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大秦帝国》经典语录这篇内容是经过特别精心的整理的,这篇经典语录的内容相关性较强,所以,如果您想要看看小说《大秦帝国》经典语录的话,这一篇小说《大秦帝国》经典语录应该是您需要的。
小说《大秦帝国》经典语录
小说《大秦帝国》经典语句
我来总结一下商君的经典论述,按电视集数总结,可能不全,不过真要看最原汁原味的论述,那最好还是看原著,如果有兴趣的留下邮箱地址,我传一份电子书给你。 第九集:卫鞅自解棋道 “世间万物,皆环环相围而生。民被官围,官被君围,君被国围,国被天下围,天下被宇宙围,宇宙被造物围,造物最终又被芸芸众生围。 此为棋道,亦是天道人道。所以,棋以围命名,正合天地万物之法则。 棋道,虽以围地为归宿,但必以取势为根本。势高则围广,势卑则围小……” 第十二集:卫鞅孟子论战 卫鞅:大谬! 孟夫子如此断言,大谬! 孟子:立论当有理有据,足下无端指斥,何其浅薄哉! 卫鞅:夫子大谬,凭据有三。 天下学派皆有分支,夫子断章取义,以术治派为法家全貌,此其一;法家三派,其根同一,皆以认同法治为根本,而在推行中各有侧重。夫子无视法家根本,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此其二;法家术治派,是在行法根基之上着重整肃吏治,强化查勘官吏,与搬弄权谋有天壤之别。 夫子有意抹煞根本,其论断之轻率无以复加,此其三。 孟子:你是何人,法家何派? 慎道:哈哈哈!天下士子听了!此人卫鞅,我法家法治派名士。 孟子:法治成家成派,老夫未尝闻也。苛政猛于虎而已,何足论之! 卫鞅:夫子论学先定罪,不足道也。 卫鞅唯告夫子,天下治道不在空谈,而在力行。法治也好,人治也好,谁能融入大争潮流而强国富民,谁便是正道!否则便是空谈大道贻误天下,必将为大争之世所遗弃。 众人:卫鞅,彩!…… 孟子:人性本善 自有法、墨、兵三家而沦丧。不亦悲乎! 卫鞅:夫子立论无据,人性本恶! 众人:愿闻卫鞅之论。 对。卫鞅说 馆长 :稷下学宫言无不尽,人人可论 孟子:老夫愿闻足下性恶之说,以为世人鉴戒 卫鞅:恶,人之本性。因人性有恶,才有法度。天下人生而好利,才有财货土地之争夺。生而贪欲,才有盗贼暴力与杀戮。生而有奢望,才有声色犬马。 人性之恶 必以律法而后正。以法治防范恶意;以法治疏导人性;人性才能向善有序。孟夫子空言性本善,将治世之功归于人性之善,将乱世罪孽归于法墨兵三家,无非是要重申仁政、人治与复古之论,回到夏商周三代!此乃纵容恶行,蒙蔽幼稚,真正的大伪之言! 第十六集:卫鞅向秦君阐述强秦之策 卫鞅:“关中土地平坦,沃野千里,为天下列强所无,何以在秦数百年,却荒芜薄收,人烟稀少?渭水滔滔,在秦无险,可谓天赐佳水。 何以秦据渭水数百年,坐失鱼盐航运之利,府库财货日见空空?老秦人朴实厚重,尚武之风深植朝野。可为何秦国却没有一支攻必克、战必胜的强大新军?” 景监:“先生所言,正是君上日夜所思” 卫鞅:“守富饶土地而贫穷,拥强悍之民而兵弱,据山川形胜而沦丧。 就在于没有综合混一的强大国力,何谓综合国力,人口众多、农工兴旺、府库充盈、甲兵强盛、民勇公战。有此五者,堪称强国。而目下之秦国,五无其一。地小民少、工田不振、国库空空、甲兵老旧、私斗成风!” 秦君:“然而如何啊?王道?