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王夫之经典语录

当我们要了解一些王夫之经典语录的时候,豆豆语录网已经为您备好了这些王夫之经典语录的内容,等待您的翻阅,相信这些王夫之经典语录的相关信息会是您正想要阅读的经典语录。



王夫之经典语录



刘禹锡被王夫之称为“小诗之圣”

王夫之经典语句



王夫之称刘禹锡为小诗之圣

[原文] 宠辱若惊①,贵大患若身②。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③,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⑤。 [译文] 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珍贵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注释] ①宠辱:荣宠和侮辱。 ②贵大患若身:贵,珍贵、重视。重视大患就像珍贵自己的身体一样。 ③宠为下:受到宠爱是光荣的、下等的。 ④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意为如果我没有身体,有什么大患可言呢? ⑤此句意为以贵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以爱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引语] 这一章讲的是人的尊严问题。老子强调"贵身"的思想,论述了宠辱对人身的危害。老子认为,一个理想的治者,首要在于"贵身",不胡作妄为。只有珍重自身生命的人,才能珍重天下人的生命,也就可使人们放心地把天下的重责委任于他,让他担当治理天下的任务。在上一章里,老子说到"为腹不为目"的"圣人",能够"不以宠辱荣患损易其身",才可以担负天下重任。此章接着说"宠辱若惊"。在他看来,得宠者以得宠为殊荣,为了不致失去殊荣,便在赐宠者面前诚惶诚恐,曲意逢迎。他认为,"宠"和"辱"对于人的尊严之挫伤,并没有两样,受辱固然损伤了自尊,受宠何尝不损害人自身的人格尊严呢?得宠者总觉得受宠是一份意外的殊荣,便担心失去,因而人格尊严无形地受到损害。如果一个人未经受任何辱与宠,那么他在任何人面前都可以傲然而立,保持自己完整、独立的人格。 [评析] 本章所讲关于"贵身"和人的尊严问题,大意是说"圣人"不以宠辱荣患等身外之事易其身,这是接着上一章"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的而言的。凡能够真正做到"为腹不为目",不为外界荣辱乱心分神者,才有能力担负治理天下的重责。对于本章主旨,王夫之作过如下精辟的发挥。他说:"众人纳天下于身,至人外其身于天下。夫不见纳天下者,有必至之忧患乎?宠至若惊,辱来若惊,则是纳天下者,纳惊以自滑也。大患在天下,纳而贵之与身等。夫身且为患,而贵患以为重累之身,是纳患以自梏也。惟无身者,以耳任耳,不为天下听;以目任目,不为天下视;吾之耳目静,而天下之视听不荧,惊患去已,而消于天下,是以百姓履籍而不匹倾。"(王夫之:《老子衍》) 一般人对于身体的宠辱荣患十分看重,甚至于许多人重视身外的宠辱远远超过自身的生命。人生在世,难免要与功名利禄、荣辱得失打交道。许多人是以荣庞和功利名禄为人生最高理想,目的就是为享荣华富贵、福佑子孙。总之,人活着就是为了寿、名、位、货等身边之物。对于功名利禄,可说是人人都需要。但是,把它摆在什么位置上,人与人的态度就不同了。如果你把它摆在比生命还要宝贵的位置之上,那就大错特错了。老子从"贵身"的角度出发,认为生命远过贵于名利荣宠,要清静寡欲,一切声色货利之事,皆无所动于中,然后可以受天下之重寄,而为万民所托命。这种态度基本上是正确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其实《老子》每一字,每一句都是经典。《老子》五千字概括的太多了,我们可能要用一生的时间去研究,医学、政治、养生、社交等等等等,这要看我们自己怎么领悟了。

