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竞选州长经典语录

竞选州长经典语录这篇内容是经过特别精心的整理的,这篇经典语录的内容相关性较强,所以,如果您想要看看竞选州长经典语录的话,这一篇竞选州长经典语录应该是您需要的。



竞选州长经典语录



太多了,
女:曲裾、直裾、襦裙(齐胸襦裙、高腰襦裙、交领襦裙、对襟襦裙)、褙子、袄裙……
男:曲裾、直裾、圆领袍、朱子深衣、道袍……
不同朝代服饰款式不一样,不同款式的衣服使用场合也不一样,几句话说不清楚,建议去 汉服吧 详细了解。

竞选州长经典语句



「我可以花一天时间,观察你的一举一动,然后面对十二个人讲述一个故事。我可以用这个故事让你成为一个圣人,一个英雄,也可以让这十二个人听完故事后,再也不敢让你接触他们的孩子。」

在刑事诉讼法课堂上,我的老师这样说道。这位头发花白的前联邦检察官,微微摇晃着头,似乎是要向大家表明这是个活跃气氛的玩笑。但他深陷下去的眼窝中,仍然放出一道光,让人脊背一凉。

「我甚至不需要说谎,只需要告诉他们不同的事实。」

威灵顿纵火案,本世纪最有争议的死刑案件之一,就雄辩地说明了,讲故事的方式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死。

1. 杀婴凶魔

得克萨斯州的科西卡纳市,常住人口只有不到两万人。连接达拉斯和休斯顿的 45 号州际高速上,车辆飞驰而过,人们很难留意到路旁的科西卡纳。

它就像是《模拟城市》游戏新手玩家的拙劣作品一样,枯燥的横纵街道在平原上画出井字格,低矮的房屋从地里钻出来,其中几乎没有那栋能长到三层楼以上。

然而,1991 年 12 月 21 号,一个男人绝望的哭喊声让这里不再宁静。

23 岁的卡梅隆·托德·威灵汉光着脚跑出自家屋子,屋子里有他的三个孩子,最小的还只有一岁,而火苗正从这栋白墙红瓦的平房中蹿出来。

虽然消防员及时扑灭了火灾,但三个孩子都不幸窒息而死。

火灾现场画面(来源: The New Yorker)

从这里开始,我要先讲第一个故事了:

威灵汉可是法庭的常客了,在高中退学之后,他接触了毒品,并犯下不少事情,从入室盗窃到偷汽车,涉猎颇为广泛。

威灵汉长得人高马大,有膀子力气,但似乎把一副好身体用在了打老婆上。在他的妻子史黛西两次怀孕期间,都有证人说,威灵汉故意踢她的肚子,想让史黛西流产。

火灾发生的时候,威灵汉并没有工作,全家靠史黛西在她哥哥开的酒吧里做零工勉强度日。

说回到火灾,邻居们能回忆起不少细节。有人说,亲眼见到威灵汉光着脚跑出来,但他的双脚并没有被烫伤。

这也巧了,好像这把火长了眼睛,专门在他身后烧起来。也有人亲眼看到,就当房子被浓烟笼罩、三个孩子生死未卜的时候,威灵汉还格外关心他的车子。

根据邻居回忆,虽然威灵汉喊着说自己的孩子还在里面,但他似乎并没有想要进火场救人。

后来,在法庭上,威灵汉的邻居布兰迪·巴尔比 是如此作证的,

检察官:他(威灵汉)有没有回到过着火的房子,或者有没有试着回到过着火的房子?

巴尔比:我没有见到。

检察官:当你建议他回去(救孩子)之后,发生了什么?

巴尔比:有一阵子他一直在嚷嚷着车的事情,还在找人帮他挪车。后来我看到他走过了马路,坐在路沿上。

……

检察官: 确认一下,在任何时间段,你都没有看到他(威灵汉)试图进入房子,对吗?

