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喇嘛经文经典语录

当我们要了解一些喇嘛经文经典语录的时候,豆豆语录网已经为您备好了这些喇嘛经文经典语录的内容,等待您的翻阅,相信这些喇嘛经文经典语录的相关信息会是您正想要阅读的经典语录。



喇嘛经文经典语录



喇嘛啦加森切喔~~
这个是皈依师的意思。这里是四皈依的第一句,四皈依就是皈依师、佛、法、僧。
完整的是“喇嘛啦嘉森切哦,桑杰拉加森切哦,曲拉加森切哦,根德拉加森切哦”。
念经前的内容无非是皈依发心,后行无非是回向。这个是“三殊胜”的修法,你可以搜索到三殊胜。
楼下说的喇嘛千诺应该是读成la ma kyan no。

喇嘛经文经典语句



发个链接,或者文字版本。
你的描述不太表楚! 追问 没有视频 没有文字 听藏族朋友念的 你就把那拼音拼下吧 发音应该正确 追答 你听到的应该是“喇嘛千诺”一词,又有人念作“喇嘛钦”。
在藏地,一个如理如法的修行人必定是常说这句话的。念诵一次,三宝了知这个需要被救度的众生而加持他,又累积起了你的最纯净的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这样一点点累积起来的。
顶礼一切善知识。回向一切众生最终获得佛果。喇嘛钦、喇嘛钦、喇嘛钦!

是藏传佛教中的四归依:
喇|嘛拉迦森切喔,(皈依金刚上|师)
桑结拉迦森切喔,(皈依佛)
丘拉迦森切喔,(皈依法)
根灯拉迦森切喔 (皈依僧)

年级不同,功课不同,辩论的内容就不同(图片来自网络)上图这是结场辩经,高手辩经可是智慧和风彩的大秀场,反正我每次遇到高手过招都会看到呆。这是僧人们活泼可爱的一面,此外藏地真僧人的风度,友善,慈悲与智慧总是令我动容的。【实例】有人说:凡是无常,都是知觉。攻方:凡是无常,都是知觉吗?守方:同意。(要先确立守方的立场)0攻方:凡是无常不都是知觉,因为声是无常而不是知觉故。说明:此处攻方找出诤由(有法、前陈):如,声。攻方的因含有前后二命题要成立:(1)声是无常;(2)声不是知觉。守方:前因不成。1攻方:声,应是无常,因为是所作性故。守方:因不成。(第一轮检验小前提)a攻方:声,应是所作性,因为是已生的法故。守方:因不成。b攻方:声,应是已生的法,因为是色蕴故。守方:因不成。c攻方:声,应是色蕴,因为是色蕴中的声故。守方:因不成。…………(略几千字)你会听到这些藏语高频词基细?——为什么?(这里是直接以反问的方式来强调自己不认同)马恰——不一定 。刀!——没错。刀玛珠!——不成立!(反对对方的说词)察吉!——错一次!察!——错!察洞!——虚有的错误,意思是根本没错!被对方说“察!”时,往往会顶回这句话。问句的句尾有“饮比“玛”恰阿踏?” :(某某道理)是不是“不”一定是这样?藏传佛学院的系统学习也必有这个通过辩经来进阶的过程。辩经会上大部分的喇嘛学僧都很有风度,君子之辩,不结私怨,但辩到激烈的时候,双方也难免面红耳赤,互不相让,甚至动手比划的事情也有发生。一对一或者一对多挑战,首先由高班的喇嘛同学人向低年级的新人喇嘛提出问题,这时新人要把头低下去,当高班的人发问时,低头回答,不可昂首,这是规矩,也是对高班人的尊敬。高班同学的问题问完了,轮到低班的人问高班的,这时高班的人可以把头抬起来,答复问题。班上的人有地位高的法王活佛,也有普通僧人;有学问好的,也有学问差的。这时大家是平等的,法王和活佛也没有特别的待遇,大家都是席地而坐。辩经姿势小读解:“右手向后高高扬起,和左手相拍发出清脆的响声”这个姿势,高扬的右手说明文殊智慧就在身后。✋ 右手向下后又拉回,是希望通过自己内心的善念和智慧,把在苦难中的众生解救出来。二手相击的意思:1,一个巴掌拍不响,世间一切都是众缘合和的产物;2,掌声代表无常,一切都稍纵即逝;3,清脆的响声击醒你心中的慈悲和智慧,驱走你的恶念,降伏心中的贪嗔痴疑慢。除了每日辩经,每个月有一次考试,所有的人都要参加,参加考试的人名提前已安排好。在考试中由低班的人发问,高班的人回答,旁边有老资格的格西坐阵,帮助新人发问,每当新学生问不出来问题的时候,由这些老格西来帮着提问题,拷问新人。这样的辩经考试每次连续进行三天。常常是通宵达旦,从晚上一直辩论到第二天的早上。发问的一个接一个地问题不断,回答的答案不假思索随口而出。每个喇嘛都使出浑身解数,全靠他们平时的记忆和学识,以及随机应辩。这时一个人的水平就充分体现出来了。法无定法,所有的超能力都是逼出来的!这种考试都有大格西在旁边监考,有时堪布也来参加。喇嘛在学经时是有压力的,但考试则没有压力,考不出就下去,下次再来。辩经场上遇到问题了,便去请教师父,弄明白了,解决了问题,下次再去辩论。平时的辩经是针对某个经论的某个段落而进行,比如《中观》的某一段落。当你把全部的《中观》学完,分段辩论完成了,这时就有总辩论,这种辩论一般是从晚上开始一直到第二天的清晨。这个时候就要看你对《中观》整部经典的把握如何了,别人可以拿出中观里面的任何一段或一句话来考你,你答不出来,或者答的不对,就是一个差,考试简单得很。三大寺的喇嘛也有集中在一起辩经的时候,那是在每年的十一月底,凡是学因明论的喇嘛,他们当中有大名鼎鼎的因明专家,也有初来乍到的新人,都要去拉萨西面大约六十里的一个叫作降养衮曲的地方,在那里集中学习和辩论因明两个月。别忘点赞谢绝转载么么哒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四皈依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yTXG4m21los

