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朱镕基 经典语录

当我们要了解一些朱镕基 经典语录的时候,豆豆语录网已经为您备好了这些朱镕基 经典语录的内容,等待您的翻阅,相信这些朱镕基 经典语录的相关信息会是您正想要阅读的经典语录。



朱镕基 经典语录



本身不是学经济的,但是在《朱镕基讲话实录》(第二卷——认真吸取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1997年12月12日)的书中,找到了朱总理的原文;原文节选如下:“不能否认的就是,我们的资本市场还没有完全对外开放,或者基本没有对外开放。我们进来的外资都是设备投资,借的外债,而且基本上是中长期的外债,所以人家动不了。上次我跟外国客人讲,投机力量想进来动摇我们,但没有这个渠道,所以,我们基本上可以避免这次遍及亚洲国家的金融危机。”这是官方的原话啊!=================================(分割线)=============================接下来在上一段一度风靡的《激荡三十年》一书中的节选,写的活灵活现;原文如下:“朱容基将任满一届总理,他承诺在这四年内完成三件事情,一是力保人民币不贬值,二是激活经济,启动内需,三是用三年时间让国有企业摆脱困境。 力保人民币不贬值是当务之急。自上一年起,金融大鳄索罗斯袭遍东南亚,全无对手,接着他把目光瞄准了中国,中国作为亚洲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大国,人民币如果“失陷”,将让已经陷入绝境的各国雪上加霜。1997年10月底,世界银行在香港举办年会,索罗斯、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俄罗斯总理丘拜斯等都受邀与会,人民币是否贬值成为年会最敏感而重大的话题。世界银行专门为朱容基举办了一个专场演讲会。在22日的演讲中,朱容基郑重表示,“中国将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立场,承担稳定亚洲金融环境的历史责任。”此言一出,在场的亚洲各国领袖大松了一口气。《远东经济评论》说,“中国第一次在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展现了经济大国的风范。” 战意正酣的索罗斯怎肯罢手。由于中国对国际资本实施了金融管制,所以他决定袭击与人民币关联度最高的港币。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年里,主流的欧美媒体都对香港回归的前途忧心忡忡。早在1995年6月26日,一向对中国颇为友好的美国《财富》杂志甚至出人意料地刊出一篇题为《香港已死》的报道。老资格的亚洲问题报道专家路易预言,“回归后,英文重要性减弱;外国人纷纷离港;自由进一步受威胁;香港国际商业及金融中心的地位消失,外资撤走??”这篇报道引发了强烈反响,一个“意外”的效果是,它引起了香港执政团队的长期警觉,财务司司长曾荫权把这篇报道装裱在一个镜框内,挂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十多年后,当选特首的他又把这个镜框带进入了特首官邸。他对记者说,“这是鞭策我不断前进的动力。”1998 年1 月,香港爆发禽流感,有18 人感染,其中6 人死亡,全港陷入一片恐慌,特区政府扑杀130 万只鸡,疫情前后持续半年。就是在这样的动荡背景下,索罗斯对港币的狙击战在8 月5 日打响,国际炒家们一天之内抛售200 多亿港元。香港金融管理局运用财政储备如数吸纳,将汇市强行稳定在1 美元兑换7.75 港元的水平上。第二天,炒家又抛售200 亿港元,金融管理局再次咬紧牙关照单全收。其后6 天,炒家继续疯狂出货,多空激战空前惨烈,恒生指数一路狂泄到6 600 点,比一年前几乎下跌了10 000 点,总市值蒸发2 万亿港元。8月13 日,香港政府在朱镕基总理的支持下,携巨额外汇基金进入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与炒家直接对抗,并十分强悍地宣布将“不惜一切成本,一定要将8月的股指抬高600 点”。量子基金也不示弱,索罗斯在《华尔街日报》上公然叫嚣:“港府必败”。当时的全球局势对索罗斯似乎更为有利,各地股市哀鸿一片,美国道琼斯股指连连重幅下挫,欧洲、拉美股市受连累,都相继跌下3%~8%。香港一役举世瞩目,如果恒生指数失守,港府的数百亿元将付之东流,反之,炒家们将损失20 亿美元以上。时任香港特区财务司司长、后来当选第二任特首的曾荫权回忆说,“在决定政府入市干预的前一晚,我把同事们都遣散了,独自坐在办公室里,默默流下了眼泪。政府参与市场是个两难的决定。我既做了这决定,便要坚守原则,接受批评。我们的日子是十分艰难的。但我不相信我们香港市民会输。”8 月28 日,多空双方到了决战之日。这一天是香港恒生指数期货8 月合约的结算日,国际炒家们手里有大批期货单子到期必须出手。当日,炒家抛盘疯狂,港府照单全收,港市动荡如骇浪中的一叶扁舟,成交额创下日成交量的历史最高纪录。下午4 点整,收市钟声响起,恒生指数和期货指数分别稳坐7 829 点和7851 点,索罗斯集团一败涂地。曾荫权当晚宣布:在打击国际炒家、保卫香港股市和港币的战斗中,香港政府已经获胜。 在两星期的托市行动中,中方投入资金1 637 亿港元。张五常教授用他惯有的语气评论说:“做衍生工具交易的,没有一家背后有无穷资本支持。假如是那样,你就肯定赢,但也没人敢和你做对家。中国政府在金融大鳄阻击港币汇率时放话力挺,最后那些投机的炒家被吓跑了。”为了捍卫人民币不贬值,朱镕基其实承担了空前的风险和压力。受金融风暴影响,一向形势不错的出口增长率出现下降,国内商品库存猛增,消费需求严重不振。6 月份,长江流域又遭受百年一遇的大洪水,29 个省市受灾,死亡4 150 人。 直接损失2551 亿元。当时,全球舆论几乎异口同声地宣称:人民币如果不贬值,中国经济将举步维艰。然而,朱镕基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中国经济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在当时的局势下,欲扭转经济的下行趋势和消费过冷现状,唯一的出路是目光向内,启动内需。当时全国居民储蓄已高达5 万亿元,只要把这部分消费能力释放出来,经济复苏或可迎刃而解。于是,朱容基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策——催热房地产。在过去的几年里,为了防止通货膨胀,他一直对房地产市场有可能出现的投机行为颇为警惕,采取了抑制发展的政策,而如今在他看来,能够让老百姓大把大把地掏出钱来购买的商品,唯有房子了。1998 年1 月,地产业的标志性人物王石突然接到通知,让他从深圳速赴北京,有中央领导人想要接见他。当他赶到北京的时候,才知道那个人居然是朱镕基总理。王石后来回忆说,“朱总理向我询问了对房地产的市场走势和看法。”日后看,这是一个很有意味的细节。早从上年开始,国务院已经开始对房地产“松闸”。开春,国家计委和财政部取消建筑行业的48 项“不合理收费”。4 月28 日,中国人民银行以“特急件”的方式将《个人住房担保贷款管理试行办法》发往各商业银行,宣布即日起执行:贷款期限最长可达20 年,贷款额度最高可达房价的70%。7 月份,又将原来的6%契税、3%典契税和6%赠与契税,合并为3%~5%的契税。这些措施已经逐渐在唤暖市场。到1998 年7 月,国务院做出重大决定,党政机关一律停止实行了四十多年的实物分配福利房的做法,推行住房分配货币化。福利分房政策的取缔,让住房市场化的空间大大拓宽。几乎就在同时,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明确要求“加快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中国人民银行则颁布了《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规定了住房贷款有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两种还款方法,允许商业银行开展住房按揭贷款的服务。为了表示鼓励,央行还特意安排了规模为1 000 亿元的住房贷款指导性计划。这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出台,特别是允许按揭贷款和取消福利分房两大措施,直接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复苏,中国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地产热,无数财富故事在这个领域中演绎。由于房地产业有广泛的关联度,特别对钢铁、水泥等资源性行业有很大的带动性,因而也确实起到了复苏经济的作用。复旦大学教授张军日后评论说,“这个政策是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改善市场需求的转折点,其效应持续10 年。消费信贷刺激了家庭的住房需求,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则释放着持续的投资品需求。大量的企业也就是在这之后开始进入投资扩张时期的。由于投资旺盛,整个经济对于上游基础部门的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保持了持续的增长,这为大量地处上游的国有企业提供了有利的市场环境。”==============================(分割线)================================PS:1、上班中,不允许有那么充裕的时间整理大脑,完全把自己的观点呈现在答案中,只能找到部分相关的文章,转帖进来;抱歉~2、不知道 ”吴晓波“是否也在混知乎,但是他的文字让人以某一角度了解了那段经济史,非常感谢~ 3、关于朱总的”经济软着路“希望自己后续能整理好思路,写出点自己的观点。以上~补充朱总理经济软着陆:

九十年代初的中国,东欧巨变的阴霾还没从中国退去。人们惊惶地找出最后一个硬币,买米,买油、买盐,买任何一种可以过日子的日用品。物价指数高达24%。企业人心涣散,银行成了国企的提款机。行政机构不务正业经商,炒汇。贪污腐败成风。西方政客喝着香槟,中国变成下一个波兰、俄罗斯。指日可待。

一九九一年,朱镕基任国务院副总理。央行行长不听话,不要当了,一边站着。 收缩银根,停建一切楼堂馆所。声明银行不是go-vern-ment和官商的提款机。

食品价格高居不下,国家储备粮库开仓放粮,四百亿斤储备粮平下的不只是老百姓恐慌的心里,更重要的是人民对go-vern-ment的信心。

国企员工不做事,宁肯每月领一两百元工资,不愿下去当清洁工,还蚂蚁搬家一样偷卖企业家产。那要么改革要么破产倒闭。社会主义不养闲人和懒人。顶住了聚众闹事,卧轨示威等巨大压力。强行汇改;国家标价汇率为人民币对美元5:1;而国际市场的汇率则为8.3:1,自由市场上更是高达10:1;汇率漏洞成了有办法的人们的生财之道。汇率并轨使大量利益集团断了财路。是朱镕基顶住巨大压力,要知道这些有办法的是都是些什么人啊。但外贸却由此慢慢走出了困境。

朱镕基 经典语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