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要了解一些道教经典语录的时候,豆豆语录网已经为您备好了这些道教经典语录的内容,等待您的翻阅,相信这些道教经典语录的相关信息会是您正想要阅读的经典语录。
道教经典语录
佛门句句是经典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总纲领,最经典。
道教经典语句
道教教理教义
道教在东汉顺帝时,天师张道陵创教之初,奉老子为祖师,称教主。以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为圣经,以老子所说的“道”与“德”为最根本的信仰。道教为什么要以“道”名教呢?就是因为道教徒对老子之道,一要研究、二要信仰、三要继承、四要发扬,所以《典论》中说:道士者,要“以道为事”。
“道”在道教中是唯一的理论基础,是以“清静为宗、虚无为体、柔弱为用”的一种“道”,这种“道”是宇宙的本源与主宰者,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它是一切的开始与万事万物的生化者。有了“道”方生成宇宙,由“宇宙”中的“元气”构成了天地、阴阳、四时、五行,由此而化生万物。《道德经》中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太平经》中说:“夫道何等也?万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极之中,无道不能变化。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也”。唐吴筠《玄纲论》中说:“道者何也?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其大无外,其微无内。浩旷无端,杳杳无际。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至静无心,而品物有方。混漠无形,寂寥无声。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生者无极,成者有云,生生成成,今古不移,此之谓道也”。老子所说的“道”既是指“宇宙”的本体,又是指“自然”的规律。
《老子想尔注》进一步把“道”的化身的老子衍化为神明,称“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身”。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明“宇宙”的根源是“自然”;由自然产生宇宙之后,再由宇宙产生万物。“道”又指太空之“空”而言,缘它是无形无象的,故经书中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清静经》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道德经》云:“道可道,非常道”。认为大道无形,不可言说。《太平经》云:“道乃万物之师也,得之者明,失之者迷”。得“道”之人,可以返本还原,和大自然之“道”同一体性,永恒不变。道经中云:“道者,理也”。认为此“至虚之理”变通无碍,化生万法,永恒不灭,修道者若能体悟此“理”,就能忘去一切幻化假相,超凡入圣,修真得道。《消魔经》说:“真道之业,不衰不病,不死长生”。希望能通过修炼而取得和“道”合而为一,永存天地。老君曰:道无生死,而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属形不属道也。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存在守道,则长存不亡也。又说:知道易,信道难。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守道不失,身常存也。又曰;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身。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
“德”,道经中说:道之在我者就是“德”,它是从“道”中分化出来的,而万物化生都必须有“德”,因为“道”是总体,“德”是个体,德是指万物所含有的特性而言,“道”和“德”,有着共性与特性的关系。《道德经》中所说的“上德”、“玄德”、“常德”、“道尊而德贵”的德,都指的是这个“德”。老子在解释“上德”时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解释”玄德”说:“长之畜之,成之熟之,养之复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解释“常德”说:“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自然经》中说:“德言得者,谓得于道果”。《清静经》中说:“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所以道教徒一定要重视“修道养德”,并将“道”和“德”作为最根本的信仰和行动的总准则,必须做到既要修道,而又要积德。老子说:“上德不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所以“道”和“德”又是道教所说“教理、教义”中的基本原则。唐吴筠《玄纲论》中说:“德者何也?天地所禀,阴阳所资。经以五行,纬以四时。牧之以君,训之以师。幽明动植,咸畅其宜。泽流无穷,群生不知谢其功;惠加无极,百姓不知赖其力,此之谓德也”。 《太平经》中认为:“道”与“德”的约制,驾御宇宙的一切,天、地、人三个范畴都离不开“道德”的维系。唐吴筠《玄纲论》总括“道德”的含意说:“道德者天地之祖;天地者万物之父;帝王者三才之主。然则道德、天地、帝王一也”。老子认为:根据“道”的准则,“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帮,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因此,道教主张修道者要“积善阴德”,乐人之吉,愍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妒,不佞谄,如此乃为有德。“道”与“德”在道书中应用很广泛,常因所谈的问题的范畴、性质不同,解释也便有所不同。道经中也有将“德”作为社会伦理规范讲的,如“广修道德”,“积善阴德”,这是继承了《老子》中“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思想。道教主张以“清静”、“无为”、“柔弱”、“不争”、“抱一”、“寡欲”、“自然”、“玄妙”等作为处世与修养之方法,也都是从“道”与“德”的基本原则中而发挥出来的。 “清静”是道教教义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道教徒必须遵行的修持方法和处世态度。“清静”和“无为”是两个类似的概念。其含义为清心寡欲、无为和静。道教认为“清静”是道的根本,万物清静,“则道自来居”。老子认为是大自然最早的一种形态;又是指修养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一种境界;也是指他所理想的社会与领导者的一种政治风格,即是“道”之“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因而把“清静”作为身心修养和治国安民的基本法则。《清静经》中说的“无形”、“无情”、“无名”,都是指“道”的“清静”现象而言;道教的修养功夫,应效法其“道”的“清静”与“常清静”,能做到“常应清静”,就说明已达到了“清静”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就是“道”的“无为而无不为”。唐代高道司马承祯认为,修道必须收心,而收心的关键在于“守静去欲”。他说:“心为道之器宇,虚静至极,则道君而慧生”;“静则生慧,动则成昏”。道教认为,人修炼精气当效法“道”的清静本性,“清其心源”,“静其气海”,“常清常静不起纤毫尘念”。做到“内观于心,心无其心;外观于形,形无其形”,最后达到六欲不起,空无了悟的境界,才能修成金丹之道。
