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泰戈尔经典语录 世上不缺完美的人

你可能正想要阅读泰戈尔经典语录 世上不缺完美的人,想要了解泰戈尔经典语录 世上不缺完美的人的相关语录,豆豆语录网精心整理了泰戈尔经典语录 世上不缺完美的人的经典语录,供大家参考阅读,那么,下面这些泰戈尔经典语录 世上不缺完美的人内容,如希望是您喜欢的。



泰戈尔经典语录 世上不缺完美的人



泰戈尔经典语句 世上不缺完美的人



比海洋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1 有一次,我们梦见彼此竟是陌生人;醒来后,才发现我们原是相亲相爱的。
2 我的存在,是一个永久的惊奇,而这,就是人生。
3 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
4 不要因为你胃口不好,而抱怨你的食物。
5 你默默微笑着,不对我说一句话,但我感觉,为了这个,我已期待很久了。
6 我们辨识错了世界,却说世界欺骗了我们。
7 让生命有如夏花之绚烂,死亡有如秋叶之静美。
8 根是地下的枝,枝是天空中的根。
9 今天,大地在阳光下向我低语,像一个织布的女人,用一种已经被遗忘的语言,哼着一些古老的歌曲。
10 如果你为了错过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与群星擦身而过。
11 忧郁静静的沉埋到我的心里,正如黄昏落在寂静的树林中。
12 当我们爱这个世界时,才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13 I surely know my pride will go to the wall, my life will bust its bonds in exceeding pain, and my empty heart will sob out in music like a hollow reed, and the stone will melt in tears.
我知道我的骄傲一定会碰壁,我的生命将在极端的痛苦下冲破枷锁,我空虚的心将像一只空心的芦苇般呜咽出音乐,岩石也会被熔成眼泪。
14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 生与死
而是 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 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 明明知道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 明明知道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
而是 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想念 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 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想念 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而是 用自己冷漠的心 对爱你的人 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
-- 拥有爱情,却不能拥有你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between life and death
bu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
yet you don't know that
I love you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
yet you can't see my love
but when undoubtedly knowing the love from both
yet cannot be togehter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being apart while being in love
but when plainly can not resist the yearning
yet pretending
you have never been in my heart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but using one's indifferent heart
to dig an uncrossable river
for the one who loves you
15 我知道我的忧伤会张开它的玫瑰翅膀,把心向上太阳。
16 让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17 微微地笑着,不同我说什么话。而我觉得,为了这个,我已等待很久了。
You smiled and talked to me of nothing and I felt that
for this I had been waiting long.

泰戈尔与爱因斯坦的对话泰戈尔与爱因斯坦

泰戈尔: 我今天才和Dr. Mendel聊到,数学上的新发现使我们知道,机会在极至微小的原子领域中所扮演的角色,存在的戏码并不完全由性格特质所注定。

爱因斯坦: 事实上科学界倾向采取这种观点,并不离弃因果论。

泰戈尔: 或许,但看来因果论并非主要元素,而是其他建立宇宙的秩序的力量加诸於上。

爱因斯坦: 人们想了解的高层次秩序,那些结合巨大元素并引导万物的运作的秩序,是无法在微小元素中被感知的。

泰戈尔: 因此,存在万物深处的二元性,在自由冲动与引导意志之间的矛盾上,发展出事物的秩序结构。

爱因斯坦:现代物理学不认为这些是矛盾的。云从远方看来是一个模样,但若靠近看,却像毫无秩序的水滴。

泰戈尔: 我发现人类心理的一个平行面向,难以掌控的热情与欲望,在个性人格驾驭下,将不同的元素融为和谐的一体。请问在物理的世界中也是如此吗?物理元素具有难以控制的个体冲动吗?在物理的世界中,是否存在控制元素、整合组织的秩序法则?

