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梵高渴望生活经典语录

当我们要了解一些梵高渴望生活经典语录的时候,豆豆语录网已经为您备好了这些梵高渴望生活经典语录的内容,等待您的翻阅,相信这些梵高渴望生活经典语录的相关信息会是您正想要阅读的经典语录。



梵高渴望生活经典语录



文·段宏刚

1890年7月27日早晨,巴黎北部瓦兹河畔奥维尔镇郊区的旷野里,旭日像往常一样缓缓升起,照亮了大地上五颜六色的野花和绿油油的草地,景色分外妖娆。一名37岁的年轻画家,背起画夹从旅馆出门,踏着轻快的步伐走进这里,跳入了他酷爱的色彩世界。

他一直把这里当作精神家园,每当置身到大自然里五光十色的色彩世界,他才感到自己还活着。大巴黎夜晚的霓虹灯同样很美,美得光怪陆离,然而,他没有资格去享受,只有小镇郊区的旷野,才让他倍感亲切,它像一个老朋友一样,每次都会敞开怀抱欢迎他的到来。

他就是1853年出生于荷兰乡村的文森特·威廉·梵高,一位十足的艺术圣徒,世上没有比他更虔诚,更执着的画家了。他一度把油画当做自己的生命,梦想建造起属于自己的宏伟艺术圣殿,却由于贫穷,没钱聘请模特进行现场作画,只好带上画画工具走进免费的大自然,痴迷于大自然中的山川树木、花花草草,来满足自己对艺术的渴望。

谁也没有料到,这个早晨竟然是他最后一次在这里写生。

梵高自画像

天空中一只乌鸦高傲地滑过,把黑色的身影慢慢隔离在视野的尽头。它消失不见,却留下聒噪的叫声在他的耳旁轰鸣不停。那凄厉的叫声从空中钻进他的身体,随之,他的身体产生共鸣。

恍惚中,他忍无可忍之际,掏出随身携带的左轮,对准自己腹部扣动了扳机。

随着“砰”的一声,他应声倒地,身体里的乌鸦似乎被赶走,然而,剧烈的疼痛却让他变得清醒。他的意识猛烈地撞击着自己的大脑:我不想死,我不能死,我无法想象自己离开画画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在求生本能下,他拖着沉重的脚步,踉跄着向30公里之外的旅馆移动。直到黄昏,他终于回到旅馆兼自己的画室。

躺在弟弟提奥怀里,当弟弟提出要竭尽全力挽救他的生命时,他却选择了拒绝。因为他觉得自己这一生亏欠弟弟太多了,多得已经无力偿还,为了不再拖累弟弟,他最终选择安静地死去。

两天后,他停止心跳,永别了所有爱他的人。

影片制作中

梵高去世后,并没有引起画坛的关注,更没有在社会上带来轰动,只因为他在当时太微不足道了。

然而,金子总会发光,这句话在梵高身上还是得到了应验。梵高的作品拥有金子般的品质和价值,即使他生前不会发光,死后经过时间长河的大浪淘沙,总会熠熠生辉。

直到梵高离开人世20多年后,当野兽派、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等现代油画流派,被马蒂斯、蒙克、毕加索等大师搞得风生水起,西方美术彻底完成了由古典油画形态向现代油画形态的转变,美术评论界沿着这些大师的创作手法和艺术思维,进行追根溯源时,才蓦然发现,西方现代油画的源头跟梵高息息相关。

是梵高,用明快饱满的色彩,奔放粗犷、具有流动感的线条和笔触,狂野夸张的造型,以及炽热的艺术激情,打开了西方现代油画的大门,引领了一个新风潮。他注定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分水岭式的标杆人物。

承接古典油画与现代油画的纽带,一生极力于探索和深化色彩的抒情作用,促进西方绘画完成革命,画风深刻影响了20世纪以来的油画潮流,他是名副其实的西方表现主义的先驱。

影片制作中

这是西方美术史家给梵高的盖棺定论。

被美术史重新发现,被学术界推崇起来后,梵高理所当然地跻身到西方绘画史上开宗立派的大师行列,知名度和影响力暴增,任何人不敢再小瞧他了。随之而来的是,他的作品开始屡屡刷新艺术品市场的成交记录,让许多收藏家一夜之间变成亿万富翁。

