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宗白华美学散步经典语录

你可能正想要阅读宗白华美学散步经典语录,想要了解宗白华美学散步经典语录的相关语录,豆豆语录网精心整理了宗白华美学散步经典语录的经典语录,供大家参考阅读,那么,下面这些宗白华美学散步经典语录内容,如希望是您喜欢的。



宗白华美学散步经典语录



德国教育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到“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  宗白华在继承王国维、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基础上,融入中国古代生命哲学意识,通过由“艺术人生化”到“人生艺术化”的思想和实践,为中国现代美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和实现途径。同时,也极大丰富了其文学艺术美学思想的深刻内涵。《美学散步》分两部分讨论和评述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音乐这门艺术可以备于人的一身,无待外求。所以在人群生活中发展得最早,在生活里的势力和影响也最大。”大量的篇幅研究占用,直接表达了宗白华对音乐美育意义的认同,对现代音乐美育意识的觉醒及其思想的发展有着不容置喙的指导意义。

  一、《美学散步》音乐美育思想的表现:“德”与“真”  “音乐在人类生活及意识里这样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就在古代以及后来产生了许多美丽的音乐神话、故事传说。哲学家也用音乐寓言来寄寓他的最深难表的思想,像庄子。欧洲古代,尤其是近代浪漫派思想家、文学家爱好音乐,也用音乐故事来表白他们的思想,像德国文人蒂克的小说。”《美学散步》对音乐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扮演的道德角色有直接述评,肯定了音乐表情达意、寄寓高深思想的重要作用,通过音乐这一媒介不仅可以传播社会政治之“德”,在治世同时有开化民风、启迪智慧的审美教育意义。通过音乐的审美教育,一方面丰富了受教育者认识、接受和理解历史社会文化、思想和生活的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和提升受教育者的艺术认知和人格修养。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思想”引述《乐记》中《乐象》篇,赞美音乐“清明像天,广大像地,终始像四时,周旋像风雨,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百度得数而有常。大小相成,终始相生,倡和清浊,迭相为经,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把音乐与天地宇宙的构造相结合。“音乐能够表象宇宙,内具规律和度数,对人类的精神和社会生活有良好的影响,可以满足人们在哲学探讨里追求真、善、美的要求。音乐和度数和道德在源头上是结合着的。”宗白华通过对《乐记》的引用和讨论,清楚地表达了他对于音乐美育意义的认可与推崇。认为音乐是与宇宙天地自然息息相关的,音乐能够表达宇宙和人类社会生活,音乐内容之“德”无疑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同时,音乐和道德在源头上的结合,通过音乐可达民众,所谓“乐行而伦清”,通过音乐的传达和流行可以伦常道德清晰、移风易俗。

  正如《乐记》有言:“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乱世、治世,政乖、政和;都有与之对应的音乐表现,相互影响。宗白华认为,《乐记》里包含着中国古代极为重要的宇宙观念、政教思想和艺术见解。孔子重视音乐内容的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善”和“美”都有一定政治意义指向,韶乐和武乐都分别指代表着不同的社会道德意象,用音乐来隐喻指向国家社会、政治,本身即是对于音乐审美教育意义和意识的发掘和认可。中国古代思想理论认为音乐能够启示深刻的内容,儒家孔子主张文质彬彬、绘事后素,礼和乐都要基于内容的美,也就是善。同时,要求音乐把音乐形式和情感内容结合起来。这也是宗白华所要表达的音乐审美教育意义的重要体现。

  二、《美学散步》音乐美育思想的实践意义:“移情”“诗化”与人格塑造  宗白华《美学散步》中音乐美育的意义不仅反映在他对于音乐“道德”、“真善”的美育意义的阐释,更重要的是在于他所开创的通过音乐美育的习得而达到对于人生“移情”和“诗化”的体悟,从而实现“艺术式的人生”的实践,这才是宗白华音乐审美教育意义的最终美学实践和终极美学关怀。进入二十一世纪,提倡素质教育,力争培养健全、完善的人格精神,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当代教育发展不可忽视的终极目标。音乐美育在审美教育的实现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一极。从幼儿、小学、中学甚至到大学教育,艺术教育内容的增加也足以见得社会主体对音乐美育对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和遵从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音乐美育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推广。一方面,学校教育从幼儿教育到大学高等教育,音乐审美教育思想和实践一直贯穿课程始终,通过音乐教育的学习,启发受教育者的天赋特长和情智,帮助受教育者在了解文化历史的同时,形成完整全面的知识结构体系和人格修养。另一方面,中招、高招评价和录取体系中,招收特长生,艺术院校艺术专业设置的增加;音乐等艺术比赛和各大电视台音乐栏目层出不穷等,为音乐审美教育的发展和实践提供了直接、便利的平台与机遇。足以见得,音乐审美教育的发展需要,以及宗白华音乐美育实践对于当今审美教育发展完善的指导意义和借鉴。