爱因斯坦: 元素的存在并非无统计学的秩序可循。镭元素总是保持著特定的秩序,向来如此、现在与未来也将如此。物理元素的确具有统计学的秩序。

泰戈尔: 不然的话,存在的戏码就会变得太过杂乱。这种机遇与决定之间持续和谐的状态,让一切永远新鲜,充满活力。

爱因斯坦: 我相信无论我们怎麼做、怎麼活,都离不开因果论。虽然这样很好,但我们却无法看透。

泰戈尔: 灵活的弹性也是人类行为的元素之一,小范围内的自由得以展现我们的个性人格。就像印度的音乐系统,不像西方音乐那麼严格僵硬,我们的作曲家仅定义乐曲的轮廓大纲,提供旋律与节奏的编排系统。乐手可以在特定限制下即兴发挥,但务先遵循某种特定旋律,而後才自然地在既定规则中融入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我们赞赏作曲家发挥才华,建立出超越结构的旋律与节奏基础,但也期待乐手以个人技巧,创造出充满装饰音的旋律变奏。我们遵循万物的中心法则,并加以创造,只要不离开那个中心,便能在限定范围内,享有足够的自由,让我们的性格获得最完整的自我表达。

爱因斯坦: 只有深具传统艺术的音乐才能如此引导心智。在欧洲,音乐已偏离大众文化与观感,变得像某种秘密艺术般,具有自己的道统与常规。

泰戈尔: 欧洲乐手必须绝对服从那过於复杂的音乐体系。在印度,个人的创作性格决定了乐手的自由度,只要有能力掌握通则与旋律,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的方式演译作家的乐曲,创造性地诠释自我。

爱因斯坦: 这是非常高标准的艺术,乐手必须完全了解原创者的音乐理念後,才能够进而创造变奏。在我们这里,变奏通常是被预先设定好的。

泰戈尔: 只要行为举止能符合正确法则,就能享有表达自我的真正自由。透过我们的创造,也让法则更真实,并具有独特的性格。印度音乐的二元性就展现在自由与既定规则之间。

爱因斯坦: 连歌词也能自由发挥吗?我的意思是,歌手演唱时能自由地加入个人词句吗?

泰戈尔: 是的,在孟加拉[Bengal]有一种很受欢迎的歌叫Kirtan,歌手能自由穿插或引用原曲中没有的评论字句,使听众在持续的即兴美感冲击下兴奋不已。

爱因斯坦: 押韵的形式严格吗?

泰戈尔: 非常严格,印度歌手演译变奏时不能超过韵体的限制,必需维持固定的节奏与时间感。欧洲音乐体系在时间上自由度较大,但旋律则无法变通。

爱因斯坦: 演唱印度歌曲时可否完全舍弃歌词?没有词的歌人们还能了解吗?

泰戈尔: 可以。有时印度歌曲为了接续音符,会加入无意义的字汇与人声。在北印度,音乐是门独立的艺术,不像在孟加拉,较重於传达字句或想法。北印度的音乐形式既精细又复杂,是完全充满旋律的世界。

爱因斯坦: 有没有多音合声呢?

泰戈尔: 印度乐器的使用并非为了制造和音,而是为了维持时间感,并扩展音域及深度。你们的音乐是否常为了强调和音而牺牲旋律呢?

爱因斯坦: 确受限不少,有时和音甚至完全压过旋律。

泰戈尔: 旋律与合音就像图画中的线条与颜色,线条简单的画也许美感十足,加入颜色後可能反而变得模糊不起眼。但若能有效地融合线条与颜色,便能创造出伟大的画作,只要两者不扼杀损耗彼此的价值。

爱因斯坦: 这真是个美妙的比喻。线条比颜色古老得多,看来你们的音乐在结构上,也比我们的要丰富许多。日本音乐似乎也是如此。

泰戈尔: 很难以我们的心智来分析东方和西方音乐。我深受西方音乐感动,觉得它的优异展现在庞大的结构和华丽的编曲上。但印度音乐基本歌词的诉求,却带给我更深层的感动。欧洲音乐宽广的背景与哥德式结构,则具有史诗般的特质。

爱因斯坦: 这是个我们欧洲人无法妥切回答的问题,因为我们对自己的音乐太过熟悉。很想知道究竟我们的音乐只是传统,或是人类的基本感受?究竟和谐共鸣与否是我们的通性,还是我们所接受的常规惯性?

