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佛教常识答问经典语录

当我们要了解一些佛教常识答问经典语录的时候,豆豆语录网已经为您备好了这些佛教常识答问经典语录的内容,等待您的翻阅,相信这些佛教常识答问经典语录的相关信息会是您正想要阅读的经典语录。



佛教常识答问经典语录



佛教常识答问经典语句



外出就外出呗,你就和家里的众生菩萨,护法神们打声招呼,给他们把佛号,讲经机打开。众生最喜欢听净空法师讲的《地藏菩萨本愿经》,你可以买一个播经机,昼夜二十四小时播放,他们很欢喜,你就出去办事就好了。他们在家就自己修啦

如果你只拘泥于形式,永远学不会任何东西。

该咋办就咋办

谈谈我自己的经历吧,大概高中毕业后,一天在超市书架上看见装帧非常精美(现在看来是俗气)的《李叔同说佛》就买回家,从这开始接触的佛教。老实说,这本书并不满足我的求知欲。因为一直都有逛书店的习惯,从那以后就陆续买回一些佛教类书籍。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算是一本极为出色的普及类小册子,算是对佛教有个极为粗略的入门认知。在到后来的《坛经 金刚经》,《金刚经说什么》,再到费勇的《随心 阿弥陀经心读》《金刚经讲义》拉七杂八读了不少,但都是泛泛而读。从这开始,个人对一些教内外人士对于经典的理解解读极为不满,在我看来是极其荒诞、空疏。个人有极强的较真、认死理的毛病,坊间越是追捧某人,个人越是不屑。(这里说一句个人很喜欢费勇的《随心 阿弥陀经心读》文笔极美,散文诗一样的语言)。太虚大师的《佛学常识》算是打开一扇门,从这里打下的楔子。(声明一句,个人从不信佛,一直以来都是偏向于学术兴趣之类)。再到后来对禅宗感兴趣,又购入了《花出青嶂》《语录的思想史》这类偏学术解读的书籍。《花》一提到什么“能所二元对立”,脑袋就大了。这本书终究没有读完。十来年时间一直在漫无目的、随性所致的阅读中,一点一点构筑自己的知识体系。又是拉七杂八的读了一些诸如《华严金狮子章校释》《天台四教仪》。去年九月份开始读《敦煌本坛经》,一个疑问一直困扰着我———《涅槃经》说“常乐我净”,《金刚经》又说“一切法无我”、“一切如梦幻泡影般无法久住”明显矛盾的思想啊!于是下决心好好花它一些时间,认认真真学一学佛教义理,这就在知乎上遇到了诸如大圣,在他的科普下,《大乘五蕴论》《百法明门论》两部论学完,大喜过望!这才对我的胃口,论典解说周到、严谨,于是确定了以唯识宗为学习目的进一步学习《成唯识论》(现在读了一半了)。

外出时能做的功课要坚持做。不能修的功课,暂时放弃。平时以念佛或持咒来关照一样会进步。

佛法尽虚空遍法界。

钱穆先生曾在《人生十论》中谈及,佛教、基督教等宗教都承认“人生本质,乃一段痛苦的过程”;乔布斯在被苹果解雇时,也来到印度“修禅”,重新理解看世界的方式;禅宗作为中国大乘佛教的宗派,在国内发展了上百年。 这些因素激发了我对佛教的求知欲,而从杭州灵隐寺“辗转流通”到的这本《佛教常识问答》,给了我认识和了解佛教的机会。 我摘录了我们在生活和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名称和基本原理,也方便大家了解与欣赏佛教的哲学理念。 一、基本名词 1.佛:佛是“佛陀”的简称,意思是“觉者”或“智者”。 2.释迦牟尼:佛教中的佛指的是“释迦牟尼”,他不是神,是公元前六世纪时代(我国春秋时期,与孔子同时)的人,名“悉达多”,姓“乔达摩”;因为他属于释迦族,故称之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他是当时迦毗罗国(今尼泊尔境内、印度附近)国王的长子。 3.三世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释迦牟尼是现在佛,是他创立了佛教;佛教认为过去有人成佛,未来也会有人成佛,一切人都有得到觉悟的可能性,所以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 4.弥勒佛:佛教预言,弥勒菩萨将在释迦牟尼的佛法灭尽后,在很久远的时期成佛说法,因此称弥勒佛为未来佛。 5.如来:“如来”是“佛陀”的异名,如释迦牟尼佛可称为“释迦牟尼如来”;“如来”是“乘真如之道而来”的意思。 6.菩提:在梵语中是“觉”的意思。当年释迦牟尼在一棵毕钵罗树下,盘坐思考“如何解脱世界的苦痛”,最终彻悟成为佛陀。因此毕钵罗树得名“菩提树”。 7.三宝:佛陀是佛宝、佛所说的法是法宝,佛的出家弟子团体——僧伽是僧宝;称之为宝,是因为它能令大众止恶行善、离苦得乐,是极可尊贵的意思。 8.皈依:“身心归向它、依靠它”的意思;皈依三宝的人是佛教徒。 9.舍利:佛和有德行的出家人的遗体;舍利子,原指释迦牟尼,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 10.塔:对应梵语中的“塔波”,是“高显”或者“坟”;一般用于藏舍利或者舍利子,供人瞻仰、礼拜。 二、基本理论 佛教是唯心论,也是“无神论”。 1.四谛,佛法基本内容:佛教内容可概况为“四圣谛”(谛是“真理”的意思),即说世间的苦(苦谛)、苦的原因(因谛)、说苦的消灭(灭谛)和灭苦的方法(道谛)。 2.缘起论,根本原理则:四谛的根本原理则是缘起论,佛教所有教义都从此源泉而出。“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即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待(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务一个事物或者现象。佛曾给“缘起”下过这样的定义: 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 若此无则彼无,若灭此则彼灭。 这四句就是“同时”的或者“异时”的“互存关系”。 3.同时的互存关系:举师生关系为例,有老师则有学生,有学术则有老师;无老师则不成其为学生,无学生则不成其为老师。 4.异时的互存关系:举种子和发芽为例,因为过去先有了种子,所有今天才能发芽。 5.因果关系:缘起论中的互存关系,就是“因果关系”;无论是同时还是异时,一切现象(法)必然是某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存在,没有一个现象可以说是绝待(绝对)的存在。 6.十一义:佛经说缘起有十一个意义,归纳起来有四个重要的论点:无造物主、无我、无常、因果相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