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目送散文集经典语录

你可能正想要阅读目送散文集经典语录,想要了解目送散文集经典语录的相关语录,豆豆语录网精心整理了目送散文集经典语录的经典语录,供大家参考阅读,那么,下面这些目送散文集经典语录内容,如希望是您喜欢的。



目送散文集经典语录



目送散文集经典语句



目,是指在1平方英寸的面积内有多少个网孔数,即筛网的网孔数,比如100目就是在1平方英寸的面积内有100个孔。
孔径大小是个变量,1平方英寸内孔数越多孔径越小。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目是指每英寸筛网上的孔眼数目。

1目=4000微米。

50目就是指每英寸上的孔眼是50个,500目就是500个,目数越高,孔眼越多。  除了表示筛网的孔眼外,它同时用于表示能够通过筛网的粒子的粒径,目数越高,粒径越小。

扩展资料:

目数,就是孔数,就是每英寸上的孔数目。目数越大,孔径越小。一般来说,目数×孔径(微米数)=15000。

比如,400目的筛网的孔径为38微米左右;500目的筛网的孔径是30微米左右。由于存在开孔率的问题,也就是因为编织网时用的丝的粗细的不同,不同的国家的标准也不一样,存在美国标准、英国标准和日本标准三种;

其中英国和美国的相近,日本的差别较大。我国使用的是美国标准,也就是可用上面给出的公式计算。 美国泰勒标准筛的筛目尺寸对照表.可在下面网页看到详细资料.

由此定义可以看出,目数的大小决定了筛网孔径的大小。而筛网孔径的大小决定了所过筛粉体的最大颗粒Dmax。所以,我们可以看出,400目的抛光粉完全有可能非常细,比如只有1-2微米,也完全有可能是10微米、20微米。因为,筛网的孔径是38微米左右。

因此,用目数来衡量抛光粉的颗粒大小是不恰当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用粒径(D10,中位径D50,D90)来表示颗粒大小,用目数折算最大粒径。如果大家看过日本关于磨料的标准JIS标准,就会觉得非常科学。

他们的每个号的磨料均给出了D3,D50,D97的要求,而且用不同原理的粒度测定仪时的数据是不同的。其中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举例来说,D50是2微米的粉,D3大致是0.9微米,D97是4微号称是2微米的粉中,小于0.9微米不能超过3%,大于4微米的不能超过3%。

这是非常严格的,市场上见到的绝大多数抛光粉(包括国外的)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尤其是细粉超标严重。

采用目数表征抛光粉的颗粒度是有原因的。老的抛光粉厂采用的是干法球磨和干法过筛的工艺,因此就会出现300目的粉的D50大约为9微米,500目的是D50是2微米左右的情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目

它是一个粒度单位毫米(mm)
微米(μm)

4.75mm
4750μm
4目
4.00mm
4000μm
5目
3.35mm
3350μm
6目
2.80mm
2800μm
7目
2.36mm
2360μm
8目
2.00mm
2000μm
10目
1.7mm
1700μm
12目
1.40mm
1400μm
14目
1.18mm
1180μm
16目
1.00mm
1000μm
18目
0.841mm
841μm
20目
0.707mm
707μm
25目
0.595mm
595μm
30目
0.5mm
500μm
35目
0.42mm
420μm
40目
0.354mm
354μm
45目
0.297mm
297μm
50目
0.25mm
250μm
60目
0.21mm
210μm
70目
0.177mm
177μm
80目
0.147mm
147μm
100目
0.125mm
125μm
120目
0.105mm
105μm
140目
0.075mm
75μm
200目
0.068mm
68μm
230目
0.065mm
65μm
270目
0.044mm
44μm
325目
0.037mm
37μm
400目
0.02mm
20μm
500目