除过艺术上取得震古烁今的成就,现实生活中的梵高,同样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人。

他执着,表现在对绘画事业锲而不舍地探索和追求,为了绘画他可以忍受一切艰难困苦,这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能感染所有人。

他善良,表现在他极富同情心,是一名虔诚的教徒,做乡村教堂牧师期间,时常用微薄的收入接济那些缺吃少穿的农民。

影片制作中

同时,他还是一位诚实、宽容,对生活充满热情,喜欢自由自在,具备独立人格的人。无论巴黎的阔太太把艺术沙龙搞得有多么热闹,艺术经纪人把画展办得如何隆重,他对这一切都不感兴趣,始终遵循“我手画我心”的艺术理念。在艺术创作上,他宁愿做一名独行侠。

当人们从历史的蛛丝马迹里,以及梵高的作品所传达的情怀里,越来越了解他的真面目时,死心塌地地喜欢上了他。

大约从20世纪30年代起,西方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梵高热”,梵高的影响力迅速跳出美术圈和评论圈,成为炙手可热的红人,连文学圈、电影圈,甚至商业圈都喜欢蹭梵高的热度。“梵高迷”遍布各行各业,“梵高热”到现在依然经久不衰。

许多作家或机构推出了一部部梵高传记,如,美国作家欧文·斯通出品《梵高传》,法国作家帕斯卡尔·博纳富出品《梵高·磨难中的热情》,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出品《亲爱的提奥——梵高传》,美国作家安娜·苏出品《梵高手稿》,因为梵高,他们名利双收。

影片制作中

以梵高为题材的影片接近20部,创造了电影界以个人题材成片的记录,主要有《渴望生活·梵高传》、《星夜》、《梵高·画语人生》、《文森特与我》、《梵高与提奥》、《梵高的生与死》等,大部分影片的口碑不错,取得了可观的票房收入。

精明的商家对梵高名字的品牌价值,同样爱不释手,想尽一切办法用梵高名字注册品牌,同样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赚得眉开眼笑。

不得不说,梵高的名字已经成为许多行业的摇钱树,不过,他的个人品牌被一些人过度消费,形象多少有一些受损,这无疑伤害了那些死忠“梵高迷”的感情。

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总有人站出来为偶像拨乱反正。

导演

这个人就是1980年出生于波兰的当代著名女导演多洛塔·科别拉,她是众多“梵高死忠粉”里边最有担当的一个,因为执导《至爱梵高·星空之谜》这部传记类影片,并于2017年夏天逐步在全球上映,让她一炮走红。

多洛塔·科别拉曾经就读于波兰华沙美术学院,大学期间主攻油画专业,因为在绘画和图形设计方面成绩优异,被授予“文化部长奖学金”。

大学毕业后,她偶然观看了一部动画电影,被深深吸引,于是,做出了人生重大抉择,准备抛弃画家身份,向导演身份转换。为了完成这个梦想,她即刻进入华沙电影学院导演系学习,立志成为电影人。

这次学习期间,她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执导了五部动画短片和一部真人短片,动画片分别是《信》(2004),《爱我》(2004),《熊先生》(2005),《肖邦的画》(2011)和《小邮递员》(2011)。真人短片为《手上的哈特》(2006)。