仁政?还是无为?” 卫鞅:“君上洞若观火。 三道玄谈,俱往矣!” 秦君:“渠梁愿闻先生新论。” 卫鞅:“强国之道,乃法家精义之学。与前述三道天壤之别。法家强国,务求国家实力增长;务求激励朝野士气。” 秦君:“渠梁愿闻强国之道。” 卫鞅:“强国范式不同,魏齐楚三强范式,君上有何评判?” 秦君:“强国范式不同?尚未想过,请先生指教” 卫鞅:“魏国范式 甲兵财货之强,齐国范式 明君吏治之强,楚国范式 山河广袤之强。 而这三强,皆非根本之强,不足效法。” 秦君:“魏齐楚三国之强,还不足效法?!” 卫鞅:“三强之不足效法原因在于在于只强一时,不强永远,遇明君则强,遇常君则弱,遇昏君则亡。根本原因,便在于三国变法只走半途,法令半新半旧,名为法制,实为人治。 如此邦国,起伏震荡不定,无法长期聚集国力而稳定强大。秦国要崛起,就要走根本强大之路!” 秦君:“先生终显大才本色啊!” 第十九至二十集:卫鞅与秦君争论私斗刑杀事宜 秦君:不能变了? 卫鞅:法立如山! 秦君:不能缓? 卫鞅:法贵时效! 秦君:不能减? 卫鞅:减刑溃法! 秦君:不能特赦? 卫鞅:法外无恩! 卫鞅:“国治,断民王;断官强;断君亡…… ” 卫鞅:“小政在朝不在民,大政在民不在朝。 大道之行,根在民心,世族非议,不足道哉!” 卫鞅:“法贵正义,法贵公平;有功于前,不为损刑:有善于前,不为亏法!唯此,法治可立。” 第三十三集:收复河西前卫鞅与秦君议国力 秦君:“单说军力,秦国似乎没有必胜的把握。” 卫鞅:“可战场之道,不全在军力。 ” 秦君:“秦国富强了,但是也很难说国力超过了魏国。” 卫鞅:“君上所言,仅仅指财货国力,而不是全部国力。” 秦君:“全部国力?” 卫鞅:“民心民气,军心战力,君臣聚合,庙堂运筹,尽皆国力。” 秦君:“大良造的意思是说,秦国的整体国力已经强过魏国?” 卫鞅:“正是,财货丰厚,历来不是国力之魂。 ” 秦君:“那国力之魂在哪?” 卫鞅:“根基在庶民,魂魄在庙堂!”。
一直以来,关于《大秦帝国》的热议好评不断,可见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尤其第一部《大秦帝国之裂变》堪称近十年来屈指可数的良心剧! 优秀的演员、优秀的导演、优秀的剧本、优秀的编剧、优秀的台词,所有的环节的近乎完美,造就了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之作!
1、你说得何等痛快?我听得却何等酸楚?
2、物有所用,方得其所。
3、一谋之功,由人而神。一谋之过,由神而鬼。世间事,当真如此滑稽。
4、碧水长天兮,昭昭日月不同弦. 知向谁边兮,点点渔火不同眠. 青山如黛兮,幽幽吴钩共秦剑. 孤舟一叶兮,化做了淡梦寒烟.
5、变法强秦,生死相扶。
6、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西有大秦,如日方升。百年国恨,沧海难平。天下纷扰,何得康宁?秦有锐士,谁与争雄?!
7、名士无冠,王者尊之。
8、千秋功罪,但与人评。
9、强力乃国家之本,德行乃为政之末。
大秦帝国经典台词
10、对手实力强大,却按兵不动,必有隐情。一个大的组织,没有内乱,很难崩溃。要谨防对手策动内乱。若有内乱的可能,必须马上找出产生内乱的最大可能是什么?谁?为了什么?
