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座部佛教经典语录这篇内容是经过特别精心的整理的,这篇经典语录的内容相关性较强,所以,如果您想要看看上座部佛教经典语录的话,这一篇上座部佛教经典语录应该是您需要的。
上座部佛教经典语录
上座部佛教经典语句
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便是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发慧。
佛教的核心是缘起,也就是诸法由因缘而起,其中的十二因缘亦称“十二缘起”。
佛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宗教,他是对宇宙人生究竟实相的揭示,同时也是对众生的脱离苦海做出最究竟指导的方法论。佛教可以从教义角度归纳成几部分:
1、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这就是“三法印”,指出了世界一切现象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断变化的;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的“自我”,因而也没有自有永有的神明,人也不应该执著于灵魂的说法,因为这一切都如同梦幻泡影,是因缘和合而成;只有究竟的涅磐圆寂才是真正的寂静和平安。
2、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是一切诸佛教导众生,尤其是人,正确对待因果的态度。尽管一切如镜花水月,但业报昭彰,丝毫不爽。所谓“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
3、既然我们得到了宝贵的暇满人身,就应该万分珍惜这个生命,利用它来修学佛法,所谓“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根据佛陀所教诲的“十二缘起”法,参破无明业障,勤修“四正勤”、“八正道”,皈依三宝,依戒起修,最终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4、在自己修学的过程中,还应当发“菩提心”,效法佛菩萨的大悲、大慈、大行、大愿,自利利他,普度众生,虽说力不遂心,但发愿十分重要,总要尽力而为,在此过程中,要勉力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六度万行”。
扩展资料:
佛教观点:
一、否定宿命论
佛教否定宿命论,认为人有命运,但是不鼓励人听天由命,而是希望人开创命运。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生,因此命运也是因缘生法。坏的命运可以借着种植善因善缘而加以改变。
命运既然可以因为行慈悲、培福德、修纤悔而加以改变,因此命运并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再坏的命运也能透过种种的修持而加以改造。相反地,好的命运不知善加维护,也会失却堕落,所谓‘居安思危’,不能不戒惧谨慎!
二、缘起论
《中论》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又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即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既然是众缘所生,就是无自性的,就是空的。
佛教认为,因缘不具备的时候,事物就消失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就是“空”。那么,什么是因缘呢?因者是主要的条件,缘者是辅助的条件,主要的条件和辅助的条件都不具备的时候,就没有事物的存在。
因此,任何事物的存在都需要具备主因和辅因。当因缘具备的时候,事物就存在;因缘不具备的时候,事物就消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教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便是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发慧。
佛教的基本教义为四谛说、八正道和十二因缘。
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谛是把社会人生的一切判定为苦,集谛是讲造成痛苦的原因,灭谛就是要人们消灭造成痛苦的原因,道谛是向佛教徒指明解脱的途径,可概括为八正道。
扩展资料
佛教的教义
1、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这就是“三法印”,指出了世界一切现象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断变化的;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的“自我”,因而也没有自有永有的神明,人也不应该执著于灵魂的说法,因为这一切都如同梦幻泡影,是因缘和合而成;只有究竟的涅磐圆寂才是真正的寂静和平安。
2、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是一切诸佛教导众生,尤其是人,正确对待因果的态度。尽管一切如镜花水月,但业报昭彰,丝毫不爽。所谓“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
3、既然我们得到了宝贵的暇满人身,就应该万分珍惜这个生命,利用它来修学佛法,所谓“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根据佛陀所教诲的“十二缘起”法,参破无明业障,勤修“四正勤”、“八正道”,皈依三宝,依戒起修,最终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4、在自己修学的过程中,还应当发“菩提心”,效法佛菩萨的大悲、大慈、大行、大愿,自利利他,普度众生,虽说力不遂心,但发愿十分重要,总要尽力而为,在此过程中,要勉力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六度万行”。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佛教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听有人说佛教的核心思想是"空",而且还被采纳,实在是忍不住了,如果佛教的核心思想是空那就大错特错了
佛教的核心思想实际其实是"中"
其含义是不执著于有,不执著于空,如执于有则永不出世间,如执著于空则坠入空执,尤胜于执著于有,所以佛说“宁在有中取,不在空中求”;如果佛教核心为空,那成佛岂不也是空。
只有不执著于有也不执著于空而归中道(非有,非空,非非有,非非空)才是佛教的第一义谛
推荐《亲近释迦牟尼佛——从巴利经典看佛陀一生》都有原文出处上座部佛教也神化了佛陀,比如白象入梦,右肋降生(要批判性接收)。不过还不敢篡改佛陀的意思。比如: 佛证道以后第一句话是「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做皆办,(自知)不受后有」而不是: 「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颠倒妄想不能证得」入灭前没有说「我四十九年来实无说法」没有说过性交双修是什么最快成佛的道路没有允许杀生没有说过阿弥陀佛禁止为他塑像