这些短片播出后,虽然获得了一些奖项,但并没有给她带来耀眼的荣誉,为了证明自己,一个伟大构想在她心中酝酿。

梵高自画像

这个构想就是给自己的偶像梵高拍摄一部别具一格的动画类传记影片,以此来向梵高致敬,也向全世界的“梵高迷”致敬。

实际上,她早在1995年暑假就跟梵高结缘。

那年暑假,她跟随老师从东欧来到荷兰阿姆斯特丹游玩,当踏进梵高美术馆,站在梵高真迹面前时,她15岁的少女心,被梵高作品里绚烂的色彩和激荡的笔触,感动的哭了。

一个人对生活有多么热爱?生命激情有多么狂热?才会使用这样的方式来画画。

为了解开这个谜底,她决定上大学时一定要报考美术学院,一定学好油画专业,以至于在大学毕业论文中,她毫不犹豫选择梵高做研究课题。

如果说15岁的多洛塔与梵高的结缘,是因为艺术而产生的共鸣,那么,在后来,30岁的多洛塔又一次面对梵高,则是因为看到梵高在最后一封书信里,写了一句让她终生难忘的话。这句话强烈地鼓舞了此时患上抑郁症的多洛塔,完全改变了她的人生观。

梵高《收获》

世上有趣的灵魂从来都是可以超越时空进行对话的。为了艺术,梵高什么都可以放下,我多洛塔为什么不能像梵高那样放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呢?

只有懂得取舍,才能“笑看庭前花开花落 静观天边云卷云舒”,活出精彩的人生。这一次,多洛塔的灵魂彻底被梵高征服了,她开始用自己的生命去鉴赏梵高的生命,执意要做梵高灵魂上的知己,打算用一部电影来注解梵高的艺术人生。

当多洛塔把这个想法告诉同是导演出身的丈夫休·韦尔什曼时,起初,丈夫有些胆怯,因为从1956年开始,美国导演乔治·丘克根据欧文·斯通的传记作品《梵高传》,首次把梵高故事搬上荧幕以来,迅速拉开了全球各地导演大显神通,用电影解读梵高的潮流。到目前,已经诞生10多部,关于梵高的电影实在是太多了,如果再去涉足梵高题材,对导演是极大的挑战。

用什么样的手法去讲述,首先就是一大难题。

但是,夫妻二人并没有被困难吓到,开始辗转全球各大跟梵高有关的博物馆,阅读梵高的所有资料,包括梵高生前的800封书信,以及各个版本的梵高传记,当然,他们还认真研究了梵高的每一幅油画作品和素描作品,希望透过这些资料还原出真实的梵高。

梵高《花园花开》

梵高在生前交往的朋友并不多,主要通信对象有四人,分别是弟弟提奥·梵高,邮差约瑟夫·鲁兰以及儿子阿尔芒·鲁兰,还有后印象派画家高更。

在大量资料中,夫妻二人发现了一句直击人心的话,是梵高在绝笔信中写给弟弟,向弟弟吐露心声的一句话。

梵高写到:只有画画才能表达我心中的牵挂。

这句话给他们带来了灵感和震撼。

梵高一生都在坚守“我手画我心”的艺术宗旨,何不用画家的手来还原画家本人的生命状态,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看到一个真实的梵高,给梵高和观众之间建立起一个心灵通道。

那些色彩绚烂的,笔触流动的,造型夸张的,充满烈火一样激情的油画作品,无疑是打开梵高心门的最好钥匙,最起码,能给观众带来视觉盛宴的效果。

梵高《岩石》

于是,他们决定,采用梵高风格的油画作品,来制作动画片,按照每秒12帧的速率来播放,最终衔接成一部完整的故事内容。

他们用两年半时间打磨好剧本,等到具体制作时,才发现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通过计算,总共需要6万多张画面,才能组合成连贯的故事内容,但是,梵高流传下来的真迹只有120幅,远远不够。虽然他们自己也能创作油画,若是凭借两人的力量,无疑是杯水车薪。

众人拾柴火焰高。两人经过深思熟虑,想到了众筹,于是,从网上向全球各地具有绘画本领的“梵高迷”发布了消息,告诉“梵高迷”,他们正在制作一部很特别的电影,希望集合大家的力量,来完成这个宏愿。

令他们欣慰的是,“梵高迷”们古道热肠,许多人宁愿不要报酬,也要参与到这项伟大的工作之中。

最终,125名画家成为幸运儿,大家以极高热情,模仿梵高的笔触,创作了1000多幅油画作品,再通过后期处理,让每一幅油画的层次发生变化,又加工成65000帧画面,终于组成了这部影片所需的全部画面。

