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思想国经典语录

当我们要了解一些思想国经典语录的时候,豆豆语录网已经为您备好了这些思想国经典语录的内容,等待您的翻阅,相信这些思想国经典语录的相关信息会是您正想要阅读的经典语录。



思想国经典语录



报复不是勇敢,忍受才是勇敢。· 要是不能把握时机,就要终身蹭蹬,一事无成。· 思想是生命的奴隶,生命是时间的弄人· 无瑕的名誉是世间最纯粹的珍珠。· 名誉是一件无聊的骗人的东西;得到它的人未必有什么功德,失去它的人也未必有什么过失。· 名字有什么关系?把玫瑰花叫做别的名称,它还是照样芳香。· 因为她生得美丽,所以被男人追求;因为她是女人,所以被男人俘获。· 不管饕餮的时间怎样吞噬着一切,我们要在这一息尚存的时候,努力博取我们的声誉,使时间的镰刀不能伤害我们。· 要是你做了骗子,你的愚蠢将使你受苦,而且你也不免做豺狼的一顿早餐……· 要是你做了狐狸,万一骗子向你告发,狮子会对你起疑心;· 要是你做了羔羊,狐狸会来吃了你;· 要是你做了狮子,狐狸会来欺骗你:· 笨蛋自以为聪明,聪明人才知道自己是笨蛋。· 懦夫在未死以前,就已经死了好多次;勇士一生只死一次,在一切怪事中,人们的贪生怕死就是一件最奇怪的事情。· 聪明人变成了痴愚,是一条最容易上钩的游鱼;因为他凭恃才高学广,看不见自己的狂妄。愚人的蠢事算不得稀奇,聪明人的蠢事才叫人笑痛肚皮;因为他用全副的本领,证明他自己愚笨。· 好花盛开,就该尽先摘,慎莫待美景难再,否则一瞬间,它就要凋零萎谢,落在尘埃。· 超乎一切之上的一件事,就是保持青春朝气。· 青春是块原料,迟早要制作成形。· 青春的特征乃是动不动就要背叛自己,即使身旁没有诱惑的力量。· 爱情不过是一种疯。· “爱”和炭相同,烧起来,得设法叫它冷却。让它任意着,那它就要把一颗心烧焦。· 草率的婚姻少美满。· 真实爱情的途径并不平坦。· 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 对自己不信任,还会信任什么真理。· 对自己忠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 你若对自己诚实,日积月累,就无法对别人不忠了。· 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 ——莎士比亚名言·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诚信。· 没有一种遗产能象诚实那样丰富的了。· 畏惧敌人徒然沮丧了自己的勇气,也就是削弱自己的力量,增加敌人的声势,等于让自己的愚蠢攻击自己。畏惧并不能免于一死,战争的结果大不了也不过一死。奋战而死,是以死亡摧毁死亡,畏怯而死,却做了死亡的奴隶。· 有德必有勇,正直的人绝不胆怯。· 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才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风平浪静的海面,所有船只都可以并驱竞胜;命运的铁拳击中要害的时候,只有大勇大智的人才能够处之泰然。· 升平富足的盛世徒然养成一批懦夫,困苦永远是坚强之母。· 玫瑰是美的,但更美的是它包含的香味。· 善良的心地,就是黄金。 ——莎士比亚名言· 美德是勇敢的,为善永远无所畏惧。· 惟有埋头,才能出头,急于出人头地,除了自寻苦恼之外,不会真正得到什么。· 你还能说‘苦啊,最苦没有了’你的苦,还不曾苦到底呢。· 人的一生是短的,但如果卑劣地过这短的一生,就太长了。· 在命运的颠沛中,最容易看出一个人的气节。· 苦尽甘来。· 天啊,男人不变心,他就是十全十美了。 ——莎士比亚名言· 对人要和气,但不要狎昵。· 女人是用耳朵恋爱的,而男人如果会产生爱情的话,却是用眼睛来恋爱。· 爱情不过是一种疯病。· 爱情里面要是搀杂了和它本身无关的算计,那就不是真的爱情。· 不太热烈的爱情才会维持久远。· 当我们胆敢作恶,来满足卑下的希冀,我们就迷失了本性,不再是我们自己。· 我没有路,所以不需要眼睛;当我能够看见的时候,我也会失足颠仆,我们往往因为有所自恃而失之于大意,反不如缺陷却能对我们有益。· 对众人一视同仁,对少数人推心置腹,对任何人不要亏负。· 不要给百合花镀金,画蛇添足。· 旷达的人长寿。 ——莎士比亚名言· 爱比杀人重罪更难隐藏;爱情的黑夜有中午的阳光。· 真正的爱情是不能用言语表达的,行为才是忠心的最好说明。· 凡是经过考验的朋友,就应该把他们紧紧地团结在你的周围。· 人生就像是一匹用善恶的丝线交错成的布;我们的善行必须受我们过去过失的鞭挞,才不会过分趾高气扬;我们的罪恶又赖我们的善行把它们掩盖,才不会完全绝望。· 熄灭吧,熄灭吧,瞬间的灯火。人生只不过是行走着的影子。· 生苦短,若虚度年华,则短暂的人生就太长了。· 如果做好心理准备,一切准备都已经完成。· 衣服新的好,朋友旧的好。 ——莎士比亚名言· 恶人的友谊一下子就会变成恐惧,恐惧会引起彼此憎恨,憎恨的结果,总有一方或双方得到咎有应得的死亡或祸根。· 有很多良友,胜于有很多财富。· 朋友间必须患难相济,那才能说得上是真正的友谊。· 富贵固然和友谊的好坏无关,但是贫穷却最能考验朋友憎爱分明的真假。· 友谊在别的事情上都是可靠的,在恋爱的事情上却不能信托;所以恋人们都是用他自己的唇舌。 · 朋友间必须是患难相济,那才能说得上是真正的友谊。· 酒食上得来的朋友,等到酒尽樽空,转眼成为路人;一片冬天的乌云刚刚出现,这儿飞虫们早就躲得不知去向了。· 朋友之间用不自然的礼貌时,就可以知道他们的感情已经开始低落了。· 一切朋友都要得到他们忠贞的报酬,一切仇敌都要尝到他们罪恶的苦杯。· 有些人对你恭维不离口,可全都不是患难朋友。· 酒食上得来的朋友,等到酒尽樽空,转眼成为路人。· 不要侮蔑你不知道的真理,否则你将以生命补偿你的过失。· 在争论中,正义和真理也不一定永远能得到公平的裁判,黑了良心的人要招揽一些同样黑了良心的恶棍作您的反面证人。· ……一个人的临死遗言,就像深沉的音乐一般,有一种自然吸引注意的力量;到了奄奄一息的时候,他的话决不会白费,因为真理往往是在痛苦呻吟中说出来的。· “爱”永远像真理昭彰,“淫”却永远骗人说谎。· 真理是永远蒙蔽不了的。· 无数人事的变化孕育在时间的胚胎里。· 时间老人自己是个秃顶,所以直到世界末日也会有大群秃顶的徒子徒孙。· 春光不自留,莫怪东风恶。· 人生苦短,若虚度年华,则短暂的人生就太长了。· 迁延蹉跎,来日无多,二十丽姝,请来吻我,衰草枯杨,青春易过。· 我们宁愿重用一个活跃的侏儒,不要一个贪睡的巨人。· 凭着日规上潜私的阴影,你也能知道时间在偷偷地走向亘古。· 我荒废了时间,时间便把我荒废了。· 时间正像一个趋炎附势的主人,对于一个临去的客人不过和他略微握握手,对于一个新来的客人,却伸开了两臂,飞也似的过去抱住他;欢迎是永远含笑的,告别总是带着叹息。· 不管饕餮的时间怎样吞噬着一切,我们要在这一息尚存的时候,努力博取我们的声名,使时间的镰刀不能伤害我们;我们的生命可以终了,我们的名誉却要永垂万古。· 不应当急于求成,应当去熟悉自己的研究对象,锲而不舍,时间会成全一切。凡事开始最难;然而更难的是何以善终。· 时间是审查一切罪犯的最老练的法官。· 好花盛开,就该尽先摘,慎莫待,美景难再,否则一瞬间,它就要调零蒌谢,落在尘埃。· 抛弃时间的人时间抛弃他。 ——莎士比亚名言· 使人愉快的劳动,能医治心灵的创伤。· 一个人无论禀有着什么奇才异能,倘然不把那种才能传达到别人的身上,他就等于一无所有。· 你自己和你所有的一切,倘不拿出来贡献于人世,仅仅一个人独善其身,那实在是一种浪费。· 仅仅一个人独善其身,那实在是一种浪费。上天生上我们,是要把我们当作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普照世界;因为我们的德行尚不能推及他人,那就等于没有一样。· 点燃了的火炬不是为了火炬本身,就像我们的美德应该超过自己照亮别人。· 本来无望的事,大胆尝试,往往能成功。· 千万人的失败,都有是失败在做事不彻底;往往做到离成功尚差一步就终止不做了。·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 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了翅膀。·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 宁愿做一朵篱下的野花,不愿做一朵受恩惠的蔷薇。与其逢迎献媚,偷取别人的欢心,毋宁被众人所鄙弃。· 一切礼仪,都是为了文饰那些虚应故事的行为,言不由衷的欢迎,出尔反尔的殷勤而设立的;如果有真实的友谊,这些虚伪的形式就该一律摈弃。·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智慧是命运的一部分,一个人所遭遇的外界环境是会影响他的头脑的。· 适当的悲衰可以表示感情的深切,过度的伤心却可以证明智慧的欠缺。· 如果我们生命的天平秤上,一边没有“理智”的秤盘平衡另一边“情欲”的秤盘,那么我们身上下流的欲念就会把我们引导到荒唐透顶的结局。· 爱情,它会随着全身的血液,像思想一般迅速通过了五官四肢,使每一个器官发挥双倍的效能:它使眼睛增加一重明亮,恋人眼中的光芒可以使猛鹰眩目;恋人的耳朵听得出最微细的声音,任何鬼祟的奸谋都逃不过他的知觉;恋人的感觉比戴壳蜗牛的触角还要微妙灵敏;恋人的舌头使善于辨味的巴邱斯——希腊酒神——显得迟钝。· 一个人思虑太多,就会失却做人的乐趣。· 若是一个人的思想不能比飞鸟上升得更高,那就是一种卑微不足道的思想。· 思想——自由的精灵。· 思想是生命的奴隶,生命是时间的弄人。· 没有什么事是好的或坏的,但思想却使其中有所不同。· 装傻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他必须窥伺被他所取笑的人们的心情,了解他们的身份,还得看准了时机;然后像窥伺阗眼前每一只鸟雀的野鹰一样,每个机会都不放松。这是一种和聪明人的艺术一样艰难的工作。· 最后的结果确定工作的成败。· 有一类卑微的工作是用坚苦卓绝的精神忍受着的,最低陋的事情往往指向最崇高的目标。· 道德和才艺是远胜于富贵的资产,堕落的子孙可以把贵显的门第败坏,把巨富的财产荡毁,可是道德和才艺,却可以使一个凡人成为不配的神明。· 习气那个怪物,虽然是魔鬼,会吞掉一切的羞耻心,也会做天使,把日积月累的美德善行熏陶成自然而然而令人安之若素的家常便饭。· 道德和才艺是远胜于富贵的资产。堕落的子孙可以把贵显的门第败坏,把巨富的财产荡毁,而道德和才艺却可以使一个凡人成为不朽的神明。· 爱情是叹息吹起的一阵烟;恋人的眼中有它净化了的火星;恋人的眼泪是它激起的波涛。它又是最智慧的疯狂,哽喉的苦味,吃不到嘴的蜜糖。· 真正勇敢的人,应当能够智慧地忍受最难堪的荣辱,不以身外的荣辱介怀,用息事宁人的态度避免无谓的横祸。· 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 ——莎士比亚名言· 我怀着比对我自己的生命更大的尊敬、神圣和严肃,去爱国家的利益。· ……世界上有一种人,他们的脸上装出一副心如止水的神气,故意表示他们的冷静,好让人家称赞他们一声智慧深沉,思想渊博;他们的神气之间,好像说,“我的说话都是纶音天语,我要是一张开嘴唇来,不许有一头狗乱叫!”……我看透这一种人,他们只是因为不说话,博得了智慧的名声;可是我可以确定说一句,要是他们说起话来,听见的人,谁都会骂他们是傻瓜的。· 我们决不让我们的国土用她子女的血涂染她的嘴唇;我们决不让战壕毁坏她的田野,决不让战马的铁蹄蹂躏她的花草。· 虽然我现在置身在这些战士们的中间,我并不愿做一个和平的敌人;我的意思不过暂时借可怖的战争为手段,强迫被无度的纵乐所糜烂的身心得到一些合理的节制,对那开始扼止我们生命活力的障碍做一番彻底的扫除。· 书籍若不常翻阅,则等于木片。· 多听,少说,接受每一个人的责难,但是保留你的最后裁决。· 不良的习惯会随时阻碍你走向成名、获利和享乐的路上去。· 忠诚的爱情充溢在我的心里,我无法估计自己享有的财富。· 爱情不是花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不是轻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爱情是建立在共同语言的基础上的。· 爱,和炭相同,烧起来,得想办法叫它冷却。让它任意着,那就要把一颗心烧焦。· 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 书籍是人全人类的营养品。· 法律也是一样,因为从不施行的缘故,变成了毫无效力的东西,胆大妄为的人,可以把它姿意玩弄;正像婴孩殴打他的保姆一样,法纪完全荡然扫地了。· 世上的大人先生们倘使都能够兴雷作电,那么天上的神明将永远得不到安静,因为每一个官僚末吏都要卖弄他的威风,让天空中充满了雷声。· ……我不像我们一般女人那样善于哭泣;也许正因为我流不出无聊的泪水,你们会减少对我的怜悯;可是我心里蕴藏着正义的哀愁,那愤火的燃灼的力量是远胜于眼泪的泛滥的。· 大人物可以戏侮圣贤,显露他们们的才华,可是在平常人就是亵渎不敬。将官嘴里一句一时气愤的话,在兵士嘴里却是大逆不道。当权的人虽然也像平常人一样有错误,可是他却可以凭仗他的权力,把自己的过失轻轻忽略过去。· 人的一生是短的,但如果卑劣地过这一生,就太长了。· 不要只因一次失败,就放弃你原来决心想要达到的目的。 Do not, for one repulse, give up the purpose that you resolved to effect. · 勤为无价宝,慎为护身术。 ——莎士比亚名言Willian Shakespeare· 当我们还买不起幸福的时候,我们绝不应该走得离橱窗太近,盯着幸福出神。· 你还能说苦啊,最苦没有了你的苦,还不曾苦到底呢。· 明智的人决不坐下来为失败而哀号,他们一定乐观地寻找办法来加以挽救。· 诚实比起腐败会给你赢得更多的好处。· 与其做愚蠢的聪明人,不如做聪明的愚人。· 愚人的蠢事算不得稀奇,聪明人的蠢事才叫人笑痛肚皮;因为他用全副的本领证明了自己的愚笨。·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 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留传到辽远的后世。· 一个人思虑太多,就会失去做人的乐趣。· 隐藏的忧伤如熄火之炉,能使心烧成灰烬。· 时间会刺破青春表面的彩饰,会在美人的额上掘深沟浅槽;会吃掉稀世之珍!天生丽质,什么都逃不过他那横扫的镰刀。· 质朴却比巧妙的言辞更能打动我的心。· 不速之客只在告辞以后才最受欢迎。

