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道德经 经典语录

道德经 经典语录内容,豆豆语录网这里有不少,而这一篇道德经 经典语录的内容是我们豆豆语录网经过多次整理,最终挑选出来的道德经 经典语录内容,方便您的阅读与学习,希望对您有用。



道德经 经典语录



道德经 经典语句



根植于内心的修养——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能够做到不影响、不妨碍他人!
无需提醒的自觉——主动遵守各项规则,什么时候该干什么,都能够清楚的执行!
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自由首先要能够懂得自律!
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失去了善良也就失去了做人的根本,因此能够善待他人方能诚信天下!

道德是什么,很多人会马上联想到善恶、美丑、好坏等词汇,那么道德到底缘为何物,道德从哪里来,它的本质是什么呢?
道德首先是精神产物,无论好坏、美丑、善恶,都是人的想法或者观念的东西,道德作为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所以深入来说,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
这种意识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也不是只对自己才能产生的,道德从范围上讲是用来评判自己、他人和社会的一种标准,一种规范,并用这种标准,规范自己、他人和社会的某些行为,所以说道德又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产物,道德主体没有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就不会有所谓的道德产生。
从历史起源来讲,道德也是人类开始进入文明后的产物,因为道德的出现从本质上说就是为了区别人与动物,正是因为人类意识到自己与动物是有区别的,而这种区别是以意识的产生为标志的,所以道德才会孕育而生。人类最初的道德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用善恶评价的道德,也不是简单的一种规范,而是一种源于对未知的恐惧而产生的符合某种行为的必须,如图腾崇拜、禁忌、巫术等等,在本质上,这些行为确实起到了规范当时人类行为的道德作用,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因为真正的道德,是借助于人的良心和信念去规范行为的,而不是因为恐惧和神秘。
道德从本质上讲又是一种特殊的调解方式,它是通过道德规范来调解人的行为,这种规范不同于法律、政治等,这种规范是通过一种人发自内心的信念来主动调解行为的,而不是靠外在力量被动调解的。所以道德说白了就是应该和不应该的问题,而不存在必须、不可以的等强制问题。
综上,道德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社会意识,通过这种意识可以使人明白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它是以社会关系为基础的一种不需要强制的特殊的调解行为的方式。
道德,更确切的说是一种通过内心信念规范自己、他人和社会行为的一种意识。
虽然道德的发展也受制于社会、历史和物质,但道德毕竟是精神产物,毕竟是一种社会意识,即使它是被物质所决定的,它也更多的最先从人的精神领域里探讨。既然它是一种意识,那么就必然决定了道德的多样性,因为意识是人脑的产物,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我们不去谈论道德的结构、运行机制以及道德的原则问题,因为无论道德是如何构成的,它怎样发展和运行,道德作为一种规范,它永远都是从所谓的善恶为起始的。我们经常说的有道德、有德行,我们用道德所进行的各种规范行为归根结底都是从“我”认为是“善”的观念出发的,只要我认为是“善”的,都应该提倡,而我认为是“恶”的都应该摒弃。当然,这种善恶并不是完全由我决定的,更多的时候是社会主流趋势对“我”的影响的产物。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样一种显而易见的矛盾,即社会主流的“善”念和我的“善”念之间的矛盾。大多数情况下,由于人受制于社会,所以人和社会的“善”念能够保持一致,比如:不随地吐痰、孝顺父母、爱国主义等等。这些所谓的道德规范,是不需要解释为什么的,而是我们天经地义应该如此的。当我和社会的“善”出现冲突,这种冲突并不明显时,个人还是能够忍受的,一旦这种冲突变得尖锐,这种道德规范就开始面临被考验,这也是道德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我的善念是我个人的精神产物,那么社会的善念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从哲学上分析,应该是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意识总合,但是现实社会并非如此。从现实讲,道德是社会统治阶级的道德,也就是说,所谓的“善”是统治阶级的“善”,而不论统治阶级人数上的多少,即使统治阶级只有极少数人,但是只要他们还站在社会的最高层,还是统治阶级,社会的“善”依旧是被他们把玩的玩具而已。但这并不代表我的“善”一定要符合社会道德,可惜的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认为社会的“善”是正确的,我们要无条件支持和拥护,我意识中偶尔出现的“善”是不正确的,我必须摒弃。
我认为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要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更要做一个理性的人,也就是说,我们不仅仅要学会应该做什么,更要明白为什么应该。
比如前面所举的例子“不随地吐痰”,作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我们应该如是去做,同时我们也要问为什么不能随地吐痰,通过理性的分析,我们会科学的得出随地吐痰的危害等等,然后我们明白了为什么,并且这种所谓的社会道德得到了“我”内心的承认,并转化为我的道德,那么这种道德就是经过了我的检验的道德,经过我认可的道德,这种道德就会变成我的一种习惯和信念,并最终转化为我的良心,也只有在良心的作用下,这种行为才能真正算有道德的行为,否则,只是因为这是应该如此而不去探求因的行为只是肤浅的道德,是不成熟的道德,也不是我的道德。
明白了道德的社会性和自我性的矛盾后,我们在回过来看道德评价问题。善恶永远是道德评价的两大阵营,某种行为是善还是恶,是我们对道德最终的评价,那么这种善恶有没有标准呢。答案显而易见,善恶的标准永远只能存在内心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认识,甚至在某一阶级中的善却是另一个阶级中的大恶。这也是东西方经常所说的文化不同的问题,有些我们东方人认为的善行,在西方人眼中是绝对不可饶恕的罪大恶极,从而导致了两种道德观念的冲突。阶级如此,人也该如此。为什么说该字,因为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意识不到道德的自我性,他们永远以社会提倡的道德性为自身的道德准则,并通过这种社会道德规范自身的行为,而从来不问为什么。
所以,人应该跳出社会性的范畴,以一种更加客观的角度去解读道德问题,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真正意义上的有德行的人。