  总之,宗白华《美学散步》蕴含的音乐美育思想对于当今审美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正如曾繁仁在《走到社会与学科前沿的中国美育》一文中关于美育指出,“美育的目的决不是单纯地培养某种审美的技巧、艺术的技能。而是培养审美的人生观,亦即培养‘生活的艺术家’,自觉地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类、对待社会、自然、人生与自我。美育是通过审美感受力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进而培养一种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感,由此塑造和谐、协调的人格,确立和谐协调的审美的世界观、人生观。”

宗白华美学散步经典语句



#以森高效除醛剂##十万个居住美学小知识# 今天分享几句宗白华《美学散步》中的经典语录:1.文品如诗品。“花开无言,人淡如菊”“遇之自天,泠然希音”,淡然明镜之素心,才会有空灵之文。2.中国诗人多爱从窗户庭阶,词人尤爱从帘、屏、栏干、镜以吐纳世界景物。 人们把大自然吸收到庭户内。庭院艺术发达极高。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 “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王维 ”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陆放翁 ”帆影多从窗隙过,溪光合向镜中看。“叶令仪 深广无穷的宇宙来亲近我,扶持我,无庸我去争取那无穷的空间,像浮士德那样野心勃勃,彷徨不安。3.中国的建筑、园林、雕塑中都潜伏着音乐感——即所谓“韵”。西方有的美学家说:一切的艺术都趋向于音乐。这话是有部分真理的。4.文学艺术将宗教与哲学囊之入怀,用其理性而睿智的语言来分析“美之所以为美”。

在上面这个网址可以找到美学的散步全篇文章,慢慢看吧,呵呵

这是我这学期期末的读书笔记,有用的可以看看。

关于美从何处寻

作者开篇是从内心感悟美开始寻找美的。有人提及,如果自己内心找不到美,那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了。不管是艺术的美还是自然的美,都必须从内心的感悟才能发现它的美。对于这种看法,作者宗白华认为是不对的。美相对人的心是客观存在的,不论心情如何,只要将内心涤荡干净,就能发现美的客观存在。美的东西如花,是客观地美着的,丑的东西如顽石,也是客观丑着的,不以人的心态为转移。人的美感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任何美丑的东西在人的内心都有着谐和的规律和和节奏,小明认为把花挂在耳朵上是美的,小红认为把花扎在头发上是美的,决定美丑的不过是两人内心对美的理解与判断,而他们的心情、感觉、思维是不能决定美的存在的,因为美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的意志只能决定眼睛要不要去欣赏美,手要不要去触碰美,却不能动摇美。它就在那里。

由于美的客观存在性,宗白华先生认为,只在自己的心理去寻找美的踪迹是大有问题的。内心是狭隘的,宇宙是广阔的。身处狭室哪里能感受到外面已经春花烂漫,花开满园。这广阔世间大有存在着美的存在。当然,美没有大小之分,广阔与狭窄之别。整个宇宙可以是美,一片绿洲可以是美,甚至一朵小花上的小露珠也可以是美。美的程度也与大小无关不论大小,美可以唤起人内心的汹涌感情。这就是王羲之在《兰亭序》中所谓“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乐,信可乐也。”的真谛。宇宙与万物都是王羲之美的源泉。无关大小。因而,俯首之间均为美,何必把找寻美的范围限制在拳头大小的距离之间。何处无美,何处无美存在。

但是,即使一件客观事物是美的,如果没有一颗心去认可它,那么我们也是看不见它是美的。再者,美是无可撼动的,因此宗白华认为我们只能深一层去认识她,却不能动摇她。所以美的事物不因我们的不可认识而略减姿色,它依旧光辉着。我们能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的眼界,或者转换方向,再或者心无旁骛地去正确面对美的形象,让心灵契合美,最后达到美和心灵的融合,因而个体去发现与探索深入的美需要心理条件和物质条件,物质条件即为美的客观存在。必须两者结合才能发现美,当一个人悲伤得什么都不想看的时候,偶然出现很美的客观物体不能使其感受到美。按宗白华先生的想法来讲,必须是心理洗涤干净之后才能看见美,矿石商人是看不见矿石的美的。当一个人在悲伤的时候,面前放一块璞玉,泪眼朦胧中最多触景生情,断然不会停下伤心来欣赏这块艺术品的。但是在正常情况下,应当是首先璞玉应美,其实欣赏者不是带着商人谋利的眼光来看它,而是欣赏时,才会感受到璞玉的美。因此,唯有两者结合才能使人主观地感受到艺术品的客观之美。因而虽然不能改变美客观存在的现实,但是对于美的感知是可以由个体的感情决定。“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失去发现美的期许,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的疾驰而过,无暇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了一个了无生趣的牢笼。这是一件多么惋惜的事。超然空灵,才能为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不但是盛唐人的诗境,也是宋元人的画境.“以追光摄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这两句话表达出了中国艺术的最后理想和最高成就.唐宋的诗词、宋元的绘画莫不如此.中国那些最伟大的艺术品境界,都植根于一个活跃的、至动的而有韵律的心灵。大自然是美的,艺术也是美的。艺术是人们对自然社会的精神意识的反映,因而艺术的本源在于社会实践的客观存在,并且一切艺术在创作过程中,都存在潜意识的情感作用。人们常说泰山的巍峨壮美、华山的险峻峭拔,鄂尔多斯草原的辽阔无边、庐山的奇秀、西子湖畔的浓装淡抹等等,这些令人心旷神怡,叹为观止的自然界之崇高美,幽雅美,都是人们情感参与下对自然事物的感受、认知的结果。因此,情感在探索美的作用不言而喻了。