11、天命星象从来不会垂怜弱者,它永远都只是强者的光环。
12、不移 不易 不离 不弃
13、身后之名,无足道也,真情天道,本色不夺。
14、一个人天下无敌,也就没有多大价值了。
15、青史只论成败,不问因由。
16、燕燕于飞,差池其羽。远送于野,我心伤悲。辚辚远去,悠悠难归。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17、自学之始,自应有居安思危之觉,不因其学满,而停之,进而骄其学,视人不如己,视学为无物,曾不知,桃李满天下,尔等只是沧海之一粟,而己竟不知强人之所在,如若比肩,耻笑在先,其心也蠢。故曰,知足者。败于无知。大秦之强,唯法适从,六国各异,虽华而绚丽,然非正道,此中虽有变法者,然有自安者,知足者,终不能成,沦为鱼肉。吾辈为学,竭尽其力,不可留余心,妄图安之,虽有成败,却磨其心,为学之本却在于此,正心而矣,痛而持之,如若大秦,纠纠不倒,横扫六合,何乐而不为。
18、庞涓根本不在乎那些纨绔膏粱者如何蔑视他,也不在意将士们对他的简朴起居的赞颂,他深深懂得,在连绵刀兵你死我活的战国时代,立足的根本点是功业,是胜利。作为三军统帅的上将军,若果丧师失地,将士们的拥戴赞颂会在一夜之间变为咒骂或叛乱。若果能破国拔城,那些纨绔膏粱们也会在一夜之间跪拜在他的脚下。成者王侯败者贼,在刀兵铁血的年月,这是一条永远的铁则。
19、遇到大事,作为leader,不要急于开口,先听听其他人的想法。尤其遇到和他人意见相差很大的时候,更要静下心来。
大秦帝国经典语录
20、权力功业如战场,历来不以德行操守论人。
21、能者上,庸者下,不能者退,自安者,败于懦弱知足者,败于无知,大争之世,唯以实力见长,当今之世,唯学为正道,自应坦然受之,努而习之,虽有败,更有苦,甚者辱,如因不堪受其磨而弃之,以乐其好而逐其他,虽能乐己,中有所得,确若沧海之有其宽而略之其深,终不能纳百川,济万物。如与他人比肩,少之其实,更乏其心。故自安者,败在心之弱也。
22、千万不要与我谈什么忠君爱国,也不要跟我谈什么仁义礼智信。我早在秦朝就已经受够了。
23、天命星象从不垂怜弱者,阴阳谶诲不足以断大事
24、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西有大秦,如日方生,百年国恨,沧海难平。 天下纷扰,何得康甯,秦有锐士,谁与争雄。
25、君命如此,庙堂如此,老龙贾也只有但求问心无愧了。秋风掠过原野,雪白的长须拂过脸颊,老龙贾不禁一个激灵,两行老泪夺眶而出。
26、为商之道:智不足以通权变,勇不足以临机决断,仁不能取予自如,强不能守定心志,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
27、赳赳老秦 复我河山 血不流干 死不休战 雪原营涛 铁马冰河 关山四固 我心何缺 我不识君 君不识我 君之热血 殷殷惊我
28、今日,赢渠梁对天明誓,信君如信我,终我一生,决不负君。(秦公)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商鞅)
29、流水已逝,心境非昨,如何能以今日之志,重蹈昨日覆辙?良禽固然择木,也需持节自立。朝秦暮楚,终将自毁。
大秦帝国正能量台词
30、新leader上任,别人不说话,自己也别急着说话,打太极一下。这也是权利基本路数。
31、生恒敬之 生恒爱之 大鱼吞舟 雅言纯正神大于形者智 形大于神者迂公之雄心图霸小矣,当王天下
32、仁政井田不可复,孔孟毕生求之;六国旧制不可救,苏秦全力救之。事虽相异,其理同一。孔孟为天下求一仁,苏秦为天下求一公。
33、赳赳老秦, 共赴国难!
34、虽有贤君,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
35、秦穆公后衰败谈不上,只是没有那么突出而已,国土就是经济实力最好的保证,经济实力又是军事的保证,春秋时期不是歼灭战争,输的只是名气,不是真正的实力。――
36、所谓帝王天赋,根基所在便是有别于常人之心的天下之心。你可以说这种天下之心是冷酷,是权欲,是视平民如草芥的食人品性;但你仍然必须承认,领袖天下的帝王之心真的是不能有常人之仁;或者说,帝王仁善不能以常人之仁善表现出来。毕竟,帝王必须兼具天下天下利害,不能有常人的恩怨之心。若如常人仁善,那确定无疑的是,他连一个将军的不能做好,遑论帝王哉!
37、“金钱乃人世流火,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用得其所,方为无价至宝。不得其所,铜臭如粪土。”
38、以义行之,则公器化为私道。不韦执拗于“义本”,则是以风尘商旅之道求权力公器之道。不容些许负义之行,于公器之道实为偏执。以此心入仕途,终将大毁也!
39、商人无恩,唯借不赐。
大秦帝国情感台词
40、秦人穷困,无纳可贡;秦人硬骨,不能折腰。
41、一个惧怕流血的国家,一个惧怕做牺牲上祭坛的执政家,永远都不会放开手脚治理国家。
42、秦孝公:不能变了? 卫鞅:法立如山! 秦孝公:不能缓? 卫鞅:法贵时效! 秦孝公:不能减? 卫鞅:减刑溃法! 秦孝公:不能特赦? 卫鞅:法外无恩!