影片制作中

在讲述人物故事时,先安排演员扮演人物角色,再通过后期制作,将人物的表演转换成“梵高油画”风格的动画画面。至此,这部95分钟的油画电影大功告成。

本片在故事结构的设置上,则是由一封信件引出。

梵高去世后一年,他的生前好友约瑟夫·鲁兰,在意外之中得到一封梵高写给弟弟提奥却没有寄出去的信。于是,约瑟夫·鲁兰安排儿子阿尔芒·鲁兰务必把信件送到提奥手里。不幸的是,提奥由于梵高去世后深受打击,不到一年便郁郁而终,导致这封信无法送出。阿尔芒·鲁兰决定把信送给提奥的遗孀,又踏上了寻人之路。

当他来到梵高生前的最后生活地——奥维尔镇,跟当地与梵高有往来的居民聊天时,逐渐拼凑出梵高生前最后一个月的故事。梵高到底怎么死的?众说纷纭,为了揭开真相,阿尔芒·鲁兰决定仔细调查。

当所有事实浮出水面,原本讨厌梵高的阿尔芒·鲁兰从梵高身上看到了许多人性的光辉,逐渐改变了对梵高的态度,终于理解了这个艺术天才惊鸿一瞥的一生。

梵高《星空》

电影结束时,以阿尔芒·鲁兰仰望梵高的名作《星空》作为最后一个镜头,可谓是寓意深长。旋转、卷曲、动荡、汹涌的星云,既像看到的真实夜空景象,又像幻觉里产生的朦胧景象,更像一个人因为生活不如意时,心灵深处不断显现的抗争图。

梵高用这幅作品表达的主题,其实在现实生活里,许多人都可以遇到。当人们面对自己内心的《星空》,又会怎么想?怎么做?

除过客观还是客观,客观的视角是最值得信任的

用梵高的作品讲述梵高的精神,再借助旁观者约瑟夫·鲁兰的口吻,去展开故事线索,仅凭这一点,这部影片超过了之前绝大部分梵高影片,把它看作是“向所有梵高迷的最高致敬”,恰如其分。

梵高渴望生活经典语句



“痛苦便是人生。”这是名画家梵高的临终遗言,也是他那短暂一生的真实写照。

看看有声小说有没有

回答的太详细了,不错哈

《挚爱梵高》电影上映后,一位朋友在展示了她画的《罗纳河畔的星夜》,约看《挚爱梵高》。

"你知道我为什么会画画,并且家里很多书麽?”

“还不是因为太孤独了啊!”

很少有人这么直白的阐述自己的观点,但是我非常理解。这种孤独是一种想要获得理解与交流的渴望,远不同于乏味的空虚。

如果说这几年我学到了什么的话,那就是每个人都渴望获得理解。无论是身在日常的琐碎细小,还是憧憬于严肃的理想与价值,我们都渴望为人所懂得。之所以用“渴望”,是因为这种欲望已经超不是简单地获得认同,而是一种自我价值的真正肯定,更是远远超越了违背自己的意愿去获得的认可,而是一种强烈地、不可扼制的暗流与欲望,驱动我们成为不知疲倦的存在,如同《渴望生活》里的梵高。

对于绘画秉持着极致的专注和热情, 让梵高超越了马斯洛的基本物质需求层次,数日只靠喝水充饥绘画,徒步上百公里,忍受圈子的排斥和审判,依然坚持着自己的理解去践行。在绘画上,梵高就像一个直男,用粗野生硬的线条把观察到的最真实展露出来,坚持自己的个性和气质,毫不避讳的掺杂进自己的感情,他想表达的并非伤感的忧郁,而是严肃的哀伤。他希望后人在讨论他的作品时会这么说“他的体会是深刻的,感觉是敏锐的”。

