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维特要斯坦经典语录

豆豆语录网提供维特要斯坦经典语录精选内容!是不是最近刚好要想要了解或者阅读一些维特要斯坦经典语录的相关语录呢?在维特要斯坦经典语录这个语录专题里面,可能会有你需要的相关经典语录!



维特要斯坦经典语录



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受罗素影响颇多,甚至连他早期对于“基础事实/基本事实”的描述就是“原子事实”,你看,这就是罗素在数理哲学里面的描述词。后期他才把这些“原子事实”改为“基础事实”(翻译版本不同有些写成基本事实,知乎er不要在这种地方杠。)。所以你光看逻辑哲学论,解释起来是很难的。你必须得稍微了解一下别的哲学知识,就好像你如果不看黑格尔光看马克思的玩意,你也很难理解。

维特根斯坦的很多东西你没法完全理解他想表达的意思,(当然,我也没法完全理解),不过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简单地理解一部分。

接下来我用你能看到的,最通俗易懂的话,去相对不偏差太多的解释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讲的到底是个啥:

有俩程序员小说家名叫威特和斯坦,他们描述的世界,是一个代码构成的世界,然后他当年学的是面向对象编程。

既然是代码构成的世界,那么这个世界就是由很多个对象构成的,对象肯定要包含一些属性,不然一个空对象,又没有和任何别的对象交互。这个对象就没啥意义了,既然没啥意义,你就不该定义它。

有意义的对象,一般得有一些属性,你的属性也可以是一个对象,它可以进一步拆分成别的对象。比如你定义一个 class 学生,其中的这个学生有很多属性,比如相貌,身高,爱好。然后你在看爱好这个属性,他的爱好可能由是由“抬杠”之类的属性组成的。对象可以组成新的对象,事实可以组成新的事实。

然后如果一个对象怎么着都能拆分成新的对象,那就一直在嵌套对象,就会死循环,CPU就会发出烧烤的香味,那就没意思了。所以一定得拆分到一定程度不能拆,这个玩意就是基础事实(原子事实)了。

然后既然是代码的世界,你要在这个世界里搞建设,无非就是写代码嘛!你要写代码应该干啥,先把各个函数怎么协作,函数怎么合成成最后你想要的函数做出来。我们写代码的一般画个流程示意图或者伪代码,这玩意看着是个示意图,其实是指导我们怎么写这个代码的“思想”。所以旁边来了个人一看,就说,思想它就是图像嘛……那如果甲方需求模糊讲不清楚,这图像我就画不出来。所以你就跟甲方说,图像是你的需求表达的合理,你要哪些函数,做哪些对象,都说清楚了,我才能画出来(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

至于命题的逻辑,由于这里是代码构成的世界,你是0和1构成的,所以0和1怎么通过布尔逻辑,组合出了与或非之类的逻辑,以及进一步的复杂逻辑,请自行翻阅计算机原理:

【计算机科学速成课】[40集全/精校] - Crash Course Computer Science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www.bilibili.com

可以看这个讲得很好的计算机原理的课程。

然后我们计算机里的语言是啥,就是包含了我们需要表达的东西的玩意,无论是C++还是java,无论是python还是汇编,总之能把我想表达的玩意表达出来就行了。那如果无法表达出来,这个语言就是不合格的。一个合格的语言,肯定得包含所有我想写的函数。

那你要说了。嘿,我现在就发明了一个新的语言,这个语言就一个词,我硬要说它是语言行不行。

也不是不行,但是这个语言可能就你懂了,对对对,怪我,我和你没默契,所以我没法理解你(4.002)。

那你要说了,那我既然是计算机,那我一切操作不都是布尔操作了么?因我只有通电和断电2选项啊!你说得对,所以那个叫维特和斯坦的小说家写了,对象之间的操作说到底就是布尔操作(命题是基本命题的真值函项)

我知道这里有人要杠了,你说的不对啊!真值函项不是True or False,而是[事儿,操作,迭代操作]啊,你果然没读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

emmm……是的,布尔操作是运算。但是我都说了这是维特和斯坦俩程序员用代码写的小说世界了,在虚拟世界里找真实的人脑子一定有问题。虚拟世界就是方便你理解的嘛,你打游戏还非得杠一下人家里面的女主角柰子太大了,不符合常理么?

