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要了解一些古代聪明小女孩经典语录的时候,豆豆语录网已经为您备好了这些古代聪明小女孩经典语录的内容,等待您的翻阅,相信这些古代聪明小女孩经典语录的相关信息会是您正想要阅读的经典语录。
古代聪明小女孩经典语录
古代聪明小女孩经典语句
文长取物
徐渭字文长,浙江绍兴人,明代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能独树一帜,他的诗,袁中郎尊之为明代第一,他的戏剧,受到汤显祖的极力推崇,至于绘画,他更是我国艺术史上成就最为特殊的人物之一。
徐文长从小就善于动脑筋思考,他聪明、机智也充满了情趣。
徐文长的伯父很喜欢他,时常想些法子逗他玩,考他的思考能力。有一次,伯父领着徐文长来到一座贴着水面、桥身既窄又软的竹桥边,把两只水桶装满了水,对徐文长说:“我想考考你,你能提着这两桶水过桥,我就送你一件礼物。”少年徐文长想了一下,就脱下鞋,用两根绳子把小桶系住,然后再把装满了水的木桶放到水里,就这样他提着两根绳子走过了木桥。
伯父还想用一个更难的法子把徐文长难倒。他说:“既然你过了桥,礼物我当然要给你,但必须要按我的要求去取礼物。”说着,他就把那件礼物吊到一根长竿顶上,并且告诉徐文长:“你既不能站在凳子之类的高地方去取,又不能把竹竿横下来。”伯父想,这下徐文长就没有办法了。但徐文长摸了摸后脑勺,马上就想出了取礼物的方法。只见他拿着竹竿一直走到一口井边,然后把竹竿向井里放,当竹竿顶快到井口时,他就顺利地拿到了那件礼物。
伯父被聪明的徐文长惊呆了,不禁拍手称赞:“真是聪明的徐文长啊!”
文彦博取球
北宋著名宰相文彦博小时候特别喜欢动脑经,同时也非常爱踢皮球。
一天,他与村里的小朋友在稻草上踢球。比赛非常激烈,大家你争我抢,正踢得兴高采烈时,那个球不偏不歪,正好踢进了一棵古老的白果树洞里。
这个洞特别深邃,有两米多深,怎么办呢?大家愣住了。这时,一个小朋友自告奋勇地说:"我的胳膊比较长,我们去找一根长竹杆,再绑上一个竹筐,或许可以顺利把球捞上来。"大家听了这个小朋友的建议,觉得这个方法可行,于是说干就干,一群孩子分头行动,有的回家找竹竿,有的去找竹篮,有的站在树洞旁守住洞里的球 不一会儿,营救皮球的工具准备好了,一个小朋友趴在洞口,将绑着竹篮的竹竿小心翼翼地伸进又深又黑的洞里,可是使足了全身的劲,皮球就是不入筐,站在一旁的其他孩子手心里都捏了一把汗,仿佛心里都在默默地祈祷:球快快进篮吧!就这样,竹竿在洞里来回晃动了半小时,皮球就是不配合,总进不了筐。此刻,大家都觉得无能为力、束手无策,准备放弃撤退了。
然而,只有文彦博还坐在树旁不肯走,而是静静地在一旁苦苦思索,眼睛看着不远处河面的渔船,突然灵感涌上心头:渔船这么重,都能在水面上行驶,皮球这么轻,肯定也能漂浮在水面,况且树洞又没有缝隙饿,我们何不用水灌满洞试一试。
想到就立即行动,文彦博飞奔回村子,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小伙伴们,小伙伴们听了文彦博的主意,觉得有道理,于是分头从自家一人提一桶水,往树洞里灌,不一会儿,洞里的水越积越多,渐渐到洞口了,嘿!这个办法还真灵,皮球果真漂浮上来了,小伙伴们欢呼雀跃,把文彦博高高地抬起来,对文彦博的这一"智取皮球"的绝招真是赞不绝口呀!一片欢呼声、嬉笑声久久回荡在原本寂静的稻场上空。
王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这段关于路边的苦李子的故事,最早记载在《世说新语》上。这个哲理味浓郁的小故事,让我们毫不犹豫地将王戎划在神童的圈子里。如果说曹冲的天分在于解决问题,那么王戎的天分则在于观察总结。
