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克里斯多夫最经典语录这篇内容是经过特别精心的整理的,这篇经典语录的内容相关性较强,所以,如果您想要看看约翰克里斯多夫最经典语录的话,这一篇约翰克里斯多夫最经典语录应该是您需要的。
约翰克里斯多夫最经典语录
约翰克里斯多夫最经典语句
《约翰·克里斯朵夫》,作者罗曼·罗兰(1866--1944年),是法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和评论家,出生于一个小职员家庭。他受家庭氛围熏陶,酷爱音乐,并以一篇关于意大利歌剧起源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这部小说创作于1904年至1912年间,他因这部小说一举成名,并获得1915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这部小说共有十卷,讲述了主人公约翰·克里斯朵夫在充满庸俗、倾轧的社会里的奋斗历程。
约翰克里斯多夫的经典名言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
怯懦的人,会把朋友送给刽子手 。
朋友看朋友是透明的,他们彼此交换着生 。
我是我自己痛苦的主 。
一个人的痛苦,无非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没有个性,另一个是个性太强 。
宿命论是那些缺乏意志力的弱者的借口 。
对于成功,,99%的努力和1%的天才是不够的!还必须有200%的品德做保证 。
累累的创伤,就是上帝给与我们最好的礼物。
人人都谈及幸福,但真正理解幸福的人少而又少 。
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 。
扼杀思想的人,是最大的谋杀犯 。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
人类的生活其实都是心理生活。
人生不出售来日票,一旦动身,绝不能复返。
爱是上帝给你的一种恩德,最大恩德
iuuuuuuujoiuyhui
“当你见到约翰·克里斯朵夫的面容之日,是你将死而不死于恶死之日”
《约翰·克里斯朵夫》是法国文豪罗曼·罗兰的长篇巨著,讲述了音乐家克里斯朵夫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一生。
罗曼·罗兰并不认为克里斯朵夫所取得的音乐成就是英雄的本质,能够将之称为英雄主义的恰恰是克里斯朵夫一生中经历的苦难的童年、青年时期的顽强拼搏、为争取生存权利的挣扎、与种族的妖魔的斗争、孤独的胜利、以及峰回路转后的颓丧与羞耻,直至到达生命终点前的平和与恬静。
英雄主义是一个平凡人在战斗时散发出来的力量与光明。
而我们这个时代恰恰不需要英雄,而是缺乏具备英雄主义的凡人,李文亮医生便是一个世纪之前的约翰·克里斯朵夫。
这位令人尊敬的平凡医生,在滚动的时代潮流遇到凶险礁石时,秉着职业良心吹响了尖利的哨声,警示了危险的到来。
在二十世纪的法国文艺界,弥漫着颓废、庸碌、虚伪的文艺作风,附庸风雅的人们都在沙龙中谈论着,争辩着前人的遗迹。克里斯朵夫作为一个异类尖利的声音,大大刺痛了目中无人、自私自利、自我吹嘘的布尔乔亚们。
在那个文学艺术都停滞不前的静默时期,一个追求真理的艺术家应该怎样与时代洪流战斗,个人如何抵抗汹涌澎湃难以阻挡的集体无意识流?
克里斯朵夫的回答:战斗,直到生命尽头,这是唯一的答案。
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之一,萨姆·门德斯导演的《1917》,讲述了在激烈残酷的一战战场上,两个16岁的英军下士临危受命,穿越敌方前线,送达一封可以拯救1600名战友的密信。
接到命令之前,他们是普通的少年,有着对战场英雄的美好遐想与向往。但真的面临战场上的死亡与恐惧时,他们毅然选择勇往直前,穿越死亡火线,完成任务,送达生的信号。
即便,死亡来的是那么突然,迅速,他们既然前行,战斗到最后一口气。
当众人皆称呼李文亮为人民的英雄时,他还没来得及听到就走了。我想他一定不想做一个英雄,而只想做一个普普通通、按时上下班、与妻儿父母嘘寒问暖、热爱自己的职业之外还有点儿小憧憬的平凡人,因为那时他尚有未来可期。如果可以有选择,他们是否真的愿意成为一个英雄?
