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琉璃瓦经典语录

琉璃瓦经典语录内容,豆豆语录网这里有不少,而这一篇琉璃瓦经典语录的内容是我们豆豆语录网经过多次整理,最终挑选出来的琉璃瓦经典语录内容,方便您的阅读与学习,希望对您有用。



琉璃瓦经典语录



声明一下,是转载来的。《琉璃瓦》的蕴藉艺术分析

奇怪,张爱玲的写作在《琉璃瓦》一下子越到了一个不凡的高度。从题目你也可以看出,跟初期作品相比,张爱玲再也不是那个写着蹩脚的悲情诗的少女,而变得柔滑、亮丽起来。这在文字上体现得更明显。从此以后,张爱玲的每篇小说第一段几乎都会有一段俏皮幽默、智慧深刻的话语,发人深思而又统领全文。从《琉璃瓦》开始,一个聪明的张爱玲出现了,读者不断被她形象独特的比喻震撼,被她狡黠的幽默倾倒,被她的婉转突变的迁延吸引,被她潜藏的宿命寓言击中。人们惊叹文字艺术的华美,体味人心层次的繁复,激动、迷离、紧张、欣喜、大笑,笑完之后却又陷入深深哀思或暗自流涕。《琉璃瓦》算是第一部“张爱玲小说”。

人情温暖,心思敏捷,老于世故,繁茂风华和落败凄凉——这是《琉璃瓦》的基本特点。然而更进一步,则是生长在传统家庭里的人各自为自己的富贵、幸福命运而挣扎、斗争,最后是掩不尽的滑稽、荒诞和苍凉。

从第一句,文笔就精炼老道、流丽圆滑、富含韵味。所叙所论恰切适宜,点到即止。很多精彩的地方让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多一笔则觉拖沓,少一笔,则失了那丰富的劲道和韵味。用词练字也极为讲究,非一般人可比。

姚太太多产,连生一七个女儿,名字起得好听:琤琤、曲曲、心心、纤纤、端端、簌簌、瑟瑟。秀气所钟,天人感应,女儿一个比一个美,时代流行什么美,生出的就是什么美。说“女儿是家累,是赔钱货,但是美丽的女儿向来不在此例”。于是就开始了嫁女儿的过程,只写了前三个女儿的故事,即琤琤、曲曲、心心——在这过程中,三个女孩的心思摹写的非常细致精彩;家长里短也诙谐曲折、秀色生辉。

姚先生是半古旧文化人,和姚太太夫唱妇随,心意相通。筝筝是老大,顺利地被嫁给了父亲所在印刷公司大股东的独生子,因为带有包办和卖女求荣色彩,姚先生打包票“以后有半点不顺心,你找我好了!”三朝回门,新婚夫妇和姚家父母其乐融融,直喝到月上中天。回家途中黄包车上,醉意寒意交织,两人调情热腻里却又讽喻刺探,筝筝锦心绣口,辩白自尊,为了彻底揽获丈夫的信任,最后“咬着牙道:‘你往后瞧罢!’”从此以后故意跟娘家疏远,尽量躲避母亲探望,还主动阻止公公给姚先生的晋升,可把姚先生气了个半死。对女儿婚事心灰意懒。

第二个女儿曲曲是个有个性的丫头,“一双宝光璀璨的长方形大眼,美之中带着点犷悍”。把她荐到少年新进人才济济的大机关当秘书,指望她的高眼界挑个乘龙快婿。然而丫头不争气,偏偏看中了一个三等书记王俊业,这对曲曲的物质生活而言是没有保障的。两人过从甚密,王俊业常常上门拜访,曲意巴结。在家里吃饭聊天,曲曲和王俊业却乘机卿卿我我,姚先生施计打散,又联合太太对女儿严加训诫。这时曲曲亮了,心思巧妙,出语有轻有重、酸中带讽,又把姚先生气了个半死。过后,王俊业不再上门,却和曲曲两人外面玩得开心。人言籍籍、危及门风,为底下几个妹妹的未来声誉,姚先生答应两人结婚,只求快快脱手。曲曲就说了句名言:“除了王俊业,也没有别人拿得住我。钱到底是假的,只有感情是真的——我也看穿了,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她这番清高的恋爱至上主义宣言可谓字字珠玑,掷地有声。