中国佛教大的系统宗派是中国汉传佛教、中国藏传佛教 和中国上座部佛教。 佛教从印度向世界传播的路线有南和北两个方向,向南 传到斯里兰卡,后又传到泰国、缅甸、柬埔寨以及我国云南 傣族地区,史称南传佛教;向北经过丝绸之路传到西域各国 和中国的汉族地区;还有一条越过喜马拉雅山传到西藏、新 疆、云南、甘肃、内蒙古等地区,史称北传佛教。 从语言上划分,北传佛教中,传入汉族地区的为汉语系 佛教,也称大乘佛教;传入藏族地区的称为藏语系佛教,也 是大乘佛教,俗称喇嘛教;南传佛教通过斯里兰卡又传人泰 国、缅甸、我国云南等地区的,称为巴利语系佛教,也称 小乘佛教。我国是三大部派佛教倶全的国家。 1953年6月, 代表全国各地区各民族各宗派佛教徒的联合组织一一中国 佛教协会成立。中国三大部派佛教空前团结起来了。改革 开放以来,为了加强汉族地区佛教、藏族地区佛教与南传 上座部佛教之间的亲密团结与合作,遵照佛教内部教派一 律平等的思想,中国佛教协会决定不再沿用历史上形成的 “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喇嘛教”这些不规范的称谓。 将传人汉族地区的大乘佛教统称为“汉传佛教”,将传入 藏族地区的大乘佛教统称为“藏传佛教”,将传人云南地 区的小乘佛教称为“上座部佛教”或者“南传佛教”。 如 今,我国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与上座部佛教三大部派紧密 团结,形成了历史上少有的大团结、大联合、大合作的局面,彼此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发展,成 为中国佛教的一大特色和优势,成为开展国际交流,加强 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和谐,促进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社会 资源和生动力量。
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便是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发慧。鸟巢禅师把这三个字通俗易懂地表达成十六个字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佛教的基本教义为四谛说、八正道和十二因缘。
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谛是把社会人生的一切判定为苦,集谛是讲造成痛苦的原因,灭谛就是要人们消灭造成痛苦的原因,道谛是向佛教徒指明解脱的途径,可概括为八正道。
扩展资料:
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历史派别
1.原始佛教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乔达摩(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20岁时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佛陀示现涅槃后的数百年间,佛教传遍印度次大陆,称为原始佛教,这段时间称为原始佛教时期。
2.南传佛教
在第一次佛教分裂后,原始佛教分成了上座部和大众部。上座部诸派向南传播,盛行于斯里兰卡,遍传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地区,后传入中国云南,广西等地。称为南传佛教。上座部佛教所传诵的三藏经典使用的语言主要是属于巴利语系,故又称为巴利语系佛教、巴利佛教。
3.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主要流行于西藏、云南、四川、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省、自治区,藏族、蒙古族、裕固族、门巴族、珞巴族、土族群众普遍信仰。
4.回鹘佛教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西域、敦煌出土了为数极为丰富的古代回鹘文文献,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佛教内容。这些文献填补了历史记载上的许多空白,为古代回鹘佛教、历史、文学、语言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知的资料,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涌现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对回鹘佛教文献的研究可以说是20世纪西域古代佛教研究中成果最为辉煌的领域。在世纪之交对这些成果进行总结、回顾,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教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便是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发慧。鸟巢禅师把这三个字通俗易懂地表达成十六个字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佛教的基本教义为四谛说、八正道和十二因缘。
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谛是把社会人生的一切判定为苦,集谛是讲造成痛苦的原因,灭谛就是要人们消灭造成痛苦的原因,道谛是向佛教徒指明解脱的途径,可概括为八正道。
扩展资料:
佛教观点:
1、否定宿命论
佛教否定宿命论,认为人有命运,但是不鼓励人听天由命,而是希望人开创命运。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生,因此命运也是因缘生法。坏的命运可以借着种植善因善缘而加以改变。
命运既然可以因为行慈悲、培福德、修纤悔而加以改变,因此命运并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再坏的命运也能透过种种的修持而加以改造。相反地,好的命运不知善加维护,也会失却堕落,所谓‘居安思危’,不能不戒惧谨慎!
2、缘起论
《中论》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又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即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既然是众缘所生,就是无自性的,就是空的。佛教认为,因缘不具备的时候,事物就消失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就是“空”。
那么,什么是因缘呢?因者是主要的条件,缘者是辅助的条件,主要的条件和辅助的条件都不具备的时候,就没有事物的存在。因此,任何事物的存在都需要具备主因和辅因。当因缘具备的时候,事物就存在;因缘不具备的时候,事物就消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