名言名句太多了。

算了不截图了,直接上车票吧。

老子《道德经》经典名句大全

【屡删的道德讨论】
面对“道德网”上那些网友们的询问:“道德是什吗?究竟什么是道德?什么是道德定义?······”,看来是要我们回答一句:该具体怎么做,并经得起推敲的有意义的普世的说明来,因为道德含义太广,“道德法则就是实践理性法则”,任何时代都有好坏人之分,“如无矛盾斗争就无社会变革”。怎样“齐之以理(礼)”?若“每个人的思想言行,都有道德和法律规范着”,都有双层的防线该对社会多好啊。
我也曾想用不费脑筋囫囵的回答网友:那就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准则和规范”呗,可是如果对方反驳说:我们村开始以“美女服务”诈骗钱财时,在许多大城市的马路边上遍贴广告,眼见人家发财了,别家眼红,形成一股混淆“准则”的歪风,还有的说:我们村有的好逸恶劳,偷干“电讯诈骗”这一轻松又“来钱快”的勾当,从而形成电讯诈骗村,还有各地传销窝点,他们用“一夜暴富”的诱惑对亲朋洗脑,把你变成不分善恶准则、漠视德、法底线 、六亲不认,以损人利己为准则的兽性人,有民间谚语:“王八水蛋,挣了钱来是好汉”。更有那些邪教组织、恐暴分子······。总之各地各国总有些即不道德也不分善恶标准的民间陋习之“规范”,在悄悄的实行着。
面对上述反驳 ,不说淸对个人行为有促进作用的善恶标准来,恐不能使其心悦诚服,我们做为一个有社会责任的平民,不应“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我曾反复思索良久,总想逼出个解决办法,这才写出欢迎批评的《道德定义》。只愿社会能文明进步,愿世界能永久和平,愿人们幸福感更上一层楼,别无他求。
一,道德定义:凡一切不图报偿的公正利他利众的科学思想和言行,都是道德的,光荣,提倡。凡一切合理、法利己也利人利众的事业,是我们都应做的工作,尽责,戒懒。凡一切非理损人损公利己或不利己的非科学思想和言行,都是缺德的,可耻,禁忌。
二,道德界定:道与德俩概念,道是站在平等基础上讲道理,其评判标准是人民法律;道似人人必行的唯一轨道,凡出轨善的科学思想和言行就是德,凡出轨恶的非科学思想和言行就是罪错。
三,道德范畴:“人类之爱”。
尊敬的网主们:在你删除我的道德论时,还望给写点具体指明并写出你更好的道德定义来。 天津河西区桂江里161门卢建申 2754822592@qq.com

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实践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较为粗略,后者较为精密。思辨只有对错之分,没有中间状态,而实践的精髓正在于选择,并且中间状态就是最好的选择。例如,在对待恐惧时,有三种选择,鲁莽,勇敢和怯懦。

