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正想要阅读陈寿经典语录,想要了解陈寿经典语录的相关语录,豆豆语录网精心整理了陈寿经典语录的经典语录,供大家参考阅读,那么,下面这些陈寿经典语录内容,如希望是您喜欢的。
陈寿经典语录
陈寿经典语句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除了这个还有好多,但是一般都指这句。其实《三国志》里还有很多名言。
陈寿(233-297)西晋历史学家。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少受学于谯周。曾历任蜀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为人正直,不阿附于专弄威权的宦官黄皓,屡遭遣黜。入晋之后,司空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历任佐著作郎、巴西郡中正、平阳侯、著作郎、治书侍御史。曾整理诸葛亮著作,于泰始十年(274)编成《蜀相诸葛亮集》。搜集魏、蜀、吴三国史料,大约历时十年,撰成《三国志》。此书行文简洁、叙事抓住要点,写人物突出风貌。当时人称其“善叙事,人良之才”。有人评他“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还著有《古国志》、《益部耆旧传》等书,已佚。
陈寿当然不是东汉人,有一说,认为蜀汉陈式是陈寿之父。在定军山曾被敌人俘获,但是与夏侯尚交换战俘得以返回。第三次北伐中,追击魏军失败,被追究战败的责任,遭斩首。 陈寿,233年(蜀汉建兴十一年)出生于安汉县城(今南充市顺庆区)内,297年(西晋元康七年)卒,终年65岁。 陈寿出生时,正是魏、蜀、吴三国鼎立对峙,战争频仍之际,还在他出生之前,父亲即已投入到军旅之中,后来逐渐做到了高级统兵将领马谡的参军。国街亭之战他其父便退出了行伍,回到安汉老家。 陈寿自幼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母十分重视把他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 因此,不惜花费家资,特地于治西果山脚为他修建了读书之所“万卷楼”,并聘请了当地名儒担任塾师。 他不辜负双亲的殷殷重望,尊师重道,勤学不辍,好问善思,学业不断精进。大致在238—257年(后主延熙中后期),他以其淳朴敦厚的品行和优秀的学业,告别父老,来到当时的蜀汉首都成都,进入全国最高学府太学学习。 其时,名士秦宓的高脚弟子、蜀中大儒,西充国县人谯周,在成都担任蜀汉中央的典学从事,并亲自为太学生传道授业。谯周自然也就是陈寿的老师了。在太学里,陈寿勤奋研治先秦儒家经典《尚书》和《春秋三传》,学习先代名主贤君的治民兴国之道。他尤其锐意于现代史,不厌其烦地精读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并旁及于先秦以来的各种典籍,常至夜阑人静仍独对孤灯,端坐在学堂里。 谯周十分器重这位弟子,故常常不辞疲困伴他夜读,因材施教,答疑解惑。陈寿聪警敏识,凡读书不论如何艰深,都能过目而明了其宏旨要意,且擅长撰著,作文内容实在而文辞富艳。因此,他备受太学师生嘉赞,被喻为孔门七十二贤中工于文学的了游、子夏。 在太学完成了学业以后,陈寿开始进入了他的仕宦生涯。 延熙末,他应命担任卫将军(属第二品,位次于三司)姜维的主簿,典领文书,办理日常军务。之后,他又先后调任蜀汉中央图书馆东观任秘书郎,和侍从皇帝、传达诏命的显职黄门散骑侍郎。 陈寿作黄门散骑侍郎时,正值蜀汉国力日削,北边曹魏强兵逼压的危急之秋。 而后主终日荒嬉,不预朝政,宦官黄皓借机专擅威权,蜀汉政治陷入空前混乱之中。刘禅的弟弟刘永,对黄皓专政十分不满,刘禅竟然听信阉坚谗言,把刘永逐出朝廷,迁到地方做官,并不让他回都城。大将军姜维见黄皓大树朋党,权势熏天,曾建议刘禅除掉黄皓以保长治久安,而刘禅根本听不进去。 黄皓因此更加仇恨姜维。陈寿也因不愿趋附而仕途受挫。 正当陈寿仕途遇挫之际,他的父亲去世了。在办理丧事期间因极度悲伤和操劳过度,他也病处卧床不起。不得已,只好让侍婢为自己调制药丸。谁知此事为乡里所知,世人讥贬他触犯了“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清规戒律。 就这样,陈寿再度遭到沉滞,累年不得升迁。 263年,司马昭分兵三路大举攻蜀,此时蜀军已无抵御之功,最后不得不投降称臣于曹魏。264年,蜀汉灭亡。向来忧国如家的陈寿便返归故里,深居于万卷楼,把亡父之奄,黜废之怨、灭国之痛,深深埋进书山,沉入墨海。 。。。。。就这样,陈寿在安汉老家度过了近十年的寒窗生活。 265年,司马炎废魏元帝曹奂而自立,建立西晋王朝,改年号为泰始。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实现消灭孙吴,统一全国的宏大目标,于是广泛网罗人才,叙用魏、蜀遗臣及先辈子弟的措施。268年(泰始四年)仲春,晋武帝在华林园与群臣宴会,席间,晋武帝让大家荐贤举才。 群臣中有一位领武陵太守的襄阳人叫罗宪,早年与陈寿同为蜀汉太学学友,也很富有才德。罗宪极言陈寿等人学行,盛推宜加叙用。晋武帝当即下诏,命陈寿等速入京洛。