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私人劳家卓经典语录
《一位编剧/科幻爱好者/少女的私人书单》
(写在前面)
这段时间,私信问我要书单的朋友很多,我一直口口声声答应着,却实在没有找到合适的角度去写。
有人告诉我,自己是学管理的,这方面有没有书籍推荐。
有人告诉我,想看故事性更强的。
还有人说,马上要读大学,高考完的假期,想买一些书,在家好好阅读,充充电。
我卖书的时候,确实帮别人做过书单,印象最深的是开过一个400本的书单,用以满足一位商业人士的需求。
那段时间,整天在卓越,亚马逊,京东,孔夫子上淘选书籍:成功学,卡耐基,富爸爸,管理理论,什么最火看什么,什么最“有用”就加入购物车。
但是很累,每一次为对方去进行规划和推荐,都是一件非常耗费心力的事情。
我要和对方聊清楚,他为什么要书,想看什么类型的书,有哪些没有涉猎但是有兴趣尝试的类别,是想要大范围补充人文社科知识,还是想睡前读一读当做消遣和娱乐。
所以当我决定写这个书单的时候,犹豫了很久,因为直接发到知乎上,对面并没有坐着特定的受众,反而让我有点迷茫。
直到我看到,博尔赫斯的一句话:
“人群是一个幻觉,我只是在与你们个别交谈。”
我突然明白了自己该如何写这个书单。
这是我非常私人化的一个书单。
这书单单独写给你,现在正在阅读我敲下的文字的你,一个朋友。
如果你喜欢我,你自然会有兴趣看下去我的书单。
如果你讨厌我,(很多人看到这里大概已经不耐烦了)你自然会关掉窗口或者点下反对,再到评论里留下一句“呵呵,装逼犯”。
不过没有关系,合适的书籍都会以合适的方式进入到合适的人的生命中。
而我,将要给你们呈现一个侧面的我,一个文字中构建的我。
一个胆怯的年轻人,把铃铛敲响,唤醒沉睡中的,无数作者的灵魂,来为你歌唱。
1 《博尔赫斯谈话录》
博尔赫斯,阿根廷诗人,作家,散文家和翻译家。他被称为“作家中的作家”,他也确实当得起这个称号。他的创作风格深邃博学,独树一帜,描绘现实于虚构之中,构思神秘和如迷宫般使人着迷。
他80岁的时候双目失明,却仍然在口述创作和翻译,这这本谈话录,就是发生在他失明之后,在1980年春两次美国之行中接受访谈的记录结集。
涉及到他对时代,宗教,哲学,文学和写作的诸多观点。
读过这本书后,我渴望和他对话,与他交谈,聊聊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过去,叶芝和惠特曼的用词。
又想了想,自己难道不是正在与他交谈吗?
读他的文字,从他的言谈中,构建他的灵魂。
愿博尔赫斯的灵魂安息,愿他在天堂里有诗陪伴。
一些书摘:
“那天他忽然说了句自己也不会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的话:‘我痛恨记忆。’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好。我想我不会忘掉它,我要用它。我要把这句话据为己有。”
“依我看,生命,世界,是一个噩梦,但我无法逃避它,我依然在梦着它。我无法拯救。拯救与我们无缘。但我尽了力,我发现拯救之于我就是写作这个行为,就是怀着无望的心情沉浸在写作之中。”
“所有这一切,错误的女人,错误的行为,错误的事件,所有这一切都是诗人的工具。一个诗人应当把所有的东西,甚至包括不幸,视为对他的馈赠。不幸,挫折,耻辱,失败,这都是我们的工具。我想你不会在高高兴兴的时候写出任何东西。幸福以其自身为目的。但是我们会犯错误,我们几乎每天夜里都要做噩梦,我们的任务就是把它们变为诗歌。而如果我是一个真正的诗人,我就会觉得我生命的每一时刻都具有诗意。”
其实我更想推荐博尔赫斯的诗集和散文集,但是目前市面上并无购买。
一些短篇小说和诗歌还是能够在网络上查到的:
《小径分岔的花园》
《雨》
《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
《沙之书》
这些著名并可读性强的作品,可以用为对于博尔赫斯的初涉。
2 《了不起的盖茨比》
这是一本我买了几乎所有翻译版本和原著的书。
菲茨杰拉德的英文易懂,并无太多高阶的词汇和复杂的语法。但是读起来有一种奇妙的舒畅感。
“这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我们这排高高地俯瞰着城市的灯火通明的窗户,一定让街头偶尔抬头眺望的人感到了,人类的秘密也有其一份在这里吧,我也是这样的一个过路人,举头望着诧异着。我既在事内又在事外,被永无枯竭的五彩纷呈的生活所吸引,同时又被其排斥着。”
Yet high over the city our line of yellowwindows must have contributed their share of human secrecy to the casualwatcher in the darkening streets, and I was him too, looking up andwondering. I was within and without, simultaneously enchanted and repelled bythe inexhaustible variety of life.