勇敢这种选择就被认为是合乎道德的,而另外两种选择就被认为是违反道德的,所以说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但是,一只燕子带不来春天,一次良好选择也不能成就道德,所以还要多加一个限定,即养成习惯。综上所述,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

扩展资料:

一、道德功能

凡是人的活动都是为了获得某种幸福,区别在于幸福的种类和完满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动既然是一种活动,当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为了追求某种幸福。

人类的灵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个部分,即营养和繁殖的部分,感觉和欲望的部分,心灵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与实践和活动密切相关,所以它的目的就在于追求人类灵魂中感觉和欲望部分的幸福。

二、道德准则

既然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像射箭一样有一个标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样,需要在实践中根据感觉来调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说道德的准则是感觉当不为谬误。

有人说道德的准则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义为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这话一半正确,一半不正确。因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对幸福一概而论,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现。人的性格是有多样性的,有的人爱好思考,有的人爱好运动。

即便同一个人,小时候和长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乐也具有多样性。对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论,相应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论。

如果对象全都是自由人,那么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诚然是一种道德,但是如果对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隶,那么道德就是一方压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强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

  道德
  开放分类: 中国文学、哲学、教育、道、德
  德指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于人伦,则指人的本性、品德。儒家认为,“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
  道家则以为所谓天地万物之自然为“道”,而各种事物所得之自然为“德”。对人而言,便是品德。宋明理学家把“德”称作是实行某种原则,有所得于心。
  德 dé
  [道德的含义]
  道德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我们通常讲的道德
  是指人们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道德的定义可以概括为: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
  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这一概念说明,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
  范。道德总是扬善抑恶的。道德与法律不同,它是依据社会舆论、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来判
  断一个人的品质,主要依靠人们自觉的内心观念来维持。
  道德一词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现了“道德”这个词
  语。“道”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则;“德”表示对“道”认识之后,按照它的规则把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从中国儒家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开始,千百年来.
  人们就一直重视道德问题。
  道德是行道积德——实践真理、发展真理。
  真理就是大道。行道,就是创造条件、建立机制、运行和谐发展、大家都赢的客观规律,创造和谐发展的客观实际,是运用科学、实践真理。积德,就是不断创造和谐发展的客观实际,是追求真理、发展真理。行道积德就是道德。
  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破坏和谐发展,是不讲道德;平等互利、诚信互助实现和谐发展,是一般道德;助人为乐、奉公为乐促进和谐发展,是高尚道德;舍己救人、为公牺牲在行道积德上达到了顶峰,是最高道德。道德的这种阶级(等级)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高尚道德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自然是高度和谐发展的社会。这是和谐道德观的基本观点。
  行道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普遍接受大道的理念,明确发展的方向、目标与指导思想,这是精神条件。二、创造出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保证,在经济上首先要消灭贫穷与垄断这两极分化,普遍建立生活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物质条件。三、建立个体与群体行为的和谐制约与激励机制,就是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与风俗习惯,这是社会运行条件。只有具备了这三个条件,才能普遍运行和谐发展、大家都赢的客观规律,使社会向高度和谐发展的理想目标靠近。