泰戈尔: 不知道为什麼,钢琴使我困惑,我比较喜欢小提琴。

爱因斯坦: 从至小不曾接触欧洲音乐的印度人身上研究欧洲音乐的影响,会是个有趣的题材。

泰戈尔: 有一次我请一位英国音乐家,为我分析并解释古典音乐的美感元素。

爱因斯坦: 难就难在真正好的音乐,无论来自东方或西方,是无法被分析的。

泰戈尔: 没错,就是那股超越自身的感受深深震撼听众。

爱因斯坦: 同样的不确定感反映在每个经验基础上,无论是欧洲或亚洲观感,总是透过艺术的反应呈现,即使是桌上这一朵红花,在你我眼中也不尽相同。

泰戈尔: 而两者之间持续协调的过程,使个人品味与通泛常规达成一致。

怎么都是飞鸟集里的啊?楼主,你可以看看泰戈尔的其他作品集,语言都很好的哦

1、 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窗前唱歌,又飞去了。
秋天的黄叶,他们没有什麼可唱的,只是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
2、使大地保持著青春不谢的,是大地的热泪。
3、伟大的沙漠为了绿叶的爱而燃烧,而她摇摇头、笑著、飞走了。

4、如果你因错过太阳而流泪,那麼你也将错过群星。
5、跳著舞的流水啊!当你途中的泥沙为你的歌声和流动哀求时,
你可愿意担起他们跛足的重担?
6、忧愁在我心中沈寂平静,正如黄昏在寂静的林中。
7、我不能选择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选择了我。
8、把灯笼背在背上的人,有黑影遮住前路。
9、休息隶属於工作,正如眼睑隶属於眼睛。
10、瀑布歌道:「当我得到自由时,便有了歌声。」

11、群星不会因为像萤火虫而怯於出现。
12、当我们极谦卑时,则几近於伟大。
13、麻雀因孔雀驮著翎尾而替它担忧。
14、「完全」为了爱「不完全」,把自己装饰得更美。
15、瀑布歌唱著:「虽然渴者只需少许水便足够,我却乐意给与我的全部」
16、樵夫的斧头向树要柄,树便给了它。
17、我们看错了世界,却说世界欺骗了我们。
18、使生如夏日花朵之绚烂、死如秋天树叶之静美。
19、想要行善的人在门外敲著门;爱人的,看见门是敞开的。
20、剑鞘保护剑的锋利,自己却满足於它自己的迟钝。
21、白云谦卑地站在天边,晨光给它披上壮丽的光彩。
22、尘土承受屈辱,却以鲜花来回报。
23、当富贵利达的人夸说他得到上帝的恩惠时,上帝却羞了。
24、不是鎚的敲打,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於完美。
25、上帝的大能在柔和的微风中,不在狂风暴雨中。
26、采撷花瓣得不著花的美丽。
27、大的不怕与小的同游,居中的却远避之。
28、萤火虫对群星说:「学者说你的光有一天会熄灭。」群星不回答它。
29、小狗怀疑大宇宙阴谋篡夺它的位置。
30、上帝喜爱人间的灯光甚於他自己的大星。
31、、荣誉羞著我,因为我暗地里追求著它。
32、、生命因为失去爱情而更丰盛。
33、黑云受到光的接吻时,就变成了天上的花朵。
34、小花睡在尘土里,它寻求蝴蝶走的路。
35、我相信你的爱」让这句话作为我最后的话。
36 (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是一个怎样的人,而是因为我喜欢与你在一起时的感觉。)
37 (没有人值得你流泪,值得让你这么做的人不会让你哭泣。)
38 (失去某人,最糟糕的莫过于,他近在身旁,却犹如远在天边。)
39 (纵然伤心,也不要愁眉不展,因为你不知是谁会爱上你的笑容。)
40 (对于世界而言,你是一个人;但是对于某个人,你是他的整个世界。)
41 (不要为那些不愿在你身上花费时间的人而浪费你的时间。)
42 (爱你的人如果没有按你所希望的方式来爱你,那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全心全意地爱你。)
43 (不要着急,最好的总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出现。)
9 (在遇到梦中人之前,上天也许会安排我们先遇到别的人;在我们终于遇见心仪的人时,便应当心存感激。)
10 (不要因为结束而哭泣,微笑吧,为你的曾经拥有。)