思想国经典语句




· 时间正像一个趋炎附势的主人,对于一个临去的客人不过和他略微握握手,对于一个新来的客人,却伸开了两臂,飞也似的过去抱住他;欢迎是永远含笑的,告别总是带着叹息。· 不管饕餮的时间怎样吞噬着一切,我们要在这一息尚存的时候,努力博取我们的声名,使时间的镰刀不能伤害我们;我们的生命可以终了,我们的名誉却要永垂万古。· 不应当急于求成,应当去熟悉自己的研究对象,锲而不舍,时间会成全一切。凡事开始最难;然而更难的是何以善终。· 时间是审查一切罪犯的最老练的法官。· 好花盛开,就该尽先摘,慎莫待,美景难再,否则一瞬间,它就要调零蒌谢,落在尘埃。· 抛弃时间的人时间抛弃他。 ——莎士比亚名言· 使人愉快的劳动,能医治心灵的创伤。· 一个人无论禀有着什么奇才异能,倘然不把那种才能传达到别人的身上,他就等于一无所有。· 你自己和你所有的一切,倘不拿出来贡献于人世,仅仅一个人独善其身,那实在是一种浪费。· 仅仅一个人独善其身,那实在是一种浪费。上天生上我们,是要把我们当作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普照世界;因为我们的德行尚不能推及他人,那就等于没有一样。· 点燃了的火炬不是为了火炬本身,就像我们的美德应该超过自己照亮别人。· 本来无望的事,大胆尝试,往往能成功。· 千万人的失败,都有是失败在做事不彻底;往往做到离成功尚差一步就终止不做了。·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 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了翅膀。·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 宁愿做一朵篱下的野花,不愿做一朵受恩惠的蔷薇。与其逢迎献媚,偷取别人的欢心,毋宁被众人所鄙弃。· 一切礼仪,都是为了文饰那些虚应故事的行为,言不由衷的欢迎,出尔反尔的殷勤而设立的;如果有真实的友谊,这些虚伪的形式就该一律摈弃。·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智慧是命运的一部分,一个人所遭遇的外界环境是会影响他的头脑的。· 适当的悲衰可以表示感情的深切,过度的伤心却可以证明智慧的欠缺。· 如果我们生命的天平秤上,一边没有“理智”的秤盘平衡另一边“情欲”的秤盘,那么我们身上下流的欲念就会把我们引导到荒唐透顶的结局。· 爱情,它会随着全身的血液,像思想一般迅速通过了五官四肢,使每一个器官发挥双倍的效能:它使眼睛增加一重明亮,恋人眼中的光芒可以使猛鹰眩目;恋人的耳朵听得出最微细的声音,任何鬼祟的奸谋都逃不过他的知觉;恋人的感觉比戴壳蜗牛的触角还要微妙灵敏;恋人的舌头使善于辨味的巴邱斯——希腊酒神——显得迟钝。· 一个人思虑太多,就会失却做人的乐趣。· 若是一个人的思想不能比飞鸟上升得更高,那就是一种卑微不足道的思想。· 思想——自由的精灵。· 思想是生命的奴隶,生命是时间的弄人。· 没有什么事是好的或坏的,但思想却使其中有所不同。· 装傻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他必须窥伺被他所取笑的人们的心情,了解他们的身份,还得看准了时机;然后像窥伺阗眼前每一只鸟雀的野鹰一样,每个机会都不放松。这是一种和聪明人的艺术一样艰难的工作。· 最后的结果确定工作的成败。· 有一类卑微的工作是用坚苦卓绝的精神忍受着的,最低陋的事情往往指向最崇高的目标。· 道德和才艺是远胜于富贵的资产,堕落的子孙可以把贵显的门第败坏,把巨富的财产荡毁,可是道德和才艺,却可以使一个凡人成为不配的神明。· 习气那个怪物,虽然是魔鬼,会吞掉一切的羞耻心,也会做天使,把日积月累的美德善行熏陶成自然而然而令人安之若素的家常便饭。· 道德和才艺是远胜于富贵的资产。堕落的子孙可以把贵显的门第败坏,把巨富的财产荡毁,而道德和才艺却可以使一个凡人成为不朽的神明。· 爱情是叹息吹起的一阵烟;恋人的眼中有它净化了的火星;恋人的眼泪是它激起的波涛。它又是最智慧的疯狂,哽喉的苦味,吃不到嘴的蜜糖。· 真正勇敢的人,应当能够智慧地忍受最难堪的荣辱,不以身外的荣辱介怀,用息事宁人的态度避免无谓的横祸。· 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 ——莎士比亚名言· 我怀着比对我自己的生命更大的尊敬、神圣和严肃,去爱国家的利益。· ……世界上有一种人,他们的脸上装出一副心如止水的神气,故意表示他们的冷静,好让人家称赞他们一声智慧深沉,思想渊博;他们的神气之间,好像说,“我的说话都是纶音天语,我要是一张开嘴唇来,不许有一头狗乱叫!”……我看透这一种人,他们只是因为不说话,博得了智慧的名声;可是我可以确定说一句,要是他们说起话来,听见的人,谁都会骂他们是傻瓜的。· 我们决不让我们的国土用她子女的血涂染她的嘴唇;我们决不让战壕毁坏她的田野,决不让战马的铁蹄蹂躏她的花草。· 虽然我现在置身在这些战士们的中间,我并不愿做一个和平的敌人;我的意思不过暂时借可怖的战争为手段,强迫被无度的纵乐所糜烂的身心得到一些合理的节制,对那开始扼止我们生命活力的障碍做一番彻底的扫除。· 书籍若不常翻阅,则等于木片。· 多听,少说,接受每一个人的责难,但是保留你的最后裁决。· 不良的习惯会随时阻碍你走向成名、获利和享乐的路上去。· 忠诚的爱情充溢在我的心里,我无法估计自己享有的财富。· 爱情不是花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不是轻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爱情是建立在共同语言的基础上的。· 爱,和炭相同,烧起来,得想办法叫它冷却。让它任意着,那就要把一颗心烧焦。· 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 书籍是人全人类的营养品。· 法律也是一样,因为从不施行的缘故,变成了毫无效力的东西,胆大妄为的人,可以把它姿意玩弄;正像婴孩殴打他的保姆一样,法纪完全荡然扫地了。· 世上的大人先生们倘使都能够兴雷作电,那么天上的神明将永远得不到安静,因为每一个官僚末吏都要卖弄他的威风,让天空中充满了雷声。· ……我不像我们一般女人那样善于哭泣;也许正因为我流不出无聊的泪水,你们会减少对我的怜悯;可是我心里蕴藏着正义的哀愁,那愤火的燃灼的力量是远胜于眼泪的泛滥的。· 大人物可以戏侮圣贤,显露他们们的才华,可是在平常人就是亵渎不敬。将官嘴里一句一时气愤的话,在兵士嘴里却是大逆不道。当权的人虽然也像平常人一样有错误,可是他却可以凭仗他的权力,把自己的过失轻轻忽略过去。· 人的一生是短的,但如果卑劣地过这一生,就太长了。·  不要只因一次失败,就放弃你原来决心想要达到的目的。 Do not, for one repulse, give up the purpose that you resolved to effect. · 勤为无价宝,慎为护身术。 ——莎士比亚名言Willian Shakespeare· 当我们还买不起幸福的时候,我们绝不应该走得离橱窗太近,盯着幸福出神。· 你还能说苦啊,最苦没有了你的苦,还不曾苦到底呢。· 明智的人决不坐下来为失败而哀号,他们一定乐观地寻找办法来加以挽救。· 诚实比起腐败会给你赢得更多的好处。· 与其做愚蠢的聪明人,不如做聪明的愚人。· 愚人的蠢事算不得稀奇,聪明人的蠢事才叫人笑痛肚皮;因为他用全副的本领证明了自己的愚笨。·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 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留传到辽远的后世。· 一个人思虑太多,就会失去做人的乐趣。· 隐藏的忧伤如熄火之炉,能使心烧成灰烬。· 时间会刺破青春表面的彩饰,会在美人的额上掘深沟浅槽;会吃掉稀世之珍!