看过电影的或许还记得,Iwas within and without,那种惆怅又迷幻的画面。
我很喜欢《盖茨比》的电影。
很多人说电影里的小李演的并不是原著中的盖茨比。原著中的盖茨比早就已经看穿了黛西,并且早已知晓自己的美国梦已经比黛西飞得更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我即使是仅从几版翻译的细微差别中,也仿佛感觉到不同翻译者对盖茨比抱有的态度和判断,更何况是电影。
这是一部在美国被列入课文必读的小说,但是,who cares,我并不是建议你去读,好用来将来和美国人闲扯他们的课文,而是因为,这本书的语言之美,描述的爱情,生活,美国梦的实现与幻灭之美,都会深深地让你感到沉醉。
我料想到会有人评论问我哪一版翻译更好,我想这种喜好见仁见智,我也不好多做评价,贴一个豆友 @影随茵动 的总结,可供大家参考挑选。
这是盖茨比里的最后一句话:
Sowe beat on,boats,against the current,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
乔志高版:于是我们继续往前挣扎,像逆流中的扁舟,被浪头不断地向后推入过去。
邓若虚版:我们奋力前行,小舟逆水而上,不断地被浪潮推回到过去。
巫宁坤版:于是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被推入过去。
姚乃强版:于是,我们奋力搏击,好比逆水行舟,不停地被水浪冲退,回到了过去。
李继宏版:于是我们奋力前行,却如同逆水行舟,注定要不停地退回过去。
刘峰版:于是,我们努力向前划,逆流而上的小舟,不停地被浪潮推到过去。
贾文浩版:于是我们奋力向前划,逆流向上的小舟,不停地倒退,进入过去。
3《千面英雄》
这本书我思考良久,还是决定写了下来。这确实是我私人非常喜欢的一本书。在买到之前(因为我想要的翻译版本早已绝版),我几乎靠手抄下来了前三十页的电子版。
序“《千面英雄》是坎贝尔从全世界各地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无数则流传的神话中,悉心归纳出来的一个共同的历险模式。这个模式存在於古今中外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却有著极其惊人的相似性;他的意义在于,无论我们拥有多么不同的背景、不同的面貌,要想成为战胜自我宿命的「英雄」,都必须历经一段召唤→啟程→历险→归返的旅程。”
约瑟夫-坎贝尔是神话学大师,与这本书最著名的一个故事(也可能是段子,不可考),是卢卡斯在看到这本书后,欣喜若狂地抱回家研究,然后完完全全按照里面的理论知识抄了一遍,抄出了《星球大战》。
这本书在好莱坞编剧导演界据说是人手一本,因为对神话,英雄的成长,这本书已经研究出了一套比较严谨的体系。
作为编剧,如果你有可能要写好莱坞主流英雄类型的商业片,我觉得阅读这本书是基本的要求。
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对人类学,考古学,文学,心理学,比较宗教学,艺术有着强烈个人兴趣的读者,这本书也是我极力推荐的。
除此之外的普通读者,并不建议购买阅读,因为内容艰深,太过理论,并且金城出版社版(我推荐购买的版本,已绝版)的书籍难找,还是留给有缘有兴趣的人就好。
一些摘抄:
“神话是众人的梦,梦是众人的神话。”
“荣格博士曾提过一个和黛芙妮神话意象非常类似的梦。做梦者也是个年轻人,他发现自己站在羊群之地——也就是象征不独立的地方。他的心里有个声音说:“我必须先脱离父亲!”几个晚上后:“一条蛇环绕着梦者画了个圆,而他像树一样的站立着,快速地落地生根。”这是对子女执著父亲的心理状态,在子女性格四周画上一个魔术圈的意象。布兰希尔德(译注:德国叙事诗尼布龙根之歌的女主角。)同样被她全能父亲沃坦的火圈保护,经年处于她的童贞状态中,一直被女儿的角色束缚。直到齐格飞(译注:尼布龙根之歌的男主角)到来,她才摆脱那无始无终的睡眠状态。”
看完了千面英雄的朋友,请回头重新看看《星球大战》,会有不一样的体会和惊喜。
4 《我们的内心冲突-一种神经症的建设性新理论》
卡伦-霍妮是一位德国女心理学家,这本书主要讨论了人内心的主要冲突类型和它们的表现方式。
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这本书可以帮我了解人物内心冲突,人物的动机,人物的表现行为,并且了解这背后相关的逻辑和心理学依据。
