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 经典语录这篇内容是经过特别精心的整理的,这篇经典语录的内容相关性较强,所以,如果您想要看看聊斋 经典语录的话,这一篇聊斋 经典语录应该是您需要的。
聊斋 经典语录
谢邀吧。《聊斋志异》中,有非常经典的故事,从叙事手法到白描文笔,都是顶级小说水平。也有一些看似随手记之,未加打磨的故事。其实仔细琢磨,也蕴含了丰富的寓意。
不知是否有人注意到,在写鬼狐著称的聊斋中,列在集子首篇的,是一篇“冥界高考"的故事。
这篇《考城隍》,一定程度上承载了蒲松龄的政治抱负。蒲松龄一生参加无数次科举,均已失败告终,他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并放在了《聊斋》第一篇?和蒲松龄的生平结合在一起,很值得解读。
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十九岁的蒲松龄,在童试中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成为乡亲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这个成绩,相当于现在的市中考状元,一枚冉冉升起的淄博学霸,即将迎来人生高光时刻。如再进一步过了乡试,做大官,报国家,戴红花,迎娶白富美,自不再话下。
然鹅命运跟小蒲开了个玩笑,功明之路,犹如一部烂尾的神剧,高光之后,竟是高开低走。
谁能想到,少年学霸小蒲同志,在乡试中折戟沉沙,这一折竟是一辈子,成为中国“高考”史上最惨的炮灰。
有多惨呢?清代高考通常三年一次,三年之后又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小蒲同志啊,从十九岁至七十六岁高龄,粗略计算,共参加了至少十余次高考,终其一生竟连举人也未中,比著名的范进同志还要惨。
一代文豪为何连举人也考不上?是放飞自我的文风与八股文起了冲突?是填错答题卡酿成人间惨剧?是病倒考场怪状况频发?时也,运也。史料记载,这几种失败的原因都有。悲惨经历自不多提,小蒲对高考态度为何如此虔诚,更值得我们琢磨。
话说蒲松龄屡次应试失败,并没有像韩寒同学一样痛骂“八股是个屁”,也没有像范进一样把自己逼疯了,他只是平静地接受命运的审判,逢考便去,倾全力筹备,有亲手写下的著名备考鸡汤为证: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几百年后,有抄此鸡汤于教室黑板者,遭到班主任责备:同学们,表挂这句,蒲松龄的备考鸡汤不甚吉利,你们想像他一样复读么?于是大手一挥,擦去了此条,写下:提高一分,干掉千人。
再说那屡试不中的蒲松龄,并未被命运击倒。自此一面备战高考,一面从事业余写作,终成自媒体大V,并结集成册,推出古今第一鬼故事奇书《聊斋志异》,吸粉无数。当时上至达官贵族,下至贩夫走卒争相抄阅,据说大学士儿子纪晓岚儿子,因酷爱抄写《聊斋志异》而走火入魔,丢了性命。此事还被纪晓岚写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写道:“沈沦不返,以迄于亡故。”大V蒲松龄无辜躺枪。
既然成了大V,考取功名的梦想还在吗?据史料记载,《聊斋志异》在康熙十八年写就,而蒲松龄最后第一参加高考是在康熙四十一年,不但没忘,且有得考呢。故事的最后,七十一岁的蒲松龄被朝廷补为贡生,终于不再参考了,连考官也松了一口气。
蒲松龄一生痴迷高考,是为了混个天朝委员光宗耀祖吗?并不是,即便在“刺贪刺虐入骨”的聊斋中,蒲松龄写了那么多书生的故事,也未见讽刺清代科举制度,有点出人意料。
更蹊跷的是,《聊斋志异》这部奇书,五百多篇故事,上品文章无数,而列在第一篇的故事便是《考城隍》,这就很有意思了。
《考城隍》讲的什么故事?一个参加冥界高考的故事。这是多么深的执念?正应了这句:生亦考人杰,死亦考鬼雄。至今思松龄,不肯忘功明。
这诗是我编的,但不是瞎编。且看《考城隍》这篇文,故事是这样写的:
我姐夫的祖父(先把自己撇干净)快咽气时,见一牵白马的官吏邀他去高考,恍惚间就到了一个王府(地府)。那府中有两个考生,有很多考官,有个考官是关二爷。我姐夫写了一篇绝妙的文章,中第,被聘为河南的城隍(冥界地方官职)。姐夫恍然大悟,自己已经死了,说:承蒙大神错爱,但家有老母无人奉养,如何是好哇?考官翻了生死簿,见其母还有阳寿九年,就命他回阳间照顾老姑,由另一个考生代管。待老母归天后,再来正式任职。两个考生其乐融融离开考场。这个故事比较内涵,首先讲了一个关于孝道的故事。但这个肯定、并推行孝道的是谁呢?正是冥界的考官,其中有一位还被写成了关二爷(代表公正)。也就是说,在蒲松龄的心中,对于科举制度,是持肯定态度的,对体制内考官的素质,也是认同的,并没有因落榜,就讽刺这个制度的意思。
再看这次高考的作文题目,有八字云:“一人二人,有心无心。”同学们请以此句写一篇作文,不得少于800字。和我们如今的高考很像有没有?蒲松龄的卷子写的也甚是精彩,文中只记录了一个金句:“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令众考官纷纷点赞。
其实这个金句,才是此篇文章的真正奥义。蒲松龄假借这个故事,道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才华。城隍的职能,就是冥界的地方官,负责评判所管辖地域人们的生平。一个人死了,他生前行善为恶几何?城隍怎么判才是正确的,这关系到他该生仙还是下地狱,马虎不得。
蒲松龄的卷子是这么解读的:一个人的善恶,贵在初心。如果一个人行善,他的初心是有预谋的,虽然结果是做了善事,却不可算其功绩。如果一个人作了坏事,也不能完全以结果为导向,如果他的初心是好的,也不能重罚。
估计老蒲真要做了城隍,散财修庙的达官贵人快哭了。这段话可以对照另一句去理解——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寒门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这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善恶观。
老蒲的思想十分通透,虽带点理想主义,但做一枚优秀的地方官,想必是足够了。这也就解释了,他执着于考取功名的目的——做梦乃至到死,都想发挥自己的为官才华,还一个公道的世事啊。
那如果考不上,老蒲又是个什么态度?这个故事里也有写。另一个没考上的秀才,其实也是老蒲的化身。文末写道:
秀才握手,送诸郊野。自言长山张某。以诗赠别,都忘其词,中有“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之句。公既骑,乃别而去。
这个画面十分动人——落榜的秀才,握着中榜秀才的手,甚是欣喜,并送给好基友一条金句: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谁说明清没有好诗了?老蒲不仅小说写得好,诗的水平也绝佳,以诗言志。
此句的中心思想为:蒲兄,做人呐,不要为外物所制,别勉强。保持心地一片澄明就好。哥虽然应试不第,哥抱怨了吗?哥仍然活得潇洒自在啊。蒲松龄正是这样劝自己的,并将其写到了《聊斋》的开篇文章里。足见其重要性。
以今人之眼光看蒲老的应试之路,当怪罪于八股制度害人。然而当时的科举,依然算是选拔人才最公平之法,蒲松龄这等擅长吐槽的文人,也毫无讥讽之意。自隋唐始,废旧制,奉科举,更多人才得以登庙堂之高。再看今日之高考,远胜于当时,即使有应试教育之嫌,也是最不坏的制度。
聊斋 经典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