巴尔比:是的。

这就是邻居的证词。

火灾中被烧毁的婴儿床( 来源:The New Yorker) 2. 火证如山

但要真正弄明白威灵汉和这场火有什么关系,不能靠捕风捉影,于是当地消防局请来了火灾调查专家曼纽尔·瓦斯奎斯。

这位瓦斯奎斯,派头可是不小,他经常把两句话挂在嘴边:

- 火不会毁灭证据,只会创造证据;

- 火自己会说话,我只是解释给别人听罢了。

或者我们可以化用一句广告词来作为瓦斯奎斯的座右铭:「我不是在讲故事,我只是火的翻译官」。

瓦斯奎斯很快留意到,房屋的玻璃有着蜘蛛网一样的裂纹,而在他看来,这似乎是火在对他说,自己是有了液体助燃剂的帮助,比如汽油,才能燃烧如此迅猛,以至于令空气迅速膨胀,产生了足以打碎玻璃的冲击力。

他沿着火燃烧的路径行走,发现了更多火焰所创造的证据。

比如说,房屋中的起火点有三个,似乎是有人刻意在三个地方点火,否则,像是电线短路、炉子烧焦之类的意外,不可能在三处同时发生;

再比如,房子的后门被冰箱牢牢堵住了,这样就只留下了前门一个出口。

更何况,实验室化验证据,也完美验证了认为纵火的论调:在前门门槛上,分析人员检验出了打火机燃料的残留。

如果威灵汉的确纵火了,动机是什么呢?

一名心理学家分析说,从他家里的摆设来看,此人具有强烈的拜撒旦情节,痴迷于暴力、死亡相关的事务。

另外一名心理专家则认为,威灵汉具有严重的反社会情节。

当然了,我们也不能忘记提醒陪审团一个细节:在史黛西怀孕的时候,威灵汉就曾经故意踢他的肚子,想让她流产,看来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想要除掉这几个孩子了。

听起来,一切都串联起来了:一个打老婆的瘾君子,早就不想要这三个孩子了,在反社会的人格驱动下,他趁着孩子们在睡觉,用打火机油把房子布置成了人间地狱,还不忘用冰箱堵死了后门。

他似乎唯恐火烧的不够大,在三个地方都点起了火,才满意地从前门跑了出来。在出门的时候,他还不忘在前门地毯上再洒了一点油,让出口也烧起来。

当然了,因为他是一边往外退一边纵火的,所以火并没有烧到他,哪怕光着脚也没有烫伤。

威灵汉和家人 3. 合理怀疑

如果你觉得这个故事已经很棒了,那我们可以试试这个故事:

1991 年 12 月 21 号,11 岁的布菲·巴尔比正在院子里玩耍,突然闻到了烟味。

她回到屋子里叫妈妈过来,母女两人看到威灵汉狼狈地从浓烟滚滚的屋子里跑出来,上衣都没顾得穿,胸膛都给熏黑了。

在法庭上,布菲·巴尔比作证说,他的确看到过威灵汉敲碎过房间玻璃,试图进去救人。

等等,碎玻璃......

还记得火灾调查专家瓦斯奎斯的说法吗?碎玻璃意味着火势非常猛烈,意味着有液体助燃剂的存在。

对于这个说法,另外一名专家杰拉德·赫斯特表示怀疑。

赫斯特是火焰和爆炸的好朋友,在剑桥大学读化学博士的时候,他就痴迷于爆炸物的实验,把自己的实验室都炸了。

他的多项研究成果,被军方用于武器研究,而在因为身体原因退居二线后,他还以专家顾问的身份,活跃在民事和刑事司法鉴定的舞台。

赫斯特的身材十分瘦削,但却留着和身材不成比例的、乱蓬蓬的大胡子,每次他开口说话的时候,人们都很难看到声音从哪里传出来,但关于火灾和爆炸,他的话却不容任何人忽视。

这位剑桥大学的博士、前美国军方研究员,对于所谓火灾调查「专家」瓦斯奎斯的分析,评价如下:

「这简直就是老奶奶的迷信。」

赫斯特指出,玻璃爆裂和液体助燃剂并没有本质的联系,更可能的原因,是因为

  中国素享“衣冠王国”之美誉。中国服饰艺术包括衣裳、冠帽、鞋袜、发型、妆面和饰物几类内容。
  (1)衣裳袍裙
  衣裳是服饰的主体部分,中国古代称为体衣。中国传统服装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上衣下裳,二是衣裳相连,历代演化,交替使用。
  古代上衣称为襦,有长短之分,有单夹之别。冬季的衣服主要是裘,裘即皮衣,以狐裘为贵,多为贵族穿用。贫贱者所穿为褐,多用野兽皮毛或粗麻制成,故多称贫贱者为“褐夫”。
  古代的下衣有裳、绔、几种。裳为裙,绔为裤,只有两个裤筒,类似套裤,因常用细绢织成,故称“纨绔”,富家子弟多穿纨绔,才有“纨绔子弟”之名。是有裆的裤,又叫穷裤。
  春秋战国之际,产生了上下连在一起的衣裳,当时称为“深衣”,以后逐渐演化成袍。唐宋时的袍服,元代的质孙服,明代的曳,清代的马褂与旗袍,都与其有承继关系。
  中国历史上服装的沿革,多在宽袍大袖、长裙丝履和短衣缚裤、窄裙革靴两方面不断摇摆。汉民族服装的特点主要为宽袍大袖,由于受到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也时着短衣缚裤的胡服。
  清代的长袍、马褂、旗袍是对服饰艺术的一大发展。女装旗袍初期较为宽大,以后腰身渐趋紧窄,更加突出女性的身材美,终于成为代表中国女性优雅风范的服装样式。
  (2)冠帽鞋靴
  中国古代,人们把饰在头上之服称为“头衣”,主要有冠、冕、弁、帻四种。
  冠是方代贵族戴的帽子,汉代时的种类就达十几种之多。古代男子20岁时举行冠礼,表示进入成年。
  冕是古代帝王专用的冠,常在最庄重的场合下使用。继承皇位者,才能加冕。
  弁是在一般性场合下戴的冠,分爵弁、皮弁两种,前者为文冠,后者为武冠。
  帻是包发之巾,又称幅巾或巾帻,或称帕头、头或头。帻开始时在百姓中流行,自汉元帝始,贵族也用帻束发。南北朝时,出现了将布裁成4个角戴在头上的幞头,经隋唐宋几代,幞头不断改变样式,成为主要的冠帽。
  明代,官吏戴乌纱帽。清代,官吏则戴圆锥形的礼帽。
  中国的靴鞋历史也极为悠久。夏商时代,出现了用草编织的草和以动物皮制成的即拖鞋。周代,人们用麻、葛编织鞋子,称为屦,即麻鞋。春秋时代,出现屐等各式鞋子。丝织品缝制的鞋子也开始在士大夫中流行。古时,把单底的鞋叫“履”,复底的鞋称“舄”。秦汉开始,木屐在社会上开始流行。南北朝时,南方仕宦仍穿丝履,北方人则足蹬短靴。此后,皮靴丝履就成为古人穿用的主要靴鞋种类。
  到三国时,袜子才由自夏代沿袭而来的三角形变成丝线编织成的脚型,与现在的袜型相似。
  (3)头式面妆
  上古时代,小孩头发多成小丫角,称为总角。男于20岁行加冠礼后,要把头发盘成发髦,叫结发,这成为汉族人历代的基本发式。到清代,里人不论满汉,一律剃去额发,脑后拖一长辫。
  中国古代女子到15岁时,要举行笄礼,把头发盘成发髻,再插上簪子,表示成为成年人。古代成年妇女的发型基本上可分两类:一为辫发型,分单辫、双辫。自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女子多梳双辫。明末清初,女子多梳单辫。此发型多为社会中下层末婚女子所采用。二为高髻型,有两种梳扎方法,一是假发髻,是先将他人之发或马尾等制成所需样式,用时戴于头上,一般为富人所用。二是用丝带束发,编成各种形状,主要有新髻、螺髻、十字髻、单环髻、双环髻等。