​七十三篇散文,七十三个故事,七十三次对话。有父亲,有母子;有朋友,有兄弟;亦有牵挂与离别,失落和放手。写散文的文笔都是极佳的,写完广传于世的更是上品,更不用说好评不断,世人推崇备至。足以见得,这本《目送》的精美与深邃。它精美的让人迫不及待的想读下去,深邃的让人不得不中途停下,认真思考。一样不落,展现的淋漓尽致、好不痛快。

这本被称为龙应台“人生之书”的散文集,是她交付的的三本“作业”中的一本。这是一本她献给父亲、母亲和兄弟们的散文。可世人又何其相似,何必细分你我。其中定会有你我都遇见的人,看过的景,碰到的事。不论回忆,还是期许,书中都显现的淋漓尽致。

友情

我不知该如何形容这种情感。没有血脉相连的拉扯,不是一见钟情的爱恋。有时候,却远比亲人来的关心,比伴侣更知你心,懂你意。无需多言语,一切早已明了。这是怎样的磨合才能培养出的默契,又是怎样的好运, 才能得此一人。实在是大幸,大福,大喜。

或许是一个十年不逢的老友。久不通讯,但是你记得她在小院里种的花香,记得她念诗时哽咽的声音,记得她在深夜的越洋电话里谈美、谈文章、谈人生的种种温情。他,有时是她,时不时来一个电话,电话絮絮讲完了,你轻轻放下听筒,才觉得,这其实是个“相见亦无事,不来常思君”的电话——什么事都没有,扯东扯西,只不过想确认一下你还好,但是一句思念的话,都没有。——《牵挂》​

​图片来自网络

龙实属大幸,遇到诸多挚友,终其一生。反观自身,当我的年岁增长,心智成熟。朋友却是越来越少,越来越假。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酒肉亲。以前不屑一顾,觉得朋友就该一起吃喝,一同玩乐。不然何来畅快,哪能共话。

可直到某天,不知是遗失还是偷窃,一个月的生活费没有了。不敢和爸妈说,就怕被骂。想着问那群朋友借些先度几日再说吧。遂群里知乎了一声,不料一点反应都没有。想着这群犊子之前恨不得24小时泡在网上,怎么现在都一个个跟死人一样。接着一个个发短信、打电话,没能借得一分一毫。不是刚刚在某宝剁手,就是前日已借他人。言语诚恳,态度恭敬。还要硬借,就是自己的不对了,只得作罢。

第二日饿的头晕眼花,四肢无力。想找点美食图来个画饼充饥吧,却看到那些昨日穷鬼,今天已变富家公子。吃喝玩乐,照常不差,好不惬意。心灰意冷,寒心之至。从此认定一个道理:钱或许不是万能的,但是钱有时能让你看清一个人的本性。试想一个连身外之物都不愿借付于你之人,又何会把其余之物与你共享。或许是我肤浅,但这是我这些年来的亲身经历,无一免俗。

真正的朋友,不会给你锦上添花,却会为你雪中送炭;不会与你天天肆意人生,却会让你明白时间可贵;不会让你独自一人,Ta永远在你身后,在你倒下时全力支撑。这才算得上叫朋友,称兄弟。朋友就像是一壶酒,越久越醇,越醇越好。

爱情

爱情是什么?我想没有人能为你作答,只有自己去体会。或许苦涩,也许甜蜜;或许热烈,也许平淡;或许刻骨,也许淡忘。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定义,也有自己不一样的憧憬。但最终,这都会回归于一个字:家。

家,也就是两个人刚好暂时落脚的地方。可是人会变,生活会变,家,也跟着变质。渴望安定时,很多人进入一个家;渴望自由时,很多人又逃离一个家。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寒色》

学生时代,父母总是严加管教,耳提面命。青春期的萌动,荷尔蒙的释放,总能得到及时的制止,一切都以学习为重。工作了,态度180°大转变。相亲不断,介绍不绝。就想着你毕业就结婚、生子,一系列人生大事串起来,才算是圆满完成了他们的使命。