这本书也是有温度的,其中有我们熟知的那个穷困潦倒精神错乱到癫狂却艺术力量爆炸的梵高,也有背后一直默默支持不离不弃的哥哥提奥,也有梵高一身波折无果的生活和情感。欧文斯通对梵高的爱和崇敬隐藏在字里行间,无论对于热爱艺术还是热爱生活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梵高于艺术及其一生,引用《圣经·诗篇》119章19节的一句:我寄居世间如客旅,求你不要向我隐瞒你的诫命。

笔记分割线: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能看到烟 但是总有一个人 总有那么一个人能看到这火 然后走过来陪我一起 我在人群中看到了他的火 我快步走过去 生怕慢一点他就会被淹没 在岁月的尘埃里 我带着我的热情我的冷漠 我的狂暴 我的温和 以及对爱情毫无理由的相信 走的上气不接下气 我结结巴巴的对他说 你叫什么名字 从你叫什么名字开始 后来有了一切。

——摘自梵高写给提奥的信

“你永远不可能总是对任何事情都做到确有把握。你所能做到的就是用你的勇气和力量去做你认为是正确的事。结果也许会证明你的所作所为是错误的,然而至少你是去做了,这才是重要的。我们应当按照理智的最佳指令行事,然后任凭上帝对它的价值做出最终的判断。如果你此刻已经决定要以一种或另外一种方式为我们的造物主服务,那么,这个信念就是指引|你今后行动的唯一指南。不要胆怯,要相信你的信念。”

“人人都有一种正直的品格,温森特,”曼德斯一面说,一面凝神望着他父母的坟墓一一他们肩并肩地长眠在那里,“如果他们保持这种品格,那无论做什么,最终都会有好结果的。如果你还在做画商,那么,那种把你造就成这种人的正直的品格,就会使你成为一名成功的画商。这也适用于你正在接受的教育。不论你选择哪种途径,总有一天,你会把你内心的一切都充分地表现出来的。”

“你在一生中也许会时常觉得自己不行,然而你最终一定会表现出你内心的一切,而那就是你一生成就的证明。”

——梵高纠结做精英牧师还是去帮助穷人时,曼诗德·德克斯塔对梵高所说

于是,他突然明白了自己长期以来就隐隐知道的事情。他明白了,有关上帝的那些话,其实全是孩子气的借口和推托,是一个吓坏了的孤独的人在寒冷、漫长的黑夜中,由于绝望而编造、散布的错言。没有什么上帝,事情就是这样简单。压根儿就没有上帝,只有混乱悲惨的、痛苦的、残酷的、莫名其妙的、无尽无休的混乱。

上帝退场。

——博里纳日矿难,几十名工人遗体都无法挖出,资本依然无情剥削煤矿工人,梵高无力改变而认清的事实

“我们内心的思想,它们表露出来过吗? 也许在我们的灵魂中有一团烈火,但没有一个人前来取暖。过路人只看见烟囱中冒出的一缕青烟,便接着走自己的路去了。那么,听我说,应该怎么办呢? 难道不应该守护着心中的这团火,保持自己的热情,耐心等待着有人前来取暖的时刻吗?”

——梵高与前来救济的弟弟提奥关于回家、理想的争论

“我一点儿也不轻视“平庸”这个词所包含的朴素的意义。如果有人轻视平庸的东西,那他肯定不会比平庸更高明”

——梵高与弟弟讨论平庸

“特斯提格因为这些画曾责备过我。他说它们太粗野,太生硬。

“胡扯 !那正是力量的所在。”

“我要继续画那些钢笔素描,可是特斯提格说我一定得学会用水彩画的手段表现事物。

“那样他们就好卖了,嗯?不,我的孩子,如果你是照钢笔画的样子理解事物的,你就得按照钢笔画的样子把它们画下来。而且,最重要的是不要听别人的那一套,甚至我的话你也别听,只管走你自己的路。”

——周围的人都质疑梵高的画作的时候,“无情之剑”韦森布鲁赫对梵高如是说

“我的更真实,更深刻。我用一支木工的铅笔所表达的东西,比他用整整一个画箱所表达的还要丰富。他表现的都是些肤浅、表面的东西。他的作品虽然完成了,但却没有说出什么东西来。为什么他们都吹捧他,给他金钱,而对我的作品却连勉强够买黑面包和咖啡的价钱都拒绝给呢?

