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 经典语录内容,豆豆语录网这里有不少,而这一篇武则天 经典语录的内容是我们豆豆语录网经过多次整理,最终挑选出来的武则天 经典语录内容,方便您的阅读与学习,希望对您有用。
武则天 经典语录
生平简介:
武则天(624——705年),并州文
水人,唐初工部尚书武士huo的女儿,
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代女政治家。性
巧慧,多权术。
637 年(唐太宗贞观十一年),武
氏以美貌应召人宫,始为才女,赐号武
媚,时年14岁。649年,太宗死,入感
业寺别发为尼。时王皇后正与萧淑妃争
宠,决计利用武媚的美貌,转移高宗对
萧氏的厚宠。遂令武氏暗中蓄发,献给
高宗,封为宸妃。翌年生是长子李弘,
晋为昭仪。
武氏再次入宫,得力于王皇后,开
始对王皇后卑躬屈节,极力奉承。她知
道王皇后与萧淑妃有矛盾,便联合王皇
后,夺去高宗对萧氏的宠爱。当萧氏失
宠后,她认为自己要当六宫之主,必须
把王皇后打下去。654 年,武昭仪产下
一女儿,深得高宗喜爱。有一天,王皇
后闲得无聊,到昭仅宫中逗小公主玩了
一回,然后离去。武氏在王皇后来时,
她故意避开,及王皇后离去,将小公主
弄死,嫁祸于王皇后。655 年,王氏被
诬以杀死小公主的罪名,废去后位,立
武氏为皇后。此后又生了三子一女:李
贤(章怀太子)、李显中宗)、李旦
(睿宗)和太平公主。足见其专宠之地
位。
武氏自立为皇后之后,开始参预朝
政,与高宗并称“二圣”。683 年,高
宗死,李显继位为中宗,尊武氏为皇太
后,由太后临朝称制。翌年,废李显为
庐陵王,立李旦为睿宗,武太后掌实
权。690 年,废李旦自立为则天皇帝,
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史称“武
周”。
武则天称帝后,大开科举,破格用
人;奖励农桑,发展经济;知人善任,
容人纳谏。在她掌理朝政近半个世纪,
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后来“开元盛
世”打下基础。但是,武则天逼害王后
萧妃,杀害亲子,大封武氏诸王,重用
酷吏,严刑峻法,冤狱丛生,受到历史
的谴斥。
705 年,宰相张柬之乘武则天年老
病危,拥立中宗复位,尊武氏为“则天
大圣皇帝”。同年冬,武氏死,享年82
岁,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
后。”李白把武则天列为唐朝“七圣”
之一。
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全唐
诗》等录有其诗58首,多为庙堂祭奠之
作,然也间有记游抒情诗篇,其《如意
娘》诗云: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
君。
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
裙。
作为女皇的武则天,是一个铁腕人
物,给人留下女中须眉的印象,然作为
女人,也有情意缠绵,柔情若水的一
面,于此诗可见。
武则天还有《腊日宣诏幸上苑》诗
云: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这首诗后来流传为一个故事,说武
则天于某年冬游上苑,令花神催开百
花,花神奉旨,百花齐放,唯牡丹傲
骨,独不奉诏。武后大怒,贬之洛阳,
“故今言牡丹者,以西洛为冠首。”
(高承:《事物纪原》卷十《牡
丹》)。案此诗写于691年,是武则天
建立“武周”的第二年,《全唐诗》于
此诗题解云:“天授二年,腊,卿相欲
诈称花发,请幸上苑,有所谋也,许
之。寻疑有异图,乃遣使宣诏云云。于
是,凌晨名花布苑。群臣咸服其异。后
托术以移唐祚。此皆妖妄,不足信
也。”此说较为可信,所谓今花神催开
百花,乃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实先有
所布置。
据《新唐书·艺文志》录有武则天
《垂拱集》一百卷,《金轮集》十务已
佚。令人辑有《武则天集》行于世。
2. 对武则天的评价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皇帝,历史上也只有一个武则天。可是
千百年来,人们对她的评价尽管有赞叹,可总离不开贬责。但以愚之见,那些贬责很多都是无中生有,强加之罪。
人们总说武则天是个热衷与权利的女人,为了权力不择手段,是个野心勃勃的阴谋
家,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武则天14岁入宫,正值青春年华,美丽聪慧,却得不到太宗的宠爱,屈膝当了10多年才人,太宗死后,又被遣送到感业寺当了5年的尼姑,她怎
能不感叹上天的不公?所幸的是,在当才人时她认识了李治,并使这个未来的帝皇对
她死心踏地,在登基后把她从感业寺接了出来,立为昭仪。
武则天这样聪慧的女人在等了李治多年后,怎甘心只当个昭仪?十几年的宫廷生活,让她深知后宫的残酷,为了自保,更为了满足她压抑在心底十几年的欲望,她必须取得皇后的位置。李治是个多情而又懦弱的男人,他对比他大几岁的武则天几乎是
言听计从。从感业寺出来仅一年,她就挤走了王皇后,并由此开始了她的权力生涯。
李治不但懦弱,而且根本不善于治国。当他发现武则天的才干和魄力后,几乎把
所有的政务都交给了她,武则天也乐在其中---没有几个人会对权力说不!尤其是武则天这种有才能的女人,在那种封建的时代,更会捉住一切机会。
李治死后,武则天的“靠山”倒了,那些之前对她暗怀不满,却畏于李治的默许而不敢公然反抗的臣子必然有所动静。武则天断然不会让权。这个被养大了胃口的的女人勇于挑战封建陋俗,自己称帝。这是武则天的前半生,不断挑战封建,不断巩固自己权力的时期。
称帝后,武则天精图励治,善用人才,把整个国家管理得仅仅有条,不愧为一个
英明的皇帝,。纵观历史,少有人比与其媲美。
然而人们在评价她时,总有意无意地忽略这些,而把目光放在其他地方,比如说她
专制的管治和淫乱的私生活。须知,武则天再怎么厉害,仍是个女人。在女人被极端压抑的年代,她的称帝实属大逆不道,不管她把国家管理得如何,她仍是许多人的眼中钉。于是,她不得不采取高压政策,以图国家的安定,这实在是不得已的下下之策。至于她的私生活,其实是小问题,只是许多人不能容忍一个女人居然也有“三妻四妾”而故意污蔑。武则天也是个人,并且是个大胆的女人,她为什么不能拥有对情感对性的欲望?也许正是她的身分使她觉得心灵空虚,在国事之余,不得不把精力转向,只是调剂罢了,再说,她的男宠也不多吧?只有薛怀义和张易之兄弟等几个而已,比起历代帝皇的三千粉黛根本算不了什么。从另一方面来说,她养男宠也是在昭告世人她的皇威,显示自己的权力和男人一样。
总之,武则天是个英勇有为的帝皇,一个敢做敢当的女人,是那个时代无与伦比的
一道风景线。也许有人会质疑我,因为武则天曾亲手掐死自己的女儿。关于这一点,我实在找不到什么来替她辩护,我只能说也许宫廷里的残酷生存竞争逼得她不得不如此,必经没有哪个女人恨自己的女儿。再说,金无赤足,人无完人,谁没有缺点呢?