一、孔孟之道

二、老庄之道

三、法家之道

四、黄老思想

五、谶纬思想

六、《周易》的内容及其思想

七、朱熹、王阳明的思想

一、孔孟之道

(一)孔子思想

1、道德修身

孔子(前551-前479)的思想大体以伦理道德为先,强调在修身养性的基础上,完善人格,建立一个等级分明,各阶层和谐共处的社会。

孔子极力阐扬的伦理道德包括仁、义、礼、智、信,修成这些道德的主要资源是传统典籍:《诗》、《书》、《礼》、《乐》等。通过学习典籍,努力践行,从身边的小仁小义做起,方可实现君子、仁人、圣人等高贵人格。但孔子认为人之禀赋有优劣之分,这种禀赋有时候是无法根本改观的。所以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述而》)“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卫灵公》)尽管如此,无论禀赋优劣,都需要刻苦学习和努力践行才可实现完美人格。所以,他的高足曾子认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罕》)

一个志为君子的人需要修成的最高道德标准是“仁”,这个概念在《论语》出现次数很多,也往往被孔子说成是极难,甚至只有尧、舜、禹等圣人才能达到,其他人包括他自己以及最看重的弟子颜回都很难称得上是十足的仁人君子。虽然“仁”如此重要,但孔子并没有给它下一清晰的定义,这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与西方古代思想家之间的重要区别之一。他有时从非常具体的现象和角度来谈“仁”,有时又从抽象的角度高度概括它。

自己欣赏的弟子、当时的达官闻人,在孔子眼里离“仁”的境界还有非常大的差距,就是远古的圣人在践行“仁”时,也觉得非常吃力。但孔子又经常将“仁”说得非常容易。

孔子认为“我欲仁,斯仁至矣”,也就是说为仁或不为仁,都是自主选择的结果,如果想为,那就一定可以做到。所以,当司马牛、子夏等问“仁”时,孔子的回答就非常的具体可行。但当其它弟子问时,孔子的回答又不一样了,他给出的答案似乎不是始终一贯的。

那“仁”到底如何界定呢?其实,“仁”可以从两种角度分析,第一,“仁”有抽象和具体之分;第二,“仁”可因人因时因地而论。从抽象的角度看,“仁”是一种最为尊贵的人格,是非常难于实现的,具备这种人格的人不仅自我完善,而且可泽被万民,用后来的话说就是“内圣外王”者。具体的话,爱人是仁,其言也認也是仁……这就很多了。而对不同的人来说,仁之具体意义又可因时因地而论,孔子认为管仲“仁”,这就是从春秋时代的大背景以及管仲的地位而论。

所谓“义”者,宜也。事之宜与不宜,受三个要素的影响:时、地和人。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君子义以为上”,意思是要以“义”来衡量君子的行为举止。换而言之,君子的修身行政需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不可死守条例。从“义”的解释可以看出,孔子不想人被道德捆住了手脚。

在孔子的体系中,“智”大致包括知识、智慧这两个范畴。与“仁”者相比,“智者”的层次要低一等。因此,智者未必是仁者,但仁者必定是智者。

其它还有“忠”、“恕”等,但不及“仁”、“义”、“礼”、“智”、“信”五者重要。“忠”有两层含义,一是忠于己心,二是待人忠诚,不欺不诳。“恕”即是以己心度人心。

2、君子和圣人

在春秋时代或更早一点,“君子”是指贵族,带有等级色彩。但在《论语》中,这个词的意思似乎正处在由旧到新的过渡阶段,有时指贵族,有时指一种完美的人格。

就性质而言,“圣人”与“君子”有明显不同,孔子虽然没有明说,但意思很明白,那就是“圣人”似乎只有远古的仁人君子可以配得上,春秋时代是没有圣人的。一般来说,“圣人”比“君子”更高不可攀,圣人显得更清高,更曲高和寡。

(二)孟子的思想

传说孟子是孔子孙子子思(孔伋,公元前483-前402年)的学生,但目前还有争议。关于孟子有两个著名的传说,一是孟母三迁,二是孟子出妻。孟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孟子》一书中,这本书现有7卷,是孟子晚年编撰的。也有人认为是孟子的弟子编撰的,孟子没有亲自动手。《孟子》思想对后世影响最深者有两点,一是性善说,二是仁政。其它的思想其实都是从这两点演绎出来的。

