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经典语录这篇内容是经过特别精心的整理的,这篇经典语录的内容相关性较强,所以,如果您想要看看干细胞经典语录的话,这一篇干细胞经典语录应该是您需要的。
干细胞经典语录
干细胞经典语句
其实「捐骨髓」是民间说法,正确的说法是「捐造血干细胞」。
但是为什么会有「捐骨髓」这样的说法呢?那是因为在以前,医疗技术不发达,为了获得造血干细胞,需要采集供者(即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人)的骨髓,一般的手法是骨髓穿刺,过程比较痛苦。
但是现在,随着技术进步,这种落后的方法已经被淘汰,现在只需要像献血那样,从血管中收集造血干细胞即可,无需进行穿刺,这才叫叫「捐献造血干细胞」。
所以那些听到「捐献骨髓」就会觉得骨髓要被抽走的童鞋不用担心。
你的身体,不会被掏空。
那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过程是什么样的?
首先,只要是通过了事先的检查,确定可以合格就可以捐献,过程是这样的:
一般采集需 3~5 小时,每次分离 200~400 mL 全血,经若干次循环后,经过检验,确定采集到足够移植的造血干细胞数量后,由工作人员会将采集物在最短的时间内送至患者所在医院,并立即输至患者体内。
至于大家担心的危害和不良反应问题:
大多数都是捐献者耐受范围以内的酸痛、乏力、头晕等情况,但是这些症状只要对症处理就好,大部分在采集结束以后就会自行消失。完成采集过程后,供者血常规检测会有白细胞偏高、血小板偏低的现象,1~2 周后可恢复至正常,不影响正常生活。供者休息 3~5 天后可以恢复正常工作、生活,无需特别补充保健品、营养品。采集用的采集管路均为一次性无菌产品,故发生血液污染、获得传染病的概率几乎为零。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过程整体上是安全的,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如血栓、脾破裂的概率仅为 1.1%。
很多人对这个 1.1% 的的数据感到震惊,觉得非常高,高到好像做 100 次捐献,就一定有 1 个人会出事一样。其实关于捐赠造成的严重不良反应,由于发生率低,更多的是个案报道。这里 1.1% 这个数据来源于一篇涉及 3928 例捐献者的文献中:它是这么说的:Serious symptoms (resulting in hospitalization) occurred only in less than or equal to 1.1% of the donor population.想看全文请移步至此:http://www.bloodjournal.org/content/114/18/3757文献中的严重症状的判断标准是需要住院处理,血栓、脾破裂只是这个范围的举例而已。换句话说 1.1% 只需要住院治疗的概率,并不意味着一定会病发血栓或者脾破裂,更不代表会失去生命。对于这个问题,评论区反应也很激烈,丁香医生联系了国内这方面的同仁专家,详细询问了国内捐赠的情况。来自一线工作者给出的实际操作数据是,在过去他们做过的超过 3000 例异基因捐赠里,仅出现过 1 次脾破裂情况,而捐赠者血栓的情况则一次没有。显然这个 0.03% 甚至更低的实际操作数据与 1.1% 的外文理论数据相差很大。但是现阶段,我们并没有找到更多更新的理论数据。所以虽然可能很多吃瓜群众看到 1.1% 这个数字会对捐赠更加恐慌,但是本着坚持公正客观的态度。我们依然会毫无保留的把这个理论数据呈现给大家。科学本身就没有 100% 保证的事,让各位清楚捐赠的风险,也是科普的必须,如果国内对于相关数据有更新,我们会第一时间告知。但无论 1.1% 这个数据多么吓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迄今为止都还没有由于捐献造血干细胞造成长期身体健康损害的事情发生,那些所谓影响生育功能、影响寿命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
当然没有。
实际上,很多医疗工作者自己都捐献过造血干细胞。比如你们可以看看这个捐献者的故事 骨髓捐献到底是怎么做的?
在中国这样一个「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观念根深蒂固的国家,有很多不太符合现代医学科学理念的落后观念,依然深深影响着人们。
现实的例子是,有些白血病患者的亲人,因为对捐献造血干细胞,或者说他们认为的「捐献骨髓」心存疑虑,所以拒绝捐献,使患者失去了生命延续的机会。
答这道题的目的是为了动员大家都去捐献吗?不是的。
丁香医生只是希望传递一些准确的健康知识,让你了解捐献造血干细胞可能创造的价值,以及客观存在的风险。至于怎么选择,决定权在你这里。
一直以来,丁香医生都坚持做医学科普,只是为了能让整个社会文化下的健康观念可以变得更符合社会进步的需求。
这种需求,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医疗领域一切相关者,无论患者还是医疗从业人员的尊重。
这种改变,不仅仅是技术、科学领域的改变,更是整个社会健康观念的改变。
愿健康更多
愿疾病更少
内容参考丁香医生科普文章:
捐献骨髓对健康有没有影响?救人一命值得吗? - 作者:姚剑峰
▲关注它,「育儿知识大礼包」免费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