以上只是我个人对武则天的简单评价,哪位看倌对她有更深刻的看法,可以拿出来交流交流哦!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209048.html
武则天 经典语句
一代女皇武则天
唐高宗李治皇后,后为周则天皇帝,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武则天14岁时,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宫为才人。太宗死后,则天入感业寺为尼。唐高宗即位,复召入宫,拜昭仪,进号宸妃,与王皇后、萧淑妃争宠,互相谗毁。永徽六年(655)高宗立武氏为皇后。王皇后被废不久,即与萧淑妃同被则天害死。则天素多智计,兼涉文史,自显庆末年起,乘高宗体弱多病之机,遂专国柄,威势日重。上元元年(674),高宗称“天皇”,武后称“天后”,宫中称为“二圣”。弘道元年(683)高宗去世,中宗李显即位,则天临朝称制。嗣圣元年(684)二月,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立睿宗李旦,继续临朝称制。则天于天授元年(690)称帝,国号周。废睿宗为皇嗣,改东都洛阳为神都。
武则天的一生
武则天,名曌,山西省文水县南徐村人。生于唐武德七年(623年),卒子唐神龙元年(705年),享年82岁。67岁登基称帝,在位15年。退位后,唐中宗李显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死后谥号“则天大圣皇后”。从此,“则天”二字逐渐代替其名,传至今日,人们都称之为武则天。
出身官宦之家
武则天是武氏家族在文水县的第八代子孙。北魏时,她的祖先武洽官封五兵尚书、晋阳公,食邑于文水,赐田50顷。这块封邑大约占据着南徐至北徐两村之地。在这块土地上至今仍留有和武氏家族有关的古迹,如则天庙、武家山、武家廓、泌水河、神福泉、武辕城等。其父武士彟是唐高祖李渊的开国功臣,历任井钺将军右厢卫、工部尚书,封应国公。
在唐太宗朝,历任豫州都督、利州都督、荆州大都督。贞观九年(635年),卒于荆州大都督任上,享年59岁。其母杨氏,是隋朝宗室宰相杨达之女,自幼笃信佛教,受戒立志事佛,有很高的文化素养,42岁嫁武士彟为继室妻子,生有三女,武则天是其次女。武则天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宦之家。
武则天幼年是都督府千金,后来是圣神皇帝,关于她的事迹被人们传为神话故事的很多,如袁天罡相面的传说,至今,四川广元还留有望云铺的地名。相传,唐代火井令袁天罡回京,走到朝天关山上看见利州方向有王气,又往西南走了15里到望云铺,见利州上空祥云累累,说:“王气至。”武土彟听说他善长相面,便邀至府上。当时武则天尚在强褓怀中,穿男孩服装,袁天罡看后说:“龙瞳风颈,富贵之极。”又反复细看说:“若是女当为天子。”又如正月二十三日妇女游河湾,是四川广元一年一度的民间例会,相传这天是武则天的生日。还有则天婆婆梳妆楼、则天坝等遗迹与传说。
从才人到皇后
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则天受召入宫。临别时,母亲杨氏伤心恸哭,武则天却泰然处之,安慰母亲说:“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夫?”由此小事已可看出武则天从小即见识非凡。
武则天入宫之初被册封为才人,但10多年过去了,武则天既无子女也没有被提升,可见她在当时的处境并不十分理想。然而,武则天却时时在寻找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政治抱负。一次,唐太宗得到一匹烈马,名号“狮子骢”,没有人能够驯服,唐太宗为此叹息不已。当时武则天侍侯在侧,她勇敢地提出驯马的要求,说:“妾能驭之,然需三物,一铁鞭,二铁锤,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铁锤锤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马供人骑,若不能驯服要它何用。”唐太宗听了夸奖她的胆略。这也正是日后武则天的一条驭政之道。之后,她逐渐与太子李治志趣相投,关系密切。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驾崩,按当时宫廷常规,武则天出家为尼。两年的尼姑生活使她全面地回顾了宫廷生活的富贵与艰险,在政治上日趋成熟。
永徽二年(651年)八月,武则天再次回到自己生活过的唐朝皇官。这是她与唐高宗李治的共同要求,同时还有着另一层复杂的背景,这就是王皇后在宫中受到萧淑妃争宠的困扰,迫切希望借武则天回宫来离间皇帝对萧淑妃的宠爱之情。武则天回宫之初,也只是宫女身份,安排王皇后身边。武则天出于政治上的要求,聪明乖巧,“卑词曲体以事后”,王皇后“数称其美于上”。
永徽三年(652年),武则天生了长子李弘,给自己带来了晋升的希望,也给王皇后增加了一层忧虑。本来武则天就与唐高宗志趣相投,皇帝对她的恩宠日益增多,使王皇后大为吃醋。永徽五年(654年)三月,武则天被册封为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与淑纪,成为后宫的第三号人物。
永徽六年(655年)六月,王皇后密于母柳氏求巫祝厌胜(即请巫师作法咒诅他人),事发,唐高宗大怒,断令柳氏不得人宫,舅柳(特殊字)罢知政事。十月十三日,唐高宗下诏:“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鸠毒,废为庶人。母及兄弟一并除名流放岭南。亡父王仁佑追夺告身。”连贬出京城的柳(特殊字)也因潜通宫掖,谋行鸠毒处以死罪。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十九日,唐高宗下诏立武则天为皇后。登上皇后宝座,是武则天一生成败的关键环节,她的政治生涯也由此开始了。
理朝政显才华
登上皇后宝座的武则天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置废为庶人的王皇后和萧淑妃。《资治通鉴》载,唐高宗偶然行间其所,见门窗关闭甚严,于是呼曰:“皇后淑妃安在?”二人听了呜咽痛哭,说皇上如果念旧日情份使妾再见天日,请改此院为回心院。她们希望唐高宗回心转意,撤销对她们的处分。这件事很快被武则天知道。她身为皇后,对后宫操有生杀之权,但她深知一旦让王皇后、萧淑妃重见天日将意味着什么。所以,武则天采取果断措施,缢死王、萧二人,以绝后患。
武则天与唐高宗的密切配合虽开始于显庆年间(656年~660年),但在永徽之际(650年~655年)已有深厚的政治基础。《资治通鉴》中载有卫尉卿许敬宗、御史大夫崔义玄、御史中丞袁公瑜都潜布心腹于武昭仪的事。说明在永徽年间武则天已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可以说他们的配合体制在显庆元年(656年)已基本形成,到显庆四年(659年)贬逐长孙无忌之后,史称“政归中宫”,武则天在朝廷的影响已比较深远。
显庆五年(660年)十月,唐高宗患风眩病。风眩头重目不能视,百司奏事请武则天裁决。武则天生性明敏。涉猎文史,处事都称皇帝之意,从此委以政事,权力与皇帝相等。
上元元年(674年)八月,唐高宗追尊高祖李渊为神尧皇帝,追尊太宗李世民为文武圣皇帝,自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九月,下诏追复长孙无忌官爵,让长孙无忌的曾孙长孙翼袭爵赵公,长孙无忌陪葬昭陵。十月二十七日,武则天建言十二事:
(一)劝农桑,薄赋徭;(二)给复三辅地;(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禁浮巧;(五)省工费力役;(六)广言路;(七)杜谗口;(八)王公以降皆习《老子》;(九)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十)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复;(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十二)百官任事久,才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上表之后,皇帝下诏施行。从此,武则天在国内外威望更加提高,外国使臣都共称唐高宗、武则天为“二圣”。
为称帝斩政敌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初四,唐高宗驾崩,临终遗诏太子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高宗的遗诏,无疑是留给武则天的“尚方宝剑”,成为她日后临朝的法宝。光宅元年(684年),在废掉李显立李旦为皇帝后,武则天开始临朝称制,改元光宅。
武则天在消除政敌、为称帝扫清道路的斗争中,采用过两个特殊手段——酷吏与铜匦。酷吏即滥用刑罚、残害无辜的官吏。铜匦是垂拱二年(686年)由鱼承华之子鱼保家设计的,是一个四面开口的意见箱,中有四隔,以受表疏,可入而不可出。东面口曰延恩,献赋诵求官职者投之;南面口曰招谏,言朝政得失者投之;西面口曰伸冤,有冤枉案情者投之;北面口曰通玄,言天象灾变及军事密计者投之。由正谏大夫、拾遗、补阙各一人管理。武则天为了扫除政敌,它便成为酷吏罗织罪名判杀政敌的工具,因此在历史上留了一个“告密筒”的臭名。其实,它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沿用时间也很长。
天授元年(690年)九月初九,67岁的武则天在6万民众与官员的拥护下登上皇帝宝座,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但仍以李旦为皇嗣。历史上将武则天的周朝叫做武周。
让帝位去帝号
太子的选择是武则天政治生涯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困扰她多年的事。在称帝之初,武家子孙武承嗣、武三思就上下活动求为太子。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在武则天的侄子魏王武承嗣的授意下,凤阁舍人张嘉福指使王庆之率数百人上表,请立武承嗣为太子。武则天不许,王庆之以死泣请。武则天给印纸一张作出人证,让他走,以后王庆之多次求见专言此事。武则天怒,命凤阁侍郎李昭德赐杖。李昭德引王庆之出光顺门,立即杖杀,余党散去。之后,李昭德、狄仁杰都劝武则天立亲子为太子,无人再敢为武承嗣等求乞。
圣历元年(邱8年)三月初九,武则天托病,派徐彦伯带一班宫人去房州设计召回李显。二十八日,李显回到洛阳,满朝文武无人知道。八月十一日,武承嗣因求太子不得,忧愤成疾而死。九月十五日,因李旦固请让位于李显,武则天同意立李显为太子。圣历二年(699年),武则天怕自己死后太子与武家子孙不能相容,令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与武攸暨、武三思等立誓于明堂,铭之铁卷,藏人史馆。
长安元年(701年)十二月,武则天为其父立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帝碑(又称攀龙台碑)于文水吴陵。碑高5丈,宽9尺,厚3尺,碑文6700余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墓碑。碑文由唐代宰相李峤撰写,记载了武氏家族的起源及其父武士彟的一生经历,是一份重要的历史文献。次年六月,武则天又为其母立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于咸阳顺陵,也是一块巨大的墓碑。碑文由武则天的侄子梁王武三思撰写,记载了其母杨氏的一生经历。
长安二年(702年)正月,武则天首设武举选拔将领,使许多有才干的人得到重用。十一月,武则天令苏(特殊字)平反酷吏所定的旧案,从而使许多蒙冤者得以平反,许多冤案得到昭雪。
长安四年(704年)八月,武则天卧病在床。十一月,封张柬之为守凤阁侍郎。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张柬之、崔玄(日韦合并)等迎李显太子,杀张昌宗、张易之等,逼武则天让位于李显。二十三日,武则天命太子李显监国。二十四日,武则天下诏传位于太子李显。二十五日,太子李显即帝位,为中宗。二十六日,武则天移居上阳宫。二十七日,唐中宗李显率百官谒上阳官,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二月初四,唐中宗恢复国号为唐,至此,15年的武周王朝告终。同日,唐中宗复改神都为东都,北都为并州。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则天病死于上阳宫仙居殿,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归乾陵合葬。王皇后、萧淑妃及其牵连的人都予赦免。神龙二年(706年)五月十八日,葬武则天于乾陵,谥号“则天大圣皇后”;景云元年(710年),改称“天后”,后又改称“大圣天后”;延和元年(712年),改称“则天后”;天宝八年(749年),追尊为“则天顺圣皇后”。
武则天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在1000多年前的封建时代,因为她触犯了家族天下的传统,打倒所有的反对者,当了女皇帝,所以被历代统治者指责为“狠毒、淫荡、杀人如麻”的暴君。但所有这些都掩盖不了她的辉煌政绩。
按照唐初后宫的制度,有所谓“四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的编制,也就是说,除了皇后之外,还另有一百二十一位妾侍。
“四夫人”是;贵妃、德妃、淑妃、贤妃。
“九嫔”是: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
“二十七世妇”是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
“八十一御妻”是宝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人。
另外还有上千的没有名号的宫女。
编制严谨只能依次升补,不能巧立名目,随意更改。武则天被封为“才人”,算起来在皇帝的一百二十二位御妻中排名第三十几位,以她十四岁的年纪,不算太高,也不算太低了。
至今中国有两块著名的无字碑,一块是汉武帝在泰山立的,他到泰山封禅,登上山顶,认为泰山太伟大了,置于齐鲁平原中,是“蔑矣!尽矣!无以加矣!”都无法形容了,于是立一块无字碑。另一块就是武则天在自己的陵前立的。
回答者:yyfreeliang - 状元 十四级 1-21 17:19
--------------------------------------------------------------------------------
您觉得最佳答案好不好? 目前有 1 个人评价
100% (1)
0% (0)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顶!!
