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山说说
昆明市西山区观音山公墓管理所是经省、市民政部门及工商、物价、城建、土地、林业、税务等有关部门批准兴建的、由西山区民政局主办的长期经营性骨灰公墓。自九二年十月开办以来,本着推进殡葬改革,倡导移风易俗,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宗旨,在墓区建设、绿化美化服务设施及服务质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经营、服务、管理规范合法,充分维护家属的合法权益。 观音山公墓地处昆明市西郊34公里处,滇池西岸,墓穴位置座西向东,分层排列,座落有致,环境优美,前有观音寺,是我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观音宝塔佛光环绕,放眼眺望,五里滇池尽收眼底,是清明祭祀的理想净土。管理所各项服务设施功能齐全,管理工作科学合理,令购者无牵地享受人生,“尊重逝者,关怀生者”体现了现代殡仪服务的真谛。 墓区数千家墓穴已安置就位,丧属即日可安葬亲人骨灰,骨灰接着、寄存、安葬实行一条龙服务。二十四小时有专人值班,公墓奉行“丧属至上、优质服务”的宗旨,严格的执行物价政策(4800元-100000元),收费合理,观音山公墓不失为逝者的乐土,人生的后花园。
下联:
解释江南解解释
解释口中解解释
佛像水中佛佛像
访客水中访访客
佛像江南佛佛像
访客天边访访客
掠影水中掠掠影
掠影人间掠掠影
掠影江南掠掠影
掠影世间掠掠影
红袍口中红红袍
掠影口中掠掠影
索道水中索索道
索道世间索索道
索道口中索索道
伏虎江南伏伏虎
天竺水中天天竺
索道月中索索道
佛陀寺中佛佛陀
道长门前道道长
索道门前索索道
索道水边索索道
美梦月中美美梦
伏虎岩前伏伏虎
举世门前举举世
关羽寺中关关羽
天竺寺前天天竺
访客酒中访访客
说客水边说说客
美梦月下美美梦
观音山其实展现了“谁的青春不迷茫”。
电影描述了一群边缘人物,和他们的青春。一个是远离家庭纷争,在酒吧驻唱,性格狠烈的女孩南风;一个是因母亲去世对父亲怀恨在心的丁波;一个是受人欺负,体形肥大的肥皂。三个年轻人,二男一女,就构成了他们迷茫的青春。
在我看来,他们的的确确算是边缘人物。他们并不是城市里朝九晚五工作的青年人,没有正式工作,甚至居无定所,他们是在晚上活动着的人,南风在酒吧里唱歌,丁波和肥皂给她撑场子。丁波和肥皂没考上大学,丁波甚至做过野摩司机还要防范被城管抓。肥皂被人欺负了,只有找南风来帮忙。他们白天逃离这个城市,甚至可以说是厮混。
影片后半段有句台词,“其实都不容易,这么大的城市,我们算什么呢?”这个疑问其实一开始就可以抛出,它贯穿始终,更显出他们边缘人物的身份。当然,后半段再说出也会让人恍然大悟。影片里好几场戏是拍他们偷偷爬进运货火车的车厢,翻山越岭,也许你会觉得那时的他们很快乐,很文艺,我却觉得正是一种边缘人物的迷茫表现。
他们为了省钱,租房找到了一位叫常月琴的女士的家里。这也许是一种注定。电影中对常月琴的展现是很隐晦的,甚至刚刚出场观众根本不知这个角色到底有什么用,对她的认识仅仅是一个会唱京剧的人,但又会抽烟,脾气有些暴躁,仓库里有一辆被撞得破烂的车。直到后来用对话的方式来展现人物的背景故事,才让观众明白过来。常月琴原本是个幸福的人,可丈夫去世,儿子与女友庆生时发生交通事故,于是常月琴成了不幸的人。(但是个人认为对常月琴的塑造是有些失败的。确实是使观众对此人物认识不够深刻,以至于后来常月琴在车里的哭戏难以动人。哪怕张艾嘉确实演技高,但这个人物的说服力不够,以至于展现出来的都是表演痕迹较重而非生活。相反范冰冰塑造的南风就很成功。)
影片的矛盾冲突便渐渐聚到这三位年青人与这位中老年人常月琴身上了,同时每个人身上又自带矛盾冲突,各有各的困苦。他们其实都是寂寞着的同类罢了。后来,常月琴自杀,南风他们迅速将她带到医院才抢救过来,他们的矛盾便真正化解,彼此有了信任。
