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佛语经典语录内容,豆豆语录网这里有不少,而这一篇五台山佛语经典语录的内容是我们豆豆语录网经过多次整理,最终挑选出来的五台山佛语经典语录内容,方便您的阅读与学习,希望对您有用。
五台山佛语经典语录
五台山佛语经典语句
一:一切皆为虚幻
二:不可说
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
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六: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八: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九:南无阿弥陀佛
却说摩腾、法兰在洛阳,备受明帝礼遇,明帝把他们的生活用度安排好后,便命在白马寺专事译经。那一天,明帝心血来潮,忽然召两位僧人进宫,将他梦见金人之事,原原本本说了一遍。两位僧人听了说;"这正是如来将大法托付于陛下呀,现在佛法已经西来,望陛下切不可错过机缘。"明帝问道:"法王既然应化尘刹,为什么不直来东土?"摩腾说:"释迦出生之地,众生根器先熟,故而因缘先至,这就好比一池清水,容易映现出皎洁的月亮。"明帝听了,颇不以为然,继续问道:"难道我煌煌东土,就没有圣人教化吗?"二僧说:
"尝见佛经上说,贵国东北方有清凉山,出于佛陀金口,乃七佛师文殊大士化现之区,常有天龙八部,鬼神众生受其摄护,只不过一般俗人没有定力,很难见到罢了。"明帝听了,呻吟良久,便有了在文殊化现之区建寺布道的想法。他吩咐二僧除尽快译经外,特许他们出入宫廷,为皇家贵族子弟讲授佛法。于是以后,两位僧人便不免时常进宫,和明帝谈佛论道,明帝有时也亲临白马寺,查看译经事宜。这样来来往往之间,两位僧人便领略了大汉天朝的无数气象。
且说摩腾、法兰遵照明帝吩咐,除将梵文本《四十二章经》译成汉文外,又相继译出了《佛本行经》、《十地断结经》、《三百六十戒合异》等。译出的《四十二章经》,后由明帝藏于禁中藏书府兰台石室中,这就是相传的中国第一本佛经。那一天,两位僧人出入都市,游走郊区,看到洛阳城内外,无论行商坐贾,大男小女,村野匹夫,俱像热锅上的蚂蚁,正张罗着过节。才知道又一个年头临近,不觉悲从中来。想到南赡部州这块辽阔刹土,这里的芸芸众生,原来是这等的无聊可怜,佛法在大千世界,依然是如此稀薄。两人因久仰清凉山为文殊童子住处,遂双双进入禅境,运动神通,启开天眼,一束亮光就向东北方透视过去,果见东北方有一处地方高出地表许多酷似大海中激起的一簇浪花。再细细一一看去,却是龙腾虎踞般盘亘着五座山峰,山顶上的白炽银光耀人眼目,佛光祥云荡漾其间。看到这种景象,两位僧人大喜过望,一时心潮涌动,便产生了建寺弘法的念头。遂收了神通,向明帝提出,要去清凉山考察。明帝听,正中下怀,便将在五台山开办道场之事,一并交付两位僧人办理。两位高僧一听大喜,便在白马寺匆匆交割完译经事宜,待过了除夕之夜,拔脚就向五台山走去。
一路上,两位僧人因大汉国人烟稠密,不便启用飞行术,自然备受艰辛,直到第二年春才到得五台山地界。进得山中,但见山泉吐瀑,名花争春,日出圆光,夜流神灯,百鸟翔集林间,祥云缠绕岩岫,好一派不同寻常的气象。待进入台怀腹地,但见宝树宝花间错排列,周有五座高峰环护。再看那一圈儿环围的山,倒像是一朵硕大的莲花,两位僧人处在这大莲花之中,只觉得心中无比光明,心想这文殊住处,果真是天造地设,世上罕有。二僧惊喜之余,向北望去,见眼前有一座小山峰,恰似僧人趺坐,很像佛陀修道的灵鹫山。再看那山,尖嘴尖脑袋,虎视眈眈,东边伸开一道山脉,连着东西边也伸开一道山脉,连着西台,这不就是个展翅欲飞的灵鹫吗?面对文殊如此住处,两位僧人仿佛沉浸在一种醉禅之中,不觉摇徭晃晃走至山脚。突然,他们的一双眼发了光,原来,在灵鹫峰的山脚下,他们发现了阿育王置的舍利塔,且在大塔左侧,发现了释迦牟尼的佛足舍利,那佛足长1·6尺,宽6寸,足心显出千辐轮相。两位僧人见此景象,一时泪流满面,慌忙扑地叩拜,忽然有所憬悟。想到他们东土此行,或许就是佛陀的安排,或者是童子文殊的召唤,因此,他们面对舍利塔,发下了庄严誓愿,决定就在此处兴建道场,弘化度人。接着双双就地禅定,打坐七日。至于他们在禅境中,究竟神游何妨,如何和佛菩萨交谈,说了些什么内容,就不是凡人知道的了。