而这些约翰·克里斯朵夫们,他们都无从选择。
决定打开罗曼·罗兰的巨著《约翰·克里斯朵夫》,因了看到许知远《十三邀》对谈陈冲那期节目。很喜欢陈冲身上的东方知性以及一种威严凌然的高贵气质,与小说的主人公在不同的时空琴瑟和鸣:
陈冲:但是我更向往那种真正伟大的人格,那种道德的勇气,约翰·克里斯多夫!
许知远:就还是英雄主义。陈冲:理想。其实这个就是挺厉害的一个东西,你想一想,一本法国老书能够在中国当年的青年中引起如此的震撼。许知远:对啊,我觉得英雄主义很浪漫的那种东西好像什么时候开始就消失了,大家对这种个性不感兴趣了。陈冲:其实罗曼·罗兰自己就很像这样的人,他是一个坚持理想的人。现在的年轻人会觉得哪有这样的人,前后左右也找不着,但其实存在过,TA一定在。只是现实的价值,没有把这个东西衡量成一个有价值的东西嘛。我拍《英格力士》我要讲的也就是这样,我要讲这样一个人。许知远:正直的那种,有道德力量的人。
强有力的道德力量支撑了约翰·克里斯朵夫苦难的一生,当他抵达生命的彼岸,快要倒下的他放下头顶的孩子,问他:
“咱们到了!哎,你多重啊!孩子,你究竟是谁呢?”
孩子回答说:”我是即将到来的日子。“
这便是约翰·克里斯朵夫的英雄主义,生之平凡,死之绚烂,战斗之光,照耀着后继者,为他们驱散黑暗。
”那么你后悔吗?“
”不。“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这本书真是一个艰难的旅程。在阅读其中的内容的时候我曾经多次想要放弃,但是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一方面是由于马伯庸亲王在知乎上对此书的鼎力推荐给了我读完的信念,另一方面则是王威先生建议我在沮丧消沉的时候阅读此书,一定可以获得新的力量。总之,我相信很多读者一定会对里面大量的内容感到不满和困惑,我的建议是跳过它们,一直阅读到最后。
值得吐槽的是,这本书在西方世界几乎可以称得上全无名气。在谷歌上搜索Jean Christophe基本上什么都搜不到,即使是当代法国人也几乎不了解罗曼·罗兰的这部作品。至于为何这部作品在中国相对受到欢迎,可能很大程度上和傅雷这个传奇的翻译家有关系吧。
这本书所描绘的人生旅程如同一条长河一般宽广,涉及到的人生与社会议题多而庞杂。我想用几个小的章节来分析一下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一、情欲
情欲和爱情不同,但是情欲的力量却远远超过凡人的想象。
少年时期的克里斯多夫爱着萨皮纳,她是一个慵懒、纤细、静谧的女子。两个人经常在一起,对彼此之前的思想并不了解,却默默地爱着对方。直到萨皮纳突然发了高烧离世,克里斯多夫才觉得痛心欲绝,而当时默默爱慕着克里斯多夫的洛莎虽然知道自己的心意克里斯多夫无法领受,但是觉得萨皮纳是那么地高洁神秘,也同样对男主抱有同情的好感。
但是后来发生的事情就简直幻灭。克里斯多夫突然和一个庸俗不堪、粗野、肉欲很强的女职员阿达厮混在了一起,并且第一次尝到了肉欲的滋味,无法自拔。两个人的爱情是如此让人无法理解:克里斯多夫为艺术而生,而阿达如此讨厌所谓的高尚神圣,以至于非得把它们玷污不可。后来阿达设计了一个诡计:一次出行中,自己去和克里斯多夫的弟弟私奔做爱,然后把自己的一个漂亮女伴交给克里斯多夫。克里斯多夫觉得自己简直受到了极大地侮辱,彻底崩溃了。
从此他与他的弟弟以及阿达绝交了,至死没有往来。当他几十年后回到家乡时,见到的只有阿达的坟冢。
但是命运的讽刺却绝对不止如此。二十多年后,当约翰·克里斯多夫的最亲密的朋友死去,自己在法国由于参与暴动而一度身败名裂,无奈栖居于瑞士的一个医生朋友博罗姆家里。结果,在无尽的孤独中,克里斯多夫居然和医生的妻子私通了!两人在贫乏的生活之中,由于音乐带来的新的欢乐和战栗,结果让两个人陷入了更绝望的深渊中。由于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以及自己的卑鄙,克里斯多夫只得和博罗姆太太相约自杀。结果用煤气不成,找到的枪支还生锈。克里斯多夫鼓起最后的勇气离开瑞士逃亡意大利,才最终战胜了情欲的带来的束缚。