爱是魔法石,只要碰触它,贪婪之心便化为奉献之情。为着这份爱,天堂选择化为人间,神明甘心降为凡人。————包尔人献给理想之人

大家都读过泰戈尔的诗歌,为他诗歌饱满的激情,美妙的韵律,深遂的哲理,盈溢的灵性以及带给我们发自内心的喜悦而惊叹,他的《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是,我们很少人读过他的《人的宗教》这本书。这本书是他对宗教的体验和真实世界的理解,是他所有思想,灵性,文学创作的源泉。他认为宗教是全人类心智的产物,我们信奉的神具有至善的人性,而我们人性中也具有至高的神性。人的一生都在追求人性至高的完美,当人性与神性合一,我们便获得永生的自由与无限的喜悦。他也将追求这种灵性完美的方法告诉了我们。

欲理解一个人的作品,必先了解他的思想。所以,真正理解和读懂泰戈尔美妙的诗篇,我们就必须理解他的哲学思想。还有,泰戈尔认为这不是哲学思想,是宗教体验。当然,宗教的东西往往不易理解,体验更是无法感同身受。所以,本文只能从书中表达的普世真理,生命的四个阶段和艺术创作的根本三个方面来理解这本书的现实意义。

一、普世的真理:真理存乎合一

主张最高真理只存在内在的灵性世界,便是贬损外在的物质世界;若说最高真理只存在外面,那也不是真理。真理存乎合一。

本书开篇探讨了人的宇宙。我们人是宇宙和自然的一部分,世界是由无数的物质组合而成一个大的整体,人类也是由无数的个体组成的共同命运体。科学所探究的,是不受个体限制的客观人类世界的真理。这种真理,即是对于人类全体心智的完美理解,存在于普世万物之中。是不是不好理解,没关系,我们从下面的三个合一中,来体会和理解普世的真理,她也是我们不断追求的完美的理想境界。

1、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世界的合一。

我们从自身最好理解人与自然,主观意识和客观世界的合一。人存在两元性,一是由我们的毛发、皮肤、骨肉筋血构成的外显存在,另外还有深刻意识中的超然存在,这两种存在完美和谐合一。这便是物质和精神的完美合一。同样世界上永恒的实体,必须透过情感和活动加以体现,宇宙和自然的现实经由全体人类的心智而体现。很多人认为这是唯心主义,那就错了,因为你应深深去体验。

我们的世界正是我们理解的那样;思想与存在是并存的。如果人类归零,一切也将随着意识的归零而消失;当意识恢复,你也会知道现实的意义。

事实上,人会在自己身上感受到自然,也就是说,自然与心灵是相连的,所以人才会在自然当中看到自己。如果人不与自然联结,就不会有完整的存在感,人便会感到有缺憾。这就是为什么单独囚禁是令人痛苦的刑罚。这也是我们现代人物质丰富,但却常常感觉到一种被放逐的空虚的根本原因。

印度的瑜伽(Yoga),梵语含意“合一”。修习瑜伽的过程,人可以超脱所有人性牵绊,进入纯净的最高婆罗门(Parabrahman)的意识状态,有些人能短暂地进入三昧(Samadhi),那是自我与无限自然合一的状态,同样也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境界。所以,印度人认为万物之中存在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她是至尊至圣者(Supreme Person),不仅具有理性思考的能力,还有想象力、爱与智慧,祂的灵性在所有人之上,对祂的爱会扩及所有生命,这份爱的深度与力度远超过其他情爱。神的爱可以使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外在要求与内在呼唤之间调和合一。其实这就是所谓的普世的真理,称之为神。印度包尔人用诗歌来歌颂他:

倘若我们说祂只属于内在,那么整个宇宙将感到羞愧。倘若我们说祂只属于外在,这也不对。祂的双脚,平均立于生命与无生命两边,祂消弭了内在与外在世界的隔阂。

2、动物性与至善人性的合一

一个人潜得够深,就没有达不到的地方让我的两颗心相遇并结合,带领我进入美好之城。

印度包尔人认为,人有两颗心:一颗心在五光十色的世界四处追寻外在的目标,另一颗心则寻找内在的一致和谐;当这两颗心不再起冲突,便能帮助我们体现那无法言喻的境界。

同样,印度《奥义书》上有一则寓言说,树梢停着两只鸟,一只在吃东西,另一只在观望。这个情景象征着无限存在和有限自我的关系。观望的鸟儿的喜悦是美好的,因为那是一份纯净而自由的喜悦。这两只鸟同时活在人的内心,客体的那只忙着生活大小事,主体那只则享受眼前平静的景象。

其实,这里的两颗心或两只鸟代表现实与理想,物质与精神,善与恶,美与丑,有限和无限,兽性和人性,自由与枷锁,总之是人内在对抗的两个方面。而人修行的目的就是让内心矛盾和对立调谐合一,只有当我们进入性灵、了悟神性的范畴,才会理解最接近原貌的自然;印度人正是遵循这样的真理生活与行动。

3、包尔人的理念

包尔人居住在印度的北部地区,他们或定居或四处流浪。共同点是一概不承认任何的阶级或种姓之分,不崇拜特定神祇,也不兴建或造访庙宇或圣地。他们会在宗教庆典(主要是毗湿奴节)时择地集体庆祝,但不会走进任何寺庙。他们也不会在礼拜或冥想的地点摆设神像或具有宗教意涵的符号。

包尔人追求自由。包尔(Baül)源自梵语,原指人的个性鲁莽,之后用来指称不遵从社会规范、特立独行的人。包尔人追求自由,想挣脱的不仅仅是各种形式上的外在束缚,还包括内在欲望与喜恶形成的冲动。因此,他们认为人若要得到真正的自由,必须先让人的世俗部分死去。一些具有伊斯兰倾向的包尔人称之为“生之死”(fana),这是苏菲派(Sufis)用来指称人与至高无上者合而为一的用语。

包尔人没有文字也没有经典,他们认为人本身就是经典。包尔人口口相传一些伟大的诗歌,能解决所有生活的问题和疑惑。他们这种哲学理想对印度文化影响很大,包括泰戈尔的许多哲学思想都源自包尔人,他的许多创作灵感也是来自包尔人吟唱的诗篇。印度许多古代诗人都人许多代表包尔人思想理念的诗篇,

印度古诗人卡比尔(Kabir)说:此身即为天堂乐园;七大洋与万点繁星尽在其间;造物主在此显现。悟道大师达杜(Dadu)说:身体是我的经典;至慈至仁者在此为我写下神旨。拉贾(Rajab,达杜的伊斯兰信徒)说:虔诚信徒的心是篆刻生命经典的书页。可叹阅读之人寥寥无几,对内心的启示充耳不闻。

包尔人的修习方法也影响很广,他们反对离群索居,也不建议人们放弃世间的美好。他们崇尚简单自然之道,认为消除人的动物性欲望不是禁欲,而是点燃崇高智慧的明灯。他们的修习其中一式叫作乌达斯洛塔(Urdha-srota),意思是水往上流。水往下流是普遍的物理法则,但生命肇始之际却是依循逆法则。种子发芽时,富含营养的汁液会向上输送,不管枝芽长得多高,这道液体的流动就能上升多高。人类的生命也是一样。人的欲望往下流向动物界,灵性的扩展则是往上趋向光明。当智慧的明灯点燃,灯油便向上流动,借有爱的力量,人的动物性欲望便会转化为至善的神性。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上流社会”“下流会”或“下流”的词语和意义的来处,大家平时并没有真正的理解词语的真义。

中国伟大的哲人老子说:“死而不亡者寿。”指的是有德者的生命不朽。生命存在一股动力,催促人们努力奋斗以求得真正的存续。所以,我们的宇宙和世界是人的宇宙和世界,当人性发展至善便与自然的神性相通、相汇、合一,我们借此可以理解自然世界的真实,获得无限的喜悦和永生的自由。

