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仙湖说说
如果你要去抚仙湖只能在南部客运站乘车,这里有开往玉溪、澄江、以及西双版纳的班车,从昆明开往澄江的班车是滚动班车,人满开车,车费17元,车程大约,一个小时。到澄江下车不用出站,就有公交车开往抚仙湖中心景区禄充。
相传玉皇大帝派了天上的肖、石二仙到人间巡查,来到滇中,只见一池碧水、波光粼粼,两仙人被湖光山色所迷,忘了返回,日久天长变为两块并肩搭手的巨石,永远站立湖边。
过去湖东南方有两石在湖中并肩搭手倚立,据说就是肖石二仙,风和日丽的好日子,在湖上驾舟遥望,还能若隐若现地看到两仙人在观赏,为留其迹,故名“抚仙湖”。
相传抚仙湖没有现在这么大,紧挨湖边有一座繁华的县城。后来因为蛟龙和仙人决斗,把澄江城的地柱撞到了,澄江城就陷落下去,成了一片汪洋。
扩展资料:
抚仙湖,属断层陷落湖泊。抚仙湖的形成,大约起始于地质年代第三纪末,距今约300多万年前。由于地壳板块的急剧运动。
造成喜马拉雅山脉凸突,从而引起一系列断层贮水及石岩溶蚀现象,在云南高原群山中形成了众多的湖泊,抚仙湖就是那时形成的一个南北向的断层陷落湖。
抚仙湖位于澄江盆地之中,盆地四周群山环抱。整个湖泊平面呈南北向的倒葫芦形,两端大;中间窄,北部宽而深,南部窄而稍浅。
岸线发展系数为1.72,较平原地区湖泊小,表明湖泊形态规则,岸线平直,反映了地质构造的控制作用。湖的北端为湖水冲积平原,岸线略向北弯曲,呈弓弧状。
这是由于湖区常年盛行西南风,风浪较大,北部河流带入的泥沙迅速受波浪改造的缘故。东西两岸,峭壁直逼湖边,在浪蚀作用下,显得格外陡峭、险峻。
抚仙湖流域面积达1084平方公里,流域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主产稻、麦、蚕豆、烤烟和油菜,是有名的滇中谷仓,又是闻名全国的云烟之乡、鱼米之乡。
抚仙湖的水温,冬夏变化不大,水质又好,是极好的游泳之地。特别是北部沿澄江坝子一带,近岸200米左右,水深仅在1至3米,湖底全铺细沙伸延至湖岸数米。
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来游泳。自昆明滇池出现污染后,有的群众,甚至专业游泳队伍也常到抚仙湖来训练、游泳,在海滩上享受日光浴,在抚仙湖畔度过假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抚仙湖风景区
2001年和2006年,先后进行过两次抚仙湖“水下古城”的探秘全国电视直播,潜水员均从这个地方下水。如今,即将开始第三次,寻找水下那个号称有方圆2.4平方公里石质建筑群的古城。
水下古城由来
如要追溯10年前开始引人关注的抚仙湖“水下古城”,就得说说这个叫耿卫的潜水员。
耿卫今年37岁,出生于上海,在抚仙湖边长大。高中毕业后四处打工攒钱,18岁时就只身到西藏探险。后来,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总公司在职工子女中 招潜水员,耿卫凭借良好的身体素质入选,赴青岛海军基地、青岛潜艇学院学习培训半年,毕业后成为一名职业潜水员,目前是国际二星级潜水教练、云南省屈指可 数的潜水骨干之一。
按照耿卫的描述,1992年5月2日中午,他从抚仙湖北岸的矣旧村下水,向东南方向游去,游出一段距离之后,却发现水越来越浅。
“我突然发现,前方有些巨大的石块。我游到石块上方,发现这里离水面不到10米,那些巨大的石板很整齐地排列着,有点像石板路面。我在想,指北 针出了问题?我大概游到岸边了。”耿卫浮出水面,想辨别一下方位,却发现离岸足有200-300米。他再次潜入水中观察,发现这些石板有着很好的排列,整 齐地垒集在一起,并且范围很大。有些石块是规则的三角形。这是什么东西?怎么在离岸这么远的地方会有这些东西?是不是传说中的古城?”
