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网提供四书五经经典语录精选内容!是不是最近刚好要想要了解或者阅读一些四书五经经典语录的相关语录呢?在四书五经经典语录这个语录专题里面,可能会有你需要的相关经典语录!
四书五经经典语录
四书五经名句《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第一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第二章)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第三章)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第十一章)《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第一章)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第六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第二十章)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第二十二章)《论语》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学而》贫而无谄,富贵无骄。(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君子务本。(学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勾结),小人比而不周。(为政)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里仁)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不迁怒,不贰过。《雍也》君子周急不继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雍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述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可与人言而不言,失人(错过人才);不可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躬自厚而薄责人,则远怨矣。(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友便佞,损矣。(季氏)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微子)大德不逾闲(遮拦阻隔之物),小德出入可也。(子张)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子张》《孟子》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梁惠王下)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充足)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公孙丑上)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滕文公上)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离娄上)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离娄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所所欲,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使内心震动,坚韧本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子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尽心上)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尽心下)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尚书》静言庸违,象恭滔天。《尚书.尧典》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旅獒》以公灭私,民其允(信)怀(归向)。《尚书.周官》《礼记》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善学者,师逸而功信,又从而庸(归功)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民,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有其声;不善待问者反之,此皆进学之道。《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左传》多行不义必自毙。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末大必折,尾大不掉。文字文字文字
四书五经经典语句
你这范围太广了吧,9本书呢,得看你想要哪一种类型的句子了
名言名句:
大学之道,在明显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尔后有定,定尔后能静,静尔后能安,安尔后能虑,虑尔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第一章)
古之欲明显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尔后知至,知至尔后意诚,意诚尔后心正,心正尔后身修,身修尔后齐家,家齐尔后国治,国治尔后天下平。(第二章)
物格尔后知至,知至尔后意诚,意诚尔后心正,心正尔后身修,身修尔后齐家,家齐尔后国治,国治尔后天下平。(第二章)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第三章)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腐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第三章)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第三章)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第三章)
君子有诸已尔后求诸人,无诸已尔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第十一章)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第十二章)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第十四章)
善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第十六章)
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第十六章)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第十七章)
定命之谓性,任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第一章)
隐恶而扬善,执其两头,用此中於民。(第六章)
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头,用此中於民。(第六章)
博学之,讯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第二十章)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第二十一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第二十二章)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贫而无谄,高贵无骄。(学而)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挚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君子务本。(学而)
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论语·宪问》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若非学术研究,则五经不必读,仅读四书足够。五经太过艰深,杨雄称古之圣贤,既耕且养,三年乃能通一经。汉代能通一经就算大儒,能授博士之职了。四书则简单的多。论语大抵是语录体,微言大义,隽永可讽。孟子雄辩滔滔,妙喻俯拾皆是,读之常有"书当快意读易尽"之感。大学中庸一共没几页,都捎带的事儿。但简单归简单,内容并不缩水。朱熹称四书是五经门户,而道理皆备其中。尤其推重语孟。文以载道,若能把语孟道理读通了,自可圆转无碍,不必去五经里寻不自在。个人的读四书之法。不认识字词的略过或者查查字典都行,但不主张读注解,尤其是今人的注解和译文。现今注本都是上一代内地学者,注解中多少带一点文革意识,曲解附会,以今绳古,令人生厌。比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种,无非是说君子当修身立德,不要纠结于生死富贵罢了,让他们说就能扯到什么唯心唯物论去。若是看四书章句之类古注,恐怕比原文还难些。如果非看注不可,钱穆的注可读。读经惯有的一个方法就是前经解后经。凡是成型的思想体系都是一以贯之的。间隔几章的话往往能相互发明,互相阐释。再就是别死心眼,多体谅古人。很多话貌似相悖,其实是为特殊场合说的,所谓"有为而发"。也不要断章取义,什么言必信行必果,都不是儒家主张,后面还有半句‘硁硁焉小人哉’,孟子里的话更可作阐释: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最后,乱翻书法好用。看进去了再从头来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