这是虚拟世界,每个对象都是用布尔对象不断通过某种方法去对0和1操作,然后展现出来的玩意。

在这个程序员写的小说里,所有你看到的东西(对象),实际上都是0和1(计算机不可再分的对象)通过布尔运算(计算机所有运算操作本质上都是布尔运算),运算出来的。

换成逻辑哲学论,每个事实(对象)都是对基础事实(不可再分的理解底层的对象)不断运算(16种真值函项操作)的结果。

最后,如果一个东西,比如爱是什么,你实在无法用代码去写出来,那就别去浪费时间写了。(对于没法说的玩意,应当保持沉默)

好,你现在知道了维特和斯坦俩程序员写这个小说的架构是啥,现在你把它推衍一下,就可以初步理解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在讲啥了。

维特要斯坦经典语句



8月11-15日 斯坦科维奇杯洲际冠军赛 南京 中国、巴西、澳大利亚、德国、法国、希腊

凡不可说的,必须保持沉默。

、在人生道路上,走上坡路要昂首阔步,走下坡路要谨小慎微,走阳关道要目视前方,走羊肠路要俯视脚下。

  * 罗素:你到底在思考什么?逻辑,还是自己的罪?
  维特根斯坦:两者。
  * 维特根斯坦在其博士论文答辩会上对罗素与摩尔说:别担心,我知道你们永远也懂不了我在说什么。
  * 维特根斯坦说:“你误解我的意思了,罗素。你总是误解我。”
  罗素说:“你混淆了问题,维特根斯坦,你总是把问题越搞越糊涂。”
  * 维特根斯坦举起拨火棍指向波普:“请你给出一个真正的道德问题。”
  波普反唇相讥:“请不要用拨火棍威胁一个受到邀请的客人!”
  罗素:“维特根斯坦,立刻放下拨火棍!”
  * 一个人与环境格格不入的时候,他的一切理智就失去了应有的正常,显出各种病态。只有让他回归本性,才会有良好的结果,使一切显出正常。
  * 哲学家处理一个问题如同治疗一个疾病。
  * 哲学是针对借助我们的语言来蛊惑我们的智性所做的斗争。
  * 哲学的结果是我们发现了我们的理智在冲撞语言的界限时所留下的肿块和由此引起的直截了当的胡说。而正是这些肿块使我们看到了这种发现的价值。
  * 陷入哲学困境就像这样一种情况:一个人在房间里想要出去,却又不知道怎么办。想从窗跳户出去,可是窗户太小;试着从烟囱爬出去,可是烟囱太高。然而只要一转过身来,他就会发现,房门一直是开着的!
  * 什么是哲学?——就是给苍蝇指出逃出捕蝇瓶的道路。
  * 使我们感到迷茫的混乱,产生于语言像机器空闲的时候,而不是它正常工作的时候。
  * 真正的发现是,当我想搞哲学时使我能够停止这样做。
  * 哲学只是把一切摆在我们面前,它既不解释什么,也不推演什么。—因为一切都已公开地摆在那里了,没有什么要解释的。
  * 哲学的对象是对思想的逻辑阐明。哲学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活动。
  * 不要想,而要看!
  * 凡能够说的,都能够说清楚;凡不能谈论的,就应该保持沉默。
  * 如果你们以为我是个老处男,那就错了!
  * 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
  "想要思考是一回事,有思考的才能则是另一回事。"

2006年该项赛事于2006年8月11—15日在中国昆山举办。届时,将有来自亚洲冠军中国队、欧洲冠军希腊队、大洋洲冠军澳大利亚队、美洲冠军巴西队、欧洲亚军德国队、欧洲季军法国队等6支世界顶级球队在昆山参赛。