图片来自网络

​可这哪有那么容易啊?!面容、财富、事业、人品、家境、素养,缺哪一样都是以后的导火索。爱情是两个人的事,但是结婚却是两个家庭的事啊。不被亲人祝福的婚姻不会幸福,不被父母认可的婚姻终会坍塌。茫茫人海,想觅得一人白首,实属不易。

这也难怪现在催生出那么多出租女友了啊。真的是被逼无奈之举啊,只要你没女友、男票,家里七大姑八大姨三天两头往你家跑,好似成了他们的头等大事,非要让你觅得一人才罢休。可姑娘们、小伙们,这一辈子的大事一定要几多斟酌啊。性格、爱好、习性,有些细节,虽看着并无大碍,但这些却是你们今后的话题,共同的话语,床头的谈资。这不仅能促进感情,还能使你们能够相互学习,寻找不足,以此修正。

一段好的婚姻,对于两人是相对的,那种格局的提升,性情的改善,层次的升华,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并改变着彼此。《鲁豫有约》中,有一期对陈凯歌和陈红夫妇的采访。整个过程中,不难发现陈凯歌在思想层面对于陈红的影响是巨大的。你会发现,陈红变的越来越陈凯歌了,很多的遣词造句,很多的语言,一定是先是陈凯歌的,然后两人在一起时间长了,彼此之间的那种耳濡目染,你会不知不觉的会说对方的话,会用对方的语言。这种改变只有一段美好的婚姻才能体现。我想,当年陈红没有遇见陈凯歌的话,那她定不会变的如此通识豁达、字字珠玑。

这就是爱情的力量,捉摸不透,却在悄悄的改变着彼此,升华着对方。这也应该是爱情中最好的模样了吧。

亲情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目送》

《目送》早已是广为流传,这段短文激起了多少人深藏的回忆啊。我想,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懂得吧。当你经历生死,或许感觉到的不是可怕,而是无力。一种面对自然的无力感。人生就是在渐行渐远中缓缓度过,你不曾抓紧,那它就会稍纵即逝,你稍加留意,那它就会变的慢一点,好让你感受到一丝陪伴。

《目送》是龙应台在父亲去世后逐渐体会的一些感悟,而在这本散文集中的最后一章有篇《注视》。她这样描述她病重的父亲。

他的嘴不能言语,他的眼睛不能传神,他的手不能动弹,他的心跳愈来愈微弱,他已经失去了所有能够和你们感应的密码,但是你天打雷劈地肯定:他心中不舍,他心中留恋,他想触摸、想拥抱、想流泪、想爱······——《注视》图片来自网络

​她只能看着父亲就这样离去,认真的注视着他最后的容貌,因为这是最后一次,这个人,留在这个世界,最后残存的容颜。这是一生的定格,也是无言的告别。这让我又一次地想起了我的爷爷,我那饱受苦难的爷爷。

因喷门癌而再也不能进食固体食品的爷爷,短短一个月就只有不到100斤。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皮包骨是什么样子,皱软的皮肤坍塌在日渐疏松的骨骼上,血管清晰可见,骨骼棱角分明。这个世界上居然还有如此恶毒的病症,让我始料未及,却又无可奈何。

我还清楚的记得,那是一个周五。我放学回家,发现家中有一个医生。我心中一懵,以为······待我走进爷爷房间,长舒一口气,还在,就好。询问父亲,得知是爷爷因疼痛难忍,不得已叫来医生注射杜冷丁。

晚上睡前和学护理的姐姐聊天,说爷爷注射杜冷丁了。

她说:可能没几天了,你要做好准备。

我说:好,知道了。你明天早点回来,我们和爷爷一起聊聊天。

她回:好。

次日清晨,母亲一早到我房间,说了句:爷爷凌晨走了,你去看最后一眼吧。

啊?不是说还能坚持两三天的嘛?不是说可以缓解的吗?不是说好了再等等的吗?为什么不叫我起来,为什么没让我看最后一眼,说最后一句,道最后一别?为什么我睡的那么死,居然那么大动静都没醒?为什么,为什么,那么快、那么匆匆······

