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网提供雄霸楚汉经典语录精选内容!是不是最近刚好要想要了解或者阅读一些雄霸楚汉经典语录的相关语录呢?在雄霸楚汉经典语录这个语录专题里面,可能会有你需要的相关经典语录!
雄霸楚汉经典语录
雄霸楚汉经典语句
个人刚读了这段时期的历史,尝试过寻找类似《春秋史》《战国史》这类的著作,可惜没找到,只找到一本《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差强人意。
好在这段时期不长,以年表和地图做经纬,以《资治通鉴》为主《史记》为辅读故事,就能把发生的故事理清了。
下面是个人做的阅读笔记,算是票友版的楚汉历史,分享一下,水平有限,请批评。
首发在这里:好书一起读(29):楚汉,刘项的故事,做个广告,嘿嘿。
这篇说到的事情,发生于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202年,即在《史记》的《秦楚之际月表第四》中记录的8年时间。
比起《春秋史》和《战国史》两篇每篇内容在时间上的长度——250年左右,这篇的8年时间实在太短了。但是这8年时间,实在有必要单独作为一篇写写。
1.
在制度上,这个时期处于封建制向郡县制过渡的重要时期,当时的人们对两周几百年的历史记忆深刻,大一统思想绝不像今天这样深入人心。秦朝的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在当时的人们眼里,是奇葩一样的存在,他们更习惯的、认为理所当然的,是华夏大地上存在多个诸侯国,最多可以接受“周天子”或者“春秋五霸”之类的形式上的盟主。在大秦帝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短暂统一之后,随着赵高自觉将秦皇帝降格为秦国王,而义军在名义盟主楚怀王的领导下,已经灭亡的山东六国除韩国外纷纷复国,天下仿佛回到了“六国攻秦”的战国时期——这才是人们习惯的状态,才是他们认为正确的秩序。到秦帝国灭亡,项羽分封天下,将自己低调地定为“西楚霸王”,我们今天看“霸王”两个字霸气外露,实际所谓“霸王”就是诸侯盟主的意思,也就是说,项羽将自己定位为诸侯之一,只比其他的诸侯(如刘邦、张耳、英布)高半级。在这之后,我们又有了几千年的历史,我们今天看来项羽是在开历史的倒车,但在当时的人看来,项羽无疑是纠正了秦国的错误做法,让天下回归到“正确的”分裂状态。
(如图,秦帝国的整体的郡县制多么突兀)
但项羽时期还是有一个明显变化,在陈胜时期和怀王时期,山东六国复国后的国王基本都是旧贵族,数量始终是六个国家,而秦国由于是敌人,怀王宣布先入关中者当秦王。而到了项羽时期,项羽将原来的诸侯国都割裂成两个或三个王国,例如“三秦”指的是秦国被分裂后形成三个王国,有了三个国王。这样,在项羽分封之后,天下有了十八个王国和十八个国王,这十八个国王中,既有六国贵族,又有灭秦功臣,而项羽,只是十八分之一,他比另外十七个国王,等级上只高半级,类似春秋霸主与其他会盟国家国王的关系。
而刘邦也是十八分之一,而且由于项羽将巴、蜀、汉中三郡分给了刘邦,而刘邦对秦地又有“先入关中者王之”的法理优势和“约法三章”带来的人心优势,当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还定三秦之后,刘邦便拥有了当年秦国在灭六国之前拥有的地盘,即拥有地利优势的关中和作为后方基地的巴蜀汉中。当刘邦为义帝发丧,指出项羽为天下的贼人的时候,项羽相对于刘邦就一点法理和道义上的优势都没有了,堂堂“本纪”成员,在出现叛逆者的时候,竟然只能依赖自己的统兵打仗能力,这就是项羽将自己定位为诸侯盟主而不是天下皇帝的坏处。
刘邦和项羽的争斗,本质上与春秋时期的晋楚争霸类似,其他的小国们,与其说投降刘邦、投降项羽,不如说他们像春秋时期的郑卫鲁宋等国家一样,一直在做墙头草选择站在哪队。在刘邦歼灭了项羽的时候,韩信、彭越、英布等人是实打实的国王,这是他们与后世“兔死狗烹”被诛杀的功臣们最大的区别,刘邦对他们的清洗,与其说是内部清理,不如说是对外兼并。当然,“皇帝-诸侯王”的格局,在之前的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所以说,这是一个混乱的过渡时期。最后的最后,刘邦剿灭了他们,“六国贵族王”和“征战功臣王”都从此消失,刘邦也立下了“非刘姓不王”的规定。六国贵族的政治地位彻底失去,而征战功臣的政治地位,由“非功臣不侯”的规定来继续保持,这就是参与了灭秦、灭项、一统天下的刘邦集团最后的利益蛋糕分配方案,“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的制度,尽管“征战功臣王”都被消灭,但“刘姓诸侯王”依然为帝国留下了隐患,这就为“七国之乱”埋下了伏笔。
2.