且说这五台山,原来是在26亿年前后,由地球变迁形成的高井山带山地,形成了如今五峰隆起的形状,故名五峰山。根据山中的本旧石器遗址判断,五峰山在上古时,就有原始人群聚落。相传五峰山在古代非常炎热,飞沙走石,寸草不生,滴水全无,气候相当恶劣。是文殊大士自西而来,从东海借得一块清凉石,安放山中,才改变了这里的气候,出现了青山如黛,绿水长流,草木繁茂,凉爽可人的景象。五台山的五座高峰环护而立,山顶平坦如台,相传就是圣人和神仙的宝座(宝台)。《清凉山志》中说,文殊童子常游行于五顶之间,弘化度人。又说古时有位五髻仙人,在山中或出或入,忽现忽隐,倏忽变幻。当时有位修道的人,亲眼目睹了这位仙人,说是素衣仙(古人大概是把文殊童子当作神仙了),五台山遂称为仙人之都。西晋永嘉四年(310),雁门郡葰人县百余户(因避匈奴刘曜等军队入侵)山避乱,见山中为神仙方士的居所,说明五台山在古时,是道家的当然领地。又因五台山常有紫气萦绕,故而在《道经》之中干脆称五台山为紫府山。
然而,摩腾法兰的到来,突然打破了山中的平静。当时,在山中修道的白鹿等方士,看到胡僧进入山中,这里走走,那里比比划划,又是勘察胜迹,又是丈量地势,知道来者不善,慌忙派人跟踪,又四处打探消息,方知是明帝请来的西域僧人,要在山中修建道场。听说胡僧来山抢夺地盘,白鹿等人如丧考妣,内心恐慌之极,立即赶到洛阳,向聚集在京的道士们求援。当时在京都的,有南岳的褚善信,华岳的刘正念,恒岳的桓文度,岱岳的焦得心,嵩岳的吕惠通等。这五岳18山的道士,正准备向皇帝恭贺元旦,当他们听了白鹿的陈述后,纷纷顿足捶心,像挖了祖坟一般痛心难受,遂集结了690名方士,抢先一步联名上表,向明帝请愿。表文上说:"皇上远求胡僧,摒弃华夏道教。臣等诸山道士,从元皇已来,彻视远听,辟谷导引,博究经典,贯通黄老。太虚符咒,无不综练,至于方术,无所不能,故愿与佛教胡僧角力。"
再说摩腾、法兰回到洛阳,面见了明帝,呈上五台山建寺方案。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五岳18山的道士已捷足完登,在明帝那里告下了御状。长乐宫前,600多名道士气冲斗牛,慷慨激昂,扬言要与胡僧一决高下,时弄得明帝好不为难。其实,这佛教明明是皇帝请进来的,光扬佛化,建寺度人,原是他的本意。然而祖宗传下来的道家,也不能置之不顾。明帝毕竞是个有心计的人主,尽管外面吵吵嚷嚷,他还是热情接待了天竺二僧,在微笑中耐心地听取了他们的汇报。末了,才不动声色地从案头拿起一函,交到摩腾、法兰手中。二僧一看,原来是600名道士联名上的赛法表文,条款上明明白白写着:愿以焚经辨别真伪,斗法上者据五台。二僧连眉头也没皱一下,就向明帝表示答应了。明帝立即命尚书宋庠,在长乐宫前齐集佛道两教,宣布赛法诏令。又令有关人员,立即在维门外白马寺前,筑台设坛,安排赛法事宜。
永平十四年元宵节那天,白马寺前广场上人山人海。赛法场正面,彩殿高搭,披红挂彩。彩殿之中,旌幡宝盖,蜡炷香花,仙乐缭绕。但见明帝居中而坐,宫娥执扇围护,文武官员分列左右,尚书宋庠偏居一隅。赛法场东为道家焚经台,但见石台之上,再筑土坛,坛上集一堆干柴,台下600多名道士熙熙嚷嚷,他们正将七十二子书等六百多卷道教经典,尽置其上。赛法场西为佛家焚经台,但见台下只围着七八个中国居士,摩腾、法兰将他们抄写的《四十二章经》,也置放在坛上的干柴中。赛法场周围,士人工贾,京都居民,扶老携幼,还有各方赶来看热闹的百姓,他们里三层外三层,把偌大的广场围了个水泄不通。直忙得那些禁卫军,里外穿梭,吆五喝六,维护秩序。
三声礼炮响过,广场上笙管齐鸣,彩台上下花雨缤纷,香花乱坠。尚书令宋庠宣读了赛法规则,明帝宣布赛法开始。这时,却见五岳18山的道士,一齐围坛跪地,放声大哭不止。他们涕泪交流,边哭边说道:"今诚启太极大道元始天尊,众仙百灵,今胡神乱夏,蛊惑人心,我朝人主,听信邪说,使我妙法蒙羞,正道失踪。今我等冒生死之辱,置经坛上,以火取验,欲使开示蒙心。乞援天地父母,三清尊神,毋忘黄老,匡助正宗。"这一哭,惊天动地,直引得四周一片唏嘘之声,围观的人群中,不乏擦眼抹泪者。其时,18山的道士又齐起立,他们手执香炬,念念有词,绕台而行。褚善信,刘正会,恒文度,焦得心,吕惠通五人,则轮流上台仗剑作法,呼风唤雨,祭告火风、雨、雷诸神。