评论者: 紫梦天空 - 助理 二级
--------------------------------------------------------------------------------
其他回答 共 1 条
一代女皇武则天
唐高宗李治皇后,后为周则天皇帝,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武则天14岁时,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宫为才人。太宗死后,则天入感业寺为尼。唐高宗即位,复召入宫,拜昭仪,进号宸妃,与王皇后、萧淑妃争宠,互相谗毁。永徽六年(655)高宗立武氏为皇后。王皇后被废不久,即与萧淑妃同被则天害死。则天素多智计,兼涉文史,自显庆末年起,乘高宗体弱多病之机,遂专国柄,威势日重。上元元年(674),高宗称“天皇”,武后称“天后”,宫中称为“二圣”。弘道元年(683)高宗去世,中宗李显即位,则天临朝称制。嗣圣元年(684)二月,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立睿宗李旦,继续临朝称制。则天于天授元年(690)称帝,国号周。废睿宗为皇嗣,改东都洛阳为神都。
武则天的一生
武则天,名曌,山西省文水县南徐村人。生于唐武德七年(623年),卒子唐神龙元年(705年),享年82岁。67岁登基称帝,在位15年。退位后,唐中宗李显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死后谥号“则天大圣皇后”。从此,“则天”二字逐渐代替其名,传至今日,人们都称之为武则天。
出身官宦之家
武则天是武氏家族在文水县的第八代子孙。北魏时,她的祖先武洽官封五兵尚书、晋阳公,食邑于文水,赐田50顷。这块封邑大约占据着南徐至北徐两村之地。在这块土地上至今仍留有和武氏家族有关的古迹,如则天庙、武家山、武家廓、泌水河、神福泉、武辕城等。其父武士彟是唐高祖李渊的开国功臣,历任井钺将军右厢卫、工部尚书,封应国公。
在唐太宗朝,历任豫州都督、利州都督、荆州大都督。贞观九年(635年),卒于荆州大都督任上,享年59岁。其母杨氏,是隋朝宗室宰相杨达之女,自幼笃信佛教,受戒立志事佛,有很高的文化素养,42岁嫁武士彟为继室妻子,生有三女,武则天是其次女。武则天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宦之家。
武则天幼年是都督府千金,后来是圣神皇帝,关于她的事迹被人们传为神话故事的很多,如袁天罡相面的传说,至今,四川广元还留有望云铺的地名。相传,唐代火井令袁天罡回京,走到朝天关山上看见利州方向有王气,又往西南走了15里到望云铺,见利州上空祥云累累,说:“王气至。”武土彟听说他善长相面,便邀至府上。当时武则天尚在强褓怀中,穿男孩服装,袁天罡看后说:“龙瞳风颈,富贵之极。”又反复细看说:“若是女当为天子。”又如正月二十三日妇女游河湾,是四川广元一年一度的民间例会,相传这天是武则天的生日。还有则天婆婆梳妆楼、则天坝等遗迹与传说。
从才人到皇后
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则天受召入宫。临别时,母亲杨氏伤心恸哭,武则天却泰然处之,安慰母亲说:“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夫?”由此小事已可看出武则天从小即见识非凡。
武则天入宫之初被册封为才人,但10多年过去了,武则天既无子女也没有被提升,可见她在当时的处境并不十分理想。然而,武则天却时时在寻找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政治抱负。一次,唐太宗得到一匹烈马,名号“狮子骢”,没有人能够驯服,唐太宗为此叹息不已。当时武则天侍侯在侧,她勇敢地提出驯马的要求,说:“妾能驭之,然需三物,一铁鞭,二铁锤,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铁锤锤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马供人骑,若不能驯服要它何用。”唐太宗听了夸奖她的胆略。这也正是日后武则天的一条驭政之道。之后,她逐渐与太子李治志趣相投,关系密切。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驾崩,按当时宫廷常规,武则天出家为尼。两年的尼姑生活使她全面地回顾了宫廷生活的富贵与艰险,在政治上日趋成熟。
永徽二年(651年)八月,武则天再次回到自己生活过的唐朝皇官。这是她与唐高宗李治的共同要求,同时还有着另一层复杂的背景,这就是王皇后在宫中受到萧淑妃争宠的困扰,迫切希望借武则天回宫来离间皇帝对萧淑妃的宠爱之情。武则天回宫之初,也只是宫女身份,安排王皇后身边。武则天出于政治上的要求,聪明乖巧,“卑词曲体以事后”,王皇后“数称其美于上”。
永徽三年(652年),武则天生了长子李弘,给自己带来了晋升的希望,也给王皇后增加了一层忧虑。本来武则天就与唐高宗志趣相投,皇帝对她的恩宠日益增多,使王皇后大为吃醋。永徽五年(654年)三月,武则天被册封为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与淑纪,成为后宫的第三号人物。
永徽六年(655年)六月,王皇后密于母柳氏求巫祝厌胜(即请巫师作法咒诅他人),事发,唐高宗大怒,断令柳氏不得人宫,舅柳(特殊字)罢知政事。十月十三日,唐高宗下诏:“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鸠毒,废为庶人。母及兄弟一并除名流放岭南。亡父王仁佑追夺告身。”连贬出京城的柳(特殊字)也因潜通宫掖,谋行鸠毒处以死罪。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十九日,唐高宗下诏立武则天为皇后。登上皇后宝座,是武则天一生成败的关键环节,她的政治生涯也由此开始了。
理朝政显才华
登上皇后宝座的武则天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置废为庶人的王皇后和萧淑妃。《资治通鉴》载,唐高宗偶然行间其所,见门窗关闭甚严,于是呼曰:“皇后淑妃安在?”二人听了呜咽痛哭,说皇上如果念旧日情份使妾再见天日,请改此院为回心院。她们希望唐高宗回心转意,撤销对她们的处分。这件事很快被武则天知道。她身为皇后,对后宫操有生杀之权,但她深知一旦让王皇后、萧淑妃重见天日将意味着什么。所以,武则天采取果断措施,缢死王、萧二人,以绝后患。
武则天与唐高宗的密切配合虽开始于显庆年间(656年~660年),但在永徽之际(650年~655年)已有深厚的政治基础。《资治通鉴》中载有卫尉卿许敬宗、御史大夫崔义玄、御史中丞袁公瑜都潜布心腹于武昭仪的事。说明在永徽年间武则天已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可以说他们的配合体制在显庆元年(656年)已基本形成,到显庆四年(659年)贬逐长孙无忌之后,史称“政归中宫”,武则天在朝廷的影响已比较深远。
显庆五年(660年)十月,唐高宗患风眩病。风眩头重目不能视,百司奏事请武则天裁决。武则天生性明敏。涉猎文史,处事都称皇帝之意,从此委以政事,权力与皇帝相等。
上元元年(674年)八月,唐高宗追尊高祖李渊为神尧皇帝,追尊太宗李世民为文武圣皇帝,自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九月,下诏追复长孙无忌官爵,让长孙无忌的曾孙长孙翼袭爵赵公,长孙无忌陪葬昭陵。十月二十七日,武则天建言十二事:
(一)劝农桑,薄赋徭;(二)给复三辅地;(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禁浮巧;(五)省工费力役;(六)广言路;(七)杜谗口;(八)王公以降皆习《老子》;(九)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十)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复;(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十二)百官任事久,才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上表之后,皇帝下诏施行。从此,武则天在国内外威望更加提高,外国使臣都共称唐高宗、武则天为“二圣”。
为称帝斩政敌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初四,唐高宗驾崩,临终遗诏太子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高宗的遗诏,无疑是留给武则天的“尚方宝剑”,成为她日后临朝的法宝。光宅元年(684年),在废掉李显立李旦为皇帝后,武则天开始临朝称制,改元光宅。
武则天在消除政敌、为称帝扫清道路的斗争中,采用过两个特殊手段——酷吏与铜匦。酷吏即滥用刑罚、残害无辜的官吏。铜匦是垂拱二年(686年)由鱼承华之子鱼保家设计的,是一个四面开口的意见箱,中有四隔,以受表疏,可入而不可出。东面口曰延恩,献赋诵求官职者投之;南面口曰招谏,言朝政得失者投之;西面口曰伸冤,有冤枉案情者投之;北面口曰通玄,言天象灾变及军事密计者投之。由正谏大夫、拾遗、补阙各一人管理。武则天为了扫除政敌,它便成为酷吏罗织罪名判杀政敌的工具,因此在历史上留了一个“告密筒”的臭名。其实,它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沿用时间也很长。
天授元年(690年)九月初九,67岁的武则天在6万民众与官员的拥护下登上皇帝宝座,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但仍以李旦为皇嗣。历史上将武则天的周朝叫做武周。
让帝位去帝号
太子的选择是武则天政治生涯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困扰她多年的事。在称帝之初,武家子孙武承嗣、武三思就上下活动求为太子。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在武则天的侄子魏王武承嗣的授意下,凤阁舍人张嘉福指使王庆之率数百人上表,请立武承嗣为太子。武则天不许,王庆之以死泣请。武则天给印纸一张作出人证,让他走,以后王庆之多次求见专言此事。武则天怒,命凤阁侍郎李昭德赐杖。李昭德引王庆之出光顺门,立即杖杀,余党散去。之后,李昭德、狄仁杰都劝武则天立亲子为太子,无人再敢为武承嗣等求乞。
圣历元年(邱8年)三月初九,武则天托病,派徐彦伯带一班宫人去房州设计召回李显。二十八日,李显回到洛阳,满朝文武无人知道。八月十一日,武承嗣因求太子不得,忧愤成疾而死。九月十五日,因李旦固请让位于李显,武则天同意立李显为太子。圣历二年(699年),武则天怕自己死后太子与武家子孙不能相容,令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与武攸暨、武三思等立誓于明堂,铭之铁卷,藏人史馆。
长安元年(701年)十二月,武则天为其父立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帝碑(又称攀龙台碑)于文水吴陵。碑高5丈,宽9尺,厚3尺,碑文6700余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墓碑。碑文由唐代宰相李峤撰写,记载了武氏家族的起源及其父武士彟的一生经历,是一份重要的历史文献。次年六月,武则天又为其母立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于咸阳顺陵,也是一块巨大的墓碑。碑文由武则天的侄子梁王武三思撰写,记载了其母杨氏的一生经历。
长安二年(702年)正月,武则天首设武举选拔将领,使许多有才干的人得到重用。十一月,武则天令苏(特殊字)平反酷吏所定的旧案,从而使许多蒙冤者得以平反,许多冤案得到昭雪。
长安四年(704年)八月,武则天卧病在床。十一月,封张柬之为守凤阁侍郎。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张柬之、崔玄(日韦合并)等迎李显太子,杀张昌宗、张易之等,逼武则天让位于李显。二十三日,武则天命太子李显监国。二十四日,武则天下诏传位于太子李显。二十五日,太子李显即帝位,为中宗。二十六日,武则天移居上阳宫。二十七日,唐中宗李显率百官谒上阳官,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二月初四,唐中宗恢复国号为唐,至此,15年的武周王朝告终。同日,唐中宗复改神都为东都,北都为并州。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则天病死于上阳宫仙居殿,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归乾陵合葬。王皇后、萧淑妃及其牵连的人都予赦免。神龙二年(706年)五月十八日,葬武则天于乾陵,谥号“则天大圣皇后”;景云元年(710年),改称“天后”,后又改称“大圣天后”;延和元年(712年),改称“则天后”;天宝八年(749年),追尊为“则天顺圣皇后”。
武则天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在1000多年前的封建时代,因为她触犯了家族天下的传统,打倒所有的反对者,当了女皇帝,所以被历代统治者指责为“狠毒、淫荡、杀人如麻”的暴君。但所有这些都掩盖不了她的辉煌政绩。
按照唐初后宫的制度,有所谓“四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的编制,也就是说,除了皇后之外,还另有一百二十一位妾侍。
“四夫人”是;贵妃、德妃、淑妃、贤妃。
“九嫔”是: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
“二十七世妇”是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
“八十一御妻”是宝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人。
另外还有上千的没有名号的宫女。
编制严谨只能依次升补,不能巧立名目,随意更改。武则天被封为“才人”,算起来在皇帝的一百二十二位御妻中排名第三十几位,以她十四岁的年纪,不算太高,也不算太低了。
至今中国有两块著名的无字碑,一块是汉武帝在泰山立的,他到泰山封禅,登上山顶,认为泰山太伟大了,置于齐鲁平原中,是“蔑矣!尽矣!无以加矣!”都无法形容了,于是立一块无字碑。另一块就是武则天在自己的陵前立的。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046649.html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1、二圣临朝
显庆五年(660年)十月,李治风疾发作,头晕目眩,不能处理国家大事,于是让武则天处理朝政。然而也让武则天和李治出现了裂痕,也导致了武则天差一点被废。
龙朔元年(661年)正月,武则天请禁止天下妇女为俳优之戏(指演滑稽戏的艺人),李治采纳并下诏。四月,李治欲亲征高句丽,在武则天及群臣劝谏下才作罢。
麟德元年(664年),李治让宰相上官仪起草了废掉武则天的诏书。墨迹未干时,武则天及时发现,软硬兼施,废后之事只好以失败告终。于是,武则天向李治建议让她一起上朝,临朝听政。二人合称“二圣”。此后,武则天的政治经验和影响力进一步增长。
