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明治天皇经典语录

你可能正想要阅读明治天皇经典语录,想要了解明治天皇经典语录的相关语录,豆豆语录网精心整理了明治天皇经典语录的经典语录,供大家参考阅读,那么,下面这些明治天皇经典语录内容,如希望是您喜欢的。



明治天皇经典语录



明治天皇经典语句



明治天皇在位四十五年期间,是近代日本改革最为显著的日本领导人,日本实现了社会、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发展,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并完成了帝国主义,以后走上军国主义、称霸世界的道路。他的名字是日本兴盛和崛起的标志。

明治天皇本人对于日本政治的主要影响,发生在1880年至1887年之间。这也恰好是明治国家构建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时期。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一个皇帝要么是“乾纲独断”,要么是傀儡,但明治天皇的存在形态却与日本人模棱两可的态度非常类似:他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个“薛定谔皇帝”。而对于明治天皇理解的最大误区,就是把他本人理解为一个政治实体,然而在明治史上,明治天皇本人的权力与“宫中”集团密不可分。

明治天皇睦仁(1852-1912),经常被战前日本奉为“睦仁大帝”

所谓“宫中”集团,狭义上说是担任过“宫中顾问官”的官僚,但广义上讲,是以明治天皇的“帝师”群体、以及天皇本人信任的一些非主流派高级军官组成的政治团体。在探察近代日本历史时,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宫中”集团。一来他们在后世人的眼里并不及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这些位于前台的政治家有名,二来他们的作用并没有写在各路已经问世的历史书籍或通俗小说里,而是深藏在他们本人的日记或宫廷记录里,研究深度不足者很难触及。

从身份来说,这些人都不是等闲之辈,“宫中”集团重臣土方久元、“尊皇派”军人谷干城都是幕末土佐藩维新志士,“帝师”元田永孚也是熊本藩“国学者”,均各自拥有一定政治地位。但在明治维新以后,他们的地位显著降低,如今天皇成为自己的“学生”,失意的倒幕志士群体当然要发挥倒幕维新时期的另一大政治正确,双方于是一拍即合。

换言之,天皇的权力提升,本质上是靠了自己本身具有的名义权力,结合“非主流”的维新志士群体本就拥有的世俗权力,进而形成了一股足以和主流政治家抗衡的强大实力。

倡导“尊皇”的《教育敕语》起草者,“宫中”集团重镇元田永孚,他也是明治时代唯一一个可以穿着和服直接觐见明治天皇的人。

“宫中”集团第一次显著影响政治,是在1880年日本政府因财政短缺而讨论是否对外借债事宜。当时以伊藤博文为主的高层政治家群体对借债额度略有争议,而“宫中”集团借题发挥,要求明治天皇亲自干预“外债”问题。而明治天皇亲自下令,要求全部高级官员立刻陈述意见,最终17人形成了8票同意、8票反对、1票中立的结果,意见难以统一一处。最终明治天皇直接发布“圣裁”,否决日本发行“外债”。

明治维新早期(推测为1870年)明治政府高级成员与西方使节的合影,中间矮个子是明治天皇.

明治天皇之所以能够“圣裁”,不仅是因为有着“非主流”维新志士的支持,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明治政府得以建构的政治正确基础就是幕末以来流行的“尊皇”思想。无论伊藤博文等官僚集团再怎么心生怨恨,他们都不能直接反对天皇的意见,更不能做出任何对天皇“不敬”的举动。于是1884年5月,当明治天皇对伊藤博文的人事政策不满时,就直接以身体欠佳为由回居内宫,不理政务,而伊藤博文也只能干着急:按照古代礼法,没有天皇召见,臣子根本不能擅自进入内宫。

明治天皇闭门不出让伊藤博文颇为着急,而与此同时,担负着与天皇沟通任务的“帝师”元田永孚也闭门不出。长达两个月的时间里,伊藤博文只与明治天皇在一次铁路竣工仪式上短暂同席,且双方没有任何实质性对华,这就引起整个明治政府的运转效率降低。

伊藤博文的办法,是迅速给全部华族(贵族)封赏爵位。1884年8月7日,受到封爵的292名授爵者在上午集体参拜皇宫,集体向着“皇祖神灵”宣誓效忠,表示“永世扶翼皇室尊严”;当晚,刚刚经历过一出日本古代典礼的263名华族又携夫人参加了极为盛大的西式晚宴,天皇、皇后与四大亲王夫妇均出席宴会。通过这一出“封爵”仪式,伊藤博文又一次笼络了天皇与“宫中”集团,但也足以说明天皇与“宫中”集团已经有着不可或缺的政治地位。

穿着西洋服饰的明治天皇(1888年前后)

当然,明治天皇毕竟是被维新志士、也就是后来的明治政治家群体拥立起来,也不可能完全不听话。当伊藤博文意在建设新的内阁制度时,明治天皇又一次置若罔闻,伊藤博文选择直接上书斥责:“如今(天皇)若不能在政务上更加倾注圣虑,聪明之质恐有名无实”、“如此茫然之态度、模样面对历代之祖宗、万百世之皇孙,也与(天皇)职掌不相称”。如果去除掉必要的敬语表达,可以看出伊藤博文已经暴怒到何种程度。