在发现了美之后,把美深入的形象放在心里,再放射出来,表达出物质的美,此时美便转为了艺术。因此,找到美,欣赏美,并不是我们寻找美的终点,而将美发散出来,作出艺术创造才是我们的目的。作者以伯牙为例,说明了洗涤心灵、感受到美,发散成艺术,把握音乐的艺术创作,完成美的寻找的全过程。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画家大家,争相表现美,山河壮阔,亭台楼阁,无一不是他们手下的源泉。多少舞者弹家,创造舞蹈、乐曲来抒发对于美的感悟。人们对大自然美的感受、认知的过程,就是对自然的审美鉴赏过程。通过这种审美鉴赏的思维活动,主观上要求把自己的情感认知通过某种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艺术心理诉求,即艺术创作欲望。美可以唤起人们创造的渴望,激发出创造的源泉。这里便诞生了艺术家,诞生了爱好艺术欣赏艺术的世人。

发散出的艺术,我们可以把它称为“移情”。在这里,指的是审美心理方面的积极因素和条件,而非消极条件。人们把对一项事物的美的体验转移到一个意向上,用其来表现自己对于美的体验。当我们追寻美的踪迹时,不能只在累心搜寻,而要跳出来,有时候我们需要一个开阔的视野,一个不同的环境,去发现美的存在,比如烟波缭绕更让人之水之美,昏暗气氛更让人明白竹影斑驳之美。也可以说,美可以由各种不同的物质叠加起来,创造出超乎于一加一等于二的简单组合,散发出全新的美的展现。这同时,我们也要陶冶心的修养去准备发现美的存在和体验美。这也是是为何作家的作品在其成熟时期更有韵味,当写一句诗,一句话,都来自于观察许许多多的任何物时,作品会更加生动引人入胜,知道鸟儿如何飞翔,花儿如何绽放,山河如何屹立与流淌, 这些回忆变成其生命的一部分了,才表现出艺术之美。艺术不止感情,还有经验,当整个内心受到无数次的熏陶,翻涌无数次,又平静无数次。这时的艺术更为打动人心。我们看到文学作品有的反映生活,美术作品有的反映现实,他们都是对我们所处这个世界的映照,包含着艺术家本身的生命体验。

因而美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从古至今。它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提高了生活的意境与意趣。比如说,美女,荷马史诗中的海伦,倾国倾城,引得希腊联军大战九年。现如今的选美比赛,全球都在兴办,每个国家设置城市都有自己的选美小姐。美玉,人们追逐着。美丽的歌声,美丽的心理,美丽的文章,美丽的图画。。。美存在在我们生命的每一处,慰藉着我们不断寻找着美的灵魂。我们不能脱离美而存在,我们的生活需要美。

宗白华先生对于美的态度既是超俗的,又是入世的。他在文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这里充满了亲切感与家园感。宇宙之大,无非虚实相生,美无处不在。宗先生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丰富的动力学”,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新鲜活泼的心境,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而宗白华先生似乎轻而易举的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这种境界是“一内在自足的境界,无待于外而自成意义丰富的小宇宙,启示着宇宙人生的更深的一层真实。”它不是从无边的空间指向无限,而是从无边回到万物,返回自身,回归“小宇宙”。它属于有限之中,又让人从有限中发现永恒。

读罢《美从何处寻》,不禁问自己,找到美了吗,我想我是找到了,我不是找到的真正的具体的单一的美,不是发现了樱花之美,璞玉之美,美人之美,而是明确了什么是真美,找到了找寻美的方法,感谢宗白华先生。

展开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经典语录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