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殷商经典语录,孔子的语录有哪些,孔子经典语录100句这篇内容是经过特别精心的整理的,这篇经典语录的内容相关性较强,所以,如果您想要看看孔子对殷商经典语录,孔子的语录有哪些,孔子经典语录100句的话,这一篇孔子对殷商经典语录,孔子的语录有哪些,孔子经典语录100句应该是您需要的。
孔子对殷商经典语录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先代为宋国贵族,因政治动乱迁居鲁国,世为鲁人。父亲名绝,字叔,曾任鲁国下级武官,为当时著名武士。孔子自幼好学,自谓“十五而志于学。”少年时学过一些艺能,“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
孔子名句经典语录
朱熹说这个话的时候,心境实际上类似基督徒对耶稣的赞美,是一种宗教情感。本质上,和“导师的崇高感”没什么区别。
然而,在20世纪殷墟考古发现、殷商野蛮嗜血的真面目(而不是孔子幻想中那个美轮美奂的“三代”)呈现在世人眼前之后,我们对“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句话,有了更丰富的理解。
那就是:
对于后世、对中国而言,孔子的伟大,实际上是周礼、周文明的伟大,是“制礼作乐”的文明缔造者的伟大。孔子则是这个伟大文明身后,“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捍卫者和布道者。
周礼/周文明之前的中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
近代考古之前,两千多年间,中华社会对殷商充满了浪漫的想象,与周并列“三代”,所谓“直道而行”(《论语·卫灵公》),所谓“三代之治”、“三代之英”,仿佛那殷商也是个龙光炳焕、礼乐昌明的文明、人性之邦。
然而20世纪殷墟考古发现,真实的殷商是这样的:
残暴的不只是纣王。各种野蛮残酷令人发指的人牲祭祀、活人殉葬,贯穿整个殷商时期。规模之大,考古发现之多,在东亚大陆空前绝后。殷商还是个极度迷信的“神本”社会,与后世大家熟悉的那个“敬鬼神而远之”的“人本”中华,面貌完全不同。某种程度上,梅尔吉布森《启示录》里那个血腥的玛雅/阿兹特克,远比儒家经典里的记载,更接近考古学发现的真实殷商。(怪不得有人开“殷人东渡发现美洲”的脑洞)
活人祭祀的远景画面。电影中的大量镜头极度血腥残忍,不适合传播。周代商,倒像是颠覆性的“文明冲突”了,就像这样:
就像基督教和西方文明重新塑造了墨西哥,传统中华社会和中国人的观念伦理、精神世界,那个大家最熟悉的古典中国,也很大程度上是周礼、周文明的伟大遗产。
在那些伟大文明的缔造者、捍卫者和布道者的身后,是一系列充满仁爱光芒和人性温度的先进理念:克己复礼,敬鬼神而远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长夜”已去,黎明破晓。野蛮血腥的“尚鬼”传统,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封存在殷墟的地层里。一个人本、仁本、“郁郁乎文哉”的崭新中华,如朝阳初上,开始熠熠生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众号:盖因斯(全部原创,欢迎关注)孔子的语录有哪些
【axxzhouaxxyyflongdd】
孔子[1]: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家中排行第二。是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 据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华夏族)后裔,故为子姓。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夏邑)。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徵在生下孔子。孔子的伟大思想与孔子母亲很大关系,其母颜征在和他的外祖父颜襄对孔子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伯”为老大,“仲”为第二,“叔”为第三,“季”为最小的。孔子全身画像
孔子字仲尼,由“仲”字可知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但是如果把姐妹也合起来排序,就以孟、仲、叔、季为序了,在兄弟姐妹中,居长的(大哥或大姐)为“孟”。所以孔子在家排行老二,字仲尼,但他哥哥的字是“孟皮”,而不是“伯皮”)。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
孔子经典语录100句
【axxzhouaxxyyflongdd】不晓得
孔子经典语录100条。
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 ,后代敬称孔子或孔夫子。生于鲁国陬邑,祖先为宋国人,东周春秋末期鲁 国的教育家与哲学家,曾在鲁国担任官府要职。孔子为儒家创始人,其德性 论五行思想(仁义礼智信)对邻近地区,如:朝鲜半岛、琉球、日本、越南 、东南亚等有深远影响,此等地区也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孔子在世时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由董仲舒倡议,汉武帝施 行“独尊儒术”政策,后世统治者或孔教信徒陆续尊称孔子为圣人、文圣、 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道教称号:太极上真九疑主宰 文昌皇人玄圣道君、东海广桑山真君、阐猷大帝、兴儒盛世天尊。
传言孔子是水精子转世。《太平广记》:“周灵王二十一年,孔子生鲁襄之 代。夜有二神女,擎香露。沐浴征在。天帝下奏钧天乐,空中有言曰:‘天 感生圣子,故降以和乐。’有五老。列征在之庭中。五老者。盖五星精也。 夫子未生之前,麟吐玉书于阙里人家,文云:‘水精子,继衰周为素王。’ 征在以绣绂系麟之角。相者云:‘夫子殷汤之后,水德而为素王。’”
孔子为鲁国人,远祖是殷商王室,武王克殷后,他的祖先分封到宋国。
其十六世祖是殷商帝乙,十五世祖为宋国第二任国君宋公仲,十二世祖是宋 前闵公,十一世祖弗父何让位给弟宋厉公,拜为宋国上卿。七世祖孔父嘉是 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灾逃到鲁国 的邹邑定居,作鲁国的大夫。
孔子身高九尺六寸(据中国度量衡条,西周一尺约19.1公分,八寸为一尺, 则孔子身高约186公分;战国时期为一尺23.1公分,十寸为一尺,则孔子身 高为221.76公分。以鲁尺当遵循周礼而言,则《孔子世家》所载之九尺六寸 ,当为186公分。)被后世称为“长人”,这是孔子父亲的遗传。据《左传 ·襄公十年》曾记载:孟献子曾称赞孔子父亲叔梁纥能力举城门,说:“这 就是《诗经》所说的‘像老虎一样有力气’的人。”
而一般对孔子的惯用敬称为孔夫子,英语等西方语言中的Confucius则是“ 孔夫子”(Con-Fu-Ci)的拉丁语化。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是这种“仁 ”,是有等级的。礼指的是周礼,这种礼是分为天子、公、侯、伯、子、男 等不同等级的人使用的物品,行礼,音乐皆有各自使用的方法不能逾越。