  古代女子面部化妆很有特色,春秋战国时有桃花面,逐渐演化成红妆。汉代始创花钿妆。唐代,花钿、额黄妆、时世妆部盛行很久。
  在画眉技巧上,古代妇女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汉代产生了远山眉、新妆愁眉、八字眉等。三国时创蛾眉、青黛眉。唐代,又出现了鸳鸯眉。
  (4)首饰饰物
  首饰,主要指头部装饰品和手、项、臂上的饰物,主要包括簪、钗、步摇、梳子、头花、耳饰、项饰、臂饰、指饰等。
  簪即笄,是固定发髻的单股长针。古代男女都用笄,开始多为竹制,后来渐用骨、象牙、铜、金、银等制作,工艺日益精巧,图案精美异常。
  钗为固定发髻的双股长针,钗头制成各种形状,雕龙镂凤,嵌珠插玉,描花刻草,尤为华贵。
  步摇亦称珠滴,是饰有金玉花兽,并缀有五彩垂珠的簪钗,行步时随人摇动,故有此名。
  佩饰是专用于佩戴在身上的各种饰物,有佩玉、佩带、佩绶、香袋、鱼袋、佩刀等不同种类。
  佩玉,是古人的一种习俗。古人佩玉,在于祈求吉祥,既单佩又多种玉合佩或杂佩。佩玉大多佩于腰间。
  佩带一般是由丝、葛、兽皮制成并绣花的多彩带子,佩于腰间。宋明时官人上朝时要束金线圈结而成的琉璃装饰带或玉器装饰的红束带。古代女子出嫁时还系上称为“缨”的彩色带,以示人有所属。
  佩剑习俗在中国历代流行。秦汉时文武百姓皆佩剑,此风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时期。到宋、明时,男子佩剑之习俗犹存。
  古代的服饰以颜色、材料或质地等鲜明的特征,显示了穿者的尊卑贵贱或性别职业,故不少服饰词语成为某类人物的代称,有的甚至通用至今。我们将此类词语辑录如下:
  黔首:秦时平民用黑巾裹头,故代指平民。
  巾帼:古代妇女戴的头巾,故代指妇女。
  黄冠:黄色的束发之冠。因是道士的冠饰,故代指道士。
  金貂:汉以后皇帝左右侍臣的冠饰,故代指侍从贵臣。
  黄衣:道士穿的黄色衣服,故代指道士。
  布衣:麻布之类的衣服。因布衣是平民的衣着,故代指平民。
  青衣:古代婢女多穿青色衣服,故代指婢女。
  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故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或以白衣、白身称之。
  青衿:也作青襟,古代读书人常穿的衣服,故代指读书人。
  黄裳:太子的代称。
  韦带:熟牛皮制的腰带。普通平民系韦带,故代指平民。
  缙绅:古代士大夫大带子下垂的部分叫绅,笏插在皮带与带子之间叫缙(也作?),所以缙绅代称高官。
  夫:褐是麻毛织品,质地较次,是穷苦人穿的衣服。褐夫代指贫民。
  裙钗:唐以后用裙钗代指妇女。
  袍泽:古代士兵穿的衣服,故代指将士、战友。
  左衽:古代衣襟又称为衽,襟要向右掩。左衽指襟向左掩,用左衽代指不服朝廷的远方敌人。
  南琛
  春秋时有一个很小的国家叫郐国,国君姓?,因为这个国家太小了,以至于到底是谁最先接受的的爵号都已经搞不清。这个小国的原址在河南中部,后来被郑国所灭。《左传?襄公二年》,曾记载吴记礼观乐于鲁,对各国的音乐都赞许有加,惟独在提到郐国音乐时说:“自郐以下,以其微矣,无讥矣。”大意是自郐国以下的国家国小政狭,只有置之不理。可见这个郐国还曾经是大小雇用之间的分水岭,后来常用“自郐以下”这句话来比喻不值一提的事。
