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品味的经典语录

品味的经典语录这篇内容是经过特别精心的整理的,这篇经典语录的内容相关性较强,所以,如果您想要看看品味的经典语录的话,这一篇品味的经典语录应该是您需要的。



品味的经典语录



以史为鉴。

品味的经典语句



①以史为鉴
通常都是从正面积极地告诫人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把握自己,大到治理国家,小到自我修养,都应该走正道而不要走邪路。应该说很多人都是这样做或愿意这样做的。
最近读吴小如先生的文章《“以史为鉴”》(载《中华读书报》2002年6月5日3版副刊《家园》),心中为之一震。因为吴先生明白点出:“有些人是从来不肯、也不屑于‘以史为鉴’的;而懂得‘以史为鉴’的,却往往是那些从来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于是‘以史为鉴’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标准和‘两种不同’的理解。”从吴先生的话,我受到很大启发:原来“以史为鉴”只是对一部分人有用,是不能指望所有人都如此做的。
顺着吴先生的思路我又想,可怕的还不只是一些人“不肯、也不屑于‘以史为鉴’”,而是他们更从反面去看历史,从历史中吸收一些对自己有用的“学问”和“本领”,从而使自己能够更奸更坏。
历史不光教人学好,也能教一些人学坏——我这样说不是有意亵渎历史。历史确实是一面明镜,是好是坏都可以照得见自己的影子。问题是什么人看历史。有一句话说:“老莫看《三国》”。这不是说《三国(演义)》这本书不好;相反,《三国》确是本好书。问题是一些人(其实不能简单地说所有老人),原就比较世故,再读《三国》,就可能学到更多的奸诈、凶狠和毒辣。《三国》是一部写历史的小说,对于整个历史,又何尝不是如此!
②鉴往知来
【解释】:鉴:审察或引为教训;往:过去;来:未来。根据以往的情形便知道以后怎样发生变化。
【出自】:《诗经·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示例】:“~”,历史和科学已经给我们提出了铁证。
◎秦牧《原始公社的影子》
【语法】:连动式;作定语、宾语、分句;审察过去,就可以推断未来
满意请及时采纳,O(∩_∩)O谢谢

《道德经》洋洋洒洒五千言,是我们中国古代哲学、组织学、管理学以及战略谋略这些智慧的祖典,甚至有人说兵法也是源自《道德经》,可以说《道德经》是我们中华文明的底层代码,代表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

《道德经》全书都是围绕「道」展开论述的,「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他的整个哲学体系都是从他所预设的「道」中展开的。

可以说,我们中国人血脉里就流淌着「道」,我们中国人总是追求着治国之道、经营之道、养生之道、夫妻和睦之道、成长之道,甚至花道香道茶道,有人说我们中国人只知道追求名利,这话不对,本质上,我们都是求道的人。

《道德经》中第一章是老子关于道的总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说:「道」是无法用言语清晰表达出来的,如果可以,那就不是我们所说的「大道」;「道」的形态和概念,如果我们可以为他定名,那也就不可能是「道」永恒的形态与概念。

老子想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有道可以行走,但是,随着我们不断地行走,道路本身也会拓展和变化,因此对于未来,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开放的心态,豁达比聪明更重要。

《道德经》会延伸出很多重要的主题,比如无为而治、不言之教、上善若水、虚怀若谷、祸福吉凶、进退取舍等等,这些问题古今中外相通,他就像一面镜子,道学家在里面看见美德,企业家在里面看见战略,政治家看到治世之道,父母亲看到育儿经,每个人都会在里面看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学《道德经》最大的好处,就是重新梳理思维方式,提升对自己人生的领导力,每一个认真对待生活的人都应该学《道德经》,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是一件事,一以贯之,每一个人都应该做自己人生的领导者。

《庄子》中有这样一则意味深远的故事,齐桓公在堂上读书,木匠在堂下做车轮。木匠停住手中的活儿问桓公:「您读的是什么?」 桓公漫不经心地说:「圣人之言。」 「圣人还活着吗?」 桓公说:「已经死了。」 「那么说您读的只是古人留下的糟粕了!」 桓公听了大怒,说道:「我在这里读书,你有什么资格说三道四?」

回味悠长

《百年孤独》里的经典语录,每读一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细细品味久久不能释怀。

第一句:

有时两人会一直默默坐到傍晚,面对着面,彼此凝视,在静谧中相爱,并不比当初在癫狂中相爱减色。

单单就这一句话来说,就是一副温暖的画面:过了卿卿我我的热恋期,一对相知相惜的爱人,在夕阳下面对面坐着,手手相握,不言不语,温柔的目光交织在一起,你眼里只有我,我眼里只有你,寂静里有心与心的交流,炽热的灵魂陪伴着彼此。

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莫过于在最美好的年龄遇见最想遇见的人,而对方也正好遇见最想遇见的你。心有灵犀,心心相惜,不用说话,一个眼神就能领会彼此的心意。不要山盟海誓,也无需信誓旦旦,人世间最长情的告白也许就是这样,我默默地陪伴着你,不声不响,有你在身旁夫复何求?

第二句:

你那么憎恨那些人,跟他们斗了那么久,最终却变得和他们一样,人世间没有任何理想值得以这样的沉沦作为代价。

产生憎恨的原因,也许就是因为人生的立场不一样,当一个人憎恨另一个或一群人的时候,双方之间肯定存在不可妥协的仇恨,而在《百年孤独》里就应该是民族之间的仇恨与战争。

假使一个人憎恨吸毒而最终自己又染上毒瘾,这是怎样的立场改变和人性的沉沦,如果一个人憎恨丑恶的社会现象,而最终沉沦为丑恶的帮凶,那就是彻底放下自己的初心、放弃为了理想奋斗的立场,向对方缴械投降。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这就是最大的悲哀,这种悲哀无异于向敌人妥协,这样的沉沦付出的代价实在过于沉重,之后,就会沦陷于孤独。

第三句:

生命中所有的灿烂,终要寂寞偿还。

人生百年,谁都会有灿烂辉煌的时刻,然而,当繁华落尽,一切又归于平淡,昔日的风光不再,心里不免会暗生失落惆怅,回想当初人生得意之际,风生水起,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如今过着单调的日子,难免不会寂寞。也许这就是马尔克斯所说的终要寂寞偿还的一种理解方式。

《百年孤独》是一部鸿篇巨著,马尔克斯在以魔幻手法叙述哥伦比亚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历史变迁,其蕴含的意思不止如此,我们只是拿出其中的一两句话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品读,对其特定环境下所指的意义在理解上肯定会有偏颇,不当之处,敬请留言予以纠正。

感谢您的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