在故事上,这8年时间里发生的故事,在后人的历史印象里极为深刻,这要归功于“无韵之离骚”作者太史公的生花妙笔。在我看来,楚汉故事与战国故事、三国故事一起,并列为最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考虑到三国故事有《三国志通俗演义》作为科普读物,而讲春秋战国的《东周列国志》尽管水平和地位远远不及《三国志通俗演义》,毕竟也是演义小说中较上乘的作品,而楚汉历史故事,实在没有什么重量级的科普作品。更何况,楚汉时期的短短8年,比起春秋战国的五百年,东汉三国的一百年,实在太短了,所以它能涌现出那么多著名故事和历史地位极高的人物,就更加难得。
你想想,不论在春秋战国时期、东汉三国时期,还是历史上任何一个其他时期,后世认为治国能力强于萧何的,有吗?认为指挥能力强于韩信的,有吗?认为智谋水平超过张良的,有吗?这“三杰”暂且不论,连曹参、陈平、彭越、英布、范增这些次一级的人才,在后世也是标杆性的人物,更不用说刘邦和项羽了。
当然,这是时势造英雄,刘邦集团的核心“丰沛集团”,在大汉帝国早期重臣群中占的比重,呈压倒性多数,这当然不是因为人杰地灵,当时最优秀的人才都降生到了沛县这个地方。在读小说和听评书的时候,往往认为天生的智力和武力是决定性的因素,实际上,人才的能力更多的来自于眼界和经历。当从早期开始就跟随刘邦南征北战,因为幸运或者因为能力而没死的老伙计们到了关中,或者汉中,或者成皋荥阳的时候,他们哪怕只有普通人的资质,这段时间所见的和所经历的,也足以将他们塑造成足以独当一面的人才了,这个能力与这段时间积累的功劳和资历,让他们有了足够的资格,成为大汉帝国的第一批领导团队成员。这份“后天”获得的财富,包括在经历中学到的东西,在资历上获得的资本,往往是读小说的人,和听评书的人,所忽视的,天赋异禀和一步登天的故事,更让大众喜闻乐见。
所以,读历史的时候,也难免喜欢看张良受教于神仙的传奇故事,而不愿意去想张良的韩国公子出身带给他的教育和眼界,能雇力士行刺始皇帝,与项伯有旧交,在陈胜、项梁、项羽面前说话都受到重视,这个张良,在当时的社会中,究竟有什么样的地位、名望和能量。人们愿意惊叹韩信的军事天才,而懒得去在意他早期的从军经历的积累对他的塑造。萧何从一介小吏,到帝国第一官员,处理的事务也是从小到大,从简到繁,逐级成长的。所以,读历史,尤其是这么好看的历史,一定不要忘了他们是有血有肉的人,也许确实有人天赋异禀,但军国大事绝非儿戏。
3.