我跑下楼去爷爷房间,看见了一条棉被覆盖的身躯。棉被好大,大到看不清下面有人;棉被好厚,

厚到看不出有凸起的痕迹;棉被好重,重到我不敢拉起,看那最后一眼。

之后,我目送着爷爷的身躯,被送往火场,装入盒子,放入地下,永世掩埋。自此,我失去了爷爷,父亲失去了父亲,姑婆失去了弟弟。而这世间,多了一缕魂魄,多了一丝想念,多了一份羁绊。这大概,就是目送吧。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生活谁教过我们,在跌倒时,怎样的勇敢才真正有用?怎样的智慧才能度过?跌倒,怎样可以变成行远的力量?失败,为什么往往是人生的修行?何以跌倒过的人,更深刻,更真诚?我们没有学过。——《跌倒》

在我们整个成长环境过程中,没有人会教我们怎么面对失败、痛苦、挫折。它不会出现在课本里,在学堂上,在大众传播中。我们所触及的教育,教给我们的是如何追求卓越,如何达到成功,如何受人瞩目,如何万人景仰。从砍樱桃树的华盛顿、悬梁刺股的孙敬、苏秦到平地起楼的比尔·盖茨,都是成功的典范。即使失败,目的也是绝地反攻,再度追求出人头地,卧薪尝胆的勾践,血洗耻辱,不被看好的马云,奋起直追,遥遥领先。

一个社会只追求“精英”的人生,寻找成功的典范,期许富有的生活。那就像一个幻境,一个美梦,沉醉其中,但却不切实际,甚至扭曲灵魂。最近的电信诈骗徐玉玉案,就是一个很好的警示。要知道,徐玉玉是在报完警后回家的过程中猝死的,为什么恰巧是在回家的路途中。因为,她大概想到了可能即将面临的狂风暴雨。

你怎么那么傻,居然相信电话里说的话。你是怎么考上大学的,不会是塞钱进的吧。你脑子怎么那么简单,里面装的是什么啊。以前不知道这些手法早就公之于众了嘛,平时不知道注意点啊。骗子那么多,自己怎么不好好防范啊你,真是的······

钱财不是那最后一根稻草,无端的指责和谩骂才是,这些绝不是一个即将踏入高等学府的学子所能承受的。它终将徐玉玉摧垮。可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她想到的不应该是安慰和理解,不是宽容与和善,而感受到的却是这些恶意。我想,这大概就是这个社会日渐造成的感知吧。

受伤了,自己包扎。请不要喊疼,因为别人会告诉你,这点小伤至于那么矫情嘛。委屈了,默默承受。哭诉,那别人会告诉你,谁没受过点委屈,受不了别干啊。失败了,找个没人的地方重新开始,不能有一点牢骚。因为一旦发出不满,别人会说,失败怎么了,谁没经历过失败啊,一次失败就哭天喊地,没这点承受力还怎么生活下去啊。

这个社会的准则就是,自己犯的错,做的事,受的伤,请找个没人的地方自己慢慢疗,好好舔。没有一句轻柔的话,一个温暖的眼神,一个有力的拥抱,请自己孤独的前行,因为所有人都将在孤独中徘徊,在孤独中寻找,在孤独中死去。

时政

作为文化部长的龙应台,对于政史是愤慨而热烈的。深处明争暗斗、暗流涌动之中心,看的自然比寻常百姓更透彻,更直观。那些人前打躬作揖,做尽谦逊礼让之态,背后中伤设陷、落井下石、伤口涂盐之举。她看的太多,太多了。

她曾在议会的中心,在充满硝烟戾气、唇枪舌剑的地方。躲过语言的锤击,偷偷看着经文美丽的字: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口鼻身意,无色生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这入定的心境,安详的灵魂,怕是无一般人能所及。

最近锻炼时看《鲁豫有约》,在台湾行中。鲁豫采访了李敖,这个给世人留下无时无刻都是义愤填膺形象的人。到现在,李敖还是坚持着自己的斗争,时时刻刻在与人辩论,与人斗争。当鲁豫问他,在大陆很多和你一样,在文革中饱受磨难的人,他们晚年之后还是很开朗、很乐观、很随和的享受生活。你为什么还要过的那么独?