曹冲
古代所谓神童,以语言天赋突出的居多,曹冲却表现出解决问题的高超思维能力。曹冲七岁时以等量置换的办法称大象体重,不但震惊了当时之众,也流传千古,成为最经典的儿童智力启蒙故事之一。
还有一个典故:孙权曾送来一只漂亮的雉鸡。曹操想观赏雉鸡舞蹈,但使尽办法,这珍禽就是不鸣不舞,让人徒叹奈何。曹冲想出一个办法,让人制作一面大镜,摆在雉鸡面前。那雉鸡于镜中看到同类,起了争胜之心,当即舞将起来,这一下对镜成双,煞是好看。
有的故事,不但体现了曹冲的智慧,还表现了他宽厚仁慈的一面。一次,曹操坐骑的马鞍放在仓库中,不慎被老鼠咬坏。库吏大惊失色,自认必死。曹冲知道后,心生一计:他先用利刃将自己的单衣穿戳成鼠齿状,然后装成一脸愁色的样子去见父亲。曹操问他何事忧虑?曹冲说:“世俗以为鼠齿衣者,其主不利。今单衣见齿,是以忧戚。”曹操赶紧安慰爱子,说:“此妄言耳,无所苦也。”过了一会儿,库吏前来报道曹操那桩马鞍被鼠咬坏一事,曹操听后,笑着说:“连我儿子的单衣都被咬坏,何况马鞍乎?”根本没有追究的意思。据说,每当曹冲见到当刑者,总要上去寻问是否冤枉,是否处理过重?如是,他就要想方设法为之救命或减刑;每当见到那些勤奋而能干的官吏因小过或失误而触犯法律,他都要亲自到曹操那里说情,请求父王宽大。史书称曹冲“辨察仁爱,与性俱生,容貌姿美,有殊于众,故特见宠异”。——这种悲悯宽厚的气质在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身上体现出来,简直催人泪下。
可恨天道难测。上苍把智慧慷慨地赋予曹冲,却又残酷地掠走他的生命。建安十三年,年仅十三岁的曹冲突患大病而亡,据后人推断,可能是“绞肠痧”。曹冲的夭折,留给历史一道残缺的美丽,留给后人一份遗憾的叹息。
孔融
三字经有云:融四岁,能让梨,弟与长,宜先知。一个四岁的孩子就懂得谦让之道,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注意,后来以他为楷模浇铸出来的成批作品,可没法跟这个始作俑者相提并论)。
有关孔融,还有一个“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典故。
孔融十岁,随父到洛阳,时李元礼有威名,登门者须隽才之士或有清誉,又或是中表亲戚,阁人始肯通传,孔融独自到李府,向门官言道:“我是李府君亲。” 门官为他通传后请人府相见,李元礼问道:“君与仆有何亲?”,孔融对日:“昔先祖仲尼(孔子)与君先人伯阳(老子)有问礼之谊,是以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此言出自一个十岁幼童之口,李元礼及在座宾客莫不奇之。时有太中大夫陈韪后至,得闻此事,便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能佳。这倒是很常见的事,不过却是对孔融的不以为然。没想到孔融应声答道:“想君小时,乃当了了。”
这里用了一个歇后手法,意思说陈韪现在是“大未必佳”。陈韪遭此反击,大为尴尬,一时语塞。一个十岁的孩子,一句话堵得名士张口结舌,孔融才思之敏捷,实在令人赞叹。
但是孔融的神童段位,仅仅停留在辩捷的层次上。而这种没有智慧作后盾的辩才,除了得罪人之外,于人于己,实在没有更好的用途。孔融成人之后,先后担任过北海相,青州刺史,少府,大中大夫等职。在职期间,除了空发议论,作一些修复城墙重建学校的形象工程之外,基本没干过什么足以证明他有政治才能的事。