到了第三个女儿心心,是一个文静听话的女孩,必得由父母替她做主,姚先生为她物色了一个杭州富室子弟,陈良栋。攀扯关系精心安排了一次相亲宴席。怕心心窘,特地多请了一些人。席间姚先生颇有手段:“把陈良栋的舅父敷衍得风雨不透,同时匀出一只眼睛来看陈良栋,一只眼睛管住了心心,眼梢里又带住了他太太,唯恐姚太太没见过大阵仗,有失仪的地方。散了席,他不免筋疲力尽。”回到家里,心心神情依恋、吃吃哎哎地对着镜子绞头发,一问,果然情投意合,老两口欣喜不已。心心只顾陶醉在两人志同道合的独白里,不想出了破绽。原来她看中的并不是对面的陈良栋,而是旁边的青年程惠荪,程惠荪就要回北京了。姚先生暴跳如雷,要发狂的样子。姚太太献计回请一次,再行撮合。心心委屈了,不愿被这样作弄,还描述那陈良栋“那个人,椰子似的圆滚滚的头。头发朝后梳,前面就是脸,头发朝前梳,后面就是脸——简直没有分别!”这话与其说是在讽刺姚先生,不如单单看成笑料好了。心心哭哭啼啼,姚太太心软,姚先生大骂“你要是把她嫁给程惠荪哪,以后你再给我添女儿,养一个我淹死一个!还是乡下人的办法顶彻底!”

这以后,荒诞悲剧就开始了,姚先生病倒,昏沉数日,大女儿琤琤却蓬头垢面回来哭闹,要姚先生为她做主,说丈夫在外头有人了,天天不回家,公婆一家齐打伙儿欺负她,咬定父亲当时打了保票,要他为她做主。姚太太和女儿黑色幽默地一番争吵,终是于事无补,姚先生气得又昏睡过去。病愈后知道,在姚太太的相助下,心心和程惠荪已经打成一片了。结尾是,姚先生下面还有四个女儿,“一个比一个美”(这句话简直是一根深层隐伏的刺,时不时扎得人心疼),姚太太又怀孕了,想必又是个女儿。亲戚们祝贺,姚先生想他活不长了……

本来评论不该长述情节,可就是这么简单地过滤一遍,依然可见小说的鲜活、生动与妙趣横生。笔者实在忍不住要写在这里。不过,我们更为看重的,是张爱玲的文笔。开头说了,阅读体味的过程就是最好的评论。

小说着重和细致描写的四个情景极为精彩。

第一是琤琤婚后回娘家同丈夫启奎如胶似漆,夜晚两人在车上一软一硬、轻重徐疾的对话,店铺玻璃橱窗里品字式堆着的黄肥皂,像童话里的金砖堡垒;启奎带着酒气的嘴巴下巴和手随话语在筝筝身体上的移动;琤琤鬈发被风吹乱,差点卷到车轮上去,启奎去挽,筝筝猛一甩头,发梢扫到他的眼里。这部分写足了上海租界的夜巴黎式的大都市氛围,和新婚夫妇的情长意短,画面感很强。

第二是王俊业饭后对姚先生曲意奉承,然后和曲曲两人趁机亲热,以姚先生视角,只在外面听得追笑打闹和香软耳语,“你搽了什么嘴唇膏!苦的!”,急得姚先生在外面直跺脚,差小女儿瑟瑟进去打探,后来看到曲曲的嘴上、腮帮子和冰纹绉单袍上点染着斑斑胭脂痕……写得隐幽曲折,闪烁含蓄,一出趣味十足的幕后调情戏,绝对的高手文笔。后来曲曲与父母的针锋相对也妙趣横生。