导读

20世纪有一个最负盛名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他在哲学界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存在。虽然他生前的著作不多,仅仅只有1篇书评,1本儿童词典,和1本《逻辑哲学论》,但是描写他的艺术作品却是数不胜数。有的人为他写诗,有的人为他作画,有的人为他谱曲,有的更是以他为主角写了一部小说。

这位故事的主人公维特根斯坦在死前留下遗言说,“告诉人们,我过了很好的一生。”那么他的一生究竟是怎样度过的呢?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

一、维特根斯坦的前30年。

维特根斯坦出生于1889年的维也纳,他的家族是整个国家中最富有的一个家族。他的父亲叫做卡尔.维特根斯坦。卡尔有着非常强烈的个人主义以及独立性,从小就表现出对社会规则的反叛。正是由于此,他11岁时就尝试着离家出走,17岁时,由于思想与主流格格不入,他遭到学校开除。但卡尔的父亲仍然没有放弃卡尔的教育,请了一位私人教师来照顾卡尔。但卡尔再一次离家出走,他从维也纳跑到了纽约,走的时候只带了一把自己的小提琴。来到纽约时,卡尔身无分文,但他靠做服务生、乐师、酒吧服务生以及教师来养活自己。这一次年少时只身来到纽约的闯荡持续了两年多。

在两年后,他与父亲和解,回到了维也纳的技术高等学校学习,随之成为了一名轧钢厂的绘图员。就是这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抉择,彻底地改变了卡尔的命运。在这个轧钢厂里,卡尔开始展现他无限的商业天赋,他步步高升,然后带领公司在竞争中大获全胜,他甚至一度被誉为是奥匈帝国史上最精明的工业家。在19世纪末的时候,卡尔已经成为了全国最富有的人之一,控制着整个奥匈帝国的钢铁工业。到1898年,他已经挣到了整个家族几辈子都花不完的财富,然后,他精明地退出钢铁业,把这些资金投向美国的证券市场。在人生收获了成功之后,他成为了一个视觉艺术的赞助家----他资助有名的画家,也收藏了一大批珍贵的绘画和雕塑。

而维特根斯坦也继承了其父卡尔的不同凡响。维特根斯坦在八九岁的时候就思考,“撒谎对自己有利的时候为什么要说实话?”这一类哲学问题。当然,那时候年幼的他还没有找到答案,但是这一件事情却可以反映他的哲学天赋。他在后来回忆到这一段经历时说“就算不是对我未来的生活方式有决定意义,至少也典型地体现了我那时的本性。”之所以他要进入哲学的殿堂,是因为他自身迫切地想要找到上述一类问题的答案。

从另一个程度上来说,这个问题反映了维特根斯坦当时的不成熟。因为在“撒谎对自己有利的时候为什么要说实话?”的哲学问题中,他在质疑诚实的重要性。而在后来,我们可以看到维特根斯坦有着坦诚的本性。这个世界上的每一次大事的发生,都会导致他性格的一次大转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的一生就是一场与自己本性搏斗的一生。他所有的成就都是逆本能的,是对自己人性本能的一种克服。

在整个维特根斯坦的家族里,他一般被认为是整个家族里比较愚笨的孩子。在年幼时候,他从未展示出他有任何不同常人的艺术天赋,甚至他在四岁时才可以开口说话。然而家族里却是天才辈出,他一直形容“自己的童年被天才包围着”。他在晚年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在清晨三点被钢琴声吵醒,走下楼看见自己的哥哥汉斯。哥哥在弹自己写的一首曲子,汉斯全身贯注近乎疯狂,他流着汗地彻底投入,未曾察觉弟弟的出现。他的哥哥汉斯,就是天才模样的一个范例。”当然,这个天才般的哥哥汉斯最后选择了自杀,因为自己的父亲执意要让他继承自己的财富帝国。这一次事件给自己父亲的教育风格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自己的父亲原本是要孩子们延续自己的生意,让他们接受商业精英的教育,以便让孩子们接手自己的财富帝国。