在这一点上,作者很显然承认了情欲带来的惊心动魄的力量。克里斯多夫受过多少苦难,经过了命运多少试炼,却仍然无法战胜欲望的强大生命力。这和作者的一贯观点是一致的:人不可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真正的勇者绝非没有卑劣的情操,而是永不为卑劣的情操所屈服。
当克里斯多夫离开阿达时,他认为自己获得了创作的欢乐,再不会被情欲束缚了。然而,当创作的灵感枯竭,而生活的意义消亡时,情欲的火焰却又开始燃起,仿佛生命最后的舞蹈一般。日本文学中川端康成《睡美人》、《雪国》等作品,在这一点上的探讨十分深刻,可供参考阅读。
二、婚姻
作者显然对婚姻持有着悲观态度。在这一点上,书中用了巨量的篇幅来描写克里斯多夫的好友奥利维和雅葛丽娜的婚姻悲剧。雅葛丽娜不仅美丽而且家境富有,和天生忧郁、心存博爱的诗人奥利维简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然而在新婚的幸福之后,雅葛丽娜却逐渐陷入了空虚和爱情消亡的绝望之中,她越是试图去抓住当年的爱情,却越觉得婚姻带来的爱情的消亡无法挽回。即使在有了孩子之后,雅葛丽娜却由于她无法找回当年的激情而有些对孩子无法投入。两个人的痛苦越来越大,却无能为力。两个人越来越避世孤独,最后雅葛丽娜居然和一个丑陋的情场老手私奔出逃,酿成丑闻。
雅葛丽娜这样的女性在西方文学界简直数不胜数。西方统称为“包法利夫人困境”。包法利夫人困境实际上是小布尔乔亚的女性朦胧向往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和梦幻的爱情,最终却因为现实的乏味和爱情的幻灭最终寻找新的刺激,走向堕落的死局。无论是莫泊桑笔下《漂亮朋友》中的瓦尔特夫人,还是《安娜·卡列尼娜》的女主,婚外情的故事在历史上从来兴盛不衰。婚姻是一个围城,外面的人想要进去,进去的人却想着出来。
在第三卷中,作者指出:“一切宝贵的东西,它的最可怕的敌人,并非是不好的东西,即使是恶习也有它的价值——而是它本身成了习惯。心灵的致命仇敌,乃是时间的磨蚀。”
那解决之道是怎样的呢?作者用了亚诺夫妇白头偕老的例子。作者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爱人和过去的爱情之间产生连接,因为接着初期的温情必然有一个精神沮丧的时期,那时一个人只有靠过去的回忆才能维持。此外,爱人之间新的创造是十分有必要的,必须创造出新的羁绊,新的梦想。生命力才不至于无处发泄,以至于误入歧途。
在《白色相簿2》中,春希和雪菜彼此伤害而无法接近,最后还是通过春希坚决地每天给雪菜弹吉他,并且两人克服种种阻力下一同登台表演,从而完成了从旧的三角恋羁绊中挣脱,诞生出新的两人回忆来。婚姻的开始绝非两人爱情的终止符,而只不过是一系列新的挑战的开始罢了。
三、苦难
克里斯多夫的苦难似乎无穷无尽。少年的时候,克里斯多夫便与贫穷作着无尽的斗争,不得不工作来养活家人。祖父、父亲和舅舅的离世让他幼小的心灵承担了太多沉重的东西。兄弟的薄情与奸诈,爱人的离世和背叛,让克里斯多夫沉浸在创作和艺术中。却发现众人的眼光是如此的浅薄,凡人的艺术水准是如此的庸俗!平凡无聊的作品大受欢迎,而真正有思想的作品无人问津。克里斯多夫顽强地与社会舆论作着斗争,却被人当做疯子,受到无尽地奚落与嘲弄。最终克里斯多夫由于见义勇为而杀死了宪兵,被迫远离故土流亡法国。在法国的时候克里斯多夫生活的窘境更加恶化,睡着囚笼一般的房间中,一天甚至只能吃上一顿饭。不仅如此,自己的作品还受到出版商的篡改。中年时的克里斯多夫更是由于参加暴动失去了唯一的知己,被迫流亡瑞士、意大利。终其一生,克里斯多夫都与真正的爱人错过,十分孤独,生活清苦。
克里斯多夫没有倒下,因为他是英雄。而奥利维的姐姐安纳德却在无尽的苦难中倒下了。安纳德和奥利维早年生活优渥,然而父亲却由于举债而自杀,家庭支柱瞬间垮塌了。母亲也由于操劳成疾过早离世,安纳德接替了母亲的责任,致力抚养奥利维考上大学。为此,安纳德放弃了少女的幻想,忍受他人的刁难和非议,放弃了他人的求婚,拒绝社交和娱乐活动,四处做工,供奥利维读书。最终奥利维成功考上大学(当时的巴黎读大学不需要费用),自己却因为长期的苦难磨坏了身子,最终离世。
可悲的是:奥利维,作为姐姐最得意的作品,她人生的寄托和骄傲,最终却在一场莫名其妙的“革命”中白白丢掉了自己的性命。克里斯多夫愤怒地质问上帝:这一切到底有什么意义?