“无为”是道教对待社会人生的处世态度和基本法则。也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概念之一,认为天道自然无为,人的行事也应效法天道,不要妄自作为,讲求清静寡欲,与世无争,慎行远祸。老子主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认为“有为”者(强所作为)终必失败,“无为”者(顺应自然而作为)则无败。《老子河上公注》说:“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精神,治国则有益万民”。《道德经》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认为“道”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本体,从产生的过程看,是自然而然的,没有任何外在强加的力量,所以说“道”是“无为”;但从其产生万物的结果看,一切都由“道”所生,因此又可说“道”是“无不为”。道教强调“无为事主、无为事师、寂若无人,至于无为”,以求全身、去危、离咎。因为欲求无为,先当避害,要“远嫌疑、远小人、远苟得、远行止。慎口食、慎口利、慎处闹、慎力斗。常思过失,忘其形骸”。《元气论》云:“无为者、乃心不动也。不动也者,内心不起,处境不入,内处安静,则神定气和”。
“柔弱” 老子说:“弱者道之用”,认为“柔弱”就是“道”的作用。“柔弱胜刚强,守柔曰强”的主张,成为老子重要的人生观。道教吸取这一思想,衍化为修道长生和应世接物的修行观念及方法。在修养方法上,要做到“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从物理上来说;“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就人的生理现象而言:“人之生也柔弱,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从而提出“坚强处下,柔弱处上”。老子认为:柔能克刚,弱能胜强,是以辩证方法来说明其“柔弱”的功用和“刚强”的弊害之道理。
“不争” 是道教教义内容之一,也是道教徒对待社会人生的基本态度。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云:“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认为:人的一切作为都应当顺乎自然,要能做到:一要能利万物;二要大公无私;三要甘处卑下;四要不与人争;五要心胸远博;六要言而有信;七要应时而动;八要善于治国;九要有办事之才;这就是老子在处世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准则。认为圣人应效法天道,长育万物,自然无为,而不强求争功夺利,如此才能“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提倡:“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想尔注》告诫说:“求长生者,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不以无功劫君取禄以荣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与俗争”。强调圣人不与俗争。道教讲求的不争并非是束手徒置,万事无所作为;而是不与世人争俗世的功名利禄,贪求财色等,对于合乎天道自然运行法则的事,则要尽力而行。以彰显“天理”。认为天地万物以及为人处世都要顺乎“天理”而不能强求。《云笈七签》中说:“与时争之者昌,与人争之者亡”。修道者若能争此不争者,就达到了道教的“不争”的教义要求。
“抱一” 是、道教教义的重要概念。“抱一”也称“守一”。《道德经》云:“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又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上贞。“抱一”是道教中基本的修养功夫,简单地说,就是在静坐的时候要做到“神气混然”的境地,所以说“一”就是“混然一气”的意思。《五厨经》云:“一气和太和,得一道皆泰,和乃无一和”。在“一气和太和注中说:“一气者,妙本冲用,所谓元气也。冲用在天为阳和,在地为阴,交合为泰和也,则人之受生皆资一气之和以为泰和”。在“得一道皆泰”注中说:“得一者,言内存一气以养精神,外全形生以为车宅,则一气冲用与身中泰和和也”。《太平经》说:“一者,乃道之根也,气之始也,命之所系属,众心之主也”。认为“一”同“道”一样,是天、地、人的根本。《老子想尔注》说:“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太平经》说:“古今要道,皆言守一,可长存而不老。 人知守一,名为无极之道”。又云:“子若守一,无使多知,守一不退,无一不知,所求皆得,端坐致之”。又说:“守一之法,乃万神之根”。葛洪《抱朴子·地真篇》中说:“一能成阴生阳,转步寒暑,春得一以发,夏得一以长,秋得一以收,冬得一以藏”。道教主张,修道者若要长生,必须修“守一”之法。又云:“守一存真,乃得神通,知一不难,难在于终,守之不失,可以无穷”。道教中又将“守一”法分为“守真一”与“守玄一”两种。在修炼方法上特别强调“守一”的重要:“一者,心也、意也、志也、念此一身中之神也。凡天下之事,尽是所成也”;“故守一,然后且具知善恶过失处,再能守道”;“古今要道,皆言守一,可长存而不老”。认为“守一”才能消灾免祸,益寿延年,长生通神。
“寡欲” 道教教义内容之一,是道教徒修行和处世都应严格节制个人的私欲,否则修道无成。《道德经》云:“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提倡“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认为“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过多的物欲只能引起人心志的昏乱。道教制定了一些戒律对俗欲作了若干的限制和规定。如初真十戒中就有“戒淫邪”、“戒嗜欲”、“不得贪求无厌”,中极三百戒中规定“不得杀生食肉,盗窃淫邪,饮酒啖辛”等;天仙大戒中“远身行”,“除恶想”“绝声色”,“俭爱欲”,“不淫想”等修持法。全真道尹志平说:“修行之害,食、睡、色三欲为重,多食即多睡,睡多情欲所由生,人莫不知,少能行之者。必欲制之,先减睡欲”。道教吸取老子寡欲观念与修持实践相结合,认为世俗的美色、厚味、暖衣、妙音等,都是过伤的的物欲,伤气害性,为“凶害之根”,修道者应该断然加以摒弃。
“自然” 老子首先提出“自然”的观念来解释“道”和“德”。《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认为道生万物以及天、地、人的活动过程都应以“自然无为”为法,并非“道”之上还有一“自然”实体的存在。道教主伙自然是宇宙万物的本性,万物以道为法,道以自然为法。《道德经》中又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认为宇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人应当顺其本来的自然,不可有意作为。
“玄妙” 《道德经》中曾多次使用“玄”,如“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德深矣,远矣”,其意义为“渺冥幽远”,是对“道”和“德”的一种形容。《老子想尔注》说:“玄、天也。古之仙士,能守信微妙,与天相通”。道教认为若主张“无”或主张“有”都是偏执一边,因此要“非有非无”,“合于中道”,这就是“玄”。认为“又玄”就是“重玄”。用重玄思想去看待世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主张从心智认识上取消刚与柔、动与静、有与无、善与恶、是以非的一切对立,以达到“境智双泯”,“能所都忘”的虚无境界是道教教义以哲学思辨的特征。
“我命在我不在天” 是道教教义之一。意思是个人的生命,同天地一样,都是由自然之气所化生,故若修道守气,返本归根,就可以与道同在,寿比天长,强调个人的生命,能由自我决定,不由天地掌握。道教以生为乐,重生恶死。所以强调“重生贵术”,追求长生久视。《抱朴子*黄白篇》说:“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意即人的生命之存亡,年寿之长短,决定于自身,并非决定于天命。认为经过修炼可以延寿,如果修炼有恒,日久年深,可以成为神仙。《西升经》推崇“虚无”和“自然”,认为虚无生自然,自然生道,道生气,气生天地,天地生万物。从根本上说,天地与人都为气所化生,因此二者是平等的,只要弃智养神,固守本元之气,就能“与道同久”,而这一切都是“自然”所致。认为道生万事万物,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而一,是须臾不离的。道教认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乐事,死亡才是痛苦的,因而道教的教义是乐生、重生,所以强调“仙道重生”。相信通过人自身的努力,可以改变常规的自然事物和现象。
道教在东汉张道陵天师创教时,奉老子为祖师,以《道德经》为主要理论经典,将“道德”作为最根本的信仰。那,道教为什么要以“道”命教呢?正是因为所有学道之人对老子之“道”一要信仰、二要研究、三要继承、四要发扬。《典论》云“道士者,以道为事”。