43、渭水汤汤,在秦无险,可谓天赐佳水。可为何秦据渭水数百年,却坐失鱼盐航运之利?府库财货日见空空。老秦人朴实厚重,尚武之风深植朝野,可为何秦国就没有一支攻必克、战必胜的强大新军? 守富饶土地而贫穷,拥强悍之民而兵弱,据山川形胜而沦丧……就在于没有综合混一的强大国力。何为综合国力?人口众多,农工兴旺,府库充盈,甲兵强盛,民勇公战,有此五者,堪称强国。而眼下秦国,五无其一。地小民少,工田不振,府库空空,甲兵老旧,私斗成风!
44、苦茶一盏,明月作证。
45、“季子,可要改弦易辙?”“不。初衷无改。”“不后悔?”“不后悔。”“吃得苦?“”吃得苦。“”受得辱?“”受得辱。“”创业三难,败、苦、辱。三关能过,可望有成也。“
46、脱胎换骨,岂在皮囊?
回味一次,震撼一次,感动一次! 殷切期待《大秦帝国》第四部!!!
刚出红黑版全套的时候曾经废寝忘食的读过(以前只有读金庸古龙、魔戒和哈利波特时有过这种体验),很喜欢这个故事,也很敬佩埋首深耕的作者。书很严肃,立意向上,很干净,很酣畅,经典地位毋庸置疑,至少是我看过的、近二十年里用心写作的作家的呕心沥血之作。记得当时有句话这么说:“孙皓辉你不羞愧么,20年蜗居海南才写了500万字,人家一个网络写手一年就有好几十万字!”调侃老孙。可见大家对这部经典的推崇。但就这本书而言,如果说还有些不够完美的话,这些地方或许值得探讨:一、史实VS小说。尽管很严肃,但这仍旧是部历史题材的小说,不是历史。如果不对照《史记》《战国策》《吕氏春秋》和钱穆、吕思勉等人的史学典籍来看,很容易会被带到沟里去。因为兼听则明,如果只信书,本质上这和看《新天龙八部》就觉得木婉清就是戴着内裤的奇葩一样荒谬。作者的史学功底比较深厚,对于一般读者而言,在大方向和主要细节上都无可挑剔。但如前面的知友和一些书评所言,这部书从第三部(其实第二部就开始了)就陷入“人物脸谱化”的毛病,处在“说它历史吧不全靠谱,说它小说吧不尽精彩”的尴尬境地。二、励志VS权谋书的主旨很励志,偏居西陲的弱秦知耻后勇,举国同仇敌忾,历经数代终于一统天下。这与我国时下的局面有几分相似,相信这也是众多读者为之动容的原因之一。作为励志故事,主线和主人公就必须积极向上,不能有太多的黑暗和反动,所以无论是嬴氏几代君主虽然未必个个都励精图治、知贤达能,但至少都是合格的君主(好吧,嬴荡那货除外,可人家也没太离谱不是?)。可是历史不是。作为王权争斗,自然少不了杀阀争斗,残酷杀戮是无可避免的。作者力图弱化每一次争斗杀戮的残酷性,试图让其合理,想法是好的,但效果未必。出来的结果就是和谐片,好的不没有好到让人心悦诚服,坏的没有坏到让人咬牙切齿。三、过于俗套的制式化结构《黑色裂变》的框架:名士+明君+强将(商鞅、嬴渠梁、嬴虔(景监)),被一直沿袭下去,张仪+嬴驷+司马错(樗里疾,即公子疾=嬴疾),魏冉(范雎)+芈后(嬴稷)+白起......李斯+嬴政+蒙恬。还有前两部里连续的“国君的妹妹下嫁谋士”的桥段。人物形象的脸谱:名士一定宽袍大袖、风神俊朗,武将一定英姿勃发、昂昂纠纠,秦君一定殚精竭虑、虚怀若谷,六国一定争斗杀伐、暗黑不休.......如果你对中国的传统评书有所涉猎,不难发现这些是多么的似曾相识。四、后几部故事质量的下降作为一部11卷的煌煌巨著,要求不出现质量参差是不现实的。但不得不说,从第三部开始,故事的精彩程度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滑,基本依据史书敷衍,有书迷调侃这几部为“白话史记”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一度怀疑孙老师是不是那几年身体出了什么问题。这是我个人吹毛求疵的要求。坦白说,能写出这么部大部头,把秦帝国故事展现给我们看,本身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我个人而言,最爱先秦和秦汉史、隋唐史,不怎么感冒五代,极讨厌明清(或许是被满屏幕的辫子戏、宫廷戏给吓怕了),因为那种纵横捭阖、积极向上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人热血沸腾。最后说一下,这部书很了不起,换我,打死我我也写不出来的(说你行你上的童鞋不用鄙视我了)。下为当时写过的一篇读后感:
司马读书之: 《大秦帝国》
2010年里啃下来不少书,其中读来最热血沸腾、慷慨悲壮的莫过于孙浩辉十一卷本的煌煌巨著《大秦帝国》。除了历史课本外,我对历史的最初印象来自于少年时代自村子里长者那里借来的一套《上下五千年》(事后一直赖着没还,几年前回乡,得知老先生不久前逝世。每每念及此书,心下甚是歉然)和老爸买的蔡东藩的《前后汉演义》。这两部书对秦王朝的评价都是不怎么样的,再加上后来历史课上的熏陶,对秦的认识颇为有限。后来读《史记》和《汉书》,对秦难免带着有色眼镜。而看完这套书后那种石破天惊的阅读体验,彻底改变了此前我对秦朝暴戾、乖张、商鞅变法、焚书坑儒,诸如此类的看法。时隔半年,再读吕思勉的《中国史》(即《白话中国史》),以历史学家的的严谨考校来佐照这部小说,更觉得秦人之卓然。
一、 立制:郡县制,统一与分裂的伟大决裂
甫定六国,嬴政便着手立制。虽然自孝公以降,历来秦君都渐渐削减封主权利、减少分封,但在群臣眼里那似乎只是为夺取霸业让步的权益之计。一旦大业得成,还是要遵循祖制分封诸侯的。一干儒生更是叫嚣聒噪,唯恐天下不乱。还好嬴政和李斯力排众议,确立了郡县制,从而开创出了影响后世的深远格局。
而反观历代,战乱之源便是分封诸侯。前汉刘邦自以为嬴政愚蠢不晓得将天下分与自己的宗室才是‘家天下’的妙策,一待自己面南而坐,便迫不及待的分封天下,并“刑白马与诸侯盟,曰‘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大觉得把天下给姓刘的更靠谱。结果诸藩坐大,搞得文帝景帝不得不殚精竭、如履薄冰的削藩,闹出了大伤元气的七王之乱。深受三国分裂之故的西晋也未能免俗。司马炎赶走曹奂称帝,天下尚未统一,便开始大肆封王,一口气封了27个司马氏的王。而终其一生,司马炎一共封了57个同姓王,创历朝历代之最。结果便是他刚一死便战乱四起、同室操戈,加之后世的五胡乱华,近200年烽烟不止,不能不说是受此贻害。
一脉相承,最后一个帝制王朝清朝,前期迫于形势勉强封了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个王,到头来还是少不得康熙来削藩、靖乱,还险些闹出乱子。可见分封实在不是统一的好法子。而秦以后的唐宋明清,基本上都以郡县制为基础,得以保持相对的稳定和繁荣。
二、 萧墙内外:外戚与宦官
嬴政一生不立皇后,不能不说是一个特例。这或许是汲取曾祖父昭襄王前期始终受制于其母和其舅(就是大名鼎鼎的穰侯)的教训,或许源于不满其母和吕不韦及嫪毐的勾结,或许亦只是他心底独揽大权的欲望,具体不得而知。秦王无后,杜绝了外戚之乱。尽管他努力做到内部不宠幸宦官——有必要指出的是,赵高在始皇帝前期绝对是一员干练的大臣而非简单的宦官。嬴政重用他和一般的皇帝轻信宦官有着很大的不同——也尽可能杜绝了宦官借势。只是人算不如天算,无外戚固然无乱政之虞,但赵高奸相渐现之际,倘若有外戚能登高一呼,倘若扶苏能当机立断,倘若蒙恬能拥兵自立,秦之历史会如何演绎真不敢断言。
再看以后的历朝历代,斗争大多源于外戚与宦官,尤以两汉为最。刘邦一死,吕后便跳了出来,废立皇帝于鼓掌之间,间接上也诱发了七王之乱。而王莽的篡位经过和后汉的孱弱历史更是一部外戚和宦官的斗争史。即使到了清末,还有慈溪太后垂帘听政。