大凡能说会道而又不甘寂寞的人,对于干活的人总是指手画脚一百个不顺眼,孔融也没跳出这个窠臼。他依附于曹操的翼护下,得以在盗贼蜂起的军阀割据时代作着“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的香梦,但是对于曹操的政策却极尽冷嘲热讽之能事。如果说他劝阻曹操伐刘备是“兴无义之师,恐失天下之望”虽然迂腐但是还带着点为天下计的味道,那么他为讽刺曹丕纳甄氏而编造的“想当然”的故事,就纯粹属于徒逞口舌之利,完全是过把瘾就死的嬉皮士心态。
三国时代的统治者,对待知识分子通常有着惊人的耐性,但是曹操的耐性终于还是被逼到了极限。 公元208年,曹操把孔融满门抄斩。当时还有一个令人凄然的花絮:孔融被捕的时候,大儿子九岁,小儿子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专心地做着某种游戏。孔融还怀着一种侥幸心理问使者:“我好汉做事好汉当,能不能放过我的孩子?”没想到他儿子秉承了他的硬骨头精神和早慧特征,慢慢说道:“父亲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两个小孩子口中造出的。从这寥寥数语中可以看出,他的孩子在遗传了他的口才基因之外,还有着超乎他上的非凡见识。
何晏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
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外。*《世说新语》
诸葛恪
东吴君臣,一直保持着一种温切的关系。孙权就经常和大臣开玩笑。诸葛恪六岁时,值东吴筵会,恪随父诸葛瑾在座。诸葛瑾脸长,孙权令人牵一驴来,用粉笔书其面曰:“诸葛子瑜”。众皆大笑。恪趋至前,取粉笔添二字于其下曰:“诸葛子瑜之驴”。满座之人,无不惊讶。权大喜,遂将驴赐之。又一日,大宴官僚,孙权命恪把盏。巡至张昭面前,昭不饮,曰:“此非养老之礼也。”权谓恪曰:“汝能强子布饮乎?”恪领命,乃谓昭曰:“昔姜尚父年九十,秉旄仗钺,未尝言老。今临阵之日,先生在后;饮酒之日,先生在前:何谓不养老也?”昭无言可答,只得强饮。权因此爱之,故命辅太子。
钟毓、钟会在少年时期就有美名.钟毓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奉旨进见.钟毓脸上有汗,魏文帝问:“你脸上为什么有汗?”钟毓回答说:“恐惧、害怕得发抖,汗像浆一样出来.”钟会脸上没出汗,文帝又问钟会:“你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害怕得发抖,汗不敢出.”
人生在世要有独立的品格和浩然之气,这种英雄气概的获得是要在日常言行中予以培养的,因为浩然之气不是天生的,而是在面临困境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逐渐养成的。孟子就曾说过:“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所以我们要想让人生丰富而多彩,就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德操与品格,使自己成为拥有浩然之气的正人君子。
1、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出自宋·文天祥《正气歌》。天地间存在着浩然正气,它广泛地赋予万事万物。
2、心无私欲,自然会刚;心无邪曲,自然会正。
出自清·张伯行《困学录集粹》。心中没有私欲,自然而然就会刚正,心中没有邪恶的念头,就会中正。因此为人要树立一身正气,保持本色。
3、大丈夫以正大立心,以光明行事,终不为邪暗小人所惑而易其所守。
出自明·薛宣《从政录》。大丈夫会严格眼球自己,行使光明磊落,真正的君子自始至终都不会受到小人的诱惑,而改变自己的节操。