追求灵性圆满的人生四个阶段。

书中提到古印度的心灵探索大师主张人可以做到更深远的解放,进入完全自由的无尽空间,他们认为这个有助于人类达成最高目标。因此,一条修炼之路隐然成形,随着人生各个阶段的演进而开展,让我们的人性渐臻完美,最后超脱自我,抵达自由的终点。

人的完美有两个面向:本质的完美和行事的完美;两者在某种程度上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并最终达成一致,与至善至美之人同步,与永生之人合一。行事的完美就是善行,就是做好事,借由利他的行动表达对普世人性的认同。在人的世界,善行如爱,我们内心真诚无伪,获得个体的自由。同时我们观照自己的内心,品格的圆满让我们拥有自由自在的心灵。

古印度君王帕特利诃利(Bhartrihari)曾说过:找到所有欲望的源头又怎样?把仇敌的脖子踏在脚下又怎样?家财万贯,追随者众又怎样?即使能长命百岁,那接下来呢?

这名话的意思是:人只有得到自由,才是真实不虚。印度人应用自然的概念,为生命的递移建构出一套前后连贯的四阶段概念:首先是以陶冶教育为主的求学阶段(brahmacharya);其次是世俗历练阶段(garhasthya);接着是责任与关系了结的归隐山林阶段(vanaprasthya);最后是等待超越死亡的解脱与自由阶段。

1、陶冶教育为主的求学阶段:我们必须学习舍弃,有舍才能有得——这才是精神世界的真理。

花朵必须等待花瓣凋谢才能结果,果实也必须掉落才能使果树重生。胎儿离开母体,身与心才能进一步发展以支撑接下来的生命;接着,心灵会随着个体的独立而形成,人生进入更完整的阶段,亲情与友谊扩展了生命的视野;最后出现的是身体的衰老,欲望的散去,而经过生命历练的心灵也会离开狭隘的个体生命,与全体生命汇聚并献出过往累积的智慧结晶,终而进入永生;当衰败的躯体走到筋疲力竭的地步,灵魂便挥挥衣袖,不带一丝遗憾地潇洒离开,期盼进入永恒。从个体到群体,从群体到宇宙,从宇宙到无限——这是灵魂的既定路线。

人们在这个阶段要学会舍弃,明白这个道理,明白人生的正确路径。想想我们多少能明白这一点,至死还在自己的囚笼中,守着自我和可怜拥有不愿意撒手。

2、世俗历练阶段:节制欲望,做良善的事工。

在世间行善,多做好事,让自己成为人间福祉的中心。节制欲望,是让我们可以更好的集中意志力于行善的事功。就像马套上马鞍,是为了更好的到达目的地。

大师曼努(Manu)告诉我们:不食人间烟火者,自我修炼的效果绝对比不上留在人世间以智慧生活之人。

3、责任与关系了结的归隐山林阶段:与世俗世界保持距离。

体力的衰退昭示生命即将进入自然周期的尾声,我们无须悲情地把这个视为驱逐,而是要欣然接受阶段性任务的完成。与亲人开始疏远,将俗事交待,远离世界但不切断联系,继续为世界贡献他的智慧,接受来自世间的支援,为即将到来的终结做好准备。

4、等待超越死亡的解脱与自由阶段:排除个人主义

这个阶段做好一切的准备,不再费尽心力与死亡缠斗,即使死亡现身之时,也不会有被敌人歼灭的挫败感。这个时候,个人势力和国家强权的一切事物都是次要的,照顾自己的灵魂永远是第一位,并跳脱出个人主义的框架,朝至高灵性的方向前进。