由于李治在位时期国力昌盛,武则天积极窜掇李治封禅泰山。在祭祀昊天上帝时先皇配享,祭祀皇地祇时太后配享。封禅的时候先由皇帝初献,公卿当亚献。但封禅毕竟没有皇后的事,于是她又说,封禅为祭地之仪,由太后配享,彰显后土之德。
乾封二年(667年),李治因久病不愈,命太子李弘监国。
咸亨三年(672年)四月,武则天以两万贯脂粉钱,命人根据自己的形象在洛阳龙门石窟雕刻卢舍那大佛。此工程历时三年九个月完成。
2、情诗诉衷情
唐太宗驾崩后,作为才人,武则天居感业寺为尼。此前,武则天就和太子李治(后来的唐高宗)有过感情。在感业寺,武则天写下了情诗《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武则天到晚年,还常默诵这首诗。
武则天与李治既是夫妻,也是政治伙伴。在李治驾崩后,武则天撰写的祭文情真意切,要求一定要和李治合葬。二人的墓是按照合葬墓的规格建造的。
3、神龙政变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在迎仙宫卧床不起,只有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侍侧。宰相张柬之、崔玄暐与大臣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交结禁军统领李多祚,佯称二张谋反。
于是发动政变,率禁军五百余人,冲入紫微城,杀死二张,随即包围武则天所寝集仙殿,要求她退位。武则天被迫禅让帝位与太子李显,随后徙居上阳宫(洛阳紫微城之西,亦称“西宫”)。李显复位后,率百官到观风殿问武则天起居,此后每十日一往。
又上武则天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武周一朝结束。二月,唐朝复辟,百官、旗帜、服色、文字等皆复旧制,复称神都为东都。
据记载,晚年的武则天“善自粉饰,虽子孙在侧,不觉其衰老”。等到退位迁入上阳宫后,却不再梳妆打扮,面容憔悴。一次,李显入见武则天时,为此而大惊。
武则天哭泣道:“我从房陵把你接回神都,固然是要把天下托付于你,而五贼(参与神龙政变的五王)却贪求事功,把我惊动到这里。”
李显听后,悲泣不已,跪地“拜谢死罪”。有观点认为,正是此事,使得武三思等武氏族人仍能够参与朝政(由是三思等得入其谋)。
神龙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武则天在上阳宫的仙居殿病逝,享年八十二岁。遗诏省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并赦免王皇后、萧淑妃二族以及褚遂良、韩瑗、柳奭三人的亲属。神龙二年(706年)五月,与高宗合葬乾陵。
4、创字改名
武则天为改革文化,创造了则天文字。部分则天文字还传到日本,成为某些日本人的人名用字。而韩国庆州也发现过则天新字的印经。
武则天称帝前一年,改名为“曌”(zhào)。曌是“照”在则天文字中的写法,取“日月当空”之意。又作“瞾”,取“双目当空”之意。
武则天认为自己好像日、月一样崇高,凌挂于天空之上。
5、凤凰来仪
据《资治通鉴》记载,载初元年(690年)九月五日,群臣上言:“有一只凤凰从明堂之上飞出,落在了上阳宫的肃政台梧桐树上。”武则天率众人观看,只见凤凰看到武则天后便向东南飞去,身后却有数万朱雀云集朝堂,翩然起舞久久不肯离去。
看到此景,一个大臣立即跪倒在地,向武则天解释道:“凤凰象征的就是神皇您,它飞到肃政台,见到您后才离开,就是在暗示您登基大宝;这些朱雀代表的正是臣下我们,您如果还是不登基,就是违背天意,朱雀们便不会离开,我们也将长跪不起呀!”
在看似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武则天决定“顺应天意”,登基称帝,身后的数万朱雀也果然飞走了。
其实,这并非真的天降祥瑞,而是武则天为登基而制造的舆论。凤凰是孔雀所扮,“赤雀数万集朝堂”是因为武则天事先派人在朝堂上布满鸟食,掐准时机将数万赤雀从笼中释放,饿了许久的鸟儿见到朝堂上的“饕餮盛宴”,自然久久不肯离去,于是成功制造出了这一出瑞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则天
经不经典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自04年第一部上映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5年。狄胖胖的经典语录仍然流行在网络上,大将军李元芳的形象依旧深入人心。
喜欢看铁三角在一起踱步讨论案情,喜欢看胖胖怒斥贪官污吏,喜欢听剧中厚重古朴的台词。吕中老师的武则天可能也是难以超越了。案情足够悬疑,需要细细去理顺。有一些机关bug,但是瑕不掩瑜。
每次换台看到胖胖总忍不住看下去。从小学五年级看到现在也有十余年了。于我而言,看到胖胖会有一种见到故人的感觉。这可能就是所谓经典的意义了吧?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还会继续看下去。毕竟,现在绝大部分的电视剧,四个字,一言难尽。
一代女皇武则天 唐高宗李治皇后,后为周则天皇帝,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武则天14岁时,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宫为才人。太宗死后,则天入感业寺为尼。唐高宗即位,复召入宫,拜昭仪,进号宸妃,与王皇后、萧淑妃争宠,互相谗毁。永徽六年(655)高宗立武氏为皇后。王皇后被废不久,即与萧淑妃同被则天害死。则天素多智计,兼涉文史,自显庆末年起,乘高宗体弱多病之机,遂专国柄,威势日重。上元元年(674),高宗称“天皇”,武后称“天后”,宫中称为“二圣”。弘道元年(683)高宗去世,中宗李显即位,则天临朝称制。嗣圣元年(684)二月,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立睿宗李旦,继续临朝称制。则天于天授元年(690)称帝,国号周。废睿宗为皇嗣,改东都洛阳为神都。 理朝政显才华 登上皇后宝座的武则天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置废为庶人的王皇后和萧淑妃。《资治通鉴》载,唐高宗偶然行间其所,见门窗关闭甚严,于是呼曰:“皇后淑妃安在?”二人听了呜咽痛哭,说皇上如果念旧日情份使妾再见天日,请改此院为回心院。她们希望唐高宗回心转意,撤销对她们的处分。这件事很快被武则天知道。她身为皇后,对后宫操有生杀之权,但她深知一旦让王皇后、萧淑妃重见天日将意味着什么。所以,武则天采取果断措施,缢死王、萧二人,以绝后患。 武则天与唐高宗的密切配合虽开始于显庆年间(656年~660年),但在永徽之际(650年~655年)已有深厚的政治基础。《资治通鉴》中载有卫尉卿许敬宗、御史大夫崔义玄、御史中丞袁公瑜都潜布心腹于武昭仪的事。说明在永徽年间武则天已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可以说他们的配合体制在显庆元年(656年)已基本形成,到显庆四年(659年)贬逐长孙无忌之后,史称“政归中宫”,武则天在朝廷的影响已比较深远。 显庆五年(660年)十月,唐高宗患风眩病。风眩头重目不能视,百司奏事请武则天裁决。武则天生性明敏。涉猎文史,处事都称皇帝之意,从此委以政事,权力与皇帝相等。 上元元年(674年)八月,唐高宗追尊高祖李渊为神尧皇帝,追尊太宗李世民为文武圣皇帝,自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九月,下诏追复长孙无忌官爵,让长孙无忌的曾孙长孙翼袭爵赵公,长孙无忌陪葬昭陵。