4、謇谔无一言,岂得为直士。褒贬无一词,岂得为良史。
出自宋·王禹偁《对雪》。说是为人正直、直言不讳却一句话都不说,这怎么能算是正直人士呢;对于史实既不予褒扬也不予贬斥,总是不表态,这怎么能算是优良的史官呢!认为如果身为谏官或史官,应该尽到直言的职责。
5、严近乎矜,然严是正气,矜是乖气,故持身贵严,而不可矜。
出自《围炉夜话》。庄严看似是十分傲慢,其实庄严是正气所导致的,而傲慢确实一种乖张的习气。因此,要做到持身庄严,而不是傲慢。
6、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出自西晋左思《咏史》。这句话体现了作者不媚权贵、不轻匹夫,刚正不阿的处世态度。那些权贵虽然权大势大,但行为不端,丧德败行,故在作者眼里,把他们看得像尘土一样渺小;而那些地位低贱但有豪气壮志的人,虽然出身不好,但有志气,有奋发向上的精神,故作者将他们看得像千钧一样贵重。这句话为封建士大夫刚正不阿的品行的写照。
7、能者忌之积也,直者怨之招也。君子能而不有,直而不居,斯得其道矣。
明·薛应旂《薛方山纪述》。贤能的人容易积累别人的嫉妒,直爽的人容易招来别人的怨恨。如果君子能够做到不显露才能,不以正直的人自居,就算懂得了处世之道。为人处世不可过于清高,更不能显能耀才,只有谦逊而平和地与他人相处,才能获得大家的欢迎,从而避免危害。
8、当是非邪正之变,不可少迁就,少迁就则失从违之正。
语出明朝洪应明《菜根谭》。当面临公理与私欲是非邪正交错,有抵触冲撞的时候,千万不可以稍微迁就世俗人错误不正确的观念;如果稍微有所迁就,取舍进退就会失去公允正直,而丧失了自己的道德。这主要告诫人们要坚持原则,恪守道义公理,万不可以因为个人私欲或者利害关系而改变心志,做出不该做的事情。
是《凤月无边》吧,女主叫卢萦,男主叫刘疆,女主开了窍以后极有才华,性子风流潇洒不拘世俗,文中对女主的刻画非常精彩。以下是引用百度百科:
东汉初期,繁华初定。小小市井女,与弱弟相依,寄于族人羽翼下。摔了一跤之后,她竟意外拥有"慧眼",从此认清渣夫,智斗族人,由备受欺凌的乡下女一跃而为智谋过人的女能人。他生而尊贵,天子之下第一人,两岁被封太子,荣华至极。他霸道自我,目光所至,众生俯首。他许她以妾位,却被她嗤之以鼻。她一介小小女子,却胸怀锦绣,深信能在女子卑微年代活得恣意畅快。她对他的独占欲极强。她说:"我若有权有势,你们这些女人休想近他三步之内。"这时的她不过一介庶民,而他却高高在上,仿若天神。在他的滔天权势逐渐转弱时,她居然说她可以养他,让他"要房有房,要车有车",保他一世富足与稳妥。他们之间,种种算计,种种滑稽,种种身不由己,种种爱恨纠缠,到最后,全都化作一段意蕴悠长的"风月无边"。且看林家成笔下最强悍的女主,如何在步步危机中逆流而行、扶摇直上,成就一段属于自己的传奇。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
1、曹冲称象
有一次,吴国孙权送给曹操一只大象,曹操十分高兴。大象运到许昌那天,曹操带领文武百官和小儿子曹冲,一同去看。曹操的人都没有见过大象。
这大象又高又大,光说腿就有大殿的柱子那么粗,人走近去比一比,还够不到它的肚子。曹操对大家说:“这只大象真是大,可是到底有多重呢?你们哪个有办法称它一称?”
嘿!这么大个家伙,可怎么称呢!大臣们都纷纷议论开了。一个说:“只有造一杆顶大的秤来称。”而另一个说:“这可要造多大一杆秤呀!再说,大象是活的,也没办法称呀!
我看只有把它宰了,切成块儿称。”他的话刚说完,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有人说:“你这个办法可不行啊,为了称重量,就把大象活活地宰了,不可惜吗?”