苦难不能吃的太多,太多了一个人的心是会干枯的。克里斯多夫是幸运的,因为始终还有着他所爱的和爱他的人,奥利维,葛拉琪娅,还有着他的音乐。在很早的时候,克里斯多夫便看清的人生的真相:
“他看到人生是一场无休、无歇、无情的战斗。凡是要做个够得上称为人的人,都得时时刻刻向无情的敌人作战:本能中那些致人死命的力量,乱人心意的欲望,使你堕落使你自行毁灭的念头,都是这一类的顽敌。……于是这十五岁的清教徒听见了他的上帝的声音:
‘往前啊,往前啊!永远不能停下来!’”
高托弗雷特舅舅对克里斯多夫这么说:“你得对着这新来的日子抱着虔敬的心。别想什么一年十年以后的事情。你得想到今天。……别用暴力去挤逼人生。先过了今天再说,对每一天,都得抱着虔诚的态度。得爱它,尊敬它,尤其不能侮辱它,妨碍它的发育滋长。……一个人应当做他能做的事,Alsichkann(竭尽所能)。”
英雄就是做他能做的事,而平常人就做不到这一点。
四、救赎与重生
晚年的克里斯多夫与心中的上帝对话。
“主啊,我多痛苦!”
“你以为我不痛苦吗?千百年来,死亡追着我,虚无等着我。只靠了一次又一次胜仗,我才打出路来。生命的大河被我的血染红了。”
“战斗,永远要战斗吗?”
“是的。上帝也在那里战斗。虚无包围上帝,上帝把虚无降服。战斗的节奏才是最高妙的和声,这和声可不是为你那些人间的耳朵听的。只要知道它存在就行了。安安静静地尽你的本分,让神明去安排一切。”
“我没有气力了。”
“替那些强者歌唱罢。”
“我的嗓子破裂了。”
“那么祈祷罢。”
“我的心已经不干净了。”
“把它扔掉,拿我的去。”
“要是我的生命熄灭了呢?”
“那么把别的生命点起来。”
生命就是一连串的死亡与复活。
最后让我们再度回顾《约翰·克里斯多夫》大气磅礴的结尾:
圣者克利斯朵夫渡过了河。他在逆流中走了整整的一夜。现在他结实的身体象一块岩石一般矗立在水面上,左肩上扛着一个娇弱而沉重的孩子。圣者克利斯朵夫倚在一株拔起的松树上;松树屈曲了,他的脊骨也屈曲了。那些看着他出发的人都说他渡不过的。他们长时间的嘲弄他,笑他。随后,黑夜来了。他们厌倦了。此刻克利斯朵夫已经走得那么远,再也听不见留在岸上的人的叫喊。在激流澎湃中,他只听见孩子的平静的声音,——他用小手抓着巨人额上的一绺头发,嘴里老喊着:“走罢!”——他便走着,伛着背,眼睛向着前面,老望着黑洞洞的对岸,削壁慢慢的显出白色来了。
早祷的钟声突然响了,无数的钟声一下子都惊醒了。天又黎明!黑沉沉的危崖后面,看不见的太阳在金色的天空升起。快要倒下来的克利斯朵夫终于到了彼岸。于是他对孩子说:
“咱们到了!唉,你多重啊!孩子,你究竟是谁呢?”
孩子回答说:
“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