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陶瓷的经典语录

陶瓷的经典语录内容,豆豆语录网这里有不少,而这一篇陶瓷的经典语录的内容是我们豆豆语录网经过多次整理,最终挑选出来的陶瓷的经典语录内容,方便您的阅读与学习,希望对您有用。



陶瓷的经典语录



陶瓷的经典语句



熟悉我的朋友知道,我每天基本上会花半小时左右的时间用于阅读书籍,而每看完一本书也都会写下书评。今年前三季度一共完整阅读了20本书籍。挑选几本个人觉得最值得推荐的给大家。

我以10分制为满分给每本书打了分,分数越高个人越推荐。无论盛夏还是寒冬,无论高峰或是低谷,相信阅读一本好书,总会给你带来快乐与满足。

1.《规模》8.5分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现年近80岁的理论物理学家(和生活大爆炸中的Sheldon同样的职业),有一位相伴55年的妻子(这本有些硬核的书中藏着一处不经意的浪漫,与最后的致谢呼应,真是暖)。

本书在探讨的问题很简单也很复杂。

从生物到公司,再到城市,规模的扩大会带来什么影响?是什么制约规模的无限扩张?

总体而言,规模经济带来两方面的益处:一是成本端,比如说生物体规模越大,每一克组织需要的能量约少。(非线性)

一是收入端,比如说城市规模越大,个体的平均收入越高(非线性)

规模效应的好处显而易见,但是为什么生物体和公司无法无限扩大?

为什么生物体和公司会死亡?

目前看来还在不断扩张的而且规模越大节奏越快的城市未来会怎么样?

1.先说规模为什么不能无限大

答案看下来主要有两点:

就生物体而言

制约生物体规模的,是其基础单元所能承担的极限和组织结构。

生物基础单元比如毛细血管,动物的规模越大,单个毛细血管就必须服务更多的细胞,但是毛细血管之间的间隙,大到一定程度(由于要去连接更多的细胞导致间隙变大)就会导致缺氧。

从组织结构而言,生物体的重量承担是三维模型,强度承担是二维模型(接触面),无论是什么组织或结构,如果它的规模尺寸任意增长,它的自身重量都终将会把它压垮。尺寸和增长都是有限度的。

2.再说生物体为什么寿命有限

主要原因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即能量被利用或转化以制造或维持一个封闭系统的秩序时,某种程度的混乱便是不可避免的——熵趋于增大。

简单说,封闭系统中的能量有限,封闭系统内的每一次能量转化都会带来内部不可避免的损耗,生物体是个相对封闭的系统,所以内部能够进行的能量转化次数有限,故难免走向衰亡。

公司,城市若是封闭系统,亦会走向衰亡。

不过城市相对而言有天生的开放性,这也是为什么城市往往比生物体以及公司要长存的久的多的原因。(这点是我的理解)

从生物体扩展到公司扩展到城市,虽然只是粗阶的假设,但仍具启示性意义。

规模皆有极限,凡事终有尽头,无论是生物体,公司,乃至宇宙本身。主要因为封闭系统内,能量总会产生无法捕捉的损耗。

如果说万物终有尽头,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突破现有规则的限制了?

突破规则限制的方式书中提到的无非是两种:

改变材质或改变结构

或一言以概括:创新。

创新是推迟衰亡的原动力。

但推迟衰亡需要越来越快的创新,所以衰亡总的来说,或许还是不可避免。(不过我对作者的这条结论存疑。)

我认为走下坡路不一定代表一路走向衰亡,特别是公司,城市这种相对非封闭系统,起起落落皆为正常,或许可以不断的通过动态调节达到自然均衡。

总体而言,本书的思维方式还是相当具有启示性意义,作者旁征博引,知识涉及学科丰富,有些地方也相当硬核,没那么容易读,书本身较长。也花了我45天时间才读完。

就结论而言,作者在书的结尾也说,他只是在寻找一种跨越生物,公司和城市的规律,但这种规律是粗颗粒的,城市的未来走向是跨越奇点后的不可持续还是进入稳态,他也没有答案。

整体打8.5分,推荐给对宏观规则,跨学科思维感兴趣的朋友。

2.《游戏改变世界》9分

本书的作者认为,游戏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群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到虚拟世界。两条路线:一味压制与一味放任都不可取,而第三条路线:用游戏化的手段推动现实世界的改变才是未来让世界变得更好的方法。