各位菩萨们:

阿弥陀佛!

今天要谈的主题是:《心经》到底在说什么?

前一集已说明,真心的实际理地是没有五阴十八界任何一法存在之极寂静的境界,所以《心经》才会开示:“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今天继续《心经》下一段经文: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说明如下:“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十二因缘所说的无明,既然没有所谓的无明,当然没有无明尽这件事,乃至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十二因缘所说的老死,既然没有所谓的老死,当然没有老死尽这件事;真心的实际理地既然没有苦圣谛、苦集圣谛、苦集灭圣谛、苦集灭道圣谛,当然没有所谓的四圣谛可言;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智慧,也没有任何有所得这件事,因为真心无所得的缘故,亲证此真心的人名为菩提萨埵,也就是菩萨摩诃萨。”从经文开示可知,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所谓的十二因缘、四圣谛可言,也没有智慧可说,衪的体性就是无所得;菩萨亲证无所得真心,从凡夫位的名义菩萨变成真实义菩萨。

《心经》这一段经文继续描述,真心的体性离见闻觉知,不在六尘分别,所以无所得。也证成《金刚三昧经》所说

“真心无所得”的道理,经中心王菩萨向 世尊禀白:“尊者!我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菩提性中无得无失,无觉无知、无分别相,无分别中即清净性。性无间杂,无有言说,非有非无,非知非不知。”(《金刚三昧经》)

从心王菩萨开示可以得到下列两个重点:

第一个重点:真心离见闻觉知、不分别六尘,就是真心清净的体性。心王菩萨叙述真心的体性是:

“没有得也没有失,没有觉也没有知、不会去作种种的分别,因为不分别的缘故,就是真心的清净体性。”

这样的体性,对喇嘛教应成派中观六识论者一定不会相信。为什么?因为他们所认知的心一定有分别,不离意识所行境界,衪有时清净、有时不清净。不可能是从本以来不分别,从本以来就是清净的,过去如是、现在如是、未来亦复如是没有不清净的。由于他们不相信经中开示真心清净,所以不承认真心存在,认为一切都是缘起性空、一切都是性空唯名,成为 佛所说的断见外道;可是他们怕被别人评论为断见外道,反执意识心为常,认为意识心是一切染净法之根本,所以成为 佛所说的常见外道,具足常见与断见二见。