三、 统一文书制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秦统一度量衡所产生的深远意义,对社会进程的影响丝毫不亚于工业革命时期的标准化生产。而统一文字的意义,对于民族融合和统一,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不信?去印度看看去吧!正是文字的统一,才使得华夏文明得以传承和繁衍,才使得我们虽然操不同的方言,但可以谈论同样的事情。可以说,这是避免千百年来中华民族遭遇‘巴别塔’式危机的重要一步。
从十八世纪英帝国崛起四处殖民继而传播英语,客观上推动了历史的进程来看——直到今天我们仍以英语为世界官方语言——秦统一文字的重要性绝对是空前的。此后无论是五胡乱华还是蒙古、女真入侵,都非但没能改变我们的文化传承工具,反而自身被汉民族同化。相较于东海勒石、泰山封禅,这一举措更值得彪炳史册。
四、 往事:年年岁岁,似曾相识
秦朝当然不是完美世界,更不是桃花源。
修长城固然是冷兵器时代为了抵御外敌零星骚扰的必要举措——秦长城只是把战国时期秦燕赵三国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吕思勉考证说秦长城所经之地在今河套和阴山山脉之北,东端在朝鲜境内。并不只是到今天长城尽头所在的山海关。)——但也不能排除嬴政个人内心深处对文治武功的炫耀。这在本质上和后世的某些工程没什么不同。不过人家至少修了后不会再拆掉,不像当代某些人,不像去年举办国际盛会的某国际化大都市的某些人。
修驰道是加强地方控制的手段,其实更是对匈奴的军事备战。倘若没有驰道,汉武帝和卫青霍去病不可能如此迅速的击败来犯的匈奴并封狼居胥山、使匈奴人胭脂山下嚎哭“女儿无颜色”。如果加上郑国渠、都江堰和灵渠,秦王朝的民生工程实在是规模庞大、旷古烁金。后世帝国无出其右。唯一能比的大概也就京杭大运河——还要让杨广背上‘劳民伤财看琼花’的黑锅。而这些泽被后世的工程手笔之大、气势之雄,不输当代一些工程。“要想富,先修路。要想强,造渠梁”,这一要旨秦朝领悟的最透彻。
至于修宫殿、收兵器,对比后世绝对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翻新、嬗变手段,秦时代的当权者的洞察力,绝对旷绝古今。百家争鸣的先秦文化真的是提纲挈领。别的不说,五千年的征战杀阀、勾心斗角、阴谋阳谋,连一部《韩非子》都没跑出去。
五、 精血与脊梁:秦人骨硬,无以折腰
看《大秦帝国》,整套书最让人血脉贲张的是那句‘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而最让人心魂一颤的却是第一部《黑色裂变》里那句‘秦人贫苦,无以为贡;秦人骨硬,无以折腰’。
秦人贫苦,无以为贡!
所以食苦菜、喝凤酒,任商鞅大开大合变法,终于从仓无积粟、宅无余粮到咸阳富甲天下、秦人富国强兵。而历朝历代,凡以上贡换取苟安者,莫不遭遇覆巢之危。北宋以贡事金(靖康之耻)、明以贡事瓦剌(土木堡之变)、满清割地求和(悲剧更是数不胜数),反证比比皆是。可见,贫苦并不是摧毁一个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原因,怯懦、苟安、得过且过才是毁灭的根源之一。
秦人骨硬,无以折腰!
所以不屈强敌、秣兵西陲,积忍二十年而出函谷、夺河西;五代帝王惨淡经营,近一百五十年而定六国、一统天下。与此类似,凯撒的罗马帝国、铁木真的蒙古帝国乃至华盛顿富兰克林等为代表的美利坚合众国,都是骨硬不折腰的典范。孔子问老子,何以长久?老子以舌齿为喻,曰软久硬短。但若无硬齿,但留一软舌头又有何用?吐出来学吊死鬼吓人吗?蛇韧在身,毒藏于齿;虎威在形,利在爪牙。没有硬骨头硬牙齿,只好饿不死的鸭子一般嘎嘎叫个没完而又任人宰割了。
‘秦人贫苦,无以为贡;秦人骨硬,无以折腰’,何等气魄?何等胆识?何等坚韧?何等执着?
http://www.docin.com/p-676844915.html这个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