第三是姚先生为心心精心策划布局的相亲宴席之后,回到家里,在浴室里外的情景。张爱玲巧妙地运用一个“阴差阳错的误会”,带着读者兜了一个大大的圈子,先给姚先生一家三人和读者一种皆大欢喜、大功告成的喜剧、轻松感。心心在镜前羞羞答答、情思缱绻状惹得姚先生大喜,感叹“真的,我倒不知道我们三丫头这么鬼精灵,隔得老远的,眉毛眼睛都会传话!早知道她有这么一手,我也不那么提心吊胆的——白操了半天心!”直到一个关键性细节透露,才发现弄错了。这大约似亚里士多德的“突变或转折”。姚先生大骂,死劲啐口,却啐在自己汗衫上。心心惊怕啼哭,这时的姚先生猴急火燎,转来转去,正在脱的汗衫套在颈上,“像草裙舞的花圈”。活脱脱一个喜剧小丑……我判断,张爱玲明显吸收了那时传入中国的欧美喜剧因素。如爱默生。总之,最后大家都怏怏不乐,姚先生也病倒了。

第四是大女儿琤琤在姚先生昏沉病中回娘家求救。看起来纯是一出家庭生活闹剧。琤琤此时邋遢庸俗的形象与之前自主独断、心高气傲的气质大相径庭,对比鲜明。然而张爱玲加重火力,再行渲染,以对话语言加重喜剧(闹剧)色彩。琤琤出语不当,大哭中假设父亲死去,极似哭丧。姚太太冷言批评女儿的无情,继而两人开始争理,不想姚太太说了一句“这会子别说他还没死,就是死了,停在棺材板上,只怕他也会一骨碌坐了起来,挺身出去为你调停!”,被琤琤反唇相讥……浓厚的黑色幽默气味。然而又是中国人的黑色幽默,大约是照着《儒林外史》和晚清谴责小说的幽默模式做了现代翻版。姚先生内中忧愤却无力辩驳,赌气睡去。醒来后人不见,褥单哭湿了一大片,冰凉,像孩子溺湿了床。一个很脏的意象。

结尾,张爱玲余音绕梁,穷追不舍,心心和程惠荪随他们闹去不说,又让姚太太再怀胎,又是女孩,旧话重提——一个比一个美,这强调让人战栗,仿佛重重的蘸盐鞭子一记记打在姚先生衰弱的心脏上。真是不将姚先生置于死地不罢手。亲戚们恭贺“八仙祝寿”,姚先生已经绝望了,觉得活不长了……终结的调侃,讽刺和悲凉。

姚先生是被女儿气死、拖累死的,更是被张爱玲的一杆笔掐死的。

张的文笔则圆转流丽,毫不滞涩,聪明中带着喜感。

所谓“屏风体”,有三个点可说:

剧情感、画面美。

无论是综述描写(静态地描述环境、关系、人物等),还是特定叙述(动态地叙述故事情节、语言、行为等),张爱玲总善于将人物身上或周围的某个印记深深打在文字里和作者心里。比如筝筝的果决、无情和冬夜里路边橱窗里品字式堆着的黄色肥皂,人物的鲜明个性和街景的朦胧描写,将读者强烈地带入一种电影剧情中,往往留在脑海里的就是那若有若无的月、金黄的橱窗肥皂、带着酒气的寒风,以及身在其中的一个女人的狡黠和忿恨誓言。看张的很多小说,都有看电影的感觉,堪称电影语言的翻译高手。具体而言,张爱玲的比喻就像刺青、胎记,精美而刺痛人心,形成一个个点击人物个性的诗歌意象。所以,画面美是在情境描写和比喻修辞上同时体现的。正如屏风,既可以是故事图画,也可以是诗象的定格。

