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夜行动物经典语录

豆豆语录网提供夜行动物经典语录精选内容!是不是最近刚好要想要了解或者阅读一些夜行动物经典语录的相关语录呢?在夜行动物经典语录这个语录专题里面,可能会有你需要的相关经典语录!



夜行动物经典语录



有蜗牛、老鼠、青蛙、蜘蛛、还有种有腿会跳

夜行动物经典语句



「夜行性」(Nocturnality)是一种动物行为,具有夜行性的动物喜欢昼伏夜出,通常白天休息、夜间活跃。夜行动物通常拥有非常发达的听觉和嗅觉,部分物种还特化出专门适应低光环境的视觉系统,导致白天难以正常行动。

黑豹:黑夜给了我保护色

黑豹体重70-180千克,咬力可达1250磅,是现存第3大的猫科动物,仅次于狮、虎。主要栖息地在美洲。它身上的花纹比较像豹,但整个身体的形状又更接近于虎。野外寿命约18年。主要活动时间是夜间,天敌:人。

蝙蝠:穿梭于罪恶与现实

蝙蝠:全世界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群居,以花、果实或昆虫为食,蝙蝠是仅次于啮齿类(比如老鼠)的第二大类哺乳动物,占全球哺乳动物种类的20%,超过1300个种类。还是唯一会飞的哺乳类动物。最长寿命可达40年。蝙蝠是很多新发病毒的宿主,比如埃博拉、马尔堡病毒、SARS、MERS冠状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等等,但因为蝙蝠基因组里有很多高表达的具修复功能的基因,可以在体内抑制这些病毒,所以这些病毒对蝙蝠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猫头鹰:森林里的夜间精灵

猫头鹰:独居。夜行肉食动物,捕食鼠类,昆虫或其它小鸟。视网膜中视杆细胞(只有一种视觉色素,能辨明暗,不能辨别细节和颜色)非常丰富,却不含视锥细胞(对强光刺激有反应,有三种视觉色素,能辨细节和颜色),适合夜间活动。是唯一不能分辨颜色的鸟类。

萤火虫:没有经历过黑夜,就不懂光明

全球有2000多种萤火虫,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多数种类日落后开始活动。

萤火虫有专门的发光细胞,里面化学物质反应(萤光素Firefly luciferin和荧光素酶)释放光子。反应中释放的能量几乎全部以光的形式释放,只有极少部分以热的形式释放,反应效率为95%,萤火虫也因此而不会过热灼伤。人类到目前为止还没办法制造出如此高效的光源。

蛇:静谧中的进击

全球共有3,000多种蛇类。所有蛇类都是肉食性动物。无可活动的眼睑,无耳孔,无四肢,全身布满鳞片。蛇类是变温动物,体温低于人类,当环境温度低于15℃时,蛇会进入冬眠状态。

并不是所有的蛇都在夜间活动。有一部分蛇怕强光,喜欢白天潜伏,夜间活动。比如环蛇属。在夜间,它们会隐藏在夜幕中和丛林里,默默吐出舌头,舌尖在空气中摆动,收集气味分子,搜寻猎物的所在。

刺猬:被荆棘包裹的,是一个柔软的心

刺猬:被认为是最古老的哺乳动物之一,独居动物,体重1-2kg,平均寿命4-7年。夜间活动,以昆虫和蠕虫为主要食物,一晚上能吃掉200克的虫子。

它虽然浑身长刺,但腹部的体毛非常柔软,性格温顺。

天敌:老鹰,猫头鹰,豺,蜜獾

夜行是为了躲避,人是新的恐龙吗?

早期的哺乳动物大部分都是夜行性,它们曾经为了躲开日间活动的恐龙,不得不将活动限制在夜间。6000万年前,恐龙灭绝,躲避恐龙的哺乳动物才能有更长时间在白天活动。现在很多哺乳动物仍然缺乏日间捕食者的一些重要特征比如彩色视觉,其视觉更类似于夜行的爬行动物和鸟类,就说明了这种夜行性特征的残留。

去年,伦敦大学学院和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学者利用电脑算法分析了2415种至今仍存活的哺乳动物数据,重新描绘了它们祖先在数百万年前的活动规律。

分析显示,恐龙灭绝后,哺乳动物的祖先日间活动增加,但这一过程其实非常漫长,中间有长达数百万年的过渡期,也就是昼夜活动夹杂的阶段。而人类的祖先,也就是灵长目动物的祖先是最早改换成日间生活方式的哺乳动物之一。

人类在地球上的迁徙征服进程,同时也是野生动物生存空间被压缩的历程。现在,人类活动占据了地球陆地表面50%至70%的空间,使全球哺乳动物活动和迁移范围大幅缩小,几乎所有地区所有体型的陆生哺乳动物都受到影响。这导致一些动物获得的资源变得极其有限,再加上人类对一些动物的过度猎杀和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恶化,已经造成了很多物种灭绝。

而人类活动对动物的影响,也不仅仅表现在空间上。今年新的研究表明,人类活动正在逼迫世界各地的哺乳动物在夜间变得更加活跃,表现出夜行性增强的趋势,因为只有在晚上,它们才不太可能碰到人类。

6月14日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的研究结果显示,野生哺乳动物的夜行性平均增强到先前的1.36倍,以应对更高水平的人类活动干扰。不论这些动物生活在哪个大洲,不论是食草动物还是食肉动物,它们的夜行性都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在津巴布韦的万基国家公园,之前主要在白天进行活动的黑貂羚羊,如今大约一半的活动都在夜间进行。不仅狩猎、农业、住宅和道路建设会把动物驱赶到黑夜中,爬山等貌似没有威胁的人类户外活动,也会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习性产生干扰。

虽然这些动物为了减少遇到人类的可能性,才增加在夜间的活动,但也可能给它们带来负面影响。例如,许多食肉动物以往都是在白天捕猎,通过视觉寻找猎物,成功率更高;如果它们把捕猎活动转移到夜间,短时间内成功率大为降低。当物种不能正常进食或交配时,它们的长期健康就会面临不利影响。

以后会不会,我们白天再也看不到美丽的动物?

动物习性在恐龙灭绝后,又经历了数百万年的进化适应,有部分动物已经重新适应了日间活动,但人类影响造成的夜行性增强可能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包括生活习性与环境不适应、正常觅食行为受到干扰、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增加、生存竞争激烈等。

人类正在成为新的恐龙,不仅侵蚀着动物的生存空间,还在吞噬着动物的活动时间。

恐龙已经灭绝了,那我们呢?

参考资料:

Temporal niche expansion in mammals from a nocturnal ancestor after dinosaur extinction.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2017

The influence of human disturbance on wildlife nocturnality. Science, 2018

原文发表于:

菲力与茶:夜行动物:时间换空间,被迫的夜间模式​zhuanlan.zhihu.com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