1、性善说

对人性的探讨是一切哲学思想的根基之一,从《论语》看,孔子没有在人性方面做深入探讨,但在他去世之后,孔门弟子及早期儒家中有一种倾向,即是探究人性。探究人性的目的是弄明白人之成为君子,修成完善人格的具体过程,及可能性。传统认为《中庸》是子思所作,其中就有一些探讨人性的文字。到孟子时,探讨人性的学者已不限于儒家,墨家的墨子等人也都有关于人性的文字。在《孟子》中,就有公都子、告子等人论述了自己对人性的看法。

孟子的性善说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政治影响深远。由于有性善说,所以中国古代相信人性是可靠的,相信政治制度、国家之兴衰都建立在统治者的道德之上。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传统政治看重“选择什么样的人来治理国家”,而不是“如何约束统治者的权力”。这样的思维表现出来就是“清官情结”、贪腐无可根治、国家制度叠床架屋而无根本突破。

从古至今,民间关于清官的传说从未断过,著名者有包青天、海瑞等,他们首先是道德完人,然后又颇具政治才干。现在虽然已是21世纪,但人们的清官情结还是存在,并且国家的体制设计也为这种情结提供了土壤,如信访办的设立。与“清官”不可相容的是贪官污吏。中国古代的贪腐非常惊人,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想控制,但总是无功而返。皇帝为了肃清吏治,想出许多削弱官员权力、强化中央权力的方法,演进到后来,中央权力高度集中,反而为贪腐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中央管得太多,皇帝忙不过来,给了重臣可乘之机;中央想管而又管不过来,给了地方欺上瞒上的机会。简而言之,性善说是中国古代社会“人治”的人性论基础。

2、仁政

建立在性善说之上的政治学说就是“仁政”。

以“仁政”为基点,孟子的政治学说中还有民贵君轻等思想。由于相信人性本有“仁义礼智”,所以要造成民治国盛的局面,首先就是要将这四种善的道德“扩而充之”,即是加强道德修养。中国社会现在还在讲“以德治国”,加强师德、思想政治教育等,这与传统都是有密切关系的。

孟子的“仁政”说也有其积极的意义,如中国传统社会和政治都注重“均贫富”,在贫富分化严重时,会想办法去避免社会走向分裂。当然,这只是思想意识上的反映,不是现实的写照。

从“性善说”、“仁政”看,孟子的思想有个明显的倾向:走向心性内部,关照人之心性问题。到战国晚期,这种思想被荀子讽刺,认为没有学到孔子思想的精髓。但在历史上,孟子的思想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二、老庄之道

老庄之道与儒家思想相反,是出世的,因此,在中国社会,它往往成为知识分子在现实中受挫之后,自我疗伤的常用药。

(一)老子和《道德经》

1、神秘的老子

老子是谁?这是至今纷扰难定的问题。和这个名字产生纠缠的名字有李聃、老聃、李耳、老莱子等。早在汉代,人们已经不清楚“老子”到底指谁。

在思想方面,老子最显著的特点是“无为”,这是一种带点消极气质的思想,与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舍己入世是完全不同的。传统说法以为老子是孔子的学生,这未必可信,但从两人思想一为积极入世,一为消极出世的对比看,两人生活的时代应该比较接近。两人面对着一个同样的局面,但想出的应对方式是不同的。孔子想着去改善,去调和;老子想着去逃避,去批判,从心理上消解混乱之旧世界对人心的扰乱。

2、宗教经典《道德经》

传说是老子作的《老子》至少有四五个不同的书名,另外一个常为人称道的名字就是《道德经》,被后世的道教尊为自家的经典。其它的书名还有《道德真经》、《老子五千文》、《五千言》。

现在的研究表明,《老子》一书的思想就来源说非常复杂,这一点是《论语》无法比的。《老子》的体例也与《论语》不同,它不是圣人“语录”,而是由81章“箴言式”的文字组成,用神秘的文风书写不容否认的道理。《老子》一共五千多字,每章也就六七十字左右,但历代的研究作品绝对是汗牛充栋。它还是古籍中版本最多、异文最多的书籍之一。

二十世纪初期,曾在敦煌出土过《老子》。上世纪70年代,在长沙一个汉初墓葬中出土了帛书,其中就有两个版本的《老子》。1993年,在湖北江陵的一个战国楚墓里出土了一批竹简,其中就有三个不同版本的《老子》,共包含有今本81章中的31章内容,大约有2046字。最近又有消息说北京大学从文物市场购得一批汉简,其中又有《老子》。这些早期的版本加在一起,足以说明《老子》一书的漫长成书过程及其思想来源的复杂性。

但不管《老子》一书有如何复杂,其核心思想还是非常清晰的。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以上是《老子河上公章句》的前两章,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它将“无”视为世界的开端,二是相对的眼光分析世事万物,有美必有恶,无美必无恶,这其实是与第一点紧密相连的。这样的思想被《庄子》一书尽力发挥。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以上是第18、19两章。由于强调“无”是世界之根本,所以《老子》有种消解世间一切伦理纲常的倾向。在《老子》看来,提“大道”、“智慧”、“圣”、“智”等,正是因为它们在现实中是稀缺的。相反,如果不提,正是因为它们并不稀缺,所以人们对它们也就没有渴求。这样的思想有点让人无法接受,因为如果依此类推的话,人类就只有陷入无知无识的混沌世界了。所以,《老子》的思想确实带有一点“反智”的因素。

老子从一种奇特的角度看待政治行为,如“尚贤”,他认为会导致民众争心膨胀,“贵难得之货”,会使民起偷盗之心……以此原则,世间只要有美恶、贵贱之标准,则必有争心偷盗之心。因此,要想民众安于生活,最彻底的做法就是抹去这些标准,“实其腹”、“强其骨”、“使民无知无欲”,造成这三个局面之后,“智者不敢为也”,那些到处兜售所谓“智慧”之人就丧失了市场。这就是“为无为,则无不治”。如此看来,老子的思想有点因噎废食,看似睿智,其实“假老练”。

据以上的分析,《老子》的核心思想其实最适合避世者修身养性,当它瓦解了世间所有的概念之后,它就成为世间唯一的真理。但任何一种思想在实用时都有多种可能性,这些可能性之间有时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比如有人从《老子》看到了清静无为,超然物外,庄子就是典型;有人从《老子》看到了乱世治国的道理,从中演绎出权术,韩非子是这方面的典型;有人从中看到战争中存我杀敌的诈术,《孙子兵法》有些思想就与《老子》有关。

所以,《老子》虽然只有五千多字,但因简洁语言所具有的无限张力、强调超然物外静观物化之神秘吸引力而令无数思想家为之折腰。道家思想虽在中国古代不像儒家思想那样是意识形态,但也影响巨大,所以鲁迅说不看《老子》就不能了解中国。

(二)逍遥之庄子

庄子名周,是战国晚期的楚国人。庄子思想是对《老子》的一次超凡发挥,也是早期道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一支。

庄子的思想

庄子将老子的思想做了四个大的发挥,一是继续向相对主义的方向发展,抹平万物之间的差别,为人之精神超脱提供理论基础;二是继续演绎“无为而无不为”,反对一切机心,“反智主义”的特点越来越明显;三是发展出高超的辩论术,注意运用概念进行思辨分析,最终确立自己的理论;四是创造出独特的养生理论。