那么开始看故事,因为时间太短,而且争霸天下时山川易手频繁,所以不再采用之前的年表+地图的形式,而是简单分成几段,每段给出一个简略地图。
1)六国灭秦
用这个标题,是为了在字面上与“秦灭六国”相反,表达秦国的统一事业失败,天下一夜之间又回到了四分五裂的战国时代的意思。
天下大乱,首义者是陈胜,陈胜在大泽乡起义,迅速获得了天下的响应,他也自封为楚王,定国号为“张楚”,除了陈胜的“张楚”之外,燕赵齐魏四个国家也纷纷自立。在这个势头之下,陈胜的军队一路打进了关中,但秦帝国少府章邯的军队又将陈胜的军队一路打回了楚地,陈胜本人也被车夫杀死。新的楚王景驹被对他不买账的项梁击杀,项梁拥立楚怀王为国君。
项梁与章邯的军队作战,起先取得了胜利,但他随之犯了轻敌的问题,于是被章邯击败在定陶,项梁本人也兵败身死。章邯认为楚军已失去战斗力,于是渡河北上攻打赵国,当时赵国的领导者是赵王歇、张耳和陈余,赵王和张耳被秦将王离围在巨鹿城中,在北面的陈余认为自己兵力不够,不敢去救,六国军队也都陈兵附近,但慑于秦军的战斗力,没人敢动手,包括张耳的儿子张敖。
这时楚军的统帅是宋义,项羽是副将,而刘邦已奉楚怀王差遣,趁着秦军主力在河北的时候,西进直捣关中,楚怀王也定下了“先入关中者王之”的规矩。宋义与其他诸侯军队一样隔岸观火,项羽大为不满,于是击杀了宋义夺得兵权,破釜沉舟,九战王离,获得全胜。这一场恶战让诸侯对项羽和楚军的勇气和战斗力心服口服,于是都认同了项羽为联军的主帅。
西进的刘邦,本来打算从洛阳、函谷关一线正面攻进关中,但洛阳的防御力量让刘邦放弃了这个打算,他转而向南,攻击南阳,攻陷宛城,然后西进武关,攻进关中。
在刘邦西进的同时,项羽军已经歼灭王离军、击降章邯军,又坑杀秦军二十万,而此时的关中,赵高发动政变杀死了秦二世胡亥,立子婴,并将秦国君主名号从皇帝降低为王,结果赵高低估了子婴,反而被子婴诛杀。刘邦攻进关中之后,秦王子婴投降,刘邦约法三章,获得了秦人民心。
(图:刘项分兵,项羽北上救赵,刘邦西进灭秦)
2)项羽分封
刘邦认为自己已经先入关中,应当名正言顺当秦王,便封锁了函谷关。项羽坑杀秦军二十万后西进,发现函谷关被封锁,大怒,便攻破了函谷关。于是出现了历史上最有名的故事,在鸿门宴上,刘邦认低服软,放弃了自己合情合理的秦王身份,同意由项羽说了算。但是当项羽请示楚怀王应当怎样分封的时候,楚怀王依然指示按约定处理。项羽对这个自己家拥立的、只有象征意义,实际寸功未立的放羊娃极为不满,于是决定无视楚怀王,自己主持分封,由于对刘邦仍心存忌惮,将刘邦封到了巴蜀和汉中,在事后看来,将刘邦封在了秦国当年的后勤基地,并且与形势最好、刘邦又最得民心的关中相距太近,而项羽本人则回到了东面的楚地(留下了沐猴而冠的成语),与刘邦距离太远,这种布置对项羽本人很不利。
(图:项羽分封,O为刘邦地盘,X为项羽地盘,问号为中立诸侯,下同)
3)还定三秦
但在当时人眼里,巴蜀和汉中实在不是好地方,刘邦本人也非常不满,但在萧何的劝谏下,还是忍住了要与项羽火并的打算。进入汉中的路上,山东之地的将领和士卒纷纷逃跑,直到有一天郁郁不得志的韩信也逃跑了,丞相萧何匆忙中不及汇报,亲自去追,得知原委的刘邦非常震惊,于是听萧何的建议拜韩信为大将军。
