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红楼梦西厢记经典语录

豆豆语录网提供红楼梦西厢记经典语录精选内容!是不是最近刚好要想要了解或者阅读一些红楼梦西厢记经典语录的相关语录呢?在红楼梦西厢记经典语录这个语录专题里面,可能会有你需要的相关经典语录!



红楼梦西厢记经典语录



这是一则简单的随笔。

在《红楼梦》的读者中,有很多人最初是冲着宝玉和黛玉的爱情而来。而我没有,相反,十九岁那年懵懵懂懂地第一次读《红楼梦》,我恰恰对他们之间的恋爱没那么注意,那时我留心的,反而是晴雯这个丫头。而且,对我而言,当时《红楼梦》像一个打开的新世界,有太多新奇有趣小细节值得我去注意,而宝黛之间的哭哭闹闹,让我觉得有点不耐烦。一直到现在,我都很少留心宝黛之间的爱情。

可是,让我印象最为深刻、最受触动的一个段落,恰恰也和宝黛之间的恋情有关,那就是宝黛同读《西厢记》之后,二人分开,黛玉听了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之后的反应。

书中的这段情节出现在三月里,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宝玉带了一套《会真记》到沁芳闸边桃花树下的石头上坐着看,后来碰到了葬花的黛玉,两人一同读《会真记》,一同收拾落花,忽然袭人过来说大老爷身上不好,老太太让宝玉去请安。于是宝玉别了黛玉就过去了。林黛玉听说姐妹们都不在房,就回潇湘馆去了。经过梨香院时,黛玉听到了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原文如下:

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昔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只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

再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一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又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记得十九岁那年第一次读到这一段时,心中感慨很多,也有很深的触动。随着年龄逐渐增长,我已经忘了那时的触动,现在也不肯再将她轻易拾起,但我知道我也曾经有过那样的触动。我想,不仅仅是我,很多人在青春年少不识真正的愁滋味时,也都有过那样深刻的触动,只是我们都已经忘了而已。

无论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还是“你在幽闺自怜”,亦或是“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等,这样的句子,我都觉得很美。正所谓“闲愁万种”,这般愁,的的确确是“闲愁”,而非“真愁”。

“闲愁”对应的是虚,而“真愁”对应的则是实。虚和实,没有高下之分,却有轻重缓急之别。

大观园,纵有风刀霜剑,也有各种人情世故上的龃龉和不堪,但应该还算得上是一处桃花源。曹公笔下的大观园,是一个梦幻般的所在,给了后世千千万万的少男少女一个真实存在却未曾真正亲身经历过的幻梦。

说大观园真实存在,是因为《红楼梦》虽然是一部小说,却相当写实。说到写实,《红楼梦》在写实方面,应该是不亚于史书的。

而大观园里描述到的那些年轻的男子和女子,那些美好的故事,虽然是虚幻的,却绝不是凭空编凑的。任何一位用心读过《红楼梦》的读者,都能心有所感、心有所获,能将自己代入到那个情景和场地中,能够切切实实和书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曾经我在读到某些章节的时候,能够感受到书中人物在我面前讲话、做事,我在看着白纸黑字的书页时,同时也真实地看到了那些公子小姐们,他们的音容笑貌,形态身段,仿佛都在我眼前,似乎是触手可及。而我在书外,能靠近他们,能看见他们,能感知到他们,只是却不能被他们所看到。

另外,那些发生在大观园里的无论大事小事,虽然很多人没有亲身经历过,但却能够感受到那些感情和事件的真实。就好像黛玉和宝钗之间的那些小龃龉、黛玉和湘云之间的打打闹闹,乃至于元春考试弟弟妹妹们,黛玉和宝钗给宝玉当枪手递小抄,还有总是闹腾出有趣故事的湘云,深夜不顾劳累辛苦补裘的晴雯,那个像姐妹像朋友又像亲人的紫鹃……种种情景,类似的人和故事,在我们青春年少时,都或多或少都经历过其中几件。事虽不同,情却一致。而这些,这就是《红楼梦》能让人感到真实的原因。

但当我们年岁渐渐增长,在意的就不再是这些小事了。很多人开始承担起肩头的责任,为了生活而劳碌奔波,这时候的愁,就是辛弃疾在词里说的“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中的切切实实的愁。

《红楼梦》大观园里的公子小姐们,正值青春年少,极少面对这样的愁。他们吃穿不愁,不用面对来自生活的压力。贾府外在的富贵,暂时保护着他们。因此他们冬天能赏雪吃鹿肉,春天能打扮得花枝招展地过芒种节,夏天乘凉也好玩耍也好,总能闹出各种故事,秋天还能无忧无虑吃上几篓子大螃蟹,开开心心地作菊花诗。如果说,这个时候他们还有愁,那就是虚无的“闲愁”了。

所以,那个坐在山子石上的林黛玉,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滋味,心痛神驰,眼中落泪,她此时所感触的愁,就是一种相对来说比较虚无的愁。