从那儿脱身出来,温森特低声自语:“这所房子里的空气令人窒息,德鲍克的无聊乏味和虚伪叫我感到压抑。还是米莱说的非‘如果言之无物,倒不如索性不说。’

“让德鲍克留着他的魅力和金钱吧!我愿选择真实和艰难,这样的道路,人是不会腐朽的。”

——梵高对于圈子内追求取悦别人、看重销量的风气的不认可

“我做画的目的,是要让人们看到那些值得一看但非人人都懂的东西”

——梵高与特斯提格争论

“艺术家难道意味着一一卖? 我认为,艺术家指的是一种始终寻求,但未必一定有所收获的人; 我认为它的含意与‘我知道它,我已经得到了它’正相反。我说我是艺术家,我的意思是‘我在寻求,我在奋斗,我全心全意地投身于艺术中’。”

——梵高与毛威表哥关于艺术家的争论

“假如一个人爱着一个普通而平凡的人并且为她所爱,那么,尽管在生活中存在着阴暗的一面,他也还是幸福的”

——梵高与提奥讨论妻子

他知道自己在世人眼里是个毫无价值、行为古怪、使人讨厌的人,是一个没有社会地位的人。他要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古怪的人、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的内心世界。在最穷困的茅屋里,在最肮脏的角落里,他看到了值得描绘的景象。他画得愈多、就愈对其他的活动不感兴趣。他愈是摆脱了其他那些事情,他的眼睛在捕捉生活的可绘性上就愈敏锐。艺术需要坚持不懈地工作,不顾一切地工作,同时也需要持之以恒的观察。

——梵高的坚持

斯赫维宁根吸引着他,那海,那沙丘,那渔民,那渔船,那渔网和那些马儿,都极其强烈地吸引着他。为了捕捉大海和天空千变万化的形态,他扛着沉重的画架和透视仪,每天不辞劳苦地穿过沙滩去写生。深秋天气,别的画家都回到自己画室的火炉旁工作了,而他却依然在风里、雨里、雾里,甚至在在风暴雨里外出画画。在恶劣的天气下,他那未干的画时常蒙上海风吹来的沙土和威味的海水。雨水没透了他的衣衫,浓雾和秋风使他周身发冷,沙粒刮进他的眼里、鼻孔-然而他爱这一切,什么也阻挡不住他,除非死神来临。

——梵高的坚持

玛高特几乎每天都陪他外出面画。他们时常要步行十公里,才能到达荒地上那个他选定作画的地点,等走到时,他们俩往由于一路醋热劳顿而累得筋疲力尽。但是玛高特从来没有怨言。这女人身上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她那本来灰褐色的头发闪动着金色的光泽,她那焦干的薄嘴唇如今显得丰满红润,她那就要起皱的干涩的皮肤如今变得光滑、柔软而温暖,她的眼睛似乎比原来大些,她的胸部隆起,她的声音里新添了一种活泼轻快的旋律,她的步履变得矫健而富有生气。爱情打开了潜伏于她身上的某个不可思议的源泉,使她可以不断地沐浴在这使人恢复青春的爱的泉水之中。她带来丰盛的午餐以博得他的欢心,写信到巴黎定购某些他曾经赞赏地提及的画片。然而她从不干扰他的工作。他作画时,她一声不响地坐在一旁,同样沉浸在他倾注于画稿上的那种奔放充溢的激情之中。

——爱情带来的滋润

“你的意思是说,这(画画)是一种挑战吗?

