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金刚经说什么经典语录

豆豆语录网提供金刚经说什么经典语录精选内容!是不是最近刚好要想要了解或者阅读一些金刚经说什么经典语录的相关语录呢?在金刚经说什么经典语录这个语录专题里面,可能会有你需要的相关经典语录!



金刚经说什么经典语录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金刚经说什么经典语句



  刚找到的,分享一下。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城,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善现启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  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应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如理实见分第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 无得无说分第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即非佛法。」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即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庄严净土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  」「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受持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  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密』,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须菩提,忍辱波罗密,如来说非忍辱波罗密,是名忍辱波罗密。何以故?须菩提,如来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  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遶,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只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当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是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在心不可得。  」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密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  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只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1.第一句偈----空身

空身方面解释较简单,只从理念上去抛弃色身认为不干净、假合、虚幻不实在,但要藉此幻身来修空身。

「云何空身?身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息气,九孔常流,种种不净。」

正报是身,依报是福禄寿。如果出生为人,正报是身,身是父母所生,就有父母的息气(鼻息)。身上具有九孔,是身体黏液所渗溺出的孔道,仔细检视每种分泌液,皆是不净,故说是种种不净。

2.第二句偈---空心

「复观自心,非生非灭,最圣最灵,遇境似有,境灭还无。」

如果色身突破,就有灵通力,心本具灵通力,只是脑壳压住它,让它起不了功用,或是习气毛病障碍它,让它不能鉴照一切因缘。所以灵知灵觉无法现起。

如果把身空掉,亦即色身突破,灵知灵觉的心就现起。以诸根具有六结使(毛病、结缚)言,动、静、根、觉、空、灭等六,「空身」即是破「动、静」二尘及「根」之结使。空身后,随之而起的是心的灵知灵觉,进入「觉」的结使中。以身空后起心的觉知,其灵通力仍显现在此阶段。

3.第三句偈----空性

「复观自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变化无穷,威灵莫测,明明了了,自觉自知,灵灵寂寂,无为常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

于高级班讨论六祖所言:「何其自性,本来清净。何其自性,本无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自性本来自己就清净的,无生灭的;本自具足,无动摇的,接着是神通变化,能生万法。

4.第四句偈----空法

「复观如来所说经法,皆是方便,引导法门,如水洗尘,似病与药,令证心空法了,病退药除,名悟法空,四句偈也。」

进一步来说,空性证到以后,就要去掉空性,所说一切法亦要灭除。如来所说经教佛法中,言及宗教,宗是体,教是手段。回过来观,开始修行以来,所学的佛法,无非是释迦牟尼佛方便所说。人有何毛病,佛即说何法以对治其病,有小乘思想,就说小乘法使其遵行,如讲戒律、守戒规范等。因缘成熟后为使其转为大乘,就演说大乘法,故三藏十二部经,都是方便法门、引导诸人进入一乘教的法门。

扩展资料:

四句偈,《佛学大词典》:“四句偈指由四句所成之偈颂。佛书所载偈颂,由四句组成者,字数多寡不拘。四句偈往往能涵盖经论佛法之要义。

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金刚心总持论》“四句偈论第四”殊师利菩萨问佛。金刚经中佛常赞叹受持四句偈等。

为人演说,所得福德,胜将七宝堆满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虚空布施之福;又胜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乃至百千万劫以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之福。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来不生本来不灭。只因迷误而致升沉。何以故。众生长迷不觉。所以永劫堕落。诸佛常觉不迷。所以永成佛道。若有男女求佛道者,进道功程,权分四级,号四句偈。

四句偈 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

《金刚心总持论》【四句偈论第四】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金刚经中佛常赞叹受持四句偈等。为人演说,所得福德,胜将七宝堆满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虚空布施之福;又胜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乃至百千万劫以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之福。