刘邦用韩信的计策,明修栈道(即褒斜道)暗度陈仓,击败了雍王章邯,迫使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投降,取得了关中的地盘。这时项羽正忙于处理齐国的叛乱,又收到了张良的来信,张良说刘邦只是为了夺回本来应该属于自己的关中,没有更大的野心,于是项羽也没有理会。
这时山东六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齐国都出了乱子,所以说项羽的分封,一开始就是不稳定的。
4)成皋荥阳
刘邦平定了三秦之后东进,以项羽谋杀了楚怀王为罪状,占领了正义的制高点,在政治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坐观成败的诸侯们纷纷转向了刘邦这一边,然而在军事上项羽还是拥有绝对的优势,他以三万军队打败了刘邦的五十六万大军,将他赶出了彭城,刘邦一路逃跑,着急的想把亲生儿子女儿推下车去,而刘邦的父亲和妻子(即后来的吕后),则做了项羽的俘虏。
刘邦获得了吕后的哥哥的军队,又获得了萧何从关中送来的补充力量,于是军势上又稳定下来,但他也认识到,以军事的手段与项羽争锋是很难的,于是决定采用外交的办法。项羽最为人诟病的,就是不舍得给功臣足够的利益,他也因此被韩信讥讽为“妇人之仁”,刘邦则与之相反,出手非常阔绰。这时他便准备出让函谷关以东的全部利益,来换取诸侯的支持,在张良的建议下,决定以彭越、英布作为战略盟友,而让韩信独当一面,进行北线军事行动。
至于刘邦自己,则与项羽相持在中原的成皋荥阳一带,与项羽的战争中总是吃亏,但当项羽被迫转头去打彭越、英布、齐国的时候,楚国留下的将军则不是刘邦的对手。无论是胜是败,由于后方有巴蜀汉中关中这些秦国故地,又有萧何坐镇,刘邦总是能获得足够的补充,于是越打实力越强,而项羽则越打实力越弱。
在这个时期,刘邦还获得了一个重要性仅次于张良的谋士,陈平。
5)韩信威风
韩信终于有了独立带兵的机会,于是他还了刘邦一个奇迹,他迅速完成了下魏、破代、灭赵、降燕、灭齐的一系列表演。其中灭齐的故事,是刘邦派重要说客郦食其说降齐国,齐国已经答应投降并不再对汉军设防,这时韩信却眼红郦食其动动嘴皮子就比自己出生入死获得的功劳更大,突然袭击齐国,齐王大怒之下杀死了郦食其,使刘邦损失了一个重要谋臣(如果郦食其不死应当是顶级开国功臣),使大将郦商失去了自己的亲哥哥,更使本来至少中立的齐国彻底倒向了楚国,这是韩信一生的最大污点之一。
在郦食其死前还有个故事,是他建议刘邦分封六国后人,让他们成为自己争夺天下的助力,说得头头是道,刘邦从谏如流,于是打算执行,这时张良刚好回来,刘邦跟张良讲了这件事,张良大惊失色,拿起刘邦正在吃饭的筷子,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连续讲了八点,论述郦食其的主意是馊主意,刘邦气得直骂,说郦食其几乎坏了我的事,但并没有把郦食其怎么样,继续对他无限信任并寄予厚望。在这件事中,张良的智慧和刘邦的心胸得到了完美体现,而郦食其虽然是错的,但他有建议敢于提出(而且见识不如张良一点也不丢人),也不失为重臣风范。至于郦食其的死亡,是他在知道了韩信攻齐,齐王震怒之后,懒得废话,主动跳到油锅里的,慷慨悲壮,高阳酒徒!写到这里,不禁为郦食其一哭。