  说郐国是因为想说诗经中的郐风,《郐风》共有四篇,第一篇叫,第一篇叫〈羔裘〉,以前的学者谈起这篇都说是一篇讥讽之作,大约是说郐国国小力弱,国君却沉醉于服饰的追求,不思振作,这不太有说服力。也有人说这是一首怨妇诗,是讲一个被丈夫抛弃的女子的哀怨心理,这似乎更离谱。这两种说法大约都是产生于五四时期,不过本文不想讨论这首郐风的思想,倒是从这首不起眼的诗里可以看出一些春秋时的服饰。
  郐风?羔裘羔裘逍遥,狐裘以朝,岂不尔思。劳心切切?????羊羔如膏,日出有照,岂不尔思,心中有悼。
  服饰是人类的特殊创造,也是人所以有别于动物的标志之一,起先是为了最初的羞耻心和安全,后来发展为一种美化自身的要求,服饰的出现是对人类文化生活的一个重大贡献。中国古代的服饰,自有其独特的一面,历史也较悠久,从上面诗中可以看出,起码在春秋初期,中原地区的服饰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诗中的裘指的就是皮衣,古文称求,也就是有皮毛的一面,意为下垂的形状。现代的皮衣都是将裘内向,不露于外,而古代刚好相反,有毛皮的一面象外,裘加上外衣,被称作?,穿的时候经常把?的袖子卷起来,露出皮毛,以显示其尊贵。有一个比较有名的成语叫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是一个和服饰有关的典故。刘向〈新序〉卷二: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草,也就是反穿着皮衣在背草,魏文侯很奇怪,就问为什么,路人答:这是因为我爱衣服上的毛啊。文侯笑着说:你难到不知道一旦损坏了皮子,毛将生在何处呢?这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由来。其实那人反穿裘衣,刚好和现代的习惯相同,也就是光滑的皮革在外,而有毛的一面在内,但在当时却使人看起来很古怪,并且衍生出一段成语,其实要按魏文侯的说法,现代人穿的皮衣才真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呢。
  本诗中所说的羔裘,狐裘,为古代通常所穿的皮料衣服,也就是羊皮,狐皮做的外套。可是古代动物众多,为什么单单是羊皮和狐皮成为做衣服的面料,而其他皮却很少用呢?这里又有一个典故。汉代班固在〈白虎通义〉中说这是狐死首丘,羊羔跪乳的缘故,也就是狐狸死的时候,头必向这出生的山丘,而羊羔喝母乳的时候,要跪下来喝,这符合孝义,这样,人穿上羊皮,狐皮衣服也就符合孝义。这当然是一种道德上的附会,实际上是因为古代羊皮和狐皮比较容易得到,也容易加工,保暖效果较好。羊一般有膻气,所以要用乳羊的皮,狐皮一般以狐白裘最好,当然这是指富有的人家,一般人也没资本来计较这些。狐白裘指的是狐狸腋下的白毛部分,一般一件狐皮衣服要用很多只狐狸。〈史记?孟尝君列传〉里有这样的故事,孟尝君曾经被秦国囚禁,秦昭王想杀他,孟尝君便使人去秦昭王的妃子那里求情,那位妃子知道孟尝君有一件狐白裘,便说:妾愿得狐白裘。但这件狐白裘已经被献给秦昭王,孟尝君无奈,只得派人潜入秦王宫再把它偷出来,这就是鸡鸣狗盗中“狗盗”的由来,鸡鸣也发生在这一事件中,那是后话了。一件狐白裘可以买通秦王的妃子,可见其价值不菲,一般人肯定穿戴不起。狗盗还有一种引伸含义,指披着狗皮作狗形状偷窃的人,这在战国时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可见狗皮是比较低贱的,一般正常人不会拿狗皮作服饰。解放战争时东北野战军入关的时候穿戴的全是狗皮,被关内人称为“狗皮帽子”,历史的变迁有时让人哭笑不得。