孔子认为贵贱有序,亲疏有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是恒定的,不可 打破。
“礼”的社会秩序
礼,就是“节制”,宋明儒者也解作“理”。《司马迁·太史公自序》有: “礼以节人,乐以发和。”我们来看孔子对于礼的阐释:
《论语·泰伯》:“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 ,直而无礼则绞。’”
礼,也是“真情”,而且在上位者必须作为人民的表率。所以孔子接着说: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礼,不是浪费铺张,而是真情流露;宁愿节俭简陋,也不奢侈浮夸:
《论语·八佾》:“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 ;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阳货》:“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 哉?’”
礼,是对天地万物的尊重。借由对礼法的好问,来表达自己对于天地的敬意 :
《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 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君子与小人
君子与小人虽然是以身份地位区分开来的,但孔子不认为这是唯一的差别, 更重要的在于修养和境界。对此孔子有很多说明,如他说:“君子中庸,小 人反中庸。”中庸(“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修养的最高境界,同时 也是方法,有着丰富而精微的内涵,并提出(“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 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的说法,表示端正服饰是君子的重 要大事。近百年来,不少人反感于中庸,大概是将它误解为同流合污、媚世 自是、毫无原则的伪君子行径,其实这样的乡愿也正是孔子所深恶痛绝的, 他说:“乡愿,德之贼也。”他认为,如果不能达到中庸,狂狷是次好的境 界,毕竟“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
孔子又说: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 已。”
“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教育方面
孔子主张育德为先,后以全面发展“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有教无类: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因材施教:了解学生根据不同的人与个性,进行洽如其分的教导“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实事求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行合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以致用:“知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孔子经典语录经典解释。
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励志语录。
孔子对殷商经典语录 。
孔子一弟子偏爱找茬,一次气得孔子破口大骂,后成骂人经典语录
孔孟之道一直以来也是被奉为我国儒学的始祖,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更是在我国享有盛誉,千百年来对于我国的教育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孔子的一生当中也是收下了三千多名学生,有很多关于他们的传说也都是家喻户晓,而一部《论语》更是在很多人小时候就已经是接触到了,其中有老师的言行记载,还是他们师生之间的对白,如今颇受人们的喜爱。
而在孔子学生当中,他也是有诸多关于弟子们的赞誉,主要的一些个记载都能够在《论语》当中找到答案,而像颜回这个学生也应该是成为了他最为喜爱的学子,在很多的话语当中都展示出了自己对于他的赞誉,在一次鲁国君主问他的时候,他就讲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有好学者也!可见他在老师心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但是在这诸多的学生当中,还真是有不少的学生偏偏就喜欢和他对着干,这样的情况在现实生活当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宰予,他也是相当著名的一位孔子学生,而一次他就问老师: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
这句话就是说,老师不是告诫我们应该有仁德之心吗?那假使有一个人掉入井里,那也要跟着他跳下去吗?大家在看到这样的一个回答是不是有些可笑呢?就这样的态度还怎么能够跟随老师学习呢,问题不仅仅是刁钻,分明就是故意找茬,好似是不服老师关于仁德的说法。
对这样的一个问题,孔子就答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也就说说没必要这样做,你可以到井边去救他,但是自己却不可跳入井中。君子是可以被欺骗的,但是不能够被愚弄,实则这就是用来回击宰予,可是这位弟子好像还不以为然。
之后他依旧是这样的行径,在学术当中总是想着能够找到什么破绽来为难老师,但是孔子都一一给予了回应,这样的学生,孔子也是相当无奈的,他心底中是存留了诸多的一些个反常态的东西,这是阻止他精进的一个重要原因。后来一天孔子竟然是发现宰予是在大白天的睡觉,这心中也是恨铁不成钢,破口大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我想对于这句话大家也应该是能够了解了,他也直言不讳说自己的弟子就好像是那朽木一般无可救药,孔子这样的老师绝不会仅仅由于这一次的失误就责骂他,可见宰予在日常生活当中也早已经是没有什么值得褒奖的,一次次的扶持也没有任何的用处。
他的这句话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成为了后人们用来骂人的一句话,在说对方无药可救的时候,这简直就成为了经典引用语,大家还有什么关于孔子和他弟子的一些个故事呢,一起来分享吧!
孔子名句经典语录。孔子的语录有哪些。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 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72岁时,突然得知子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正在拍摄当中呢~~才拍到第二单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