影片最后,常月琴从山上跳了下去,只是这个情节表达得也比较隐晦,需观众的大胆猜测。第一遍看的时候,我百思不得其解,常月琴曾经自杀过,又被三个孩子救活过来,为什么最后还是要求死?她后来不是过得挺快乐吗?这一死岂不是辜负了三个孩子的好心吗?一直到第二遍观看,才渐渐明白过来。她以前一直沉浸在儿子的死亡中无法自拔,还进行了自杀。可自她被三个孩子救回来后,她渐渐被他们感染。甚至那辆破烂的汽车也被修好,孩子们带她来到她们曾来过的大山中,接下来在观音庙里的戏份便是重点。在生病的父亲面前灌自己酒喝并歇斯底里地叫唤是南风心中的一道伤,当丁波父亲说“(你妈死的那天)我是去给别人下跪了,借钱”后成了丁波的一道伤,迈克尔·杰克逊的死成了肥皂的一道伤,常月琴一直过不起的那道坎就更不用说了,汶川地震后万物崩塌,观音庙未能幸免,于是这个观音庙便成为影片四个主人公的一种心理象征。于是在一位师傅的带领下,四个主人公重建观音庙,意则表示建立自己新的内心。——人物心灵的坍塌与重建。
常月琴与庙里的师傅有过一场深刻的谈话,她表达出她内心一直以来的疑问。虽然这段对话使影片略显生硬,被很多观众诟病,不是一种明智的表现方法,但不得不说这段对话还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对话直接击破常月琴的内心矛盾。常月琴怕的是快乐太过短暂,转眼烟消云散,惑的是死后的世界到底是个怎样的世界,如果是快乐的世界为什么我们人人都没能去,早晚都去的早晚到底是什么。不仅是那三位青年,连常月琴这经历风风雨雨的人,活着都是迷茫的。倒是师傅最终告诉她,不生不死。庙里这位师傅的师傅圆寂后保留真身,则成为庙里这位师傅的一种寄托。常月琴最终明白了,她曾经活在记忆里,只是个行尸走肉,她过去追寻的死是一种没有意义的死,而这一次她带着自己内心信仰走了。她来到这大山里时,就曾说“这个地方还真的可以长住”,也许这是句不太起眼不太引人注意的台词,但却成为了她的宿命。
所以,当南风他们三人在山的对面和常月琴打了招呼,又被一辆火车吸引,视线再转回发现常月琴已不在对面时,他们已然明白了一切。这个时候南风说了一句:“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他们仨还在一起,而常姐也与她的丈夫、儿子在一起了,是生是死,都是在一起,于是便成了无生无死。虽然说这句台词再次遭人诟病,认为“不够含蓄”,“台词代替了观众思考”,但也许导演费尽心思就是为了阐述这一直白的道理,它毕竟成了影片最后一句台词。
最终,主人公三人再次跳进火车车厢,翻山越岭,行过山洞,只是山洞那边的风景越来越远、越来越远,消失不见了。
影片就这么结束,怅然若失。
会觉得,他们仨最终好像懂了什么,他们好像都长大了,他们的青春好像不再迷茫了。可是又会觉得,他们的青春还是迷茫的,顺带着我也迷茫了。谁的青春不迷茫?其实都不容易,这么大的城市,他们算什么呢?但我想,他们再次回到城市后,一定会好好活。
也许电影是不够成熟的,在网上去翻了翻评论发现很多人对影片很多地方进行诟病。是的,我承认,甚至电影的一些文艺还显得装逼,但整体说来是能打动人的,至少我在看完第一遍时,受到感动以至于忽略它的缺点。
《观音山》是比较诗意的,只不过这是一种偏激的、暴力的、情绪化的、孤独的诗意,就如酒吧里的打闹,如南风替肥皂报仇拿酒瓶子往自己头上一砸,这些单看是激烈的戏份却在融入全片后依旧像平静的水一般淌过。彷佛所有人物的所有挣扎都成了风中飘絮。这是影片的整体气质所决定的。
《观音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文艺片,不管你感触是什么,收获到了什么,但对我来说,或多或少完成了一次对心灵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