未审云何是四句偈。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来不生本来不灭。只因迷误而致升沉。何以故。众生长迷不觉。所以永劫堕落。诸佛常觉不迷。所以永成佛道。若有男女求佛道者,进道功程,权分四级,号四句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四句偈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金刚经最后一个四句偈。金刚经有好几个四句的偈,“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等等,所以有人提出来,金刚经中所说的四句偈,究竟指的是哪个四句偈?哪四句都不是!这四句偈,离经而说是指空、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假如一定要以偈子来讲,你就要注意金刚经所说的:不生法相,无所住。非要认定一个四句偈不可,就是自己生了法相!所以说都不是。这才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才能讲四句偈。

《金刚经》里,有两句最核心的话: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如果把全经分为两半,就会发现——第一句,出现在上半篇的开头。依三十二品的科判,是第二品,善现启请分。第二句,出现在下半篇的开头。依三十二品点科判,是第十七品,究竟无我分。这两句的表达,几乎一样;意思,也几乎一样;但语境,是大不一样的。第二品,须菩提问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就对须菩提讲,应该怎样怎样。此经前半篇,讲的就是这些。这叫“般若道”——如何得到般若智慧,从烦恼中解脱。到第十六品,就讲完了。第十六品结尾说:“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一般的经,讲到这些话,就像电影到了结尾,马上要出演员表了。但是《金刚经》,在第十七品开头,又神奇地出现了第二品里似曾相识的场景:须菩提又问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说:你不是刚问过吗?——开个玩笑,佛并没有那样说。须菩提问的不一样。第二品里,须菩提问的是“应云何住”,应该怎样住,用什么办法住,用什么办法降伏其心。问的是how的问题。佛回答的也是how的问题。佛讲完了。须菩提又有了新的疑问:“云何应住”?——为什么要住呢?为什么要降伏其心呢?这个问题,并不是须菩提不知道,须菩提是解空第一,他当然知道。他是替不知道的大众发问。大众听了佛前面的开示,会觉得:降服不降服都是一码事嘛。因为佛在前面说了: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佛说,降伏其心的办法呀,就是度众生,但你度来度去,实际上没有一个众生得到了灭度。大家就想:那我不白度了吗?何必呢?意义在哪里呢?为什么要住呢?为什么要降伏其心呢?why?须菩提知道大家的疑问,就替大家问了why的问题。佛下面回答的也是why的问题。前面讲的,菩萨度众生,是菩萨降伏其心的方法。众生是度不完的。度不完,为什么还要度呢?菩萨要靠度众生来降服自己的心。一定要到什么阶段,才能降服自己的心,得到般若呢?——到菩萨真正认识到,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并没有真正度过一个众生。这就是“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等等,“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菩萨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众生,却不觉得自己是在帮助众生。这么做,只是尽自己的本分而已。整天叫着嚷着“我要度众生”、“我要度众生”,那是假菩萨,不及格的菩萨。“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通过这种方式,菩萨发心,修行,证果,得到了般若。般若就是智慧。般若具体指的是什么呢?“一切法空。”——这也是为什么要让解空第一的须菩提来问这个问题。既然,菩萨是空,众生也是空,那还有什么好度的呢?没什么好度的,菩萨就要入涅槃了。入了涅槃,就不来娑婆世界了。菩萨要对人间说byebye了。这时候,佛就跟菩萨讲:你以前,说要成就佛的功德,说要度尽众生,现在就这样走了吗?菩萨猛然想起,自己曾经发过的誓愿,才意识到:得到般若,并不是句号,而只是开始。于是,重新发心,重新修行,重新证果。从十七品,到结尾,讲的是另一种道,“方便道”。十七品以前,讲的是“般若道”。这时候,佛告诉须菩提: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菩萨,去度众生吧,就这样一直度下去,忘记自己是菩萨,忘记自己在度众生,这才叫做真正的菩萨。这时候,菩萨做的一切,不是为了求得般若,而是为了庄严佛土。之所以叫庄严佛土,正是因为菩萨丝毫不以庄严佛土自居。但凡有一毫以度众生、庄严佛土自居的意思,就不能叫庄严佛土了。佛说: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菩萨,去度众生吧。就这样一直度下去,并不是为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法可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这一句话十分重要!如果有一法可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那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一个结果。就是可以通过某种办法“得到”的。就还存在“得到”这回事。换言之,存在“能得”与“所得”的对立。——只要存在“能得”与“所得”,生死根本就无法拔除。菩萨即便可以做到观众生是空,但凡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菩萨就依然会执着菩萨不是空。——这就是萨迦耶见,是生死根本。“得”、“发”、“度化”,都是一回事。认为有法可得,就会认为自己是在度化众生,是在庄严佛土。总结:《金刚经》,讲了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菩萨从发心,到修行,到证果,证到的是明心菩提。第二个故事,是菩萨从明心菩提开始,再次发心,再次修行,再次证果,证到的是无上菩提。前面的一次,叫“般若道”。后面的一次,叫“方便道”。以上内容,主要来自印顺法师《般若经讲记》。