而在澄江当地,一个关于水下古城的传说是:某一天山崩地裂,铺天盖地的洪水汹涌咆哮而来,繁华热闹的府城被吞没在了湖中。一些人坐船在湖中来往时,还能见到有府门城楼、文庙、府衙等街景,以及卖米贩鱼的小贩、身背竹箩的赶街老倌。
“水下古城”之谜在当地越传越神。
中国的“庞贝”
在曾任昆明电视台纪录片主任、现从事独立制片的孔丹看来,耿卫是一个水下寻宝的狂热分子。每次听说哪里有什么宝可探的时候,他都会马上带着潜水装备赶过去。
孔丹通过朋友戈叔亚认识了耿卫。“耿卫一次和老戈在闲聊中无意中说起‘水下古城’,老戈就把他带到我的单位,介绍给了我。”孔丹说,他把一台松下摄影机借给了耿卫,让其带下水拍摄。
1999年和2000年,耿卫陆续拍摄到了水下的一些景观。随后,孔丹把这件事告诉了《春城晚报》的记者李跃云。
2000年11月13日,《春城晚报》发表了《抚仙湖里有古城》的报道,称探险者耿卫和贺杰在澄江县委办公室,播放了一盘拍自抚仙湖水底、长达 50分钟、证实“水下有人工建筑群”的录像带。“厚厚的青苔和淤泥包裹着一大群建筑痕迹,石板、石条、石礅、石阶隐约可见……”县领导惊呼:这是澄江的又 一大惊人发现!
随后,《人民日报》等国内外媒体也纷纷对古城作了报道。其中不乏“中国的‘庞贝古城’”这样的称谓(庞贝,古罗马第二大繁华富裕的城市,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公元79年毁于意大利维苏威火山大爆发,从1748年考古发掘至今)。
抚仙湖中真有古城?这引起了国内公众极大的兴趣。
初次下水
“这些新闻都是当地为了扩大旅游宣传的需要。我就给耿卫建议说可以找云南电视台做一次直播,不过,玉溪市觉得影响太小了,就找到了中央电视 台。”据当年看过水下录像的云南省博物馆副馆长戴宗品回忆,央视在2001年的首次直播,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邀请来的。而所谓的“水下古城”即使到今 天,也没有任何证据。
据公开资料,2000年11月22-26日,央视《东方时空》两位记者到澄江采访拍摄。12月10日,栏目组制片人、现场导演、技术人员到抚仙湖实地考察,并就直播有关事宜同澄江县委宣传部进行商定。
2001年2月,《东方时空》栏目组策划到了澄江,就直播作进一步磋商。
2001年4月7-13日,央视、国家水下考古队和其邀请的部分专家学者云集澄江进行实地考察。4月底,直播活动时间最后敲定:6月3日上午8时至10时30分。
当地一位作家在描述央视首次水下直播时,用了这样深情的语句——
“新世纪第一个夏天,中国最权威的考古专家、最先进的水下探测设备、最权威的媒体云集抚仙湖,进行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水下考古调查,在诸多领域创下了纪录,使2001年6月3日成为一个辉煌灿烂的日子……”
其实,这里固然有“最权威的考古专家、最先进的水下探测设备”,但却不是水下考古调查。
玉溪市文物管理所所长杨杰告诉记者,这次潜水没有报批,没有批准,更没有按考古规程进行,跟考古毫无关系。所以,它实质上就是由央视主导的一次直播活动;考古专家只是这次报道的客人。
首次直播引爆高收视率
直播制片统筹部门负责人谷源旭宣称:“直播不只是为了揭开抚仙湖神秘的面纱,也不完全是考古,同时也为央视以后的水下直播作一次全方位、多方面的尝试。”栏目策划马挥则说,这次直播“旨在培养央视的专业素质队伍,培养出有机动性的电视直播记者队伍”。
央视直接参与直播的工作人员有67人,远远超过了’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央视到云南的人数,连同邀请的专家在内,有近200人,技术上动用了央视全部相关的部门,单现场设备就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电视台。按照主持人敬一丹的说法,这是一个“豪华阵容”。
直播小组动用全国惟一的多波束调带测深仪,对抚仙湖水下“遗存”区域方圆2.5平方公里进行了声呐扫描,绘制出详细的湖底地形图;还调用了我国 最为先进的水下深潜器“鱼鹰一号”、我国自行研制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ROU“小金鱼”机器人等等重型装备。这些,已堪比西方人当年考察“泰坦尼克号”的 装备。
据央视统计,“抚仙湖探秘”直播收视率达到了36%,创下几年来的新高。