众人再看西边一台,只见台下几个居士,口念弥陀,围坛静坐。摩、法二僧,双手合什,上得台中,左绕三圈,右绕三圈,然后面向西方,三叩三拜。礼拜完毕,摩腾从怀中取出一个佛钵,又从钵中取出一个包裹,又从层层包裹中,取出一粒光芒璀璨的佛舍利来,放置在贝多罗树叶经中,然后念动真言密咒,从容走下台来。
此时突然一声炮响,点火命令开始,东西禁卫车中,各跑出三个土兵,他们手举火把,分别走上两台,在坛中干柴上浇了蜡油,举火点烧,两坛顿时起火。这时,只听得半空一声巨雷响过,天空倏忽飘来一朵黑云,径直游在道家左坛上方,落下几点雨来。褚善信等正自得意,不想那朵云一会儿又游走了。那料想几滴雨水落入火中,激得焰势更加凶猛,道家经典,顿时覆在一片火海之中。台下的道士一个个呆若木鸡,纷纷蹩眉顿足,不知所措。这时,只见围观的人群之中,忽然跑出一个人来,几步跑到道家焚经台前,一蹴身跃上高坛,探手就从熊熊烈焰中,救出一册经典。人们看时,见是老子的《道德经》,围观的几万人,顿时合起彩来。
再说西边佛教一台,众人见大火燃起后,只见经中的舍利子突然大放光明,射出金针利箭般的光焰,周围还形成一圈银色毫光,把贝叶梵经罩在其内。人们只听得干柴蜡油毕毕剥剥作响,并不见那烈焰向中间燃烧,却反被那舍利毫光逼得纷纷倒向外边,远远望去,倒像是一朵怒放的金色莲花。直惊得彩殿上的文帝和众官员张口结舌。其时,急坏了费叔才、白鹿等一班术士,他们急忙吆神喝鬼,大骂风、火、雷、雨诸神无能。诸善信等五岳真人慌了手脚,急忙画了一道神符,念动咒语,从火宅里调来一束真火,只见空中一道金光闪过,几个红色火球径直飞向西坛。眼见佛教贝叶经文就要起火,却见那颗舍利子突然蹦跳起来,只听得丁丁当当几声脆响,那几团火球好似炸开一般,纷纷便被击碎,溅出满地的点点碎金,倏忽间就熄灭的无影无踪了。众人看了如此景象,喝彩声此起彼伏几百名道士,此时已是计穷智尽,纷纷瘫在那里,只好干瞪着眼,看着自己的经文化作灰烬。唐太宗李世民,后来专门为这件事作了首诗:
确定是非凭烈焰,要分真伪筑高台。
东风也解嫌狼藉,吹尽当年道教灰。
却说洛阳百姓,眼睁睁看着道教经文灰飞烟灭,佛教经文完好无损,心下对胡僧方才信服。这时,全场几万人顿时欢呼起来,大家齐匍匐跪地,三呼万岁,赞扬刘庄圣明天子,慧眼识金。明帝即命太傅张衍,传出圣令,张衍对五岳并诸山道士说:你们不是说有履水不溺,入火不烧的本领吗?现在经书被焚,还有什么话说?"众道士听了,一个个羞愧难当,恨不得眼前有个地缝,一头钻入。此时的白鹿已乘乱走脱,至此再没了踪影。南岳道士褚善信、费叔才人,因羞愤过度,不久忧郁而死。其余在京道士,有200人纷纷脱下道袍,皈依了佛教。其时,宫中有女官、宫娥近60人,因受不了宫闱寂寞,提出也要出家。明帝批准了她们的要求,并借此乘势大开善教。接着明帝连发数道诏令:一是令洛阳城内外,建寺十所。城内三所,供女尼居住,城外三所,供僧人居住,并命他们寂心敷演经法,劝善远恶。二是划定五台山为佛教道场,即命摩、法二僧,立即赴五台山建寺。
且说摩、法二僧,自得明帝这道诏令,便在五台山中大兴土木于灵鹫峰山脚,兴建了一座布局完整、规模宏大的寺院。寺中辟出院,专置阿育王舍利塔,取名塔院。寺院建成后,两位僧人便依据灵鹫山名,取名为灵鹫寺。因想这大汉天子明帝,实乃阿育王之后婆娑世界的又一位大护法,弘信佛法功德无量,便在灵鹫前加了大乎"二字,意为弘信佛法,全名为"大乎灵鹫寺"。两僧计议停当,便具本上奏明帝,明帝阋后大喜,少不得又题写了寺额。至此,五台山的大孚灵鹫寺,同洛阳的白马寺,就成为中国大地上最早的两座佛寺,佛法遂在汉土光扬流布,迅速传播开来。后来,五台山的僧人在文殊道场布道弘法,创宗立学,他们为感念摩、法二师功德,隋唐时创立了世界上独有的一个佛教宗派——摩法宗,这个宗派一直流传到现在。正是:
山是灵山,狮吼象鸣真玄幻;
门乃法门,龙蟠虎踞实希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