陈寿进京后被授佐著作郎职,同时兼领了巴西郡负责品评选拨人才的中正官。中书令关内侯和峤奏请晋武帝把编定蜀汉丞相诸葛亮故事的重任交给了陈寿。 不久,陈寿受命出补平阳(今山西临汾西)侯相(相当于县令)。在平阳期间,正值西晋中央大力督劝重农兴利之时,陈寿一面勤谨于政务,一面挤出余暇闲空继续编定《诸葛氏集》。历经数年,一部为篇二十四,“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安”的《诸葛亮集》编成了。这部书把诸葛亮生前安民强国,治军振武的成功经验,全面地整理和保存了下来。 273年(泰始十年)二月一日,陈寿自平阳回京奏呈此书,晋武帝看后大加赞赏,下诏受予著作郎职(晋代称大著作)。之后,陈寿由平阳调回京都洛阳,并继续担任巴西郡的中正官。 陈寿为蜀人,历来十分重视宏扬乡邦优秀文化遗产,《益部耆旧传》的撰著,即是具体的反映。 该书记载了上起先汉,下终晋世,前后三、四百年间益部名人数百人。这部书不仅受到当朝皇帝司马炎和文士们的嘉赞,而且对后世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献之,竟不辞劳笔曾将长达十卷的《益部耆旧传》手书一过,当作珍物赠与友人。由此足见世人对该书的看重。 著名地方史专家东晋人常璩不仅盛誉该书可与《史记》、《汉书》媲美,而且著《华阳国志》时多取法取材于此。其后常宽著《续益部耆旧传》也沿袭其体系。后来,裴松之注《三国志》、郦道元作《水经注》、徐坚辑《初学记》以及宋编《太平御览》,等等,都曾大量征引该书以注补旧史之阙,或增广旧闻轶事。 可惜的是此书于宋以后便亡佚了。 公元280年,西晋灭吴,中国历经汉末以来百余年的分裂,重归统一。为了政治上的需要,陈寿便现无旁贷地担当起了研究和撰著三国史的重任。他不舍昼夜地大量搜集整理三国时期的档案文献,四出访问历史人物的遗闻轶事、民间传闻歌谣,踏访三国名人遗迹,考核旧史所达人物姓氏年里、官爵行事,开始进行一部传大的历史巨著《三国志》的撰著工作。 历经十年艰辛,大致在太康十年之前,才基本完成。这部书共有六十五卷,外《叙录》一卷(已佚),总计近37万字,简明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之后,陈寿又进行了修订补正,直到病死洛阳炎止。因此,可以说,《三国志》的撰写成功,前后历时近二十年,在陈寿寿六十五个春秋的生命途程中,他把三分之一的心血都倾注到了这部不巧之作上。 ——转中学语文教育网。
答非所問...不請自來
所謂陳壽在《三國志》裡對諸葛亮的記載,具體就是「諸葛亮本傳」所載的諸葛亮生平,及其他傳記內,諸葛亮的所作所為及所得評價。
而本傳也可以細分為4部份:
生平詳細諸葛氏集目錄,生平簡介與記述源起附傳總評價其他傳記內,諸葛亮的所作所為,可作為本傳1「生平詳細」的補充及互證。而在這些記載內所得的評價,則可視為對本傳4「總評價」的補充及互證。
本傳的第一部份,暫且略過不提,先從第2部份說起:
臣壽等言:臣前在著作郎,侍中領中書監濟北侯臣荀勖、中書令關內侯臣和嶠奏,使臣定故蜀丞相諸葛亮故事。從此可知,這個部份是晉朝中書省直接下達的修撰任務,由中書監荀勖、中書令和嶠負責,使陳壽撰定。從結句「臣壽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這種格式,即知這部份是直接上呈司馬炎的表文。
因此陳壽對所呈內容承擔最終責任,即如果內容失實,最少的後果是陳壽掉官,荀勖、和嶠舉用不實連坐。
在這個表文關於諸葛亮生平的簡介,就直接書寫:
時左將軍劉備以亮有殊量,乃三顧亮於草廬之中;亮深謂備雄姿傑出,遂解帶寫誠,厚相結納。可見「三顧亮於草廬之中」,在晉武帝泰始年間,是舉國上下,並無異議的一件事。當時魚豢的《魏略》早已面世,若它的內容比陳壽的可靠,滿朝上下,只要有一人以此上奏執異,陳壽就是殺頭掉官的罪名,太史公的前車,就停在陳壽的面前。
但是,這事發生了麼?沒有
那麼關於《魏略》記載如何如何,自不待言。因為結論就在上面:「三顧於草廬,厚相結納」,這是人頭保證。後代任何論說,只要超出這九字範圍,皆不足取。
接下來,我們看看第4部份:總評價
第2部份有部份與第四部份重合,我們儘管看看,陳壽這部份的記載,是否空洞
首先是內政部份: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撫百姓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為口實。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孟軻有云:「以逸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人,雖死不忿。」信矣!這也是陳壽上表內容,此非撫百姓,何以至之?示儀軌亮集曰:是歲,魏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羣、太史令許芝、謁者僕射諸葛璋各有書與亮,陳天命人事,欲使舉國稱藩。亮遂不報書,作正議曰:「昔在項羽,起不由德,雖處華夏,秉帝者之勢,卒就湯鑊,為後永戒。魏不審鑒,今次之矣;免身為幸,戒在子孫。而二三子各以耆艾之齒,承偽指而進書,有若崇、竦稱莽之功,亦將偪于元禍苟免者邪!昔世祖之創迹舊基,奮羸卒數千,摧莽彊旅四十餘萬於昆陽之郊。夫據道討淫,不在眾寡。