但探秘得来的结果却不容乐观,投入这么多人员、装备,水下考古队员仅找到了两块专家没有形成共识的石头,以及一只不知跟“遗迹”是否有关的陶釜。
云南省博物馆副馆长戴宗品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说,国家水下考古队第一次来一无所获;第二次就再也不来了。
直播很不严谨
《云南日报》和央视的活动,遭致了孔丹的批评。
他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云南日报》找了艘潜水艇下水逛了一圈,然后又去北大找了一个所谓的知名教授做了所谓的调查,就声称水底是什么什么,很不科学,也不严谨。
孔丹在拍摄中还发现,央视以发掘活动作为直播内容,其实很多事情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并非“直播”。
直播嘉宾、云南省地质博物馆馆长杨正纯对抚仙湖水下是否有古城遗址,提出了直接异议。他直言“地质作用也能产生规整的石块,这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事。”
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高博博士也发出了声音:抚仙湖是断层溶蚀湖泊,在运动过程中会形成地下断裂层,这样看上去就很像建筑,是不是建筑还需做考察和论证。
并非“考古”的考古
2006年6月,抚仙湖举行了第二次“水下探秘”活动。
多位澄江县的公务人员说,抚仙湖能再次探秘,与当时挂职澄江县委副书记的新华社记者姜岩密不可分。
姜岩是中国科技大学理学博士,新华社国际部高级编辑。“是他利用自己的关系,请来了央视、新华社等很多媒体的记者。”多位当地宣传系统公务人员均对记者说。
再次探秘仍旧由央视和玉溪市联合主办,央视出动了新闻中心、海外中心和社教中心的工作人员50余人,在一套、四套、十套和新闻频道和《走近科学》播出,探秘的时间延长到了7天。
受邀前来的一些专家发现,在水下是否有古城都未得到确定的情况下,开幕式上已经把潜水员耿卫宣布为“水下古城发现者”。
按照组建了“抚仙湖水下古迹研究会”并自任会长的耿卫的说法,他在第一次直播后几年时间里继续探索,对“水下古建筑”有了新发现,包括斗兽场式建筑、水下金字塔等“神秘遗址”。
活动结束后,“专家组代表”李昆声教授宣布此次“探秘”有4项重大的科考成果:
1.水下排列有序和堆砌的大石条和石块不是自然堆积物,而是人工建筑的大型建筑群;
2.水下大型建筑群的面积约为2.4平方公里;
3.水下大型建筑群内分布着若干大型建筑物。其中一座高台式的建筑(俗称水下大金字塔),残高19米,一条底边长90米,共有5级台阶,整座建筑均用石材建成;
4.在第一级台阶石条上发现人工刻凿的符号、几何形图案、人面纹图像和排列整齐有序的一些圆形石孔,推测是一个与宗教祭祀有关的大型建筑物。
引发学界批评
2006年8月,时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在参加“抚仙湖水下古迹与文明起源研讨会”时指出,对抚仙湖水下考察应该保持科学冷静的态度,在没有充分、明确的证据之前不要轻易作出结论。
同月,曾两次应邀参加“水下探秘”活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在接受《集藏周刊》采访时,也表示“界定抚仙湖水下遗址的性质应当慎重”。
商业综合体园区经济经济开发区专业市场总部经济园产品防伪财务公司管理咨询城市规划人力资源咨询知识产权代理娃娃
刘庆柱希望考古工作者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要随便附和,发表不负责任的意见,不要违背学术良知。
2008年1月,刘庆柱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直指央视的第二次探秘“作秀”成分太重。他说,以旅游商机为目的进行“考古”,是倒置了本末。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刘庆柱仍然表示:“水下古城”迄今只是一种说法,尚无任何实证
600左右,很快捷的昆宇旅游
您好亲:昆明去抚仙湖有几种方式可以选择: 第一:在昆明南部客运站可以乘大巴车去抚仙湖,票价17元/人左右,随时都有车。 第二:如果人多,可以包车去抚仙湖,小车包车一天600元,这样出发,接送都方便, 请合理按照您的要求和计划选择吧,真心帮您采纳!