以寓言的形式切入论题,引出小、大之间的相对关系。在层层推进之后,庄子终于亮出自己的大道理:

曰:“何谓天?何谓人?”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这个道理就是顺其自然,率性而为。因为小大、精粗都是相对立存在的,而且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小大精粗的各自地位有时又是无法改变的,所以不如“反其真”。从此推演,庄子又反对一切机心。

在《庄子》中这类寓言还有很多,大多是编造的,并不实有其事。这些寓言除了阐明庄子的思想之外,还呈现了他高超的思辨能力和诡诈的辩论手段。

在处世态度方面,庄子也有其独特之处:

三、商韩之刑名法术

(一)商鞅的生平和思想

商鞅的思想

(1)政治必须配合时代,甚至于走在时代的前头;否则,国家将趋于灭亡。

(2)重农抑商

为了在战场上获胜,必须解决粮食和兵源的问题,因此,法家极力主张重农抑商,商鞅亦是如此。他的具体对策是:商人不得卖粮、提高酒肉价钱、废除旅馆的经营、加重商品销售税、商家的奴仆必须服役;增加农民的数量、逼迫农民专心务农、重订社会价值观念。

(3)人民的平等

这其实就是废除世禄世官,在朝的贵族、官员以及老百姓,一律以法律约束之、治理之。

(4)以法治国、重刑厚赏

(5)重赏军功

(二)韩非子的思想

韩非子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吸取申不害的“术”、商鞅的“法”和慎到的“势”,将三人的思想融为一体,构建了先秦时代系统最完整的法家理论。他的思想主要有:

(1)权力集中到君王

韩非子认为人主治国如欲执要无为,关键是百官各任其长,各司其职。另一方面,人主亦要善于利用自身高位控制百官。

(2)君王要严防臣之权

由于韩非子主张“性本恶”,故在他的理论中,人臣都有险恶之用心,君王必须提防之。

(3)废先王之教,以法治国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有度》).

四、黄老思想

(一)黄老思想的特点

1、《黄帝四经》之“道”

“黄老”即“黄帝”和“老子”,因为这个思想流派在著述中经常引述黄帝及老子的话,所以称之为“黄老”。黄老思想其实是先秦道家中的一个流派,与老子、庄子有同亦有异。有学者认为《黄帝四经》、《老子》是先秦道家的两个重要流派,黄学重于政治,老学重于贵己;黄学看重现实,老学不免超脱。虽然它们“道”出一源,但“道论”各异。由于两派各自不同的特点,在战国末期至秦汉之际百家论道高涨的时期,它们对学术界影响甚巨,从《韩非子》、《管子》、《吕氏春秋》到《淮南子》、《论六家要旨》,都可以找到它们的痕迹。

黄老思想论述法治,这是它与《老子》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在《史记》中,每述及法家人物,总说他们“本于黄老”。通过比较法家思想和《黄帝四经》,确实可以看出两者有诸多可通的地方。所以,法家是从黄学中分离出来的一支。当然,发展到后来,法家的思想已经与黄学有了极大的差别。比如黄学除讲法之外,亦讲仁爱道德,但法家是坚决反对这些道德概念的。

黄学把世界的本体看作“道”,因为有道的存在,才产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以“道”不仅主宰着自然界,而且主宰着人类和人类社会。黄学认为“道”是一个物质实体,又是一个客观存在,还是宇宙万物生成之本。这个“道”又称为“一”、“理”,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秘存在。但它又是可以掌握和理解的,能完成的这个任务的只有圣人,一般人是达不到这个高度的。

“黄学”认为“道”又体现在万物之中,万事万物莫不含有“道”。这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所以,“黄学”所讲的“道”又有规律的含义。再具体的话,“道”还是人之思想、行为的准则。

总之,《黄帝四经》论“道“,明显强化了它经世致用和功利主义的特点。

2、《黄帝四经》的政治思想

(1)文武并用,刑德兼修

(2)以法为符,皆断于法

(3)无执无处,无为而治

“黄学”有无为与“老学”同源,但又有自己的特点。《老子》的“无为而治”是一任自然,反对任何形式的干预。“黄学”则认为“无为”是在既定的秩序下,各安其命,如此也就不会有冲突战争,以此达到天下大治的目标。

(4)保民、爱民和养民

(5)“贵贱有恒位”的等级思想

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能自引以为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虚无形,其裻冥冥,万物之所从生。(《黄帝书·经法·道法》)

公者明,至明者有功。至正者静,至静者圣。无私者智,至智者为天下稽。称以权衡,参以天当,天下有事,必有巧验。(同上)

天地有恒当,万民有恒事,贵贱有恒位,畜臣有恒道,使民有恒度。天地之恒常,四时、晦明、生杀、柔刚。万民之恒事,男农,女工。贵贱之恒位,贤不肖不相妨。畜臣之恒道,任能毋过其所长。使民之恒度,去私而立公。变恒过度,以奇相御。正、奇有位,而名□弗去。(同上)

(二)黄老思想在汉初的影响

从春秋到秦统一六国,四五百年间战争不断。但秦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之后,仍以法治国,政治残酷,人民盼望和平、休养的心理并未得到满足。刘氏政权建国之后,反思秦之酷法统治,要求休养生息的想法占了上峰。在这个背景之下,“黄学”思想受到了统治者的赏识,因之形成了汉初休养生息的政治局面。

但“黄学”的地位一直受到其它思想的挑战,尤其是儒家。汉景帝时,主张黄学的“黄生”与儒生辕固生争论周武王杀商纣王是否是弑君,黄生认为是弑君,辕固生则认为是正当的。两人争得不可开交,最终是汉景帝劝和,说“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马肝有毒,他的意思是说周武王灭商的历史事实还是有一定危险性的。另有一次,辕固生在窦太后面前说《老子》书是“家人言”,不能担当大任。窦太后闻后大怒,说:“安得司空城旦书乎?”司空、城旦是秦汉时期的两种刑罚,窦太后的意思是儒、法两家的思想与“黄学”相比,都是“严刑”。

汉初几十年间,“黄学”思想在朝廷内外占据主流,在此思想的影响下,汉初政治除强调休养生息之外,又重惠民,提倡孝义。待汉武帝真正掌权之后,这种局面才逐渐改变,最终儒家取而代之,成为朝廷树立的意识形态。

五、谶纬思想

(一)什么是谶纬?

