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列子经典语录及翻译

列子经典语录及翻译内容,豆豆语录网这里有不少,而这一篇列子经典语录及翻译的内容是我们豆豆语录网经过多次整理,最终挑选出来的列子经典语录及翻译内容,方便您的阅读与学习,希望对您有用。



列子经典语录及翻译



列子经典语句及翻译



说到列子,知道的人想必并不是很多,作为道家的三号人物,跟老子一样,主张清静无为。是战国前期的思想家,跟老子庄子一样,又是一位道家重要的思想代表人物。而其作品《列子》又名《冲虚经》,也是道家重要的典籍之一。

而现在的《列子》八卷,我们从他们的思想内容跟语言使用上来看,这部《列子》有可能是由后人根据古代的典籍资料编著而成。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是东晋人张湛所辑录增补的,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1、独往独来,独出独入,孰能碍之?——《列子·力命》

大意:独自去,独自来,独自出,独自入,谁能阻碍他?

2、生无一日之欢,死有万世之名。——《列子·杨朱》

大意:活着的时候没有享受一天的欢乐,死了后却有流传万代的名声。

3、圣人以智笼群愚,亦犹狙公之以智笼众狙也。名实不亏,使其喜怒哉。——《列子·黄帝》

大意:圣人用智慧来笼络欺骗那些愚笨的人,也就像养猴人用智慧笼络欺骗那些猴子一样。名义与实际都没有亏损,却能使它们时而高兴,时而发怒啊!

4、夫浅知之所争者,末矣。——《列子·说符》

大意:那些知识浅薄的人所争论的都是些枝微未节。

5、治大者不治细,成大功者不成小。——《列子·杨朱》

大意:做大事的不做小事,要成就大事的不成就小事。

6、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列子·说符》

大意:圣人依靠自然的生化而不依靠智慧技巧。

7、生生死死,非物非我,皆命也,智之所无柰何。——《列子·力命》

大意:出生也好,死亡也好,既不是外物的作用,也不是自己的力量,都是命运决定的。

8、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其唯至人矣!——《列子·杨朱》

大意:把天下的身体归公共所有,把天下的外物归公共所有,大概只有至人吧!

9、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列子·天瑞》

大意:天地没有完备的功效,圣人没有完备的能力,万物没有完备的用途。

10、不逆命,何羡寿?不矜贵,何羡名?不要势,何羡位?不贪富,何羡货?——《列子·杨朱》

大意:不违背天命,为什么要羡慕长寿?不重视尊贵,为什么要羡慕名声?不求取权势,为什么要羡慕地位?不贪求富裕,为什么要羡慕财货?

11、信命者,亡寿夭;信理者,亡是非;信心者,亡逆顺;信性者,亡安危。——《列子·力命》

大意:相信命运的,无所谓长寿与夭亡;相信自然之理的,无所谓是与非;相信心灵的,无所谓困难与顺利;相信自然本性的,无所谓安全与危险。

12、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列子·仲尼》

大意:欣赏外物的,希望把外物都看遍;欣赏自己的,也应把自身都看遍。

13、迎天意,揣利害,不如其已。——《列子·力命》

大意:迎合天意,揣摩利害,不如停止。

14、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是故忤物而不慑。——《列子·黄帝》

大意:死亡、生存、惊恐、惧怕等观念都侵入不到他的心中,因而遇到任何事情都不害怕。

15、利出者实及,怨往者害来。——《列子·说符》

大意:把利益给出去,就会有实惠返回来;把怨恨给出去,就会有祸害返回来。

16、贫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终也,处常得终,当何忧哉?——《列子·天瑞》

大意:贫穷是读书人的普遍状况,死亡是人的最终结果,我安心处于一般状况,等待最终结果,还有什么可忧愁的呢?

17、醉者之坠于车也,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列子·黄帝》

大意:喝醉酒的人从车上跌落下来,虽然有伤却不会死亡。骨骼与别人相同,而损伤却比别人轻,就是因为他的精神完整。

18、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列子·说符》

大意:看见外表就可以知道内里,看见过去就可以知道未来。

19、睢睢而盱盱,而谁与居?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列子·黄帝》

大意:神态傲慢,谁还愿意和你相处呢?最洁白的东西好像十分黑暗,最道德的人好像有所不足。

20、生非贵之所能存,身非爱之所能厚;生亦非贱之所能夭,身亦非轻之所能薄。——《列子·力命》

大意:生命不是因为尊贵它就能长久存在,身体不是因为爱惜它就能壮实;生命也不是因为轻贱它就能夭折,身体也不是因为轻视它就能孱弱。

21、行善不以为名,而名从之;名不与利期,而利归之;利不与争期,而争及之:故君子必慎为善。——《列子·说符》

大意:做好事不是为了名声,而名声却跟着来了;有名声不是希望获得利益,而利益也跟着来了;有利益并不希望同别人争夺,而争夺也跟着来了。所以君子对于做好事必须谨慎。

22、智之所贵,存我为贵;力之所贱,侵物为贱。然身非我有也,既生,不得不全之。——《列子·杨朱》

大意:智慧之所以可贵,以能保存自己为贵;力量之所以低贱,以能侵害外物为贱。然而身体不是我所有的,既然出生了,便不能不保全它。

23、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故天职生覆,地职形载,圣职教化,物职所宜。——《列子·天瑞》