“确实如此。空白的画布像白痴似的瞪着我,然而我知道它害怕热情的画家,因为他敢于去画,他彻底打破了‘你不能面”的咒语。在人看来,生活本身有时也是一幅上面什么都没有的、茫然无际、使人沮丧失望的空白面,玛高特,就和这幅空白的画布一样。”

“是啊,可不是嘛。”

“但是有信心、有魄力的人是不害怕这片空白的,他跨步进去,他采取行动,他一笔一笔画下去,他充分发挥创造精神,到最后,那幅画布就不再是空白的了,而出现在上面的,则是丰富的生活画面。

——梵高与玛高特讨论空白画布

好些朋友都因工作而丧失梦想,梵高一直再失去东西,唯独剩下专一的梦想。自始至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能克服其他欲望和外界的阻力,把所有精力都聚焦。这一点我想是我们始终缺少的。

“普通人脑是按二元论的方法进行思考的,明与暗、甜与酸、善与恶。在自然中这种二元论是不存在的。世上既无善也无恶,只有存在和行动。我们描绘动作时就是在描绘生活; 我们咒骂这个动作(例如堕落或者淫秽)时,我们就陷人到主观偏之中了。”

——艺术与道德

“真糟糕,可惜我不能买自己的画,”他大声咕哝着,“不然我就完全自给自足了。”

——梵高在阿尔开始自食其力调制颜料

当夜幕把拉马丁广场和这所黄房子遮上的时候,温森特在那个小炉子上为自己煮了汤和咖啡。他没有桌子,所以就在床垫上铺一张纸,摆上他的晚餐,盘起腿坐在地上吃起来。他忘了买刀叉,便用他的画笔从锅里叉着肉和土豆吃。这些东西吃到嘴里,稍微带着点颜料味道。

——梵高的日常

“我得到的是生命的运动和节奏,高更。”

“当我画太阳时,我希望使人们感觉到它是在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旋转着,正在发出威力巨大的光和热的浪。当我画一块麦田时,我希望人们感觉到麦粒内部的原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开而努力。当我画一棵苹果树时,我希望人们能感受到苹果里面的果汁正擦苹果皮撑开,果核中的种子正在为结出自己的果实而努力!”

——梵高与高更争论绘画

“可是,他们至少总要读点儿什么吧? 我有理由认为书籍.....”

“阅读会在他们内心引起骚动,温森特,而且首先我们知道,那会使他们的病突然发作。不,朋友,他们必须生活在他们自己密闭的世界中。你记得德莱顿怎么说的吗?——疯狂是一种享乐,这享乐除了疯子,谁也无从领略。”

——梵高在疯人院

温森特又低下头看着那孩子,他突然感到了那种不能生育的人才体验得到的悲哀,他们身后没有留下自己的骨肉,他们的死亡是真正的、永恒的死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你(提奥)用你的血肉创造……而我则用颜料创造。”

——梵高看到哥哥提奥的儿子

过了一会儿,他从树上下来,在别墅后面的耕地中走着。这一次,是结束的时候了。在阿尔,还是最早的那一次,他就明白这一点了,然而他一直未能做到彻底结束。他要去告别。无论如何,他所生活过的这个世界还是美好的。