十月二十七日,武则天建言十二事: (一)劝农桑,薄赋徭;(二)给复三辅地;(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禁浮巧;(五)省工费力役;(六)广言路;(七)杜谗口;(八)王公以降皆习《老子》;(九)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十)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复;(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十二)百官任事久,才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上表之后,皇帝下诏施行。从此,武则天在国内外威望更加提高,外国使臣都共称唐高宗、武则天为“二圣”。 为称帝斩政敌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初四,唐高宗驾崩,临终遗诏太子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高宗的遗诏,无疑是留给武则天的“尚方宝剑”,成为她日后临朝的法宝。光宅元年(684年),在废掉李显立李旦为皇帝后,武则天开始临朝称制,改元光宅。 武则天在消除政敌、为称帝扫清道路的斗争中,采用过两个特殊手段——酷吏与铜匦。酷吏即滥用刑罚、残害无辜的官吏。铜匦是垂拱二年(686年)由鱼承华之子鱼保家设计的,是一个四面开口的意见箱,中有四隔,以受表疏,可入而不可出。东面口曰延恩,献赋诵求官职者投之;南面口曰招谏,言朝政得失者投之;西面口曰伸冤,有冤枉案情者投之;北面口曰通玄,言天象灾变及军事密计者投之。由正谏大夫、拾遗、补阙各一人管理。武则天为了扫除政敌,它便成为酷吏罗织罪名判杀政敌的工具,因此在历史上留了一个“告密筒”的臭名。其实,它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沿用时间也很长。 天授元年(690年)九月初九,67岁的武则天在6万民众与官员的拥护下登上皇帝宝座,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但仍以李旦为皇嗣。历史上将武则天的周朝叫做武周。 让帝位去帝号 太子的选择是武则天政治生涯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困扰她多年的事。在称帝之初,武家子孙武承嗣、武三思就上下活动求为太子。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在武则天的侄子魏王武承嗣的授意下,凤阁舍人张嘉福指使王庆之率数百人上表,请立武承嗣为太子。武则天不许,王庆之以死泣请。武则天给印纸一张作出人证,让他走,以后王庆之多次求见专言此事。武则天怒,命凤阁侍郎李昭德赐杖。李昭德引王庆之出光顺门,立即杖杀,余党散去。之后,李昭德、狄仁杰都劝武则天立亲子为太子,无人再敢为武承嗣等求乞。 圣历元年(邱8年)三月初九,武则天托病,派徐彦伯带一班宫人去房州设计召回李显。二十八日,李显回到洛阳,满朝文武无人知道。八月十一日,武承嗣因求太子不得,忧愤成疾而死。九月十五日,因李旦固请让位于李显,武则天同意立李显为太子。圣历二年(699年),武则天怕自己死后太子与武家子孙不能相容,令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与武攸暨、武三思等立誓于明堂,铭之铁卷,藏人史馆。 长安元年(701年)十二月,武则天为其父立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帝碑(又称攀龙台碑)于文水吴陵。碑高5丈,宽9尺,厚3尺,碑文6700余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墓碑。碑文由唐代宰相李峤撰写,记载了武氏家族的起源及其父武士彟的一生经历,是一份重要的历史文献。次年六月,武则天又为其母立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于咸阳顺陵,也是一块巨大的墓碑。碑文由武则天的侄子梁王武三思撰写,记载了其母杨氏的一生经历。 长安二年(702年)正月,武则天首设武举选拔将领,使许多有才干的人得到重用。十一月,武则天令苏(特殊字)平反酷吏所定的旧案,从而使许多蒙冤者得以平反,许多冤案得到昭雪。 长安四年(704年)八月,武则天卧病在床。十一月,封张柬之为守凤阁侍郎。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张柬之、崔玄(日韦合并)等迎李显太子,杀张昌宗、张易之等,逼武则天让位于李显。二十三日,武则天命太子李显监国。二十四日,武则天下诏传位于太子李显。二十五日,太子李显即帝位,为中宗。二十六日,武则天移居上阳宫。二十七日,唐中宗李显率百官谒上阳官,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二月初四,唐中宗恢复国号为唐,至此,15年的武周王朝告终。同日,唐中宗复改神都为东都,北都为并州。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则天病死于上阳宫仙居殿,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归乾陵合葬。王皇后、萧淑妃及其牵连的人都予赦免。神龙二年(706年)五月十八日,葬武则天于乾陵,谥号“则天大圣皇后”;景云元年(710年),改称“天后”,后又改称“大圣天后”;延和元年(712年),改称“则天后”;天宝八年(749年),追尊为“则天顺圣皇后”。 武则天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在1000多年前的封建时代,因为她触犯了家族天下的传统,打倒所有的反对者,当了女皇帝,所以被历代统治者指责为“狠毒、淫荡、杀人如麻”的暴君。但所有这些都掩盖不了她的辉煌政绩。 按照唐初后宫的制度,有所谓“四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的编制,也就是说,除了皇后之外,还另有一百二十一位妾侍。 “四夫人”是;贵妃、德妃、淑妃、贤妃。 “九嫔”是: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 “二十七世妇”是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 “八十一御妻”是宝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人。 另外还有上千的没有名号的宫女。 编制严谨只能依次升补,不能巧立名目,随意更改。武则天被封为“才人”,算起来在皇帝的一百二十二位御妻中排名第三十几位,以她十四岁的年纪,不算太高,也不算太低了。 至今中国有两块著名的无字碑,一块是汉武帝在泰山立的,他到泰山封禅,登上山顶,认为泰山太伟大了,置于齐鲁平原中,是“蔑矣!尽矣!无以加矣!”都无法形容了,于是立一块无字碑。另一块就是武则天在自己的陵前立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无法认同下面的答案,我以前也无法分辨武则天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直到我在现实生活里,我的伯父李世民是大富豪,家里数十套房产和跑车,偌大的停车场都是属于他一个人的,
他的长子,即我的堂弟李治,跟他的高中女同学结婚了,媳妇儿很美,但是所作所为跟武则天一模一样,煽动我们家族企业里的内斗,试图怂恿堂弟来赶走其他姑姑父亲们,独揽大权,
另一头一直灌迷汤,我的堂弟李治昏昏地将他自己的十多套房地产和跑车和大笔钱都转移到这武则天的名下。
伯父李世民一看不对劲了,赶紧召集全体家族成员们一起打醒我堂弟,让他看清楚他媳妇儿的真面目,当众怒斥她:"你想当武则天,你如果是有本事的,自己出外面凭自己的本事从零开始打江山,而不是用你的身体来迷惑我儿子,这是诈骗,你算哪门子的好汉啊!"