但事实并非他父亲卡尔所想的那样,除了一个孩子,在商业上取得一些成就之外,他们的家族展现出的天赋多是艺术上的天赋。他最小的哥哥保尔也成了一名非常优秀的独臂钢琴家。保尔在一战之中失去了自己的右手。他就像金庸小说里的杨过一样,可以用一只手完成很多事情,甚至是弹奏钢琴。

维特根斯坦作为整个家族中最小的儿子,他受到的教育并不如哥哥一般严格,他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很多事情。因此,在1908年的春天,19岁的维特根斯坦来到了曼彻斯特大学学习航天研究。此时他的计划是,设计一辆属于他自己的飞机,然后把它送上蓝天。

三年之后,维特根斯坦遇到了一个极具造诣的哲学家罗素。此时的罗素刚刚完成了自己的巨作《数学原理》。这本巨作耗费掉了罗素一生的心血,以至于罗素自己说,“我的智力再也没有从这损耗中完全恢复。”维特根斯坦在罗素教学的时候,拿了一个方案,向罗素请教,这成了维特根斯坦人生中的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真是机缘巧合,罗素此时正需要一位爱徒,而维特根斯坦无疑是最合适的那一个。

在罗素指导维特根斯坦的第一个学期里,他可能是最想学习数理逻辑的。在罗素的指导下,维特根斯坦提出了“对逻辑形式而非逻辑内容的定义”。这很好的补充了罗素在巨作《数学原理》中尚未回答的重要问题。

在师从罗素三年之后的1914年,维特根斯坦回到了霍赫海特,他打算在那儿度一段时间的假。然而一场意想不到的世界大战把他的命运推入时代的深渊。在1914年的7月,弗朗茨.菲迪南大公被暗杀,这直接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如泰勒所说的,“这是一场按时刻表进行的战争”。此时的维特根斯坦也随着参军热潮加入了奥地利的志愿军。但维特根斯坦参战还有一些不同的目的,他还想“让自己经受一点困难的事,做一点跟纯粹的智力工作不同的事。”在战争的8月份,奥地利共和国参战,维特根斯坦被编入了一个炮兵团。但是他所编入的炮兵团并没有进行什么大的战斗,就在一战的军营中,他完成了自己巨作《逻辑哲学论》的初稿。

二、维特根斯坦的中年时代。

叔本华曾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写道,“毫无疑问,哲学反思和对世界作形而上学解释的最强烈冲动,来自对死亡的认识,以及对苦难和生活是悲苦的考虑。”正是这次世界大战的经历促使了他对战争以及生命的反思,他才可以写就这本《逻辑哲学论》。

这次历时五年的世界大战,给维特根斯坦留下了抹不掉的烙印。在许多年之后,他依然穿着一战时期的制服。一战之后,欧洲局势剧变,奥匈帝国不复存在。他的故乡维也纳曾经是一个大国的中心,而现在仅仅是一个600万人口的阿尔卑斯山区共和国的首都。

他在内心受到煎熬的时刻,依旧面临着生活上的打击。他无法顺利找到《逻辑哲学论》的出版商。他本以为自己的这本书是一本足以改变哲学理论的书,然而却遭到了许多出版商的拒绝。出版商直接告诉他说,“因为他不知道维特根斯坦的名字,也对这些东西毫无理解,所以需要某些专家的判断,以确保这本书的确值得印付。”于是维特根斯坦找到了自己的师父罗素,罗素为这本书做出了坦率的评估。出版商得到罗素的判断之后,提出的条件是,维特根斯坦要自己承担印刷书籍的费用。但维特根斯坦并没有同意,在他看来,“把一部作品这样强加于世界是不得体的。写作是我的事,所以必须按照正常的方式接受它。”之后,罗素表示愿意为这本书写一篇导言。这时候的哲学家罗素已经是一个畅销书作家,只要有他的推荐,几乎就有了销量上的保证。1921年,《逻辑哲学论》才得以顺利出版。