正如高更所说:“除了毒药,还有解毒的药。”而现在,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他要向它告别,向那些曾经帮助他,对他的一生给以过影响的朋友们告别。他要向乌苏拉告别,她对他的轻视使他脱离了那种因袭传统的生活,成了遭人遗弃的流浪汉。他要向曼德斯德科斯塔告别,他使他相信他最终一定能表现出他内心的一切,而且那就是他一生成就的证明。他要向凯,沃斯告别,她的“不,决不,决不!”已经深深地刻在他的心灵上。他要向丹尼斯太太、雅克维尼和亨利德克鲁克告别,他们促使他爱上了人世间那些横遭蔑视的人们。他要向皮特森牧师告别,他的仁慈竟使他能够容忍温森特难看的衣着和粗野的举止。他要向他的母亲和父亲告别,他们曾经尽可能地疼爱过他。他要向克里斯汀告别,她是命运认为应当给予他的唯一妻子。他要向毛威告别,他曾经在短短的几个令人愉快的星期里做过他的老师。他要向韦森布鲁赫和德,鲍克告别,他们是他最初的画家朋友。他要向他的叔叔温森特、约翰、科尼利厄斯,马里纳斯以及斯特里克告别,他们曾经称他是梵高家的败家子。他要向玛高特告别,她是唯一爱过他并且为了这爱情而企图自杀的女人。他要向巴黎的所有画家朋友们告别一一向劳特累克,他重又被关进了精神病院,并且死期将临; 向乔治修拉,他由于劳累过度而在三十一岁天折了; 向保尔高更,一个流落在布列塔尼的乞丐向罗稣,他正在巴士底附近的破屋子里变得衰弱而憔悴,向塞尚,埃克斯一座高山顶上的痛苦的隐士。他要向佩雷唐古伊和罗林告别,他们让他看到了人世上那些淳朴的人的智慧。他要向拉舍尔和雷伊大夫告别,他们曾经在他最需要仁慈的时候给予了他仁慈。他要向奥里埃和伽赛大夫告别,他们是世界上仅有的两个认为他是个伟大艺术家的人。最后,他还要向他的好弟弟提奥,这个曾经为他经受了长久的痛苦,然而却一直爱着他,在迄今有过的兄弟之中最好、最亲爱的弟弟告别。然而,语言却从来不是他的表达方式。他应当把告别画出来。

人是无法把告别画出来的。

他拾起头,仰面对着太阳。他把左轮手枪压在自己的败部和气味的泥动扳机。他倒下去了,把脸埋在田野上肥沃而散发着刺身土之中,像一种急速还原的泥士,正在返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推。

——文森特梵高与这个世界的告别

“他们死时也不分离”(圣经)

——梵高死后六个月,哥哥提奥也死去

痛苦便是人生。

  “痛苦便是人生。”这是名画家梵高的临终遗言,也是他那短暂一生的真实写照。文森特梵高是世上最孤独的人之一。这是欧文斯通写的前言。他曾给梵高写过一本传记,书名是《渴望生活——梵高传》。
  在《渴望生活——梵高传》中,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欧文·斯通用一支神奇的笔勾勒了这位一代印象派巨擘那充满痛苦的悲剧人生。
  文森特梵高是世上最孤独的人之一。这是欧文斯通写的前言。 这个荷兰画家因为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最后开枪身亡。
  他在阳光充沛的田野上,对着自己的身体开了一枪,然后掩着伤口回到家里,拖了几天后死去。在他的弟弟提奥的怀里。
  只有提奥支持他的绘画。提奥定期给生活窘迫的梵高汇钱,让他能在满足温饱的前提下继续创作。梵高则不断地写信给弟弟,告诉他自己创作的过程,对生活的信心和绝望。
  19世纪的印象派画家里,梵高是一个另类。他的画有点类似儿童的创作,线条和色彩大胆纯粹,醉心于风景,植物和贫苦大众的描绘。鸢尾花,向日葵,星空,麦田,苹果园,夜色中的咖啡店,吃土豆的农民,拾麦穗的妇人。
  画面中的每一个物体,都以独特的方式燃烧着它的生命力。
  它们已经不仅仅是一些静物。它们是凄艳的生命。
  没有一个画家的用色,会像梵高这样浓烈,明亮,无法控制般的亢奋。深红,铭黄,碇蓝,艳紫,苍绿。油彩有时候以凝固状态呈现在画布上,无法稀释和抹匀,好像一颗被揉搓的灵魂,把暗红的鲜血喷射在包容着无限向往的空白上。
  粘稠的血液因为激情,在丧失倾诉的寂静中,像混乱的手指,因为无法抓住空虚而扭曲。
  危险天空下的麦田。一种骚动激越的情绪纠缠在压抑而明丽的色彩中,令人不安的气息扑面而来。是暴雨之前的清新而寒冷的风。是灵魂无法突破的孤独。
  梵高终于发现,生命的疼痛滋长于自我挖掘的伤口。于是,他给自己开了一枪。
  破碎带来快乐。可以不再绝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