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经典语录 目送内容,豆豆语录网这里有不少,而这一篇龙应台经典语录 目送的内容是我们豆豆语录网经过多次整理,最终挑选出来的龙应台经典语录 目送内容,方便您的阅读与学习,希望对您有用。
龙应台经典语录 目送
1,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现代作家龙应台《目送》
2,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现代作家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
3,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 ——现代作家龙应台《目送》
4,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懂’,做最后的转身离开。——现代作家龙应台《目送》
5,人总要慢慢成熟,将这个浮华的世界看得更清楚,看穿伪装的真实,看清隐匿的虚假,很多原本相信的事便不再相信。但是,要相信,这个世界里美好总要多过阴暗,欢乐总要多过苦难,还有很多事,值得你一如既往的相信。——现代作家龙应台《不相信》
龙应台经典语句 目送
龙应台经典语录 阅读提示: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1、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可能愈走愈孤独。你将被家庭羁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矛盾压抑,你往丛林深处走去,愈走愈深,不复再有阳光似的伙伴。到了熟透的年龄,即使在群众的怀抱中,你都可能觉得寂寞无比。你的工作能给你多少自由? 走进人生的丛林之后,自由却往往要看你被迫花多少时间在闪避道路上的荆棘。 2、 有些青年人追求时尚,不谈政治,实际上就是只关心自己的事情。社会就像一个巨大的滚动着的车,总有人在里面自顾自地行乐。所幸的是,总有人探出头来看看这辆车究竟跑在哪里。 3、 思想需要经验的累积,灵感需要感受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累积、沉淀、宁静观照,哪一样可以在忙碌中产生呢?我相信,奔忙,使作家无法写作,音乐家无法谱曲,画家无法作画,学者无法著述。奔忙,使思想家变成名嘴,使名嘴变成娱乐家,使娱乐家变成聒噪小丑。闲暇、逗留,确实是创造力的有机土壤,不可或缺。 4、龙应台:我其实也诚实地在问自己,思考了之后我自己觉得,天呀,如果我的孩子能够平安而且快乐,不管杰不杰出,我都已经很感谢了,所谓的“ 成功”好像真的不重要。事实上,这种情形已经发生了,很多我台北、香港的朋友,他们的儿子女儿都在哈佛、剑桥读书,顶尖的优秀,我的儿子还在寻找人生的意义和方向,而且并不以“杰出”作为人生志向。以“不能输在起跑点上”的逻辑来说,他已经差一大截了。但是那一次的“阳台夜话”,我整理了自己的思绪,是的,我可以接受我的孩子“平庸”,重要的是他们在人生里找到意义…… 1975年我离开台湾到美国去留学的时候,走在美国的大学校园里头,天上深蓝深蓝的一片云都没有,阳光照在绿油油的草地上,一片无边无际的草地。8月,还没有开学,美国18岁、20岁的人光着臂膀、穿着短裤、球鞋、骑着脚踏车在你面前悠来悠去,我最无法忘怀的就是:咦,怎么他们每个人看着都那么轻松,那么没负担?从他们肢体的语言我就已经发现了,我们差别很大,他们身上没有那个几千年的国家重任。 5、人本是散落的珍珠,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线,将珠子穿起来成为社会。当公民社会不再依赖皇权或神权来巩固它的底座,文化、历史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 6、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 7、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8、一个社会特立独行的人越多,天分、才气、道德、勇气就越多。 9、每个时代都有思考和不思考的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____其实写得一般,真的。“二十一世纪的《背影》”,过誉了。 《目送》令人遗憾地没有超越《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的情怀和高度,只保持在以往的水平,更称不上“思考‘生死大问’的最新强作”。要看这样的作品,去看史铁生《我与地坛》,看余华《活着》,会是更好的选择。这些书带给你思想、观念、胸怀和见地的改变,可能会比《目送》更多、更深刻。 《目送》令人失望地没有摆脱无谓的喟叹、无病的呻吟、隔靴的搔痒、无端的煽情。生活就是生活,柴米油盐、酸甜苦辣,平淡、寻常。不必每个场景都要灌入深沉情感,每件小事都要赋予宏大意义,不必每个细节都上升到“花枝春满、悲欣交集”的境界。 每读完一篇文章,我的心情都变得低落。但其实文中并没什么事呀。“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写出“忧伤、深邃、美丽”,人之常情;“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也能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这种人生观,或者写法,较为消极。 在倪萍《姥姥语录》中,我能看到深邃、忧伤,也能看到欣喜、睿智和洒脱; 在北岛《城门开》中,我能看到深邃、忧伤,也能看到欢乐、愉悦和旷达。 重要的是,这两本书中,都有着更从容的境界,弥漫着、渗透着一种健康乐观的笑容,和对生活的美的追求。很可惜,《目送》没有。 儿子的离。 四世同堂本是乌托邦,子嗣怎能当作自己的附庸品?大多数家长不能接受的是,教育就是为了让下一代成熟、独立,离开自己,成为一个自由的个体,完全通过选择建立自己的生活。如果一些人在成为父/母亲之前就有这样的认识,一半的亲子矛盾可以避免。当然,“常回家看看”,是皆大欢喜的好事。大多数孩子不能理解家长的行为,关心被当成了干涉,关注被当作了多管闲事,关怀被当作了婆婆妈妈,他们不能想像父母所处的时代、处境和条件,不能推己及人,没有同理心。然而,“子不教,父之过”,若能有完善的教育,建立良好的沟通,另一半的亲子矛盾可以消弭。但是在《目送》中,没有这样的思考,哪怕是稍稍提及。书中文章给人的感觉是:是的,这就是亲子,这就是无奈。 朋友的牵挂。 一片冰心在玉壶。君子之交淡如水。友情,本如此。东坡先生罹“乌台诗案”,众叛亲离,看尽世态,识尽“朋友”,写出来的,也没有半点委顿和颓气,不知《目送》何以如此哀愁、孤寂? 兄弟的携手共行。同理。大抵如是。 像看完一幕大起大合的悲剧,走出剧场时,我希望脑里能留下不一样的思考,心里能有不同的震撼,而非,只是带走两行泪水。很可惜,《目送》没有。它只是说:是的,这就是泪水。这就是人生。 当然,书中也有很好的片段,却都是别人的文字,比如: 《山路》中蔡琴的《恰似你的温柔》: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 就像一张破碎的脸 难以开口道再见 就让一切走远 这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们却都没有哭泣 让它淡淡的来 让它好好的去” 《寂寞》中张岱的湖心亭和墓志铭: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雪、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莨,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什么》中: 楞严经:“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固有轮转……” 无常经:“有三种法,于诸世间,是‘不可爱’,是‘不光泽’,是‘不可念’,是‘不称意’。何者为三,谓‘老、病、死’。” 周梦蝶的诗: “所有美好的都已美好过了 甚至夜夜来吊唁的蝶梦也冷了 是的,至少你还有虚无留存 你说。至少你已懂得什么是什么了 是的,没有一种笑是铁打的 甚至眼泪也不是……/” 圣经的诗、彼得·席格的曲: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 生有时、死有时 栽种有时、拔出所栽种的、也有时 杀戮有时、医治有时、拆毁有时、建造有时 哭有时、笑有时、哀恸有时、跳舞有时 抛掷石头有时、堆聚石头有时 怀抱有时、不怀抱有时 寻找有时、放手有时、保持有时、舍弃有时 撕裂有时、缝补有时、静默有时、言语有时 喜爱有时、恨恶有时、争战有时、和好有时”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