在维特根斯坦看来,他所思考的哲学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所以他怀着理想和抱负来到了奥地利南边的一个乡村里,以顺应当时的奥地利学校改革运动。为此他不惜放下身段,成为一名小学教师。他的世界观拥有相当的理想主义的色彩。他教书育人的理念是发展他们的智力,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而不是让他们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过上更好的生活。在它看来,虽然此处的学生,在物质上上不免贫乏,但其精神生活也是相当丰富的。因此他来到了特拉腾巴赫----这是奥地利境内一个相当小且贫穷的村庄。这里面的大部分村民都是工人或者农民。他们的生活极其艰难,甚至还满足不了温饱问题。他就在这里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

随着时间的变化,他对此次改革有了态度上的转变,刚开始他决心要在这里“快乐地在学校工作”,而后变为了“我特别需要他,否则地狱的所有魔鬼将我从内部挣扎出来”。他在这里教书,经常给学生看《格林童话》以及一些托尔斯泰的传奇文学。当地的村民不太理解他的教育理念,以至于把维特根斯坦看作一个有钱的奇怪的人。他很快证明了自己的教学能力,他对聪明的孩子提出的任何问题往往能倾尽所能作出尽可能详细的回答。而且,他用提问的方式让孩子们多加思考。因此那些聪明孩子的好奇心也被大大地激发。

当然,他的教学风格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他把聪明的孩子与不太聪明的孩子,分成两类,然后只对聪明的孩子进行额外的课外辅导。对于不聪明的孩子,他变成了一个暴君。他经常对那些不聪明的孩子,扇耳光甚至扯头发。这些暴行被孩子们的父母知道后反映到了学校那里。他遭到了施暴的指控,他不得不离开这个地方,而这种道德负罪感还会伴随他接下来的十年。

维特根斯坦离开之后,他成为了一名建筑师。他负责方向是窗户、门窗扇以及外部装饰。这些工作虽然有些繁琐,但是却成就了房子的特殊性。因为有这些外部装饰在设计思维上的超前,所以维特根斯坦设计的房子显得相当优雅。

我们现在仍然可以看到维特根斯坦当年参与设计的房子。从房子本身来看,维特根斯坦显然有着缜密的设计思路,这体现了他严密的逻辑功底以及对美感的追求。这栋房子现在还在奥地利境内,在二战的时候,它成为了苏联的兵营。之后,奥地利政府认为这是一个民族遗迹,予以保留。

在做建筑师的这段时间里,维特根斯坦继续着自己对哲学的思考,并且与一些著名的科学家魏斯曼等保持着交往。在听完了一位数学家布劳维尔在维也纳做的一次有关“数学、科学和语言”的演讲之后,他觉得他之前所探寻的哲学真相太过幼稚,他萌发了去继续攀登哲学高峰的热情。

三、维特根斯坦的晚年以及我们如何评价此人的哲学思想。

1929年,维特根斯坦写信给一个朋友,在信中,“他计划着自己永远呆在剑桥。”这一次重回剑桥,让他身上多少拥有了一些岁月流转的印记,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知道我要的是什么,但无论结果是什么,都会有一点结果。”维特根斯坦自此又回到剑桥,凯恩斯组织了一次聚会来欢迎维特根斯坦。在这一次聚会上,几乎所有剑桥精英都出席了。剑桥精英的再度集合,让维特根斯坦成为了剑桥大学的一个热门人物,而他所写出的《逻辑哲学论》也成了那时的一个热度话题。

他在剑桥这一呆就是18年,其间还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7年,此时二战的硝烟已经过去了两年。但在这一次世界大战中,许多惨绝人寰的大事件让世界上的人们难以忘怀,比如中国战场的重庆大轰炸、南京大屠杀,以及欧洲战场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的毒气室,还有投放在日本广岛和长崎的两颗原子弹。这让维特根斯坦对人类的命运持有绝对悲观的态度,在他看来,人类正奔向灾难。

1951年的4月27日,维特根斯坦度过了他的62岁生日。在第二天晚上,维特根斯坦病得极其厉害。在他知道自己命不久矣的时候,他对自己的朋友说,“告诉他们,我过了极好的一生。”