第二个重点:心王菩萨说:“真心的体性是没有间杂,衪言语道断,本身离见闻觉知,名非有;却借种种缘出生有见闻觉知的七转识,名非无;合称非有非无。衪本身不在六尘分别,名非知;却出生了七转识在六尘广分别,名非不知;合称非知非不知。”

由此可知,心王菩萨是在叙述真心、空相、以及真心与空相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两个重点也是前面几集所强调的重点,相信手机前面的菩萨们应该没有忘记,如果忘记了,也没有关系!再把这两个重点重新提起,心王菩萨的开示就会一清二楚了。

~《心经》到底在说什么?(三)

接下来,分别探讨声闻四圣谛、缘觉十二、十因缘等法与真心的关系。声闻因为听闻 佛语开示,从四圣谛开始观察,世间的种种法都是生灭不已的法,它没有真实的体性,所以是苦,它包括了三苦、八苦在内;由于声闻人观察蕴处界种种法虚妄而了知苦的真实道理,名为苦圣谛。

接着再观察,这些苦聚集的原因是什么?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有了这个色身,这个色身具足五阴十八界,因而造作种种业导致在三界当中不断地受苦;由于声闻如实了知自他有情蕴处界是众生诸苦聚集主要原因的真实道理,名为苦集圣谛。既然声闻已知诸苦聚集的原因是因为有五阴身的关系,因此把这个五阴身灭了,种种苦不会再出现;所以知道如何将诸苦聚集原因消灭的真实道理,名为苦集灭圣谛。然而要将种种苦聚集的原因消灭,一定要有方法才能成就,所以声闻透过四念处观、八正道等法将这个五阴身灭了,种种苦也就不见了,于舍寿时,可以入无余涅槃,处于极寂静的境界中;像这样透过四念处观、八正道等法将种种苦聚集消灭方法的真实道理,名为苦集灭道圣谛。

从这里可以了知:

一者、声闻是透过佛语开示,去观察蕴处界虚妄,因而断了三缚结成初果,乃至断五上分结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时,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将自我消失入无余涅槃;还没有舍寿前,证得还有余苦所依的有余涅槃。

二者、虽然声闻可以证得无余涅槃、有余涅槃,可是他们观察蕴处界虚妄时,如果将自己的蕴处界灭尽而入无余涅槃,岂不是成为断灭空?因为有所疑,所以去请问佛。佛则告诉阿罗汉们:“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本际存在。”阿罗汉相信 佛语开示,知道无余涅槃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本际存在,所以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愿意自我消失而入无余涅槃。

三者、虽然阿罗汉相信 佛语开示而入无余涅槃,可是他们真的证涅槃吗?显然没有嘛!为什么?因为要证涅槃,必须在蕴处界存在的当下,才知道自己有没有证涅槃,如果自己的蕴处界都灭尽了,还有谁证涅槃?显然没有人证涅槃。所以阿罗汉根本没有证涅槃,可是 佛方便说阿罗汉证涅槃。

暗香林海

接下来谈缘觉,缘觉也如同声闻一样,都是透过 佛语开示,去观察十因缘、十二因缘而断结证果。缘觉先从十因缘的老、病、死往上逆推,知道有生才有后来的老、病、死出现;如是再由生往上逆推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知道到这个识为止,不能再往上逆推。

所以 佛在经中开示:

“齐识而还,不能过彼。”

然后,再由这个识推回去,一一确认无误。所以缘觉知道,十因缘当中有一个识存在,这个识就是一切有情真心,再也没有任何一法可以超过衪。

接着以这个识为基础,再由十二因缘往上逆推,如何使十二因缘之一一有支消灭?一一推究的结果,因为有无明的关系,使得众生造作种种善行、恶行,如果将无明灭了,行也就灭了;行灭了,识阴六识也就跟着灭了;乃至生灭了,老病死也就跟着灭了,纯大苦聚也就灭了。

由于缘觉是透过 佛语开示,自行观察十因缘知道有一个识存在,这个识是一切有情真心,也是一切有情蕴处界出生及消灭的最主要原因,离开这个识——离开这一切有情真心,再也没有十因缘及十二因缘以及自他有情蕴处界出生及消灭可言。

由此可知:

一者、缘觉是观察十因缘、十二因缘,因而断了三缚结成初果,乃至断了五上分结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时,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将自我消失入无余涅槃,还没有舍寿以前,仍然证得还有余苦所依的有余涅槃。

二者、虽然缘觉如同阿罗汉一样可以证得无余涅槃、有余涅槃,可是他们是观察十因缘、十二因缘知道蕴处界虚妄,而且也知道与蕴处界同时同处运作的识存在,祂是一切有情真心,知道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所以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而入无余涅槃。可是祂在哪里?不知道!