作者开篇不久即提到游戏之所以吸引人的四大特征:目标 规则 反馈系统和自愿参与。

目标,指的是玩家努力达成的具体结果。

规则,为玩家如何实现目标做出限制。

反馈系统,告诉玩家距离实现目标还有多远。

自愿参与,要求所有玩游戏的人都了解并愿意接受目标规则和反馈。

相比现实,游戏的目标,规则,反馈更透明,更具确定性,更及时,且可以做到更公平,这也是人们喜欢玩游戏的主要原因吧。

正如书名所示,书籍的大幅篇章在介绍各类游戏对现实的启示与实验,比如《魔兽世界》与《光环》如何凝聚异常庞大的游戏社群,维基百科是如何增加彼此之间的联系,《家务战争》如何使得大家抢着做家务,各类与现实世界相结合的游戏如何对现实有所帮助等等。

读这本书时能感受到作者的激情,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她对“现实破碎,游戏融合改变世界”的强烈信念,特别是书籍最后几章在介绍作者参与创作的“平行实境”游戏(类似于现实主题版的模拟世界类游戏),非常具有社会价值。

总体给9分(其中1分给作者的激情),推荐给对游戏背后的逻辑与启示,游戏化运营感兴趣的朋友阅读。书中最后附录的游戏有机会也可以体验下。

3.《坏血》9分

本书的作者约翰·卡雷鲁是《华尔街日报》调查记者,曾两度获得普立策新闻奖。这是本纪实类文学书籍,书籍从众多亲历者的角度详细阐述了美国创投行业近年来最为令人惊叹的一场骗局。

伊丽莎白,一位家世显赫的,极具魅力的年轻女性,聪明而又野心勃勃,向人们描述了一个生物科技改变世界的美好故事。她靠着个人魅力以及家世的支持获得了首批显赫的支持者,随后靠着政商大佬们的相互背书滚雪球般的获取越来越多的资源,将公司一度做到近百亿美金的估值,获得无数的荣誉,赢得“女版乔布斯”的称号。这是故事的一面。

然而她那宏大的构想,在需要专业细节支撑时往往是经不起推敲。期间质疑她的人,无论是公司内部人员,还是外部的质疑者,不管是富有的专业人士还是家世显赫的官二代,都会遭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从被告知不懂得公司的梦想到直接接到来自政商大佬的压力,从各种法律诉讼威胁到私家侦探跟踪,那种个体独自对抗拥有强大资源的组织时的无力与孤独感,真是跃然纸上。

伊丽莎白的确是个厉害人物,出身显赫而又聪明坚定,具有乔布斯般“现实扭曲立场”的销售才能,让众多有头有脸的人为公司的信用背书,深谙美国社会的机密,懂得利用他人害怕错过的心理,绕过监管,运用法律和恫吓设置众多的防火墙。迷人而又冷酷。

然而她选错了领域,选择了一个需要在技术上到现在或许都无法达成的目标,过度承诺了她做不到的事情,而又偏执到听不进一切反对意见,不择手段的去达成自己的目的,用一个谎言去遮盖另一个谎言,直到最终,一个累积到无比巨大的泡沫轰然破裂。

书中有些令人难以理解的事,比如某一家投了1亿美金的专业投资机构居然在没有合同支撑数据的情况下投了90亿美元估值那轮;再比如前国务卿宁可相信伊丽莎白也不相信自己的孙子。但有些地方也让人觉得似曾相识,比如主营增长乏力的老牌传统公司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密切渴望合作,亦或不少大佬相信伊丽莎白的理由是因为他们的朋友相信伊丽莎白。

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吹嘘你的产品,获取资金,同时掩盖自己的真实进度,寄望于现实最终能赶上你的吹嘘,这种fake it until u make it的现象在科技行业中仍然得到宽容。但是伊丽莎白创业的领域是医疗检测设备,在产品无法取得实际效果时就弄虚作假推向市场,威胁的是人们的生命安全。

总体而言,这是本相当精彩的书。前半部分每个个体角度的叙述或许有些过于细致而显得平淡,但到了最后几个章节,当作者以第一人称叙述着最终报道成型的过程之时,忽然有种之前那一个个孤独对抗着强大组织的个体,终于走到了一起的热血感,畅快淋漓。

