倒是贴切。
我猜随着她去世,这一联应该能随处可见了。
版本1
四句极力跳跃,意象独特,引人深思。据《鱼化石后记》的解释,第一行化用了保尔•艾吕亚(P.Eluard)的两行句子:“她有我的手掌的形状/她有我的眸子的颜色。”并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女为悦己者容”的意思相通;第二行蕴含的情景,从盆水里看雨花石,水纹溶溶,花纹溶溶,令人想起保尔•瓦雷里的《浴》。
该诗第三行“镜子”的意象,仿佛与马拉美《冬天的颤抖》里的“你那面威尼斯镜子”互相投射,马拉美描述说,那是“深得像一泓冷冷的清泉,围着镀过金的岸;里头映着什么呢?啊,我相信,一定不止一个女人在这一片水里洗过她美的罪孽了;也许我还可以看见一个赤裸的幻象哩,如果多看一会儿。”
而最后,鱼化成石的时候,鱼非原来的鱼,石也非原来的石了。这也是“生生之谓易”。也是“葡萄苹果死于果子,而活于酒。”可是诗人又问:“诗中的‘你’就代表石吗?就代表她的他吗?似不仅如此。还有什么呢?待我想想看,不想了。这样也够了。”
真的不想了吗?其实不然。卞之琳其实日思夜想张充和,但他的这种表达方式,使得他难以开启张的心。 后来,在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Hans H•Frankel)的热情追逐下,张充和被打动嫁到美国来了。那时卞之琳的内心痛苦,可想而知。但他仍然不明确表达,仍然用他特有的含蓄掩饰自己。但他仍然挂念着张充和,这一点从他直到1955年,45岁才结婚可见一斑。
版本2
“一条鱼或一个女子说——”,作者借一个女子的声音说出他自己的话,话不能说得太实,字不能写得太白,现实的原生态呈现总不如虚构艺术的张力更能抵达现实的本质。于是女子变成了鱼,鱼说:“我要有你的怀抱的形状”,“我要有”,这话的语气像初恋时的少女高傲、甜蜜、坚定又期盼的呼告。我是鱼,你是水,我要有你的形状。而鱼在水中,水随鱼附形,水的怀抱又即是鱼的形状。女子期盼男子的强壮臂膀,男子在与女子的相拥里同样获得了温暖的怀抱。
“我往往溶化于水的线条”,“我往往”,这是我的习惯,亦是我的沉迷,热恋中的女子,有着不可自拔的深情,鱼水的相溶是一场盛大的欢愉。如果故事在这里结束,那该有多好。就像童话的结局永远是:“从此,王子与公主过上了幸福的日子”,而不会提及之后的生活琐事。但作者继续写:“你真像镜子一样的爱我呢。”
当你对着镜子微笑、说爱我,镜子里的人也会对你微笑、说爱我。你即是镜中影,镜中影即是你,不分彼此。然正如镜子在中国古代的意象,所谓“镜中花水中月”,花动月移,至美却极其虚幻,仿佛爱到深处是寂寞,当我们渐渐靠近当我们终于亲密无间爱着你如同爱着我自己,是不是也预示着下一个远离?倘若鱼水相溶,欢愉至极,炽烈至极则极而将反,那么此刻,当我意识到“你真像镜子一样的爱我呢”,我该倍感幸福,还是暖暖生悲?
“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你我真的远了,你我远了,于是有了鱼化石。鱼死了,沉在水底,被泥沙覆盖,因与空气隔绝,鱼尸不腐烂(我们的爱情会腐烂吗?),亿万年之后,泥沙包裹着鱼变作了鱼化石。你从我的身边远去,我在石头中醒来,距离产生美,距离产生隔膜,地理的、心理的、时空的距离,终造就了这美与隔膜的产物——鱼化石。美丽永恒,但鱼非原来的鱼,石非原来的石,你我成各,今非昨,纵有亿万年不腐的尸身,这份变作石头的美丽,却包含着无尽的哀伤。
从第一句的靠近,到第二句的亲密无间,到第三句的心影摇移,再到末句的彼此远离,“鱼化石”这个意象贯穿其中,成为一种美丽忧伤的情愫,深刻地烙在心里。想起《永恒的蝴蝶》,蝴蝶死了,蝴蝶就永远是美丽时的模样。维纳斯的断臂因缺失而完美,梁祝化蝶同样因遗憾而成永恒的经典。鱼和水远了,却造就了亿万年不腐的鱼化石。我们的记忆在这里,我们的爱恋在这里。年轻时我曾期盼着:“我要有你的怀抱的形状”,现在,一切都凝成了鱼化石的记忆,人生只如这初见,无比美好。
我不知道诗人在他最美丽的时刻遇见了谁,但我相信,他的内心也藏着一滴鱼化石的眼泪,美好、寂寞、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