介绍:抚仙湖,抚仙湖远景中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珠江源头第一大湖,属南盘江水系,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澄江、江川、华宁三县间,距昆明60多公里。抚仙湖是一个南北向的断层溶蚀湖泊,形如倒置葫芦状,两端大、中间小,北部宽而深,南部窄而浅,中呈喉扼形。湖面海拔高度为1722.5米,湖面积216.6平方公里,湖容积为206.2亿立方米,湖水平均深度为95.2米,最深处有158.9米,湖容量达206.2亿立方米,相当于12个滇池的水量,6倍的洱海水量,太湖的4.5倍,占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总蓄水量的72.8%,占全国淡水湖泊蓄水量的9.16%。
历史:唐樊绰所写《蛮书》,称抚仙湖为大池。《澄江府志》说:“量水川即唐书架水县(今澄江、江川一带),大池,抚仙湖也。”后称罗伽湖,据《明史·地理志》记载:澄江府“北有罗藏山(现名梁王山),南有抚仙湖,一名罗伽湖”。得此名可能和宋,元时南诏、大理段氏在澄江设罗伽部有关。抚仙湖名与一个神话故事有关:相传玉皇大帝派了天上的石、肖二仙到人间巡查,来到滇中,只见一池碧水,波光粼粼,两仙人被湖光山色所迷,忘了回返,变为两块并肩搭手的巨石,永远站立湖边。过去湖东南方有两石并肩搭手倚立,据说就是石、肖二仙,在湖上驾舟遥望,还能若隐若现地看到两仙人在观赏,为留其迹,故名抚仙湖。
传说:抚仙湖的大名给它赚来了不少人气。但是,真正知道抚仙湖名字由来的人可谓寥寥。在澄江县城的凤山公园,有一个名为“抚仙”的雕塑展现的是肖、石二仙陶醉于抚仙湖的情景。雕塑上有这样的记载:“传说天上有石、肖二仙因慕‘澄江海’的清澈明净,驾云来到湖边,被这瑰丽的湖光山色所陶醉,以至流连忘返。久之,二仙搭手抚肩化为山石。抚仙湖也因此得名。” 相传,深居天宫的玉皇大帝,一日步出宫门,远眺人间,发现一颗状如葫芦的明珠,镶嵌在云雾缭绕的万山丛中,湛蓝明净,波光粼粼,美丽至极。玉皇大帝为之倾倒,急传肖、石二仙立即下凡,描摹这人间美景,带回天宫,装点天堂。 肖、石二仙急忙腾云驾雾,飘落在明珠东南方向。走近一看,迷离美景展现在眼前:明珠四周,嶙峋怪石密布,峥嵘多姿,仪态万千;有的如冲天玉笋,有的似文房笔架,有的如大象汲水,有的似猛虎下山;孤山独坐湖中,云雾迷漫时,似一座忽大忽小、忽升忽降、缥缈无常、变化莫测、神奇美丽的仙岛,与明珠交相辉映;烟波浩瀚的湖泊,无波时水平如镜,柔和妩媚,像一位袒胸露怀的少女,在安闲舒适的憩睡。起浪时白浪叠现,如满盘碎玉在晃动,又似朵朵睡莲在竞相开放。 远山近水,州岛错落,好一幅色彩怡人、幽深奇崛的山水画卷!肖、石二仙只顾搭手抚肩地在观看,在赞叹,竟痴痴迷迷地忘了画画,忘了归期。一日复一日,一年复一年,他们定定地站在那里,陶醉在迷离美景之中。久而久之,两位神仙变成了两座石峰。看,在抚仙湖的东南方,果真叠立着两座形似搭手抚肩、俯视明珠的石人山。据说,这就是肖、石二仙变成的,抚仙湖之名便由此而来。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