一切你能看见、听见、闻到、尝到、感知和感受到的东西,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就好像你能知道露水很快会干以及闪电一刹即逝(解释:有些事情人们一生都无法验证,譬如金子的灭亡!所以人们认为金子是不会坏的!却不知道金子的变化从来都没有停下来过,只是我们没有能力观察罢了!又好像我们每一个人时时刻刻都在起变化,自己却浑然不知!)所以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地面对一些所发生的,永远只依靠智慧去洞察一切事物!而不是依靠经验和所谓的能力去判断!顺便说一声!你都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又怎能知道这一句经典呐?阿弥陀佛

有说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有说是: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以见如来。
也有说是泛指金刚经中的词句。

1: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佛所以对四相说无相的原因,是为了这四相是假定的符号(是无常的),让人不要执着在上面为它所缠缚!因为有执着就有分别;有分别就有好丑;有好丑就有憎爱;有憎爱就有烦恼。世间人的烦恼,就是为了他的‘我执’和‘法执’太深的缘故。有了烦恼就能遮障一切,如烦恼障,障人的般若德;业障,障人的解脱德;报障,障人的法身德。推源其始,都是因为在‘己’‘人’‘众生’‘寿者’这四相上起执着。所以佛在说法的时候,都是随说随扫,就恐怕人在一些名句文上起执着。
2、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所有众生及万法,皆如梦中境、镜中花、水中月,刹那生灭,虚幻不实。事因人立,人既虚妄,人所立之事,自然也是虚妄的。如眼有病的人,空中原本没有花,因病见花,事如病花之果。
阿弥陀佛!
相是虚妄的,其实就是说的一个“空”字。这个“空”不是说睁着眼睛说没有,视而不见。而是说任何事物都是不稳定的,不是永恒不变的。这些都是暂时的假合在一起。都要经过成,住,坏,空四个阶段,最终归于消失。事物在不停的变化发展,没有任何东西是固定不变的,所以都是“空”的。
3、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目的在于破除众生在相上的执着。佛祖于菩提树下证道时,说了一句话道破天机:怪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所以只要放下妄想执着,背尘合觉,就能回归本来面貌,本来就是佛啊。所以说在六识的范畴寻求成就佛道,执着于外相,心外求法,是不能成就的。学佛就是修心,佛法需向心内求。
4、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切有为法”是指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切所谓“有所作为、无所作为”,即“六根”能够接触到的一切事物、思维等。那这一切“有所作为、无所作为”是什么状态呢?世尊告诉实际都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但是,这一切“有所作为、无所作为”在凡夫的知觉世界里是真实的啊?没有梦幻感;没有朝露电光之感啊?不过,不要紧,世尊深知凡夫这种感知状况。当然,一闻偈语当即就悟的学佛人,值得羡慕、赞叹,可是,一时不能得悟之人怎么办呢?那当然得慢慢来啊,所以需要渐悟者宣说了方法:“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也就是说让学佛人暂且在思维中把生活中的一切“有所作为、无所作为”都主动看做“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就这样时时刻刻对自己行为、思维进行“观照”,循序渐进,终会观察到世事无常;观察到众生的高兴无常;痛苦无常;烦恼也无常;等等无常,进而慢慢认识到;充分的认识到;非口头认识到一切一切都是因缘所起,终又由因缘而灭,最终唯有“自性”恒寂不灭,清净妙明。就此!立即顿悟!豁然自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