在他逝世的第二天,在剑桥的圣贾思教堂,人们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天主教葬礼。虽然他并不是一个天主教徒,但他的思想却处处充满了宗教。举行这样一个葬礼,显有一种独特的意味。维特根斯坦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与上帝和解。他的一生充满了内心的彷徨与不安,以及对世界真相的探寻,他的一生被罗素称为,“天才人物的最完美范例”。

维特根斯坦的一生的思想转变极大,他之前受到自己老师罗素逻辑经验主义的影响。所谓逻辑经验主义,就是它们所对应的经验事实决定了语言、语句的意义。之后他成为了日常语言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而日常语言哲学主张的是:人们的语言、语句并不独立,而是由人类的日常习惯所决定。

在维特根斯坦看来,人类中的许多悲伤都无法用语言描述清楚。所以自己的人生中要留一些空白,留一些糊涂,不必所有的一切都要明白透彻。

他的哲学思想,有时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有时又强词夺理。虽然他的这种哲学思考,更像苏格拉底式的突发奇想和直观,但依旧没有脱离现实。他精彩的人生经历给他带来了无限的灵感。在短短的六十二年岁月里,他先是一个贵族子弟,又进入大学学习航天航空,而后在军营中写出了《逻辑哲学论》。之后他回到剑桥,这一呆就是18年。在二战之后,他带着对世界的思考与世长辞,他被《时代周刊》以及各大权威媒体评为被誉为最重要的世纪人物。

总结

首先说了: 维特根斯坦的前30年。维特根斯坦生于欧洲的一个大家族之中。他的爸爸卡尔不循规蹈矩,在时代的推动以及自己的努力下构建了一个财富帝国。维特根斯坦是他们家最小的儿子,他经常回忆自己童年时被天才包围的时光。在整个一大家子人中,维特根斯坦往往被认为是比较愚钝的孩子,他的哥哥汉斯是一个著名的音乐天才。由于父亲的逼迫,哥哥汉斯学习了商业,却最终选择自杀,这直接影响了父亲卡尔的教育风格。而维特根斯坦就是在父亲比较开明的教育风格下成长起来的,他在1908年来到曼彻斯特学习航空航天业。之后辗转来到剑桥,他认识了自己的老师罗素。在罗素教了他一个学期之后,就决定把维特根斯坦收为自己的爱徒。之后,一战爆发,他成为一战的志愿兵。

其次说了: 维特根斯坦的中年时代。一战结束,他所效命的祖国战败,欧洲局势发生剧变。祖国的不幸运和自己呕心沥血所写的《逻辑哲学论》无法出版交织到一起,这使得他的内心极为愁苦。当时的罗素已经是一名畅销书作家,在帮他的《逻辑哲学论》写过序之后,这部作品才得以问世。在之后,罗维特根斯坦是一个显然的理想主义者,在奥地利教育改革的呼吁之下,他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尽管他的教育风格有许多可取之处,比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但他因为体罚被家长控告,随即离开这里,之后辗转回到了剑桥大学。

最后说了: 维特根斯坦的晚年。在剑桥大学度过了十几个春秋之后的1947年,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这一次世界大战中有5500万人丧生,发生了许多惨剧,比如中国战区的南京大屠杀以及重庆大轰炸、欧洲战场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投放在日本的那两颗原子弹,这就让维特根斯坦对于人类的未来极其悲观。他甚至说,我们正在走向灾难。在他过完自己62岁生日的第二天,他的疾病越来越重,他在临别之际说了这样一句话,“告诉他们,我过了极好的一生。”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精彩,这也成为他哲学思想上无限灵感的来源。他的哲学思想颇为跳脱,有点像苏格拉底,肆无忌惮且奔放,但他从来没有脱离现实。他的哲学思想受到了他老师罗素的经验哲学主义的影响,而后他成为了日常语言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思想的前卫被许多人赞叹,他的老师罗素甚至说,他的一生是“天才人物的最完美范例”。

凡是能说的,都应该说清楚,凡是不能说的,就要保持沉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