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国学与阅读经典语录

国学与阅读经典语录内容,豆豆语录网这里有不少,而这一篇国学与阅读经典语录的内容是我们豆豆语录网经过多次整理,最终挑选出来的国学与阅读经典语录内容,方便您的阅读与学习,希望对您有用。



国学与阅读经典语录



国学与阅读经典语句



这十几年来,重读国学经典蔚然成风,尤其是当初《百家讲坛》为传统国学提供了一个普及的窗口和平台,更是让国学成为国人关注的一个热点。随着这阵风,传统国学的普及的确有了不小的进展,向更多国人打开了传统国学的神秘宝库。但与此同时,这阵风也带来了一些对国学经典语句的曲解。

由于传统国学年代久远,尤其是自孔子、孟子流传下来的一些经典国学,历经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其中更是经历了许多人的演绎和诠释,由此产生了许多五花八门的注解和阐释。导致了一些国学经典语句被以讹传讹,一代代流传下来。比如,这三句国学经典语句就经常被人曲解。

第一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论语·述而》。全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被人曲解的解读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很多人认为这句话很好理解,意思就是:如果有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乍一看,这么解释似乎也没啥毛病。但如果稍微熟悉古文的朋友就知道,古文里的数字,往往并不是像我们现在所理解的那样,说“三”就是真真切切的“三”。很显然,“三”在这里是虚数,表示很多,泛指多个人的意思。古文中的数字“三、六、九、百、十、千”,都是这种用法。

此外,还有“师”这个词并不是特指“老师”的意思,而是指“值得效仿、学习的地方”。

2、正确的解读

所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的正确解读应该是:几个爱好相同的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值得我效仿、学习的地方。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来历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因为这句话体现了古贤人的智慧。一方面,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另一方面,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也要以不善者为师;既要学习别人的优点,同时,看到别人缺点,也要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及时加以改正。

孔子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第二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出自《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全文是——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1、被人曲解的解读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句话流传极广,被曲解也最深。几乎很多人都想当然地认为这句话就是孔子歧视女性的铁证。因为他们认为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只有女人和小孩是最难伺候的。

从这句话被曲解得如此之深,就可以知道年代太久远的古文要读懂的确太难了,看上去每个字都认识,但理解的意思却和孔子的原意相差十万八千里。倘若孔子知道现在很多人这样理解这句话,不知作何感想!

只有拆解这句话,才能准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唯”,语气助词,无实意;

“女子”:并非泛指女性,特指“人主”所宠幸的身边人;

“小人”:阴私满腔,与君子恰好相反的人,《论语》里称这类人为“小人”;

“养”:古代的“养”字,指修身养性;这里的“养”是指培养,修养,养浩然正气,养身、心、性、命。

2、正确的解读

所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句话的正确解读应该是:“人主”所宠幸的身边人与阴私满腔的人,他们都很难培养自己的浩然正气,难养身、心、性、命,所以与之相处要有远近分寸。太近了容易失礼,坏了规矩;过于远离,又容易招致怨恨。

孔子的这句感叹其实是对一些诸侯、卿、大夫的警告,因为孔子看到了“女子”与“小人”一旦兴风作浪所产生的负能量和破坏力的可怕的,往往成为祸国乱政的罪恶源头。而后来两千多年的历史证明了孔子的眼光是犀利和深邃的:翻看二十四史,有多少祸国乱政的事情不正是这些君主身边的枕边人或宦官一手制造的吗?

所以,我们应该感谢孔子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一国之君的“肘腋之患”:要防范身边的“女子”与“小人”,要加强对他们的教养和约束,防止他们弄权、乱政、祸国!

第三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中,全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1、被人曲解的解读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在民间有极广的传播,几乎所有男女老幼对这句话都非常熟悉,经常脱口而出,用来教育那些一直没找对象或者没生孩子的人,用起来极为顺手、妥帖。因为这句话的意思一直都被很直白的语言解释为:不孝顺的行为有三种,其中最严重的就是没有生育后代!

这句话说出来真的是感觉直奔主题,一点弯儿都不用拐,用来教训那些不好好生育后代的人真是太实用了!但如果孟子说的这句话和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含义如此相近,那就太奇怪了,我们都可以穿越到孟子那个时代和他们直接交流了。

“三”还是老规矩,上文已经提及,它是泛指多的意思。

对“无后为大”的理解,还需要结合原文后半句来理解。后半句的意思是:舜因为没有后代,在没有告知父母的情况下就直接娶妻了,君子认为舜这样做即便不告知父母也是可以的。

从这后半句可以理解“无后为大”的意思就是“没有尽到后辈的本分”。

2、正确的解读

所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这句话的正确解读应该是: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不尽后辈的本分是最严重的一种。舜因为没有后代,在没有告知父母的情况下就直接娶妻了(这在古代是不合礼仪的行为,因为没有尽到后辈在本分),但君子认为舜这样做也是可以的(因为舜的父亲瞽叟对舜十分不好,但是舜能做到尽孝,也正因此尧才把女儿嫁给他。他在外面不告而娶,虽然严格按照古代的礼仪来说是违背礼仪的,但是舜的父亲瞽叟和后母对他并不好,就算是告诉他们甚至是尧亲自上门提亲也是毫无意义。所以舜的不告而娶在君子看来其实和已经向父母汇报一样)。

如果把“没有生育后代”作为不孝顺父母最严重的一种情况,那么,就无法解释孟子在《离娄章句下》中所说“不孝者五”了:通常认为不孝的情况有五种——四肢懒惰,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一种;酗酒聚赌,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二种;贪吝钱财,只顾老婆孩子,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三种;放纵情色享乐,使父母感到羞辱,这是第四种;逞勇好斗,连累父母,这是第五种。