“谶”即指神的预言,谶书则是一种占验吉凶的书。

《说文》;“谶,验也。有征验之书.河洛所出书曰试。”

(“有征验”以下十二字,段玉裁据《文选》中《鹏鸟赋》《魏都

赋》注引补)

《苍颉篇》云:“谶书,河洛书也。”(《文选》张衡《思玄赋》

注引)

《三苍》云:“谶,秘密书也,出河洛。”(玄应《一切经音

义》卷9引)

“纬”是什么呢?“纬”本是对“经”而言。《释名·释典艺》云;“纬,围也。反覆围绕以成经也。”苏舆说:“纬之为书,比傅于经,辗转牵合,以成其谊,今所传《易纬》、《诗纬)诸书,可得其大概,故云反覆围绕以成经。”(《释名疏证补》)由此可见纬书的产生是依傍经义,其实质是神学迷信、阴阳五行说与经义的结合。

在目前的学术界,就“谶”、“纬”的是否有区别还有争议。一部分人认为“谶自谶,纬自纬。”比如《四库全书提要》就持这种意见。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谶”、“纬”是异名同实,只是名字不同而已,其实是指同一事物。

而关于谶纬的起源,也有很多种说法,自古至今不下十多种。在这些纷扰的争议中,认为谶纬是汉儒编造的目前占主流地位。

六、《周易》的内容及其思想

(一)八卦与六十四卦

八卦是指八个三画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它们可以象征宇宙间的八种事物,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在具体的应用中,可将这八种象征物推衍成其它象征,也可将它们抽象成阴、阳两个概念。

将八卦两两相重,就得到六十四个六画卦,六十四卦可以象征六十四种事物、状态、现象,如乾与乾相重,得乾卦䷀,可象征天、刚健;乾与坤相重,且乾上坤下,即得否卦䷋,上天下地,象征天地不交,万物不通。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穉也。物穉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以既济。物不可穷也,故受之未济终焉。

在实际的卜筮中,并不是靠重迭八卦而得到六画卦的,而是依赖揲蓍。揲蓍的方法在《系辞》中有简略的叙述:

朱熹的《周易本义》卷首有一篇《筮仪》,叙述得更为详细,大家可以去查阅,这里不再详细讲述。具体的揲蓍过程中的一个可能性结果可用图表示如下:

先民创造《周易》时,全为预卜吉凶用,故卦爻辞所涉事物都是象征意义的,以便实用时随机推导。以乾卦中的龙为例,它或许有最初的含义,如可能指星宿,但在实际占筮中,龙则仅仅是众多具有类似属性之物的象征而已,如君主、父亲、男子等,这都要视所预测的事情而定。汉人曾说“诗无达诂,易无达占”,就是这个意思。

卦爻辞的基本结构是象辞、占辞,通常是象辞在占辞前。但有些卦爻辞没有象辞,而是带有哲理性的劝慰性句子。占筮是有疑则占,所以才会有劝慰性的句子,如泰卦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就是带有劝慰性的句子,同样它也含有朴素的哲理。当然,我们也可以将这类句子看作是象辞。

每条卦爻辞未必只有一条象辞,或一条占辞,有可能在二条甚至多于二条。如泰卦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这条爻辞里可能就不止一条象辞。又如随卦九四:“随有获,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贞凶”与“何咎”基本相反,“随有获”与“有孚在道以明”是两条不同的象辞,因之占辞也有不同,这是很好理解的。以前李镜池以此质疑卦爻辞,对这种现象表示不理解。《周易》卦爻辞不是一次性编好的,有多次续编之后,这类现象是很正常的。

在有些卦爻辞中,除象辞、占辞之外,还有提供应对措施的内容。如屯卦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是象辞,“君子几”以下是占辞,但它包含了一条建设性的意见:“君子几,不如舍”。

2、易传

传是解释经的,七篇“易传”,各有不同解释角度。《彖传》是解释卦辞的,《象传》从象的角度解释卦辞和爻辞,《系辞传》是篇通论性质的传记,重在哲学阐发。《说卦传》收集了许多卦象,《序卦传》串讲卦义,排到卦序。《杂卦传》打乱卦序,追索卦形方面的规律。《文言传》收集了一些解释乾坤卦爻辞的遗文佚句,系统性略弱一点。

七篇《易传》的成书时代是不一致的,大致在战国中晚期,作者也应该不止一人,《文言》、《说卦》都有资料辑佚的性质,《系辞传》也编辑进了一些文字资料。由于事物的发展有从粗到精的过程,所以通常认为《彖传》的制作时间可能是最早的,因为它是解释卦辞的。《象传》重在解释爻辞,时代就要略后一点。

经、传本是分开流传的,为研习方便,人们将经、传合在了一起。经、传合编的本子,始于汉代学者,有人认为是郑玄将《彖》《象》与经文合在一起;也有人认为是西汉的费直将经、传合而为一的。说法有很多,莫衷一是。

传统易学将《象传》分大、小,解释卦辞的是“大象传”,解释爻辞的是“小象传”,两者之间有比较明显的差别。首先看“大象传”解释屯卦,“云雷”,这是从卦象入手,再列出屯名。“君子以经纶”,指出此卦对君子之生活的意义,这种意义大多关系到治国理民。“小象传”则与此不同,它紧扣爻辞,经常逐句解释,如“虽盘桓,志行正也”是解释是“盘桓,利居贞”;“以贵下贱,大得民也”,这是从象数的角度解释“利建侯”。解释六条爻辞的《象传》都遵循了这种文例,不像“大象传”那样以“君子如何如何”结尾。简单点说,“大象传”重在论世,“小象传”重在辨吉凶。

2)《系辞传》(上、下)

此篇传记从哲学的角度阐释《易经》,并证明六十四卦之于人生和社会的高超功能。我们先看上篇中的第一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这段文字开篇就强调了宇宙间的秩序,继而是人伦秩序,前者是先验的,后者则源于前者。乾、坤在这里是重点,因为它们的卦象是天、地,可以做为六十四卦的代表。所谓“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实际是论天、地。“乾以易知,坤以简能”,这就转而论易卦了。其中的“知”应读作“智”,与“能”字相对应。“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则从易卦推广到圣贤之道。“知”字应读作“知道”的“知”。“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再次重申易卦的神妙。下面看第二章: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头三句描述了圣人用图形(卦形)、文字(辞)和概念(刚柔)结合起来,描述人类社会形形色色的变化之下掩藏的人事吉凶。“吉凶”、“悔吝”,是卦爻辞中经常出现的词汇。“变化”这个词在卦爻辞中并没有出现,但这个词所表示的现象却经常出现,比如在同一条卦爻辞中,何种情况下吉,何种情况下凶;利于行何事,不利于行何事,这些都是变化。“刚柔者,昼夜之象也”,昼夜是具体可见的,是相生相灭,循环往复的,刚柔这对概念可概括所有这类现象。三极指天、地、人。最后几句话,是说君子如何利用《易经》的卦爻辞。“居”为静,“乐”为动。在静的时候,君子所欣赏的是“《易》之序也”,我认为这里的“序”应指卦辞,卦辞是说明一卦之总义的,故名之为“序”。“玩”字一般解释为“研习”,这还不够准确。《说文》解释“玩”是“弄也”,“玩”字的其它意义都和“弄”相关联。辞、占都是可以“玩”的,要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阅读、摆弄。换而言之,辞、占仅仅是指向本质世界的表象,它们固然与本质世界相连,但并非本质世界。君子应拿它们作工具,而非目标,也不能过于机械、死板。所以最后说“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天才是最高的主宰,天是否佑护君子,不在于君子是否精研易之占、辞,而在于他的行为是否获得天的肯定。