大意:天地没有完备的功效,圣人没有完备的能力,万物没有完备的用途。所以天的职责在于生长覆盖,地的职责在于成形载物,圣人的职责在于教育感化,器物的职责在于适合人们使用。

24、枉直随形而不在影,屈申任物而不在我。——《列子·说符》

大意:影子的弯曲与正直是随身体而变化的,根源不在影子自身;自己的屈曲与伸直是随外物而变化的,根源不在我自己。

25、喜怒岂妄发哉?皆逆之所犯也。——《列子·黄帝》

大意:高兴与愤怒难道是随便发泄的吗?都是违背它的习俗才触犯起来的。

  《愚公移山》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面各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都要绕远路。于是愚公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用尽全力铲平两座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土山都削不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的智叟讥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加高度,为什么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面,没有山岗阻隔了。   《两小儿辩日》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译文】   孔子坐车去诸侯国游学,经过一个村口时,看到两个放牛娃正在为什么事情争得面红耳赤。孔子问他们争辩的原因。一个小男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儿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太阳远行到中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男孩说:“太阳刚出来升起的时候看起来像圆车篷大。到了正午就看起来像盘盂一样大,这不是远的时候小而近的时候大吗?”   另一个小男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清清凉凉,到了中午的时候感觉就像把手放进热水里一样烫,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   孔子皱着眉头,想了老半天,无法判断。   两个小男孩都乐了,说:“谁说你是个大学问家,却连我们小孩子的问题也答不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高山流水》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哉?”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伯牙弹琴,志向在高山,钟子期说:“妙呀!巍峨高大像泰山!”伯牙的志向在流水,钟子期说:“妙呀!浩浩荡荡像江河!”伯牙心中有什么想法,钟子期必定能审察出来。   伯牙到泰山北面游玩,突然碰上连绵大雨,就在岩下歇息,心中一阵悲伤,便操琴弹拨。最初弹的是霖雨之曲,然后又模拟崩山之音。每奏一曲,钟子期总能彻底领悟他的志趣。伯牙于是放下琴叹息道:“吵呀,妙呀,你的欣赏能力!你的想象好似深入到了我的心中,我怎能逃避乐音呢?”   《纪昌学射》   【原文】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张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   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布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   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 。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   飞卫高蹈拊赝曰:“汝得之矣!”   【译文】   甘蝇是古代一个善于射箭的人,他一拉弓野兽就会倒地,飞鸟就会落下。甘蝇的一个弟子名叫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但他射箭的本领却超过了他的师傅——甘蝇。   纪昌又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说:“你先学会看东西不眨眼睛,然后我们再谈射箭。”纪昌回到家里,仰面倒下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用眼睛注视着牵挺练习不眨眼睛。练习两年之后,即使是锥子尖刺到他的眼眶里,他也不眨一下眼睛。   纪昌把自己练习(不瞬)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说:“这还不够啊,接着要学会视物才行。要练到看小物体像看大东西一样清晰,看细微的东西像大物体一样容易,然后再来告诉我。”   纪昌用牦牛尾巴的毛系住一只虱子悬挂在窗口,朝南面远远的看着它,十天半月之后,看虱子愈来愈大了;三年之后,虱子在他眼里有车轮那么大。转过头来看其他东西,都像山丘一样大。.纪昌便用燕国的牛角当弓,用北方出产的篷竹作为箭杆,射那只悬挂在窗口的虱子,穿透了虱子的心,但牦牛尾巴的毛没有断。   纪昌把自己练习(视物)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高兴地抬高脚踏步,跺着脚,拍着纪昌的胸膛,说:“你已经掌握了射箭的诀窍了。”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达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住在两座大山的正对面。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力挖平两座大山,使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去帮助他们。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河曲的一个聪明的老人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北面,没有高山阻隔了。

他的知名度并不低,光明朝时期,从古代保存到明时的列子注疏点评留存下的可知的就超过200家,可惜的是现在都大部分都失传了。现存列子版本共一百二十三种,并附《杨朱》十八种都被《子藏·道家部·列子卷》收录。而且历代对列子的评价都很高,只是清朝以后的疑古派影响太大,都像入了魔似得,导致列子,文子等书学术研究凝滞不前,不过现在这几十年国内外又恢复了认为列子不伪,另外列子一向低调,有所谓“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可见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说的“和光同尘”的境界,故而列子在历史上的事迹也很少。疑古派的说司马迁的《史记》中并未给列子作传。然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官方拥有的道家文献,不算民间的道家就有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儒家就更多了一百零三家,三千一百二十三篇。按疑古派的想法在一本《史记》里为那么多人作传是不现实的,也只有疑古派这种........想累死司马迁吗......皇帝也不会让那么多竹简帛书供他写一本臃肿的史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