对于一个少女(20岁的时候看)来说,是一本帮助自己认清世界,人类,感情和生活的很“有用”的书籍。
我有一个朋友,得过抑郁症,她向我推荐了这本书,并且反复跟我强调,不要对号入座,不要因为这里面的分析就觉得自己也有抑郁症。
我看完了,看的时候发现,怎么可能不对号入座?(笑)
我通过这本书,分析了自己的行为和内心冲突,分析爱情里对方的行为和内心冲突,帮助我认清楚了很多问题。
诚然,认清了问题而已,并不代表我就能够解决。
但是至少,比起把所有问题矛盾都一股脑推给“性欲”的佛洛依德来说,卡伦霍尼的书非常亲近女生阅读。她曾经在20世纪对抗佛洛依德关于女性性欲的看法,并且开创了女性价值观取向的价值观学说。
这本书不仅介绍了人的内心冲突和矛盾,并且试图给出了解决的办法。
我自己的那本并不在手边,所以无法给出书摘,贴一下这本书的目录以供参考:
第一部分 神经症的冲突和解决的尝试/1
第一章 强烈的神经症冲突/3
第二章 基本的冲突/11
第三章 亲近人/22
第四章 对抗人/34
第五章 回避人/42
第六章 理想化意象/61
第七章 外化作用/76
第八章 假和谐的辅助手段/89
第二部分 未解决的冲突的结果/97
第九章 恐惧/99
第十章 人格衰竭/108
第十一章 绝望/128
第十二章 虐待狂趋势/138
结论 神经症冲突的解决/159
如果读完后对卡伦有兴趣,还可以继续阅读她的:
《自我的挣扎:神经官能症与人性的发展》
《拖延心理学》
《焦虑的意义》。
并不算太过学术的书籍,普通读者也可以推荐购买,对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强烈推荐。
翻译版本我只看过一版,不好做出评价。由于并不算晦涩艰深,或文学性很强的书,所以应该各种翻译或出版版本影响不大。
5 《基地》系列
喜欢《三体》的国内科幻迷们,应该也很熟悉我们的老朋友阿西莫夫。这是我个人最喜欢的阿西莫夫的一套作品。推荐给还没有看过的科幻爱好者,或者对科幻不排斥的普通读者。
据说,本拉登非常喜欢这套书,所以也按照这本书里的内容,将自己的组织取名叫做“基地”。如果看了之后你就会发现,这个名字确实取得,恰到好处。
这套系列有七本,我不太清楚前几年发售的国内版本(对就是那个阿凡达封面丑到吐的版本)是不是已经出完了。
我看的是台版。分别是:
《银河帝国-基地》
《银河帝国-基地与帝国》
《银河帝国-第二基地》
《银河帝国-基地前奏》
《银河帝国-迈向基地》
《银河帝国-基地边缘》
《银河帝国-基地与地球》
这是一部无论怎样形容都不为过的鸿篇巨制。第一本《基地》讲述了在统治银河系达一万两千年之久的银河帝国逐渐走向衰亡的历史。这是一部科幻史诗,而我对于科幻迷除了说“去看吧!“竟然找不到第二种可以用来推荐的言语。
有一种书,看完了之后, 让人想激动地站起来,在房间里走来走去,想跑,想喊,想上蹿下跳,想不吃饭不睡觉,想给作者打钱,想到和这么伟大的书共存于同一个宇宙时空就激动不已,带着一点就着的想象力,一点就着的热血,万马奔腾,上天入地,遨游历史的长河,浩瀚的星空,向着星辰大海的方向前进。
《基地》系列,就是这样一种书。
去!看!吧!科!幻!爱 ! 好! 者!
一些摘抄:
“每一个人都将自己隐藏在他人无法穿透的迷雾中,而每团迷雾中也只有一个人。偶尔,从某团迷雾会透出一丝微弱模糊的讯号,而人类就是借着这些讯号互相摸索。然而,由于相互之间无法了解,也就不能彼此互信互谅,所以每个人从幼年时代开始,始终处于一种绝对孤寂的状况,时时刻刻都会感到恐惧不安。长此以往,便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猜忌与迫害。数十万年以来,人类的双脚在泥泞中蹒跚前进,心灵也因此被压制了同样久的时间,事实上,心灵的力量早就可以带领人类飞向天际。”
“追根究底,一直向深层探索下去,我们就能够发现,人类所蒙受的一切苦难,都可以追溯到一个事实——那就是在银河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人能够了解他人的心思。”
6
累了,今天更先更到这里。我计划再推荐五到十本,如果有兴趣的话,大家再过来慢慢看。
(谢谢耐心看完的你们,我说话慢,总是和快速阅读的现代节奏背道而驰,你们能够看到这里,我已经很开心)
————
6月11日
弃坑,飘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