大臣们想了许多办法,一个个都行不通。可真叫人为难呀。这时,从人群里走出一个小孩,对曹操说:“父亲,我有个法儿,可以称大象。”曹操一看,正是他最心爱的儿子曹冲。
就笑着说:“你小小年纪,有什么法子?你倒说说,看有没有道理。”曹冲趴在曹操耳边,轻声地讲了起来。曹操一听连连叫好,吩咐左右立刻准备称象。
然后对大臣们说:“走!咱们到河边看称象去!”众大臣跟随曹操来到河边。河里停着一只大船,曹冲叫人把象牵到船上,等船身稳定了,在船舷上齐水面的地方,刻了一条道道。
再叫人把象牵到岸上来,把大大小小的石头,一块一块地往船上装,船身就一点儿一点儿往下沉。等船身沉到刚才刻的那条道道和水面一样齐了,曹冲就叫人停止装石头。
大臣们睁大了眼睛,起先还摸不清是怎么回事,看到这里不由得连声称赞:“好办法!好办法!”现 在谁都明白,只要把船里的石头都称一下,把重量加起来,就知道象有多重了。
曹操自然更加高兴了。他眯起眼睛看着儿子,又得意洋洋地望望大臣们,好像心里在说:“你们还不如我的这个小儿子聪明呢!”
2、孔融
孔融十岁那年随父亲到达京城洛阳。当时,名士李膺在洛阳任职,如果不是名士或者他的亲戚,门人一般不通报。孔融想看看李膺是个什么样的人,就登门拜访。
他对门人说: “我是李君的亲戚。” 守门人通报后,李膺接见了他。李膺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
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周礼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
当时很多宾客都在场,对孔融的回答十分惊奇。后来太中大夫陈韪来到李膺府第,宾客把这件事告诉他,陈韪却不以为然地说:“小时候聪明长大后就不一定聪明。”
孔融立即反驳道:“那么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无话可说。李膺大笑,说:“你这么聪明将来肯定能成大器。”
3、司马光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厂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
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4、何晏
何晏七岁的时候,聪明过人,魏武帝曹操特别喜爱他。因为何晏在曹操府第里长大,曹操想要认他做儿子。
何晏便在地上画个方框,自己待在里面。别人问他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这是何家的房子。”曹操知道了这件事,随即把他送回了何家。
5、诸葛恪
一次宴会上,孙权看诸葛恪年龄小,叫他依次给大家斟酒。到了张昭面前,张昭不喝酒,说:“这样不符合尊敬老人的礼节吧?”
孙权对诸葛恪说:“你能不能找个恰当的理由出来,让张公喝下这杯酒呢?”诸葛恪端着酒杯对张昭说:“吕太公90岁的时候,还手拿兵器指挥部队作战。
现在打仗时皇上考虑到你的安全,让你在后方;聚会时考虑到你的地位,总是请你在前面,这难道不是尊敬你吗?”张昭无话可说,只好饮酒。
另一次聚会,有只白头鸟飞停在宫殿前。孙权随口问:“这是什么鸟?”诸葛恪答:“这是白头翁。”张昭年龄最大,满头白发,怀疑诸葛恪在戏弄他。
说:“从来没有听过有鸟叫这个名字,如果有“白头翁”,那诸葛恪能再找出一只“白头婆”吗?”
诸葛恪答:“不是所有鸟的名字都能成双成对,有种鸟叫“鹦母”,辅吴将军能再找出一只“鹦父”吗?”张昭不能回答。
古代所谓神童,以语言天赋突出的居多,曹冲却表现出解决问题的高超思维能力。曹冲七岁时以等量置换的办法称大象体重,不但震惊了当时之众,也流传千古,成为最经典的儿童智力启蒙故事之一。
还有一个典故:孙权曾送来一只漂亮的雉鸡。曹操想观赏雉鸡舞蹈,但使尽办法,这珍禽就是不鸣不舞,让人徒叹奈何。曹冲想出一个办法,让人制作一面大镜,摆在雉鸡面前。那雉鸡于镜中看到同类,起了争胜之心,当即舞将起来,这一下对镜成双,煞是好看。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