及至孟德,以其譎勝之力,舉數十萬之師,救張郃於陽平,勢窮慮悔,僅能自脫,辱其鋒銳之眾,遂喪漢中之地,深知神器不可妄獲,旋還未至,感毒而死。子桓淫逸,繼之以篡。縱使二三子多逞蘇、張詭靡之說,奉進驩兜滔天之辭,欲以誣毀唐帝,諷解禹、稷,所謂徒喪文藻煩勞翰墨者矣。夫大人君子之所不為也。又軍誡曰:『萬人必死,橫行天下。』昔軒轅氏整卒數萬,制四方,定海內,況以數十萬之眾,據正道而臨有罪,可得干擬者哉!」凜凜正議,「神器不可妄獲」,「大人君子之所不為」,此非儀軌之確示麼?約官職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臣當北出,欲得平兵以鎮漢中,平窮難縱橫,無有來意,而求以五郡為巴州刺史。(其事不成)(廖立)面語臣曰:『我何宜在諸將軍中!不表我為卿,上當在五校!』臣答:『將軍者,隨大比耳。至於卿者,正方亦未為卿也。且宜處五校。這些不都是約官職嗎?從權制不確知從權制意思,但《諸葛氏集目錄》第二部就是「權制」雖然此部份內容散失,但那是陳壽寫的空洞?開誠心董和傳: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若遠小嫌,難相違覆,曠闕損矣。違覆而得中,猶棄弊蹻而獲珠玉。然人心苦不能盡,惟徐元直處茲不惑,又董幼宰參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來相啟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於國,則亮可少過矣。此非誠心耶?布公道街亭敗後上疏求自貶:咎皆在臣授任無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責帥,臣職是當。「春秋責帥,臣職是當」這還不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于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歎恨己才用之不盡。魏延對諸葛的不滿,己達世人皆知,難道諸葛亮就不知道嗎?但終亮之世,魏延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封南鄭侯這不是「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嗎?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向)朗素與馬謖善,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向朗是諸葛亮南征時的留府長史,是北伐的行府長史,夠親重了吧,但就因包庇馬謖而免官。這不是「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嗎?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兩個字,李嚴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整部《蜀書》,能找到諸葛主政期間被殺的,就劉琰、馬謖、張休、李盛就算陳壽論據不足吧...善無微而不賞杜微稱聾不出,乞老病求歸。諸葛:「君但當以德輔時耳」諫議大夫,以從其志。這不是賞微善麼?惡無纖而不貶亮集有教曰:「將軍來敏對上官顯言『新人有何功德而奪我榮資與之邪?諸人共憎我,何故如是』?敏年老狂悖,生此怨言。昔成都初定,議者以為來敏亂羣,先帝以新定之際,故遂含容,無所禮用。後劉子初選以為太子家令,先帝不悅而不忍拒也。後主〔上〕既位,吾闇於知人,遂復擢為將軍祭酒,違議者之審見,背先帝所疎外,自謂能以敦厲薄俗,帥之以義。今既不能,表退職,使閉門思愆。惡言亂群,世常有之,此非「纖惡而貶」麼?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前12項,不正是此16字之意麼?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為口實。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這個還不夠說明麼?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達至上述14點,雖管、蕭之流,何以譽?軍事方面
治戎為長,奇謀為短諸葛氏集目錄,二十四篇,軍令凡三篇,佔八分一。傳世諸葛軍令,比曹操傳世的軍令還要詳細。晉朝還要找專人學習諸葛的治軍之法「及蜀破後,令(陳)勰受諸葛亮圍陣用兵倚伏之法,又甲乙校標幟之制,勰悉闇練之」確證諸葛治軍之長,執當世牛耳。反之,若以奇謀為比,非張良、太公之謀,不足以比諸葛治軍之法,那奇謀為短,能有多奇怪?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將略上治軍之能冠絕當世,仍然比不過治國14項長才,這個非所長,有甚麼好羞恥呢?上面所引,皆《三國志》本傳、其他傳記,及《諸葛氏集》,故意不引用其他史書或記載,盡皆陳壽所言所記。那麼究竟是陳壽所言空洞?還是後人不讀書?是後人讀書而不得其法?還是嘩眾取寵以搏浮名?
以葛公之言作結: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