整体打9分,推荐给对商业史,创投行业感兴趣的朋友。

4.《上瘾五百年》9分

本书的作者是北佛罗里达大学历史学教授,全书旨在梳理一部上瘾品从起源到流通的宏观世界史。

全书结构清晰,旁征博引,将许多历史片段串成一幅完整图像,对全世界上瘾品的发现,交易与利用做了颇为全面的梳理,读来颇有一番乐趣。

本书总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世界各地主要的上瘾品如何汇集。重点阐述了含酒精或咖啡因的饮料、烟草、鸦片、大麻、古柯叶、可卡因、糖(是许多瘾品的主要成分)。详细介绍这些上瘾品如何产生,扩散,演化的过程以及各类原因分析。其中关于为什么一些上瘾品得以全球化而其他一些只能做到区域性的分析颇为有趣。

本书第二部分的主题是瘾品与贸易。许多上瘾品最初都是昂贵稀有的医疗品,对人类和动物的各种疾病具有疗效。等到有人发现它们能带来快感、改变意识状态之后,这些上瘾品便脱离医疗范畴,迈入大众消费的领域。上瘾品的流行往往是各方利益推动的产物:使用者借上瘾品获得精神的愉悦,逃离痛苦的现实;上瘾品贸易本身支撑起从生产销售到康复治疗的庞大产业;政府也从上瘾品产业中收税大量税金。套用人类学家罗伯特·阿德里的话来说,瘾品贸易乃是乃是盛行于一个饥渴心灵取代了饥饿肚皮的世界。

本书第三部分探讨的是瘾品与权力的关系,阐述历史上上瘾品贸易如何让商业领域与政治领域里的权势阶级赚取超乎普通商业利润的暴利。历史上,权势阶层利用瘾品来控制劳工、剥削原住民的例子书中列举了不少:比如用鸦片让华工持续处于负债与依赖状态,用酒精引诱原住民拿皮货来交易、把俘虏当奴隶出售,以及让渡土地。而书的最后一部分论述了近代政府对上瘾品态度转变的原因以及对各上瘾品管制的不同效果。

整体打9分,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关于上瘾品的概述史,从中能够了解的不止于上瘾品本身,更能看到各项历史表象下的驱动因素以及成因。推荐给对上瘾品历史,社会及产业研究感兴趣的朋友。

5,《投资最重要的事》9分

本书作者是最近大火的新书《周期》一书的作者,投资圈大咖霍华德·马克斯。想了下与看其新作《周期》,不如先看看作者最为经典的那本书。

投资大咖的名著经典个人其实看了不少,而投资中定性的道理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马克斯自己也说道希望书中的内容有能让读者有“我从未这样想过”的感觉。与其老生长谈,不如豁然开朗。所以这篇读书笔记写写自己印象深刻的点。

1.从强制卖家中买进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事,成为强制卖家是世界上最悲惨的事。保证自己能够在最艰难的时期坚持住(不卖出)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既需要长期资本也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

(对杠杆要谨慎,这点巴菲特芒格马克斯这些价值投资大师都非常强调。永远保持安全垫。投资真的是对人心的修炼)

2.某种东西上涨时,人们的喜爱程度本应下降,但在投资中,他们的喜爱程度往往会加深。

(追涨杀跌是人性,但是身为专业投资者,一定要不断训练自己抛开沉没成本,复盘当下的情况,如果一家企业本身并没有变,那么价格上升应该意识到的是风险,价格下跌应该意识的到的是机会)

3.所有的泡沫都是从重要的事实开始的:郁金香美丽而罕见;互联网将改变世界;房地产能抵御通货膨胀,而且可以永久居住。

(领先市场的认知可以带来领先市场的收益,但要牢记万物皆有极限。)

4.在投资领域里,一个人靠一次杰出成功或一个极端但最终正确的预测就能活很多年。但是,一次成功能证明什么呢?在市场繁荣的时候,最好的成果往往由那些承担最高风险的人取得。他们是能聪明地预感到繁荣期的到来,并利用β系数积累财富的投资者,或者只是天性爱冒险且态度积极,正好赶上了好时间?简单地说,在我们这个行业中,人们因为错误的原因而正确的频率有多高?

