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网提供曹禺北京人经典语录精选内容!是不是最近刚好要想要了解或者阅读一些曹禺北京人经典语录的相关语录呢?在曹禺北京人经典语录这个语录专题里面,可能会有你需要的相关经典语录!
曹禺北京人经典语录
曹禺《北京人》的主题是:通过“昨日”北京人、“今日”北京人和原始北京人的比较,揭示出代表新生力量的“今日”北京人,必将代替代表封建衰败势力的“昨日”北京人的历史发展趋势。
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3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小名添甲,曹禺笔名的来源是因为本姓“万”(繁体字),繁体万字为草字头下一个禺。于是他将万字上下拆为‘草禺’,又因“草”不像个姓,故取谐音字个‘曹’,两者组合而得曹禺。汉族,祖籍湖北潜江,出生在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里。
他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成就最高的剧作家。曹禺自小随继母辗转各个戏院听曲观戏,故而从小心中便播下了戏剧的种子。其作品《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的出现也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被人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996年12月13日,因长期疾病,曹禺在北京医院辞世,享年86岁。
三幕剧《北京人》以一个典型的没落士大夫家庭曾家的经济衰落为全局矛盾冲突的线索于戏剧冲突发生的具体背景,以曾家三代人为主人公,展开家庭中善良与丑恶,新生与腐朽,光明与黑暗的冲突。通过这些冲突,晋中之窗深入封建家庭这一躯体深处,着力反映出封建主义精神统治对人的吞噬,人们在这种精神统治下对人生的追求,以及这种精神统治必然破产的结果。剧本作者曹禺谈到写作动机时说道:“当时我有一种愿望,人应当像人一样活着,不能像当时许多人一样活着,不能像当时许多人那样活,必须在黑暗中找出一条路子来。”
曹禺北京人经典语句
雷雨 日出 北京人
《北京人》是曹禺创作于1940年的第四部杰作。相比之前的“生命三部曲”——《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渲染出了另一种氛围,另一番情调,“没有‘雷雨’前的苦热,也不如‘日出’般炫目,‘原野’似的阴森、恐怖。”,《北京人》着意营造的是日常生活的“快乐和安闲”。对于《北京人》主题的论说,历来最普遍的看法是:通过“昨日”北京人、“今日”北京人和原始北京人的比较,揭示出代表新生力量的“今日”北京人,必将代替代表封建衰败势力的“昨日”北京人的历史发展趋势。
昨晚看完人艺李六乙导演新排的曹禺话剧《北京人》,第一个感觉是曹禺很像音乐家马勒。
曹禺在落笔《北京人》时,周围的人们在关注革命,而他却在关注人们心中的一种困境,一种终将到来的心灵革命,所以注定时时知音不多,然而多年以后,人们发现,他是预言家。
在《北京人》当中,你可以看到一种衣冠楚楚的绝望,也正因为是解决了温饱之后的衣冠 楚楚,这绝望才来的更加让人警觉。在《北京人》当中,你也都能看得到人群中的一种孤单,一个人时还好,然而在人群中,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人才真正地孤单起来,而这孤单也才来得更加让人防范。所以,看话剧《北京人》,你没有任何因岁月而产生的隔膜,反而觉得,这就是写给当下这个时代写给我们的。话剧中每个人的心灵困境,台下的我们或多或少都能找到内心的影子,这很恐怖也很解渴。所以走出剧院,你会想:为什么剧中人与我们,看起来每个人都是受害者,可却不知道该去恨谁?而谁又是受害者呢?
新排的这部《北京人》,对于人艺来说应该很重要,在人艺的传统中,似乎更强于清明上河图般地为时代记录心理,用浓浓的京味透过典型人物为社会画像,然而与此相比,人艺的剧目中,直指人心的痛楚与人性困境的大戏还不算多,《北京人》算是一个,这也为人艺未来的传统添加了一个有益的种类。
导演李六乙在《北京人》之前,没少在小剧场里探索,甚至有的探索并未得到人群中有益的回响,然而这一次,小剧场的探索在大剧场的《北京人》当中,悄悄地补充着营养,尤其可喜的是这种反哺并不是在外在的形式上,而是在内容之中,也就是对人群中心灵困境的一种巨大的好奇与描述,我相信,过去的几年之中,李六乙本人也一定在自己的内心中,经历过很纯净很艺术的一种很尖锐的心灵冲突,否则,《北京人》的这一口气不会如此连贯。
遗憾与可喜的是,曹禺并没有在《北京人》的结尾为 我们安排一个过于亮色的结尾,他用剧中人的口说:一切还需要等待,或许有的时候,当你可以准确地表达困境与绝望的时候,就是希望的开始,就如同我在真正痛苦的时候,并不是听轻松的音乐而是听马勒的交响曲,在痛苦的碰撞中,痛苦才有所解脱。
谢谢邀请,之前刚把曹禺的五部剧作看了一遍,所以就简略的说一点个人意见吧。曹禺一生创作中,最有价值的是五部话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家》,其中《家》改编自巴金先生同名小说,流传度较低,但其实很精彩。另外四部则通常被称为曹禺的四大名剧,而这四部中的前三部,又被统称为生命三部曲。具体一点说,《雷雨》是对冥冥中的不可知的命运的悲哀,《日出》是对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的控诉,《原野》是对人的情欲纠缠和复仇的追问,其中都有的,是对人的生命、存在的思索。在看生命三部曲时,你经常会强烈的感受到作家本身的生命感觉在涌动,是一种充满个人激情的写作状态。而在《北京人》里,你会发现作家克制了许多,绝少直抒胸臆式的表达,而是冷静的只从人物本身塑造上着手,让作品自己说话。这一点,从曹禺的几篇序和后记中也可以看到。曹禺自己在经历了前几部剧作的练习后,开始厌倦了常规的强烈戏剧冲突的作法,转而追求更为平淡但更加真实、贴近一般人生活的创作,这也是他对话剧的追求——契诃夫式的平淡隽永,《北京人》就是这种自觉追求下的产物。另外一点,从题材上说,也是一个突破。《雷雨》《日出》《原野》所写的,都是一些传奇故事,这里的传奇指的是相对一般的人们来说,他们很难碰到这些事。而《北京人》则回归到普通人的家长里短,所写的事,也是常见的家庭矛盾。我并不喜欢区分什么通俗作品和艺术作品,是好的作品,才能有存在的价值,而无论他的名头是什么。但一般来说,通俗作品所处理的题材,通常具有上文所说的传奇性,要讲一些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同的事情才能吸引人;而艺术作品则根本不回避凡俗生活,相反,正是在人人习以为常,乃至视而不见的日常琐事中,提炼出生命的重大主题。顺便说点题外话,曹禺23岁写出《雷雨》,32岁写出《家》,十年之内,五部话剧,都是经典。而之后直到他86岁逝世,54年之内,再没有写出任何有价值的文字。这才是我在看曹禺话剧时感到最痛心的事情——我们的国家对你的才华做了什么?这就是我暂时能想到的了,希望能对你有些帮助,请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