那姹紫嫣红的花朵开遍,却只空对着那断井颓垣,无人驻足欣赏花朵的娇媚,无人留心那美艳的芳菲。而那如花般的女孩,终将也会随着水一般迅速流转的时间而变得苍老,故此,只在深闺之中对镜自怜。纵然是再好的春光,再娇美的花朵,再美艳的女子,总有一天,都会随着时间的逝去而无情地消失。黛玉此刻心中所想,大约和后来宝玉所思的一样:大观园中这些女孩子终将到无可寻觅的时候,而那时,所有人都不知去了哪里,那时,这些花花草草、桃树柳树,以及这花园,这贾府,也不知会有怎样的下落。所以,趁着现在,也许该好好珍惜光阴。

黛玉在仔细忖度这几句诗文之后,会心痛神驰,眼中落泪,没个开交,也是想到了自己的生命,也终究会走向那一天的原因。

“不负春光”这四个字,在现在人看来很多见。这四个字里的含义,也不难理解。其中的韵味,和黛玉听完曲子所思大致相同。

黛玉听的这几句诗文,正是在她和宝玉同读《会真记》等书之后。黛玉的生命里,很多东西都不缺:她出身良好,家世显赫;才学过人,聪明颖慧;容貌出众,美如天仙,风流婉转;自幼有父母疼爱,即使母亲去世,贾母也给了她足够的关爱和照顾;她养尊处优,衣食不愁。如果真要说她缺什么,那想必是和杜丽娘、崔莺莺一样,处在青春期的她们,对生命都有一种最原始的萌动、向往和追求。黛玉也一样,她骨子里有一点叛逆,不怕被封建思想所禁锢,她向往爱情,也敢于面对和追求自己的感情,哪怕最终这感情会无疾而终,也不遗憾。

因为,她绝不肯再让自己独在幽闺自怜,她绝不能让那姹紫嫣红空付与断井颓垣,她不忍春天空空归去,所以要尽情欣赏那良辰美景,用心感受那赏心乐事,不负春光,也不负这短暂红颜。

作者:红楼夜思。欢迎关注本号:红楼夜思。从书里,看更广阔的人生。

红楼梦西厢记经典语句



我个人感觉这个问题其实没有那么复杂,宝黛共读的肯定是《西厢记》,而且是戏剧的剧本,所以用“出”来计算,林妹妹一顿饭的功夫就看完了“十六出”,真真是“一目十行”

其实,红楼梦许多回目和正文都有一定的疏离

例如第三十六回

【庚辰本 己卯本】 绣鸳鸯梦兆绛芸轩 识分定情语梨花院

【杨藏本】 绣鸳鸯惊梦绛芸轩 识分定情悟梨香院

【列藏本 蒙府本 戚序本 】 绣鸳鸯梦兆绛芸轩 识分定情悟梨香院

再比如第五十九回【庚辰本 杨藏本 己卯本 甲辰本 列藏本 蒙府本 戚序本】 柳叶渚边嗔莺咤燕 绛云轩里召将飞符

无论哪个版本,回目中的地点都不算准确,“绛云轩”是贾宝玉住在贾母处时给自己的屋子起的名字,详见第八回。这时候宝玉已经住进大观园的怡红院,只能理解为宝玉住在哪,哪就是绛云轩。

第五十二回 各版的回目都是:俏平儿情掩虾须镯 勇晴雯病补雀金裘,可是原文中贾母提到:“这叫作‘雀金呢’”,同样一件衣服,只是称呼略有差异。

类似,第七十六回

【庚辰本 杨藏本 甲辰本 列藏本 蒙府本】 凸碧堂品笛感凄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

【戚序本】 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

“凸碧堂”的正式名字应该是“凸碧山庄”,“凹晶馆”的匾额是“凹晶溪馆”,为了对仗工整,做了简化。

另一个角度看,红楼梦许多称呼其实是适应人物塑造。

薛宝钗生日,凤姐点的那出戏《刘二当衣》,胡忌先生已经从蒙古车王府曲本中找到了剧本,是《张三借靴》的姊妹篇,原名《叩当》,只是俗称《刘二当衣》,曹公大概是为了体现凤姐文化程度不高,所以用的是俗称。

这么来看,“西厢记”在回目中,是和“牡丹亭”对应,但是在原文中,为了体现宝玉的文学修养,用了“复古”的唐传奇原称《会真记》,平添几分高雅韵味。

其实我们关注红楼梦会发现,许多红学家喜欢用《石头记》这个原称,而不是《红楼梦》,比如周汝昌先生的《石头记会真》。

再比如红楼梦中黛玉提到文人,一般都是用“字”“号”称呼,比如“李商隐”称为“李义山”,“李白”称为“李青莲”,“韦应物”称为“韦苏州”,“温庭筠”称为“温八叉”,林妹妹到底是不俗之人。

综合来看,我认为,宝玉称《西厢记》为《会真记》,可能和文人的习惯有关!

或者茗烟给二爷带来的禁书,就是用唐传奇的名字也未可知。

“那古今小说并那飞燕、合德、武则天、杨贵妃的外传那传奇角本买了许多”。

这些书本来就是外传,何必这么认真呢?

当然,传奇《会真记》和戏曲《西厢记》的差别则是另一个角度,也值得探讨!

两部作品,根本是两码子事情,西厢记描写的是无媒自嫁,逾墙偷情。在今天也是属于应该鞭挞的,未婚先性生活,红楼梦是意淫,是在烘托女儿国的能人巧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