(持续战胜市场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自己要分清楚到底哪些是运气,哪些是可以复用的长期要素。)

5.未来有多种可能性,但结果却只有一个。你得到的结果对你的投资组合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这可能取决于你的远见、谨慎或者运气。你的投资组合在一种情况下的表现与它在其他可能发生的“未然历史”下的表现毫不相干。

(事物的结果存在概率,结果的好坏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小概率不代表不发生,过往不恋,落子无悔)

6.我认为,牢记万物皆有周期是至关重要的。我敢肯定的东西不多,但以下这些话千真万确:周期永远胜在最后。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朝同一个方向永远发展下去。树木不会长到天上。很少有东西会归零。坚持以今天的事件推测未来是对投资者的投资活动最大的危害。

(万物皆有极限,周期来来回回的本身即是机会)

整体打9分,这是一本值得投资者在投资实战中不断体会的书。对于非专业投资者的教导意义更甚于对于专业投资者。推荐给对价值投资理念,投资行业感兴趣的朋友。

6.《沸腾十五年》9分

本书的作者是资深媒体人林军。作者从2006年开始写作本书,到2009年1月18日完稿,通过一系列相关人物的访谈和各类资料,勾勒出中国互联网自1995年兴起到2009年为止的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其中涉及的公司与人物众多,有他们的成长故事,也有他们之间的纠葛争斗,成功与教训。作者把这段互联网历史中的中心人物们主要归为了三类:海归(从海外归来的创业者)、本土技术爱好者(极客)和商业价值发现者(商人)。

本书共十七章,结构清晰。前言后记各占一章,中间的十五章以一年为一章节。全书生动鲜明地把这十五年里一大批创业者的形象和他们的故事呈现在读者眼前,读来颇为过瘾。在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现在市面上很多文章的基础材料来源。本书算是我个人目前读过的描写关于中国互联网1995~2009的历史书中,最为系统全面的一部。

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边看边在网上查各公司各人物的近况。发现有些当年就叱咤风云的角色还在互联网的中央舞台活跃,而有些则是高光之后再难回舞台中央甚至卷入争议,亦有些年少成名的人物在互联网之外的世界里去探寻人生新的意义。有些当年书中偶有笔墨的新秀现已成为新一代明星,还有一些则很难看到消息。

总体而言,江山代有才人出,能够持续保持辉煌的个体和公司,真的是非常稀缺。

想起了莎翁在《皆大欢喜》中写下的文字“世界是一个舞台,我们都是一些演员,我们每个人都有上场的时候,也有下场的时候,而在一生中我们会扮演许多个角色”。

本书整体打9分,这是一本关于1995~2009年互联网在中国发展的“清明上河图”。这是关于历史洪流下那一个个或熟悉或陌生的人物,在那十五年里是非成败或喧嚣或落寞的故事。推荐给对互联网商业发展史感兴趣的朋友们。

7.《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9分

在阅读本书之前,虽然时常听到稻盛和夫的大名,但一直对于这位一手创造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京瓷和KDDI的牛人的人生经历没有详细的了解。在个人看来,了解一个牛人,不能只是静态看他的语录和总结,唯有通过详细了解他的成长全程,方能更深切的学习到全貌,更加感同身受的了解他的思想。

今年在阅读完稻盛和夫讲工作观的《干法》之后,我对稻盛和夫的成长经历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选择了这本《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本书的作者北康利,站在第三者的角度,通过大量阅读(书最后的参考文献有127本)与访谈,详实的展现了稻盛和夫的人生历程,细致、真实地剖析稻盛和夫的传奇经历,逐一讲述稻盛和夫80多年的人生重要事件。从稻盛和夫的出生背景、家庭教育到邂逅精密陶瓷,从稻盛和夫的家庭生活到创办京瓷走向世界,从二次创业创办第二电电到临危受命重建日航,从设立京都奖到投身慈善。