李敖说:我很开朗没问题,可我觉得他们——弱者。因为他们养老了,他们不再是战士。我到现在还是一个战士,我还在写文章,只要有机会,我还会写。我讲真话,可是却打碎了别人的梦,所以世人恨我、怨我、咒我。可我还是要说,还是要写,因为这是一个斗士,一个战士该干的事情。这就是一个战士,不死不休、斗争到底的写实吧。

结语

本以为这该是本闲言碎语的生活纪实,不料却在其中看到了许多沉重的话题,尘封的历史,久远的回忆。不知是幸还是祸,这让我更想探究那段历史,寻找些许真实。这是收获,也是开始。正如龙所说: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目 是一个粒度单位
1目=0.2毫米

为人父母真不容易,把孩子拉扯大,还要担心他长大的为人,更担心他书没读好,在学校被人欺负。担心你在学校没有吃饱,总会塞给他多余的零花钱。中考时候,担心他没有考个好高中。高考时候,担心他没有考一个好大学。

出社会了,还在担心他在外面过得不好。时常电话里问:“钱够花吗?不够我再寄钱你。”而电话这头的他,钱明明不够花,却强忍着:妈,钱够花,你自己在家好好照顾自己,不用担心我。

这就是出社会了后的心态,有点担当,不想再靠自己父母。殊不知依旧还在靠父母,比如辛苦工作五六年,到结婚年龄,依旧买不起一栋房子,父母怎么不担心?

刚过完年,应该最深有感触。就是拎着大包小包与父母们告别,而父母目送我们一程,又一程。哪怕山路不好走,父亲都愿意帮忙把行李箱送上车再回家,任凭你怎么呼喊,不用送了,父亲都不听,临走前一声:到了给我发个信息,报个平安。

而在这时,就让人想起了龙应台的一句经典语录,打动人心,仅2句话,却说出无数为人父母的心声,这句语录如下: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目送》

年年如此,自己用背影告诉父母,不必追,不必再送了。可年年还是被父母送到车站。当自己为人父母后,也就懂了父母当时的心情。

从自己被父母目送到车站,再到自己目送自己儿女到车站,这种亲情真的莫名其妙就被深深地根植下来,再默默地传递,没有过多的话语,更不用问为什么。

出社会的人,对这种亲情缘分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应该最有感触。虽然小时候读书时不太懂,可蓦然回首那些日子,被父母目送到校园,总忍不住回头看着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泪如雨下。

所以说龙应台写的很深刻,因为人不会一直都相处在一起,都是在互相目送背景渐行渐远中。这种深情传递,真的让人很感触,很打动人心。

有一种亲情的泪水,是情不自禁而下

经历过生死离别的人都知道,即便自己再怎么强忍着泪水,再目送亲人最后一程,也就是盖棺那一程,泪如雨下。不管你多么坚强,都会忍不住流出眼泪。

读过龙应台《目送》的人,应该多少都被作者目送父亲去火葬的那段,深深痛心过,甚至默默地,偷偷地流泪过,是全身一阵酸,酸到麻木。

所以无不也能让人构想了一下,多年后自己目送自己父母的场景,是不是哭的泪流满面?很多人都害怕这一天到来,但又都不得不去去经历,都是早晚的事。

很多人做不到不流泪,也做不到不去追那个背影。相信很多人脑海里都浮现过父母的背影,是沉重的,是经过无数岁月感动过的,是泪水化成的,模糊的,却又时常想起的。

所以说龙应台最打动人心一段语录,仅2句话,却说出无数为人父母的心声!

文/启路文学/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