蕴藉、含蓄美。

细腻不等于精确,蕴藉则与细腻和精确都无关。诗歌的蕴藉若是凭借意象跳跃和意义的无穷散发勾连、纵深层次差异造成,小说蕴藉则要靠情景的烟笼雾罩和人物心灵的观照限制来营造,且总是处在单方面视角,恰如刘姥姥眼里的大玻璃镜,似真似幻。多数作家在性描写的时候一般会使用类似的手段,但往往仅是顾左右而言他。在曲曲和王俊业卿卿我我那一段里,有一堵隔板墙放在两方中间,张爱玲简直是掐着姚先生的心尖在撷取墙后屋里两个年轻人的肉麻动态,每一声响动,每一句狎昵耳语,都让姚先生揪心、汗颜,简直老脸丢尽,无地自容了。至于写到曲曲“嘴上油汪汪的杏黄胭脂,腮帮子上也抹了一搭……单袍子粘在身上,像牛奶的薄膜,肩上也染了一点胭脂晕”,更是一种油滑的虚与委蛇,蛛丝马迹。仿佛蛇蜕的皮。仿佛贾宝玉和麝月在屋内洗了半天澡之后地上的一大滩水迹。遮盖、掩藏,是一种高级的美,隐隐绰绰中最撩动人的纤细神经和审美意识。屏风除了出自室内空间的分隔设计,自然还有这种审美心理在里面。

洞窗景深,背底苍凉。

苏州园林有很多亭台楼榭,回环檐廊,其间遍布着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花瓣、扇面、雕镂型窗洞和月门,这些设计深得取景构境的奥秘。洞窗取景,就是一个新的景深;假山屏风,是另一种风致的障景通幽。深得中西文化意蕴三昧的张爱玲对此运用得极好。姚先生有七个、八个女儿,要细论起风月故事,大概比得上红楼梦的规模了。这原本可以扩展为一部家族婚嫁风俗长篇小说。张爱玲无意写成长篇,不愿在拖沓缠绵的叙述中消耗自己和读者的兴致。只写前三个女儿的嫁人,每个部分简化综述,情节快进,在一个关键的地方停下,娓娓叙来,极尽风韵,犹如曲折游廊中三个含纳万千风情的洞窗。这便是详略取材的匠心。三个细处描写风景各异,精炼地传达出三个女子不同的心理个性,不费笔墨,曲尽其妙。当然,在更深层次上,作者赋予了它们无尽的幽默讽刺,在总体效果上构成一种透彻的人生悲凉意味。正如屏风上的图画,看久了,画面便烟雾迷蒙,犹如幻境,画境也遥远荡开,如在千山万水之外,一股水流幽咽。便是屏风的苍凉底色。

在初期那篇幽怨满怀的《茉莉香片》中,张爱玲这样写怨艾少年聂传庆死去多年的母亲,“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鸟。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这样绣针式的精密贴切表述恰好可以自明张氏小说的画面感、蕴藉美和景深苍凉。尤其后两者,最见张氏艺术特点和功力、魅力。

衬在人物形象面影上的花鸟图案,美丽而黯淡。就像一件故去多年的人的衣服,贴在脸上,气息悠远,触感冰凉,一霎间,衣服和它的主人似乎活过来了,于是往事那华丽繁复的精彩纷呈、热闹曲折娓娓上演(即小说内容)……然而,很快就幻灭了,依旧是冰凉暗淡的衣服。

屏风,就是人物命运的一瞥薄魂,偶尔闪现、哼吟,如此而已。

这种屏风式的人物,在张爱玲笔下多为女性,且多怀着繁华美梦而悲剧终结。从她的整体文学景观来看,是数不胜数,乃至是一贯的。例如《花凋》郑川嫦、《桂花蒸阿小悲秋》阿小、《留情》敦凤、《鸿鸾禧》娄太太和棠倩、《相见欢》荀太太表姊妹、《色戒》王佳芝、《倾城之恋》白流苏、《金锁记》七巧和长安、《红玫瑰与白玫瑰》妻子和情人……

《琉璃瓦》当然不是张爱玲最好的小说。后来的很多小说要出色得多。

琉璃瓦经典语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