三者、虽然缘觉可以如阿罗汉一样于舍寿时入无余涅槃,可是他们有证涅槃吗?显然没有嘛!因为与阿罗汉一样已无蕴处界任何一法存在,不可能证涅槃,可是 佛方便说证涅槃。由上面分析可知,二乘人仅是将自己的蕴处界灭尽入无余涅槃,其实没有证涅槃,只是 佛方便说证涅槃。然而菩萨却是与二乘人不同,如果菩萨不证涅槃的话,终将无法成佛,所以 佛才要为菩萨们很详细解说涅槃的种种内涵,让菩萨们穷尽三大无量数劫后,可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接下来探讨《心经》所说真心另外一个体性——无智。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智慧可言,有智慧的是真心所生的七转识当中的意识,能够很详细地分别诸法,使得三乘行者变成很有智慧。譬如声闻透过意识来观察蕴处界虚妄,知道蕴处界无有一法是真实,使得意识不再以自己为真实我,因而断了三缚结成初果,乃至断了五上分结成为四果的阿罗汉。这都是意识心观察蕴处界没有真实我的结果,使得意识变成很有智慧,因此于舍寿时,运用自己的智慧来灭尽自己的蕴处界,让自我消失而入无余涅槃,这都是阿罗汉意识所行的境界,所以说意识很有智慧。同样的,缘觉观察蕴处界真实虚妄,知道有一个“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识存在,这个识是一切有情的真心,祂是十因缘、十二因缘背后的原动力,如果缺少祂,一切都无所能为。可是这个识在哪里?

缘觉不知道!此外,缘觉也知道这个识就是无余涅槃本际,知道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所以如同声闻一样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愿意自我消失而入无余涅槃。由于缘觉知道无余涅槃还有这个识存在,运用自己的智慧来灭尽自己的蕴处界而入无余涅槃,这都是意识所行的境界,所以说意识很有智慧。

同样的道理,菩萨透过意识去参禅而证得真心之所在,使得菩萨成为名符其实的观自在菩萨,因而有了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出现。而三乘同有的解脱德;可是菩萨不共二乘的法身德、般若德,不是二乘人穷尽神通与智慧所能了知的智慧境界。譬如二乘人不知道无余涅槃本际在哪里,可是菩萨知道无余涅槃本际之所在,而且还会示现机锋,让有缘的众生知道无余涅槃本际到底在哪里;

又譬如菩萨说,二乘人需要灭尽自己的烦恼才能证菩提,可是菩萨不用断烦恼证菩提;又譬如菩萨说,二乘人入无余涅槃仍然不知无余涅槃究竟是什么?可是菩萨可以很详细说明无余涅槃是没有六根、六尘、六识极寂静的境界。菩萨证此无余涅槃本际,当下就是涅槃,不必像二乘人想要灰飞烟灭;可是菩萨为了成就佛道,故意留惑润生取得未来五蕴身继续修行。诸如等等,二乘人无法想像菩萨的智慧证境到底有多深,因为这不是他们所能了知的智慧境界,只好口挂壁上乖乖地听菩萨开示了。从上面分析可知,有情的第六识能观察蕴处界虚妄,能够亲证一切有情真心之所在,使得三乘行者变成很有智慧。然而意识却是真心借缘辗转出生的法,为识阴六识所摄,因为意识能够很详细地分别法尘,因而有众生所了知的诸法出现;虽然意识在种种法能够很详细分别,也很有智慧,可是真心仍然配合意识所需,仍然不会六尘、仍然没有智慧可言。