这五种行为里面并没有提及“没有生育后代”,而是一言以蔽之,凡是没有尽到后辈责任的行为,就是属于最严重的不孝顺父母的行为。很显然,孟子所说的“不孝者五”所列举的五种行为都属于没有尽到后辈责任的行为。

结语

对于这些传统国学的经典语句,一定不能想当然地以现代人的用语习惯去理解,而应该结合原文的上下文,结合说这些话的人所处的具体时代,甚至是具体是事件背景,这样才能还原这些语句的本意,才不会造成曲解和误会。因为传播国学固然重要,但坚决不能以讹传讹,把被曲解的东西奉为圭臬一代代流传下去。

如果经济条件允许,而且你有自己的事业的话,我建议你报读东方智慧,南柏先生与那些满口理论的学院派相比,他的理论和观点更加贴近普通人(即使你没有接触过国学),而且能给你的事业生活带来真实的改变,而不是鼓动人心的虚言泡沫。  跟随先生学习,你在经营企业中遇到的困惑瓶颈,都可以请教先生指点迷津,至于那些小的经营困境,如融资、项目等,直接找同学会或同行师兄都能够轻易解决。先生弟子数千,彼此间氛围也很好,同地区或同行业的学员经常会不定期地聚会活动,交流感情,共享商机,相信对你人脉的拓展和事业的发展都会很有好处。

又一个大坑。首先国学吸引我之处在于国学的方法。国学是一门学问。学问的反面是灵性,(关于两者的区别请看我的另一个回答: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506870/answer/15326795 ,当然还有两者都不属于的胡说八道等,这个在有生之年不予以考虑)凡学问,就有其治学方法,或者说类似于Thomas Kuhn所谓的“范式”。科学有科学范式,国学也有国学的范式。国学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像科学那样的严谨(《尚书》《春秋》的时代有没有字典都很玄,即使有字典,书不同文,语不同音也仍然会留下大量悬案。),但也不可能像艺术创作那样毫无根据随心所欲,其基本的治学方法是以考据为主,兼顾义理。既不能死扣考据——如果这样的话几乎所有的经史都没法读了,也不能放弃考据,单凭自己想象瞎解释(宋明理学有这个倾向,我个人表示不赞同。)。这种治学方法有基础、有臆想的成分、有一定逻辑联系,而且允许不同观点并存。实际上是一种“有限论据的整体研究方法”,在我们对现实知之甚少的情况下,这种方法非常重要。商业中的判断,学术上的新兴领域,生活中的家长里短,通常都是这种情况,在这些时候运用国学治学之法,很多问题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简化甚至解决。其次当然是国学的思想。我在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132370/answer/14138540 问题里回答过传统文化(广义国学)的优势,其实也就是用来指导行动的思想。这其中的许多思想都是很“反人类”的(即和人的直觉相反的),但却是对个人和社会非常有益的。我几次用“上士闻道,勤能行之……”来回答问题,这一句一直是我个人的警句。在围脖上看到了“金句”,人性是点击一下“转发”,然后加一个表情什么的。可是能做到“行”的呢?又比如“箪食飘饮不改回乐”,这是一件最容易的快乐,可是我们珍惜过吗?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钱宾四先生说过,如果每个中国人一生都能读上一百遍《论语》,社会会大不一样。实在是大实话。第三者就是享受了。古人其实很多时候很矫情,矫情为什么呢?享受。比如为了唱歌的歌词好听,沈休文搞出一个“八病”,真要按这个标准来,说实话话都没法说了——犯八病的太多。但是你不得不承认,出现了“八病”的句子,的确是有那么点“不好听”,这说明沈休文把音韵和音乐研究得非常透彻。宋词的词牌的词牌为什么这么严格?因为这样配上音乐才好听!右军的字如果仔细去研究一下,会发现他把衔接的流畅,分布的均衡,形态的变化等美学问题都研究透了,你稍微改一点就不流畅不平衡了。普普通通的说话写字都要把美感做到极致,实在是无与伦比的矫情。但正是这种矫情,才带给了我们坐享其成的机会。读古诗词,赏古书画,听古乐,很容易就韵致盎然,满口余香。随着这个带给你的,还有敏锐的眼光和耳音。从诗书画乐中走出来,你会觉得大自然也意韵悠长。王右军有言“我死当以乐卒”,我觉得这正是发现了自然之美,觉得一切都是快乐的生活方式。杨宝忠先生被批斗的时候尚在研究念语录的气口、擞的用法、喷口等等,足可以为此做个注脚。当然,这些说实话,都是为了回答问题而说的。其实,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让人喜悦的过程;而阅读本身,是一种生活习惯。总结的时候可以这么说,然而自己做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为了这个为了那个。杨子云曰:“学不羡。”,羡慕什么什么而学习,很容易半途而废。自己孜孜不倦追求这么多年,追究起来,这应该是作为中国人基因里的一种本能吧。

日放更风虚更次风更会个饭分高句车都成笑笑笑成对fgggvcgvccvvc

 国学经典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诵读经典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还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它像丝雨一样滋润着我们的心灵,促进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同时它也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生对经典的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的过程。在反复诵读过程中,诵读水平步步提高,学生的理解体会也会层层加深,也夯实了学生的朗读水平,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对语言的感知理解能力大大提高,其次知识面也在扩大。我们看出孩子在一天天进步。例如《弟子规》中的经典故事讲述了许多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人生哲理。久读经典,学生会以古人为榜样,学习圣贤的品质,进而使他们形成良好得行为习惯。
  中华经典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深信孩子们在诵读的同时,必将自觉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的重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