  在古代和狐皮同样珍贵的是貂皮。貂是一种食肉小动物。明朝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对貂皮的制作有具体的描写。一般制作一件貂皮衣服要用六十多只貂,穿上貂皮衣,即可“立风雪中而暖于宇下。”。捕貂的办法一般是用烟来熏,把貂熏出来,就可以捕捉,还有一种制作一个用木板做成的机关,栓上诱饵。另外有钱人打猎时貂也经常是猎物,这时是用猎狗去追,猎狗体力较好,能紧紧地盯住貂,待它精疲力竭,就可以用箭去射,不过这里面娱乐的因素更多一些。
  貂皮的贵重还在于貂很难得到,这种小动物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在古代去一次东北是很不方便的,貂皮和人参,乌拉草一起被称为东北三宝,清朝的时候专门有一个机构叫“打牲乌拉”,这个机构的职责就是专门为皇帝猎取貂皮。红楼梦里有多处关于貂皮的描写,王熙凤在冬天的打扮一般就是“带者紫貂昭君套,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可见貂皮是大户人家显示富贵的一种重要服饰。
  在中国古代还有一种和貂有关的帽子,史书中称为“附蝉为文,貂尾为饰”,也叫作貂蝉冠,原来是王公贵族和武将所戴,后来貂蝉也被用作达官贵人的代称,陆游在〈草堂拜少陵遗像〉一诗中有“长安貂蝉多,死去谁复还”的句子。到了明代,因为当官封王的太多,貂尾严重不足,于是出现了用狗尾来代替貂尾的做法,这就是成语“狗尾续貂”的来历,说来也是一个和服饰有关的典故。
  诗经〈桧风〉第二篇〈素冠〉讲了春秋时穿戴素服的一些事,诗中有“庶见素衣兮,我心悲伤兮。”这样的句子,于是一般认为素衣是丧服。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古人不居丧也会戴素冠,着素服,〈孟子〉里就有多处在平时穿戴素服的记载。而在周密所写的〈葵辛杂识〉中,唐朝的皇帝在平时也穿素服,戴白纱帽,而国子声都要戴白纱巾。古乐府有一首〈白宁歌〉,有这样的句子:质如轻云色如银,制以为袍余作巾。这样的穿着,几乎全身皆白了。其实古代的丧服关键不在颜色,而是以布料的粗细为标准。丧服分五种,就是所谓的五服。最重的叫斩?,用最粗的生麻制成,断处外露,不缝边,穿在身上有点象电影〈第一滴血中〉兰博直接用麻袋穿在身上的样子。这是儿子和未嫁女为父母,妻子为丈夫守孝的丧服,期限是三年。其次为齐?,用料和上同,但是要缝边,这是孙子为祖父母守孝一年,曾孙为曾祖父母守五个月的穿着。最轻的叫思麻,这时用的料也比较讲究了,比较细,制作也很精细,这是女婿为岳父母守三个月穿的。一般古文中说的素缟麻衣指的就是丧服,而所谓“麻衣如雪”讲的就不是丧服而是平时的正常穿着了。
  帽子是冠的现代称呼。冠最早叫头衣,也就是给头穿的衣服,是披在头上皮或者布,一般是有地位的人披皮,一般人披布。最先是给幼儿用的,成年人是不戴的。后来因为成年人蓄发,结成的发暨露在外面太不雅观也不方便,于是也用皮或布把它包进去,这就是最早的帽子,古代叫冠,古语中二十弱冠,十八请缨,讲的都是年纪,实际与戴不戴帽没什么关系。
  各个朝代的服饰又大不相同,而象北朝,元朝,清朝等为少数民族所统治的时期服饰又大异于其他汉族统治的朝代,这里就不多涉及了,应该用专门的篇幅来讲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