本书确实为读者提供了综观稻盛和夫人生历程的卷轴,让读者仿佛置身其间,和稻盛和夫一起经历其人生的酸甜苦辣,世间百态。

稻盛和夫的家庭背景相当普通,25岁之前的经历也是命运多舛。小时候被称作既不懂事又爱撒娇的“磨人精”。7岁~13岁时经历战争,家宅被毁,多位亲属离世。中考失利,高考也发挥失常,求职一度非常不顺利,好不容易获得人生的第一份工作结果进去了才发现企业濒临倒闭,想要辞职去参军然而也被哥哥阻拦没有成功。在找工作遭遇社会的种种不公和冷漠的一段时间,稻盛甚至开始变得愤世嫉俗。一度想要加入黑社会。稻盛在《活法》里曾说到:“那个时候,如果真的选择了那条路,我或许也能多多少少出人头地,成为一个什么小组织的老大吧。”如果是那样的话,那么现在就会是:“某某组暴力团伙的稻盛组了……”站在25岁的人生前看稻盛,会觉得这是一个有缺点也有优点,运气不太好的普通青年。

然而稻盛的人生在25岁退无可退,仿佛就要被命运压垮的时候,决定“只能改变心态,全力以赴,专注于眼前的研发工作了。”后开始了传奇的人生:25岁2月,设计出烧纸特殊陶瓷用的电子隧道炉,成为挽救企业的支柱。27岁4月1日,创立京都陶瓷株式会社,就任董事兼技术部部长。34岁,成为京瓷社长,39岁,带领京瓷上市。52岁,创立第二电电,在通信领域与国有巨头展开竞争,出资200亿日元创立京都奖,78岁,出任日航会长,用2年时间带领破产的日航重新上市。可以说稻盛25岁后的人生,虽也曾遇到许多困难,然而比如25岁前的屡屡受挫,则显得一马平川。

是什么造就了稻盛25岁后近乎开挂的人生了?除了历史的大趋势等外部因素外(比如日本半导体产业的蓬勃发展),更重要的是稻盛在很早的时候就形成的自己的人生哲学。稻盛的人生哲学中有一个“成功方程式”,就是“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人的“能力”只是其中的一个要素,而且需要和“思维方式”及“热情”相乘(而不是相加)才能得出最后结果。正向的思维方式可以让结果事半功倍。这个方程式看起来很朴素,但是稻盛强悍的地方在于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而且是连续性高质量的知行合一。

“极度认真地活一次!”“造出划破手的产品!”“做顾客的仆人。”“永不言弃!”“成为旋涡的中心!“在相扑台的中央交锋。”“作为人,何谓正确?”这些或许从别人口中说出显得有些鸡汤的话语,在稻盛

一次次攻克难关,创造新的传奇行动之下,显得感染力十足,让人印象深刻。

古语有云“见贤思齐”,而读优秀人物传记的一大作用即是于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阻碍,诱惑。能够持续保持高昂的斗志,积极的心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而阅读优秀人物传记的一大作用即是,让我们在脑海中形成正向的激励。在面对困难要退缩,想放弃的时候,那些曾经阅读过的故事浮现眼前,再往前进一步,多努力一些,或许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人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一次次选择中指向的分拆路口。每一次选择都更正向一些,也许就带来了完全不一样的人生轨迹。

本书整体打9分,推荐给对稻盛和夫,人生哲学感兴趣的朋友们。

这篇推荐书单的最后,附上一些杂谈随想

我们所处的世界在不断的变化,无论是知识结构的变化,还是行业宏观的变化。而且对于有些行业来说,变化的速度相当之快。

而变化往往带来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则可能带来焦虑。

这种焦虑会来自对自身价值的审视:比如个体的知识结构,目前所采用的效率工具,所选择的技术路径是否能长期保持竞争力?是否会被变化速度不断加快的现实甩在后面?

那么如何对抗这种焦虑,个人觉得需要养成一些长期来说都被验证有价值会产生复利的习惯,这些习惯比如:

健身及控制饮食结构:健康的身体是基础嘛。阅读经典书籍的输入输出:碎片化信息看多了容易过载,许多经典书籍是经过大量人力智力筛选出的知识精华。阅读思考并整理,对于个体核心价值观,思维方式,逻辑模型的建立很有帮助。分享与连接:个体的力量有限,所以我们需要建立连接。而人与人的之间的信任往往需要许多的信息与时间沉淀。当个体把自己的日常分享出去时,本身就是一个让别人更好了解你的方式,也降低了彼此间的信任成本。

在这纷繁的世界里,愿大家都能找到让自己平和快乐的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