谈谈自己的感想。一、船山著作的特点船山先生的著作大部分是对儒家经典的注疏,缺乏系统性的专著,如周敦颐的《通书》、张载的《正蒙》等。对经典的注疏需要遵循一定的体例,且必须遵守“注不破经”的原则,故而对于自身思想的系统性阐发存在一定的限制条件。即便是船山先生作品中最为接近专著的《周易外传》、《思问录》、《俟解》等书,也更像是读书笔记,而非哲学专著。故而船山先生的著作未能就中国古代哲学中较为重要的命题、范畴分章进行集中、深入、系统的论述,其主要思想,如道器问题、理气问题、神化问题、心性问题等等大多分散在他的各本注疏类作品之中,这就导致了两个后果:一是对某一命题的多角度、多方面论述是分散的,研究者研究一本书并不能完全把握船山对于这一命题的论述,甚至由于在该本书中的论环节存在缺失导致我们只阅读该书就无法理解这一概念。例如,作为其本体论中最为重要的“神化论”,对其论述就散布在《周易内传》、《张子正蒙注》、《读四书大全说》等重要哲学著作的不同篇章之中。二是由于注疏形式,对于特定概念的解释会为了贯通文义而存在含义的变动,对于准确把握某这一概念的内涵存在一定困难,导致我们无法很好地理清其理论的内在逻辑。例如笔者在阅读其《张子正蒙注》的过程中,对于其“絪緼”这一概念内涵的理解存在极大的困难,因为在正蒙注的各章中,有着不同的表述,一会儿是“絪緼,二气交相入而包孕以运动之貌”,这里絪緼是形容词,一会儿又是“神者,乾坤合德,健以率顺,顺以成健,絪緼无间之妙用,并行于万物之中者也”,这是以絪緼为阴阳合一之实体。如果不能善加区分,那么无疑会造成认识的混乱。简而言之,注疏形式的著作导致我们在研习船山先生的思想需要经历两个基础性步骤:一是全面阅读,二是系统整理。全面阅读由于其著作量大、内容多,存在量的困难;系统整理需要一定的学术积累,以及学习者自身的眼光和见识,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不小的挑战。二、哲学语言本身的复杂性个人认为,哲学语言的复杂不是表达方式的复杂,而是哲学概念命题范畴不断发展而造成的所表达内容的复杂。道器关系、理气关系、太极、阴阳、天人关系、心性问题、理欲关系等等是中国古代哲学讨论的主要命题范畴,历代哲学家都对此有所阐发,经近千年之厚积,这些命题、范畴的含义无疑是十分丰富的,对其讨论也达到十分深入、精微的境地,故而其含义无疑是十分复杂的。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总结者和高峰,船山先生对历代讨论的主要命题都做了总结批判,因此如果不能对各家对于这些命题的主要观点有一定了解的话,恐怕无法轻易理解船山先生思想之三昧,同时对于船山先生思想的伟大之处恐怕也无法有准确之认识。例如,道器关系的命题。气学派都坚持道器一体或道不离器的学说,但是从薛季宣到方以智,其论道不离器或道器一体都没有明确指出器乃道唯一的存在条件,即具体的个体是道存在的唯一条件,张载的本体是“清虚一大”,这就和道家的本体论相似了,方以智是以物的抽象即“象”代替具体的器。三、用典较多且方式独特船山先生作为大儒,自身的阅读量是极大的,各种典故信手拈来;另外他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为其人生事业之目标,需要对前人思想进行总结批判,故而必然要引用到前代鸿儒的思想观点。他用典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涉及面广,主要有儒家五经中的重要概念范畴,历代儒学大家巨匠的观点,玄释两家的经典典故,历史典故等等;二是用典点到为止,不做解释,如历代道学家的概念范畴等,他往往是在论述中点个名,不做解释,或者在文章开篇没头没脑的直接突然而起,以极简单方式点到后立马展开论述,这些简单的句子和词语背后,往往蕴含着大量内容,需要一定的学术积累尤其是宋明道学方面的积累,方能够理解。三是用典极细,对船山先生于前代学者理论的概念命题范畴的批判辨析,不单单是对诸位学者理论的整体评价批判,更涉及到具体概念范畴的讨论辨析,往往极为深入;四是化用典故,论述时,他化用前代学者观点,不说明出处,对于无基础的朋友来说连查典故都不知道去哪里查。如《周易外传》中“论易之赞坤何以必赞其行”中讲到了坤卦左旋右旋的问题,他的原文是:夫坤何为而不健于行也?流连其类而为所系也。西南者,坤之都也,堕山峻巘之区也。坤安其都而莫能迁矣。且乾气之施左旋,自坎、艮、震以至于离,火化西流以养子而土受其富,则坤又静处而得陨天之福矣。其随天行以终八位而与天合者,兑之一舍而已,又祇以养其子也。这里涉及到文王八卦方位图的解释,他直接化用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如果没有对历代易学家注易主要观点的了解,完全不知道他在说啥。四、船山先生自身之原因最后,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船山先生把自己关在山里著述造成的。明末遗民虽然不与当道合作,但文人圈子的交流还是很热闹的,方以智作为明末四公子,在南明覆亡前本身就是士大夫圈子中的核心人物,隐居后自然不乏慕名从游者,顾、黄二人所居江浙一代,本身人文荟萃,隐居后自然不会寂寞,顾炎武还北上游学,且彼等与当道有曲线之联系,如梨洲遣弟子以布衣主持明史修撰,亭林外甥乃是体制中人等。他们仍然在文人圈子内,故而可以与当时的知名学者进行切磋讨论,不乏等量齐观的“对手”,在讨论切磋中,语言的表达自然明快流畅,用典、遣词造句等也自然符合通行规范,务求让人看懂。船山先生则完全是另外一种状态,首先他的隐居是彻底断绝了与当道的往来,而且为了保证自己思想的自由表达同时避免清初严密残酷的文字狱迫害,他有意断绝了与士大夫圈子的往来,并拒绝出版发表任何自己的著作,加之湖南彼时士大夫未如江浙之盛,故而他身边缺乏等量齐观的对手,因此除了和方以智有书信往来以外,基本属于埋首著述的状态。从三十多岁开始隐居到七十三岁遂归道山,四十多年独居山野,缺乏学术上的讨论切磋,影响了语言表达的明快清晰,使得他的用典、遣词造句和通行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别。另外,他写作的主要目的是尽人之道,即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阐发圣贤之精意,对于能否传诸后世并获得如今的学术地位,他是无把握的也并不强求,他也做好了自己的思想湮没无闻的心理准备,故而他的写作是以阐明心迹为主的,而非期待人理解。这导致他的著作行文胎息古奥,仿佛在欣赏一件青铜器。船山先生的著作是不好读的,建议打一点基础再来,例如以现当代几本较为著名的中国古代哲学史打个底。读得时候建议和知名学者的论文专著一起,船山学从前算是一门显学,相关论文专著还是不少的。如果实在只是想了解其学说之大概,那么在原典阅读方面,《周易大象解》、《俟解》、《读通鉴论》及《宋论》、《四书训义》是不错之选择。以上是区区的浅见,疏漏之处还请贤君子雅正。

称为小诗之圣

展开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经典语录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