  【释义】
  (一)道德,品行;特指好的品行。参见词条“道德(一)”。例:品德|公德|德育|德才兼备。
  (二)情义;恩惠。例:功德|积德|感恩戴德|《书·盘庚上》 “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民”。
  (三)心意;信念。例:同心同德|离心离德。
  (四)感德。例:《左传·成公三年》 “然则德我乎?”
  (五)事物的属性。例:章炳麟《国故论衡·语言缘起说》 “实、德、业三,各不相离。”
  (六)德国的简称。
  (七)姓。
  【德高望重】 #dé gāo wàng zhòng 道德高尚,名望很大。多用来称颂老年人。
  〖例句〗李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在教育界、科学界享有很高的声望。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女子无才便是德”是一句封建主义的老话。
  今天,当中国以“礼仪之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或在对传统道德进行继承光大时,是否也应对这句老话有一番检视呢?
  这句老话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歧视,还包含了父权制文化对男女两性的双重价值标准和双重道德标准,更紧要的,这还是一种封建统治的手段,即将女性的“德”与“无才”紧密联系起来,以“德”为由,剥夺女性受教育的权利,将她们置于愚昧无知的境地,从而造成了中国女性上千年间“女憧憧,妇空空”(《大戴礼记·主言》)的状态,无论是未婚女子还是出嫁妇人,大都不知不识,头脑空空,懵懵懂懂——以此来确保男权中心主义的统治地位及对女性的压迫与控制。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最早出处已无从考证,但与它涵义相近似的说法有:“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懿厥哲妇,为枭为鸱”(枭、鸱都是极凶猛的飞禽,喻狠毒)、“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皆出于西周的《诗经·瞻卯》。可见,认为男人拥有聪明才智可以成就事业,女人拥有聪明才智则非但不是好事,还是搅乱天下、酿成灾难、祸国殃民的根源。根据《诗经》之中的这些说法可断定,“女祸论”的观念也算得上是历史悠久了。从这一意义上说,为提防、阻止女性变得聪慧,不让她们有思想、有才能,也就成为巩固封建统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政治问题了,因其直接与江山社稷的稳固联系在了一起。为不让“哲妇倾城”,就必须使女性不成为“哲妇”,最关键的就是把她们限制在家庭的小圈子里,使之成天忙碌于家庭事务,不知亦不问世事。根据记载,汉代女子到了十岁就禁止外出了,要深居闺房,学习执麻、治丝、织纫、制糟酱酒浆等等一大堆“女事”,以练就从事家务劳动所需的基本技术。之后,十五而笄,二十而嫁。可见,这一时代的女子也并非是什么都没学,而是按照“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扮演,使女性“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即只让她们学习掌握家务劳动的技术,而不让其参与到社会教育体制之中去学习各种文化知识、特别是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方面的知识。
  根据东汉班昭所著《女诫》的记载,女子出嫁之前除了要加紧练习家事技术外,还要进行所谓“女教”,以达到规范女性言行举止的目的。“女教”的内容为“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四个方面,是封建礼教对女性要求的具体化。所以,“女教”绝非等同于近代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兴女学”,“女教”的目的与“兴女学”正好相反,它不是为了推进妇女解放,而是为把套在女性脖子上绳索拉得更紧。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女教”在“德、言、容、功”四方面的表述,都是以“不必”这样的否定形式来进行阐述的:“妇德不必才明绝异”、“妇言不必辩口利辞”、“妇容不必颜色美丽”、“妇功不必工巧过人”。显然,这些规训要求女性本来可以做到的也不必、不要去做,即佯装自己做不到,更无须尽量做到极致、做到最好。这四个“不必”、特别是“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不仅再度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相互印证,还非常明确要求女子必尽量“装懵扮傻”——即使聪明过人,心里明镜似的,也要表现出木讷、迟钝、无知、孱弱的样子,自我压抑,自轻自贱,保持低于、次于男性的姿态,切不可将自己的聪明伶俐显露出来。班昭是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彪的女儿,其哥班固也同为著名的史学家。班昭虽为女流,却得益于家学渊源,文慧超群,曾有公卿大儒马融之辈向她问业,被《中国妇女史》的作者陈东原誉为“好一个了不得的女子”。想必作为学问家的班昭本人,是完全清楚有多少男人的学问其实是在自己之下的,也知道有多少女子其实十分聪慧。然而,无奈受制于封建礼教伦常,班昭不但遵从三纲五常,还应邀进后宫给嫔妃们讲解妇德,并运用自己的文思,将原本散漫浮泛的男尊女卑封建礼教系统化,编撰而成《女诫》。此书与《烈女传》、《女训》等著作一起,成了封建时代进行“女教”的范本,也成为牢牢套在中国女性脖子上的千年枷锁。
  由女性来做束缚女性的事,呜呼哀哉!
  为使“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制度化,父权制还与儒学结合大力推进贯彻“男女有别”、“男女大防”的封建礼教,其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提防女子之“淫”。为此,大加渲染的是女子一旦有了知识,就可能具备对自由的向往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不仅难以驾驭,还会变得“淫荡”,继而发生种种“不贞”之事。历史上,此类女子“因才而淫”的故事传说比比皆是。如才女卓文君被司马相如的琴声感动而与之私奔;蔡文姬虽才学丰富,却感情复杂缱绻,结果三易其夫;杜丽娘、崔莺莺因知文断字,看了一些文学“杂书”,愈发多愁善感,移了性情,春情萌动,将对封建伦常的反叛付诸行动,等等。所以,上千年来女性受教育的权利一直遭到剥夺,目的就是为了将女性塑造为俯首贴耳、唯命是从的封建礼教的奴隶。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