1886年9月,伊藤博文与明治天皇达成“机务六条”。里面规定,除非首相邀请,天皇不得突然参与内阁会议;天皇若“下问”国政,只能召见对应的国务大臣及次官,不能进一步“下问”;国务大臣若想汇报主管事项,即便天皇生病也可进入内宫“拜谒”。这无疑是对天皇在1884年闭门不出的报复性制度。

伊藤博文(1841-1909)是明治国家的缔造者与明治宪法的起草人,他最出色的地方就是尽全力调和国内保守派与改革派之间的矛盾

在与伊藤博文等政治家达成协定以后,明治天皇很忠实地执行了自己作为立宪君主的角色,尽可能帮助伊藤博文稳定政府。1887年首相兼宫内大臣伊藤博文遭到朝野政治家的共同反对,自由民权运动的政治家板垣退助(土佐藩出身)宣布辞去爵位,萨摩阀官员的领导黑田清隆也攻击伊藤博文,谷干城(土佐藩)更是辞去官职。为了稳定政府,明治天皇亲自出面接见黑田清隆,促成伊藤与黑田两人见面会谈,他同时多次派遣使者找到板垣退助、谷干城两人,希望他们不要闹事。应该说,明治天皇这一次付出也直接帮助政府化解危机,最终伊藤博文把首相让给黑田清隆,专心出任宫内大臣。

为了规范天皇与“宫中”集团的职权与责任,伊藤博文在1888年4月创设“枢密院”,以作为所有法律法规的最高咨询机关。由于立法权属于“天皇大权”,那么最高咨询机关事实上就掌握着国家的最高立法权。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与1947年《日本国宪法》都是经由枢密院审核而最终颁布的。

1946年,日本在战败后召开了历史上最后一次枢密院本会议,确定颁布新的日本国宪法,建立民主主义制度。中座者为昭和天皇。

在第一代枢密院的15名成员里,有8人曾经做过“宫中顾问官”,此外还有宫内大臣土方久元、宫内次官吉井友实,再加上天皇曾经支持过的军人鸟尾小弥太,广义的“宫中”集团总计占据11席,几乎是占据绝对多数。应该说,把“宫中”集团拉入枢密院这个正式组织,结果就更容易让“宫中”集团对于政府的反对意见有一个输出渠道,进而防止他们在背后暗地鼓捣什么阴谋。只要“宫中”集团安定了,明治天皇自然也就没什么太大问题了。

其实之所以喜欢讨论天皇拥有多大权力,一个重要目的也是为了衡量天皇在战争中的责任问题:到底天皇有没有参与发动战争?天皇应不应该为明治维新以来的每一场战争负责?

对于这个问题,必须说,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两场战争爆发之前,明治天皇都发出过一些“泄气话”:甲午战争曾被他评价为“此非朕之战争”,日俄战争之前他更是说过著名的“本以为四方之内皆同胞,世间却频起波风”。乃至于日俄战争的宣战诏书草案里,他都加入了关于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的语句,后来被官僚集团删除。从这些碎片记载里,可以说明治天皇并不是一个多么积极的好战分子。

日俄战争御制诗:よもの海,みなはらからと思ふ世に,など波風のたちさわぐらむ。

但另一方面,当两次战争打响后,明治天皇都第一时间亲临大本营,以帝国大元帅之名义召开作战会议。甲午战争里,天皇离开居住多年的东京,而来到日本西部重镇广岛,乃至于给日本国民一种“御驾亲征”之感;日俄战争的大本营虽然设立在东京,但明治天皇却对前线战况非常关注,甚至于直接对军队人事做出指示。1904年底,日本陆军迟迟未能攻克位于中国东北的俄军战略要地旅顺城,多名官僚请求更换主攻旅顺的司令官乃木希典,然而明治天皇却出于个人感情,明确写下“不许撤换乃木”一言,硬是让这位有些愚钝的战将坚持到了最后。战后,由于担心在战争中失去两个儿子的乃木希典自尽,明治天皇要求他出任皇室学校“学习院”院长,而乃木希典也成为其孙儿——昭和天皇人生中的第一位导师。

乃木希典(1849-1912)

对于明治天皇的这些矛盾举动,一般认为是他受限于明治宪法制度,不可能直接对战事做出指挥,也无法直接决定是否开战。但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明治天皇在青少年时期一直生活在日本不那么强大、饱受其辱的时代,那么对于战争,他更容易出现的想法其实是“如果败了会怎么样”。恰巧无论对清朝还是对俄国,日本都是以小敌大,以弱战强,这种不安全感与对战争失败的恐惧就会被无限放大;但作为天皇,他又必须要走上前台,这就使得他对于战争有着截然相反的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经典语录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