接下来探讨《心经》所说真心另外一个体性——无得。由于真心的实际理地无有一法存在,所以说真心无所得;然而在现象界上,当然有得、有失,可是转依真心无所得,有得有失也变成无得无失了。譬如六度当中的第一度——布施,有能施、所施以及所施物之三施;对一般人而言,看见自己在布施,有一个被自己所布施的对象,以及所布施的东西——譬如米饭、金银、财宝等等。布施者很高兴将自己的财物布施出去,被布施者很欢喜地接受布施,及被布施的财物,对双方而言有得也有失,布施者虽然将自己的财物布施出去,是为有失,可是得到的是欢喜的布施以及未来可以成为有钱人的果报;被布施者虽然现在得到布施的财物,所以很欢喜地接受布施,是为有得,可是未来还是要偿还布施者的财物,而且还要加利息来偿还,是为有失;所以说,布施这一件事,在现象界对能施者与所施者双方来说有得有失。

可是对菩萨而言,虽然菩萨在作布施,好像有得、有失,可是转依真心无所得,哪里有三施?连一施也没有!既然连一施都没有,还会有得有失可言吗?显然没有!所以说,菩萨以真心的实际理地来观待一切布施,名为三轮体空,这样的三轮体空才是真正的三轮体空,这样的布施才是真正的智慧到彼岸。不是透过意识思惟想像,将能施、所施、所施物当作没有这件事发生,就叫作三轮体空。又譬如菩萨没有明心之前,没有找到真心,当然有所失,如今找到真心之所在,名为有所得;可是这个真心仍然是菩萨自己本有的东西,并不是菩萨另外找到一个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所以说,菩萨找到本有的真心,仍然是无所得。如果菩萨能够这样看待世间法的所有一切法,虽然在现象界有得有失,可是转依真心无所得的体性,仍然是无得无失,这样的无得无失,才是真正的无所得法。

篇幅有点过长,相信大多数,并没有耐心看到此处结论:《心经》所说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乃是指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无明等十二因缘存在,也没有苦集灭道之四圣谛存在,所以没有任何智慧可言,既然没有智慧可言,当然是无所得;这些都是站在真心的实际理地来观待蕴处界及诸法等法所产生的结果。菩萨就在无所得之中成为真正的菩提萨埵,也就是成为真正的菩萨摩诃萨了。菩萨证此无所得心,并转依真心无所得体性,在佛菩提道路上继续用功修行,虽然示现有所得,可是仍然是无所得;最后,穷尽三大阿僧祇劫以后,得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今天就讲到这里,敬请各位菩萨下次继续收看。

阿弥陀佛!

佛门经典《心经》到底在说什么?(一)

佛门经典《心经》到底在说什么?(二)

   雍和宫的喇嘛们在清代的历史上,每年都需念诵大量的经 文;其念经的形式大致可分三类,即“内课”、“随营”及“本课”。“内课”就是雍和宫派出一定数额的喇嘛学僧,到紫 禁城内(皇宫)、西苑(即今日之中南海)、“三山五园”(即万 寿山、玉泉山、香山和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圆明园、畅春 园)内的一定处所举办法会念经;“随营”是指雍和宫派出喇嘛 学僧到各处围场“御营”内办法会诵经;“本课”则属雍和宫之 喇嘛学僧在本寺院内的法会诵经事务。   据《清理藩院则例》及《京城喇嘛印务则例》等史料记述, 在清代雍和宫喇嘛的额数为504名,而在乾隆时期雍和宫喇嘛学 僧的数额高至八百余名。这近千余名的喇嘛学僧一年之中所赴 “内课”、“随营”及“本课”举办各类法会时,需要念诵多少经 文?这可以说是件有趣的话题。   查阅《清会典》及《会典事例》等清代官书,其中《中正殿 雍和宫喇嘛念经四十一条》等事务的记载,经分析整理后就会知 道,雍和宫中的几百名喇嘛学僧,每年中的念经事务及奔赴各处 所举办的法会活动是非常繁忙的。一年中念诵经文的规定至少 41条之多。   以上所述为清代雍和宫喇嘛在一年之中,“内课”活动所念 诵的经文事项。 其“随营”则为雍和宫喇嘛应差跟随历代清帝,每年至各处 “围场”,为八旗军中“御营”的诵经事务。 而雍和宫喇嘛们“本课”的念经活动,在本文的《建筑篇》 内已有文述,在此从略。  

你说的应该是归依:
la ma la jiab sam qio (归依师),
sang jie la jiab sam qio(归依佛),
que la jiab sam qio(归依法),
gen dun la jiab sam qio(归依僧)。

展开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经典语录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