“道” 在教中是唯一的理论信仰,“清净为宗 虚无为体 柔弱为用”是“道”的特征,而所谓“道”既是宇宙的本原也是主宰者,它无处不在,不物不包,所以有了“一切有形皆有道性”的说法。它有“道”方生成宇宙, 而有了宇宙,中间的“元气”就再生成日月、星辰、四时、五行,由此而生化万物。《道德经》云“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又《太平经》云“夫道者何也?万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极之中,无道不能变化。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也”。《玄纲 论》中说“道者何也?虚无之戏,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其大无外,其微内无。浩旷无端,杳杳无际,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依此,道既是宇宙本题 同是自然规律。《老子想尔注》将“道”神话,云“一散形为气,聚气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体”
道又是“空”,《清净经》云“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道德经》云“道可道 非常道”意思是道是难以言表。
我是个道士
道教不讲什么气势的,道教经典非常多,一般人可以买的如,三经(三本经书)
道教的记录片很少有对外发行的,你买不到得
电影你可以看看林正英大师的作品
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福生无量天尊
佛教: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2华严经云:心、佛、众生 三无差别。 3善导大师云: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4六祖惠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5斌宗法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 6普贤菩萨警众偈: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7七佛通戒偈: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8《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9《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10《华严经》“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11《华严经》“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12《十善业道经》“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 13《无量寿经》“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犯律仪;善护意业, 清净无染”。 14《梵网经序》“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15《涅盘经》“人身难得,如优昙花。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16《五苦章句经》“人身难得,六情难具,口辩难中,才聪难致,寿命难获,明人难遭,直言难有,大心难发,经法难闻,如来难值。” 17《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经典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金刚经)
经典二:欲知前世事,今生受者是,预知后世事,今生作的是。
要说经典,《道德经》字字珠玑,句句经典。我说的应该是我所知道流传度较高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哥哥张国荣的《倩女幽魂》里的燕赤霞经常念叨的“道可道,非常道”。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萧鼎的巨著《诛仙》开篇便为这句。这里必须要解析一下,意思是:天地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祭品一样平等。
上 善 若 水 。应该是经常听到的。
知 人 者 智 , 自 知 者 明 。小学有学到的。(分分钟暴露自己的学历)
道 生 一 , 一 生 二 , 二 生 三 , 三 生 万 物 。看有涉及到道家的电视电影有可能会听到过。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仙道贵生,无量度人;3、上顺天时,下养万物,草木昆虫不失斯所,獭未祭鱼不施网罟,豺未祭兽不修田猎,鹰隼未击不张尉罗,霜露未沾不伐草木;4、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5、天地好生,征物同一躯命,故人惟兼物性,方为全尽吾性。体此意者,樽节爱养,戒杀放生,自有所不能已也。6、凡天下均同是性,天性既善,悉生万物,无不置也。地性既善,养生万物,无不置也。圣人悉乐理天下而实法天地,故万物皆受其功大善。神仙真人助天地而不敢轻,尊之,重之,受之,佑之。也可参考《度人经》、《老子》、《吕氏春秋・贵生》、《云笈七签》卷十六《九天生神章经》、《阴骘文图说》 、《白话劝戒录》、《感应篇图说》。《太平经》主张的“乐生”、“重生”,以及其它的道书如《老子想尔注》、《老子河上公章句》、《周易参同契》、《抱朴子内篇》、《西升经》、《度人经》、《悟真篇》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 谁入地狱
阿弥陀佛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如来
佛教经典语录
1、一切皆为虚幻。
2、不可说。(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
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4、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5、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6、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7、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8、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9、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0、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道教经典语录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2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21.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2.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8.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0.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3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3.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3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35.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36.