事后将该武则天赶出家门,那些房产和车子都送给她当离婚费。
伯父的话语令我突然醒悟了,
武则天,我不管她多么厉害,她多厉害都好,也需要有平台给她发挥,而这个平台皇位,是她出卖肉体,陷害无辜,做尽坏事,迷惑李治等种种不正当途径得来的,这是不对的。
她真的有本事,就自己去一个省份用她的本事从零开始招兵买马打江山,而不是跑去骗走别人的整个家族企业,这是最卑鄙的手段。
现实里确实四处充满这种阴险不劳而获的武则天拜金女,如果一味地赞扬武则天,等同于赞扬这些拜金女。
我伯父李世民还在世,所以能够挽回局面,否则整个家族企业早已被她摧毁了。
伯父和父亲后来锻炼我堂弟和我的方式就是纵容我们兄弟去风月场所尝遍各种女生来发泄,让我们兄弟们看透了女人的真面目后,堂弟也成熟稳重多了,不再单纯地被女人玩弄了。
大明宫词(片断) :薛绍跪在武则天脚下。武则天:平身吧!薛绍:谢皇后!武则天站起身,背起双手,围绕着薛绍来回走动。薛绍于是很被动,眼睛不知落在何处。武则天:你知道为什么召你进宫吗?薛绍:微臣不知。武则天:再想想。薛绍:臣实在想不出来。武则天:薛公子,你是一个聪明人。薛绍:聪明或者是愚蠢,这得由别人来评说,臣自己不敢断言。只是臣从来未把做个聪明绝顶的人当做为人处事的标准,臣只想做一个诚实的人。武则天:不错,要做一个诚实的人首先就要说实话,无论他面对谁。薛绍:当然。武则天:那好,从现在开始,我们无论谈论什么都要做到绝对的诚实,你同意吗?薛绍:同意!武则天:那么我问你,你为什么突然就成了大唐命宫,并身居要职?薛绍:因为我娶了您的女儿,做了您的驸马,就必须有个名分,不能仅仅是一介平民。武则天:官儿当得还舒心?薛绍:能为大唐尽力,自然身心舒畅。武则天:但我现在却很后悔给你这个官。薛绍:我不明白…武则天:因为你就有理由天天早出晚归,甚至误了晚寝;就有理由让新婚的妻子独守空房……我问你,我女儿算不算个好媳妇儿?薛绍:太平聪慧们淑,温文尔雅,是不可多得的好妻子……武则天:谎话。这违背了你做事的原则。薛绍:可是太平确实是…武则天:你跟她一起讨论过前辈留下来的旷世诗篇吗?你跟她作过画、下过棋?你跟她一起逛过集市吗?还是曾经相伴出游咏春?薛绍:都…没有。武则天:那她何以聪慧,哪来的贤淑?温文尔雅又从何谈起?你分明是在用优美词汇糊弄我,所以就谈不上是一个诚实的人。我再问你,你算不算一个好丈夫?薛绍:不是。武则天:为什么?是不会?还是不想?薛绍:臣可能是不会。不,臣不想。武则天的咄咄逼人反而使薛绍振作了精神,连日的愤懑也终于有了宣泄的出口。尽管他知道眼前这个人所意味的慑人威力。于股掌间操纵着自己的生死,然而他明白这是自己终究要直接面对的艰难时刻,选择一个强大的敌人总比郁郁寡欢更符合一个英雄的心情。薛绍脸上逐渐显露出某种大无畏的坚强,他决定就此抓住这次表白的机缘,甚至期盼着最悲惨的结局—死亡!武则天:好。你终于开始说实话了,告诉我,为什么?薛绍:因为臣只能是一个妻子的好丈夫。武则天:哪一个妻子?薛绍:被您赐死的慧娘。武则天:所以你怨我?薛绍:是的,我怨您,怨您为了自己女儿的幸福而剥夺他人幸福的权利。武则天:所以你就不给我女儿幸福,你甚至冷落她、嘲弄她以发泄对她母亲的怨恨。薛绍:是的。武则天:你认为这符合一个大丈夫为人的道德?符合一个老实人做事的原则吗?薛绍:…不符合。武则天:那你为什么要这样做?薛绍:因为您是皇后,您有天赋的权力,就连神明都仰慕您的威仪。武则天:因为你恐惧,因为你畏惧强大,所以你就把愤怒转加给一个软弱的、甚至比你还无能为力的人身上,并且完全忽视她无辜受虐的心灵,这公平吗?薛绍:…不公平。武则天:不仅不公平,而且卑鄙。薛绍:难道我就注定要遭受命运无情的作弄,做一个爱情可耻的背叛者吗?武则天:正像你所说的,首先击败你的是连神明都仰慕的威仪,因此你的失败不足挂齿,你还没有糊涂到同神明决斗的可笑地步。况且,你应该感到幸运,毕竟你还没有被剥夺悲痛的权利。过去你没有背叛爱情,可敬可贺;可是现在却在背叛,这是嘲弄爱情,甚至比背叛还要可耻。一个不幸的人通常有两条路:生,才能把命运重新划入幸运的轨道,并且令他人也能分享你的欣喜;死,则使命运跌入更不幸的深渊,并且把他人强行拉入为你陪葬的行列。驸马,一个男人如果他以折磨一个女人的方式来缅怀另一个女人,那他连世上最刻薄的妇人都不如,更称不上是一个诚实的人。要拿得起、放得下,要学会遗忘。薛绍怔怔地望着武则天,内心壮烈的情绪一时找不到出口。武则天:我曾经告诉过你,太平对我意味著什么。我坚信她不仅值得我挚爱,她值得世上任何一个人珍爱,关键你有没有给她一个机会。记住,我不允许任何一个人慢待她,无论他以什么样的名义。驸马,……回家去吧,好好待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