3)《说卦传》

这篇“传”有点杂乱,前面一部分是总说《易经》创立原则的,后面则是搜集了许多卦象。收集了很多卦象,其中自然也有很多矛盾的地方。汉代时,非常流行卦象,后来研究汉易的学者也花了不少的精力去搜集卦象,解释卦象。民国时期的易学家尚秉和就是如此,他总结了很多规律,从《左传》、《国语》、《易林》等古书中发现了很多规律,如内外卦象、互象、对象、正反象、半象、大象等。而事实上,易象是无止境的。王弼说:“触类可为其象,合意可为其征。义苟在健,何必‘马’乎?类苟在顺,何必‘牛’乎?”(《周易略例·明象》)这只说对了一半。《周易》是卜筮书,它只有六十四卦,386条爻辞,64条卦辞。它的信息量虽然堪称庞大,但与大千无穷的宇宙相比,《周易》是极其微小,以此微小的信息如何在无穷的宇宙中发挥解释作用?当筮者为某一件事进行卜筮时,理论上他可以获得64个卦中的任何一个,从这个角度看,他有64条途径来解决问题。如果卦象是有限的话,筮者在很多情况下就无法行进。换而言之,每一个卦都必须具备指向宇宙中任何事物的潜力。事实上,实现这一点似乎不难。因为,《周易》就是一个象征的世界,一个意义模糊,可以进行无穷解释的世界。在象征世界里旅行,不能抱守陈规,而要开动漫无边际的联想,努力将思维拓展宽。

七、朱熹、王阳明的思想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晦翁等。生于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卒于宁宗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福建尤溪人。主要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等。

王阳明,生于明宪宗成化8年(1472),其父王华是成化17年的状元,远祖是书法家王羲之。主要作品收入《王阳明全集》。

以上两人是宋明理学的重镇,了解此二人的思想,便可大致把握住宋明理学的主要宗旨。

(一)朱熹的思想

1、格物致知论

(1)格物只是穷理

朱熹认为,格物的目的就是穷理,而“理”其实就是伦理纲常,而非今人所说的“物理”。

谈及格物,自然有天下物事万万千千,无以穷尽的困惑。朱熹并不认为可以“一理通便万理皆通”,他极重视求知悟道过程中的“积累”。朱熹曾把格物的目标明确规定为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十二个字,这颇能看出他所说的“理”的内涵。

(2)致知便在格物中

至于格物和致知的关系,朱熹认为:

格物、致知,彼我相对而言耳。格物所以致知。于这一物上穷得一分之理,即我之知亦知得一分;于物之理穷二分,即我之知亦知得二分;于物之理穷得愈多,则我之知愈广。其实只是一理,才明彼,即晓此。所以《大学》说“致知在格物”,又不说“欲致其知者在格其物”。盖致知便在格物中,非格之外,别有致处也。又曰:“格物之理,所以致我之知。”(《朱子语类》卷18)

又谓老佛之学乃致知而离乎物者,此尤非是。夫格物可以致知,犹食所以为饱也。今不格物而自谓有知,则其知者妄也;不食而自以为饱,则其饱者病也。若曰老佛之学欲致其知而不知格物所以致其知,故所知不免乎蔽陷,离穷之失而不足为知,则庶乎其可矣。(《朱文公文集》卷44《答江德功二》)

换而言之,人欲致知,除格物之外便无它途。朱熹与区别佛学,坚持了儒学重视后天学习的特点。

(3)知行关系说

①知之为先,行之为后

夫泛论知行之理,而就一事之中以观之,则知之为先,行之为后,无可疑者。(《朱文公文集》卷42《答吴晦叔九》)

致知力行,论其先后,固当以致知为先。(同上卷50《答程正思八》)

②行重知轻,“行其所知”

致知力行……然论其轻重,则当以力行为重。(同上)

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朱子语类》卷13)

③知行常相须,互相发

知与行,工夫须著并到。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二者皆不可偏废。如人两足相先后行,便夫渐渐行得到。若一边软了,便一步也进不得。然又须先知得,方行得。(《朱子语类》卷14)

孔、孟的学问都是看重“行”的,他们都以人为中心,以伦理纲常为宗旨。伦理纲常若不实践,则不过是空话。朱熹论知、行关系,重在行,但亦关注行背后的知识积累和心智成长。

2、理欲之辨

(1)理欲之义

在朱熹的思想中,理、欲都有严格的区分: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礼记·乐记》)

饥便食,渴便饮,只得顺他。穷口腹之欲,便不是。盖天只教我饥则食,渴则饮,何曾教我穷口腹之欲?(《朱子语类》卷96)

夫口之欲食,目之欲色,耳之欲声,鼻之欲臭,四肢之欲安逸,如何自会恁地?这固是天理之自然。(《朱子语类》卷61)

(2)天理人欲,不可并立

虽然适度的欲望是可以理解的,并应该得到满足,但超出的部分,即人欲则与天理是天然对立的。

人只有个天理人欲,此胜则彼退,彼胜则此退,无中立不进退之理。(《朱子语类》卷13)

人只有天理、人欲两途,不是天理,便是人欲……克得那一分人欲去,便复得这一分天理来。(《朱子语类》卷41)

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朱子语类》卷12)

(二)王阳明的思想

王阳明的思想是直承南宋心学陆九渊而来的,他与朱熹的思想有着截然不同的特色,强调“心即是理”。

1、心外无理

理也者,心之条理也。是理也,发之于亲则为孝,发之于君则为忠,发之于朋友则为信,千变万化至不可穷竭,而莫非发于吾之一心。(《阳明全书》卷8)。文中的“爱”就是徐爱,是王阳明的入室弟子,传说也是他的妹夫。

2、心外无物

既然“心外无物”,则若要“格物”就只需“格心”就是,这在王阳明看来是极易推导出来的结论。

3、格物与格心

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存天理即是穷理,天理即是明德,穷理即是明明德。

问格物,先生曰: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传习录》)

4、知行合一

与朱熹区分知、行为两者不同,王阳明认为知、行是合而为一的,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坚持行的重要性,相反使他的思想更为重视行。因为知行既合而为一,则世上便无不可行之知。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传习录》)

5、致良知

王阳明的“理”尽管在“心”中,不在人身之外,但其内涵却与朱熹所说的“理”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仍然是天理、伦理纲常。以此,王阳明极重“致良知”,即人的反身自察。

王阳明在他56岁时,以四句话概括了自己的思想: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话以精炼的语言浓缩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是言心之本体是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的。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是说心在外界的影响下产生心意,心意是有善有恶的。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是说良知就是知道善恶,明辨是非。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是说格物(此物亦包括事)的终极目的是除恶行善。当然,这四句话中也有矛盾的地方,例如“知善知恶是良知”便似乎与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矛盾。因为既然心之体是无善无恶,则“良知”何来?是心之本然,还是外在影响?也有令人费解的地方,例如“有善有恶意之动”,既然善、恶是意之动,而非“心之本”,则何为善,何为恶?标准何在?如果说善、恶是天理,则天理在心,还是在物?在王阳明的弟子间,对四句教也是有不同理解的,比如王畿(汝中)与钱德洪二人就为此争执不下,共同求教于王阳明,因有“天泉证道”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