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39.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4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41.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2.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4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4.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45.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46.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47.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8.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49.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5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51.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52.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53.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4.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55.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56.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7.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58.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59.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60.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61.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62.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6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64.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65.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66.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6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68.治人事天,莫若啬。 69.治大国,若烹小鲜。 70.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71.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72.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73.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7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75.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76.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77.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78.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79.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80.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81.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82.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83.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84.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85.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86.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87.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88.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89.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90.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91.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92.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93.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9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95.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96.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97.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98.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9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00.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腾身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世间万物皆为道,想入道,读道德经。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3、上顺天时,下养万物,草木昆虫不失斯所,獭未祭鱼不施网罟,豺未祭兽不修田猎,鹰隼未击不张尉罗,霜露未沾不伐草木;
4、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5、天地好生,征物同一躯命,故人惟兼物性,方为全尽吾性。体此意者,樽节爱养,戒杀放生,自有所不能已也。
6、凡天下均同是性,天性既善,悉生万物,无不置也。地性既善,养生万物,无不置也。圣人悉乐理天下而实法天地,故万物皆受其功大善。神仙真人助天地而不敢轻,尊之,重之,受之,佑之。
也可参考《度人经》、《老子》、《吕氏春秋・贵生》、《云笈七签》卷十六《九天生神章经》、《阴骘文图说》 、《白话劝戒录》、《感应篇图说》。《太平经》主张的“乐生”、“重生”,以及其它的道书如《老子想尔注》、《老子河上公章句》、《周易参同契》、《抱朴子内篇》、《西升经》、《度人经》、《悟真篇》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