这四个阶段的规划让人们顺应宇宙法则,使人和世界达到美好的和谐。对人的欲望进行适当的导引和调节,防止毁灭性的个人主义。

艺术创作的根本:人类天生就是艺术家

我们的艺术本能则催促我们将人性的样貌呈现于表象世界中,那是与人类的内在真实和谐共存的现实。

书中提到,生命最根本的欲望就是存在的欲望,人与动物的区别之处在于,人的发展空间没有尽头,可以尽情的做梦和创造。我们不断探索,寻找尽善尽美的境界。自我的现实存在是最直接也是最确切的体认,内在的真实感也需要外在真实的确认。人们不希望看到真实感的消失,所以需要为这种感觉找到不朽的形式。比如,有人把名字刻在具有纪念价值的雄伟建筑上。所以,艺术和文学是人类最基本的创作活动,把内心的真实变成客观的现实。艺术是人的艺术,也是宗教的艺术,当我们对人性和世界有深刻的体验和理解,你会发现所有的艺术创作不过是内在的理解,认知,想象,完善而后,形成外化语言文字,图画,音乐的过程。

这里要谈到一个实际的问题,很多写作者往往不知道写什么内容。而什么样的内容才能成为不朽的经典。答案是人类的所有创作都是要找出、感受并且表现永生之人,也就是造物主。因此所有的文明都不断地挖掘先验的人性。我用解释一下,中国儒家提出:文以载道,就是文章是来传播“道”的。那什么是“道”?天地的规律,世界的法则,就是造物主,是永生之人,总之就是这一类的叫法。

道就是艺术作品的灵魂,而无论绘画,音乐,文学作品只是外在形式。谈到这里,我们去看那些世界名著,你就会发现它们的内容很多都是相通的,只是表现的语言,运用的手法不同罢了。如果你了解宗教你就能更好的读懂作品的内涵。比如黑塞的作品,很多人的理解都很肤浅,为什么?因为他们不知道黑塞深受宗教的哲学思想影响,他作品的精神内涵丰富又广大,我们只有对宗教哲学的充分了解,才能与他的作品产生共鸣。

今天在读《人的宗教》时,我才发现黑塞作品中许多的思想恰恰是印度经典《奥义书》和包尔人的观点,甚至发现自己对他《德米安:彷徨少年时》中飞鸟的寓意理解并不透彻。鸟,在梵语中被描述为“诞生两次”,第一次诞生在蛋壳包围起来的空间之中;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是生于无际天空的自由之中。所以知道这些,再去读他的作品,你才能真正的理解。而且,我读黑塞的《读书笔记》他为我们开出的书单最前面的是《圣经》、《奥义书》、《荷马史诗》、《论语》、《道德经》、《庄子》。

当然,我们去读泰戈尔的诗也是一样,他的诗作富含哲理和灵性的思考,如果对这些不了解,我们除了能感受意境的美好与愉悦外,较难理解他无限的精神世界。

反过来,当我们去创作的时候就要思考一个问题,作品的灵魂是什么?任何作品都要经受时间的洗礼和筛选,最后方能成为经典。而更多没有灵魂的文章,就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中了。然哲学和宗教的对人类先验人性的不断挖掘,对客观世界真相的认识和思考,以及神性之爱在这两个方面的调和,便是艺术作品永恒的主题和灵魂。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两部科幻电影,《阿凡达》《第五元素》。这两个名字皆出自宗教经典,在包尔人的诗歌中也出现。“阿凡达”(avatar,天神化身下凡)

所有的创造物在我们眼中,都是自己的阿凡达。有关祂的做法,你能教给我们什么?祂总能施展新颖的手法。当你顺应自然,跳脱争论和算计,你将尝到珍贵的第五元素。与其终日盲目追寻,噢,甘噶蓝,单纯生活吧,所有疑虑将消失殆尽。

结语

读完这本书,感觉对人生和宗教有了全新的看法。不要去盲目的崇拜,也不要被所谓的禁忌束缚,坚持走正确的路。简单的生活,学会不断舍弃,奉献自我为大众服务,认真照顾自己的灵魂,不断追求人性至善的圆满,这样就可以实现人生最高的价值。另外,作为写作的我们,敬畏文字,将至尊至高的人性传播,也是我们的使命和修行。

这本书的思想丰富而广大,我自认为没能很全面的解读。当然许多体验,是需要自己亲身去感受,所以推荐大家去读这本书,它定会启迪你的人生,为你打开无限世界与自由精神的辉煌之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