在韩信在北方大展威风的同时,刘邦在正面战场又陷入了危险,他被围困在荥阳无法脱身。好在刘邦已经用陈平的计谋离间了项羽与范增的关系,使范增一怒之下离项羽而去,并死在路上。项羽没有听范增的建议急攻荥阳,终于给了刘邦脱身的机会,将军纪信牺牲自己引开了楚军的注意力,刘邦趁机逃跑。并由于彭越在楚军地盘上的游击骚扰,获得了喘息的空间。总体上,刘邦的正面战场,遇到项羽总是吃亏,但当项羽被彭越牵制过去,项羽留下的将军则又被刘邦击败。
韩信击败了楚将龙且之后,终于平定了齐地,于是他给刘邦写信,表面是申请,实际是要挟刘邦封自己为齐王,刘邦正在焦头烂额,听说韩信要当“假齐王”,大怒开骂,这时张良陈平用脚踢了踢刘邦,意思是这个时候怎么能得罪韩信呢,刘邦一瞬间反应过来,就着刚才的语气接着骂:“大丈夫建功立业,要当就当真齐王,当什么假齐王!”于是封韩信为齐王。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张良陈平的机智,刘邦的悟性和反应速度,以及韩信是怎样一步步走向了最终的结局。
上面几段,对郦食其的死,和假齐王的事件写得比较多,因为这是直接关系到韩信结局的事情。没有详细写明的,是下魏破代灭赵降燕灭齐时韩信表现出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华,因为一个时代的故事里,战术细节往往是不重要的部分,只说结论吧:韩信表现出的战术手段的多样性,以及其连续军事行动的战绩和成功率,让他有足够的资本被称为“兵仙”二字,萧何的推荐、刘邦的赏识和后来的忌惮,是对他能力的侧面证明,韩信在刘邦集团里,差不多是起点最低,最年轻,但是功劳最大的。他的“齐王”身份,远远超过萧何张良们的“万户侯”级别,他的级别实际上是国王,与萧何张良们的臣子身份有本质不同,所以他在被降为淮阴侯,变成了与樊哙之流同样的臣子身份之后,感觉非常耻辱。但是,萧何张良都得善终,韩信却惨遭屠戮,这既有他政治上幼稚的原因(相比萧何自污差得太远了,跟张良陈平也没法比,张良是功成身退的典范,而陈平则是政治投机者中的明星),也是形式所造就,刘邦的帝国里没有异姓诸侯王的位置,你只要坐到了这个位置,就算表现好,大概也难逃一劫,何况你能力太强,年纪太轻。
(图:韩信在北方取得重大进展,而南方的英布也倒向刘邦)
6)垓下挽歌
在刘邦被困荥阳的时候向项羽建议过止兵休战二分天下,当时项羽没有同意,而当项羽在刘邦、韩信、彭越、英布的战略围攻下意识到大势已去的时候,他尝试过游说韩信,但是被韩信拒绝了,项羽最后只得提出休战,刘邦同意了,划下楚河汉界,项羽于是送还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率兵东归,本来打算率兵西归的刘邦听了张良的建议,反而率军追杀项羽。
刘邦约定韩信、彭越一起攻打项羽,韩信、彭越却没有出兵,结果刘邦独自与项羽接战,又被打得大败。刘邦于是听了张良的建议,确认了韩信彭越的国王身份,韩信彭越于是出兵。所以说看这段历史,一定要体会到当时人们对六国秩序的认同,可惜的是,只有韩信彭越们认同这一点,而刘邦向往的是秦国的一家天下,六国秩序,对刘邦来说只是权宜之计。得到王位的,早晚要连性命一起交出来,现在给他们王位,只是为了击败项羽的需要。
韩信和彭越以及英布率军与刘邦会合,在四面楚歌的背景音乐之下,最凄美的故事霸王别姬在此上演。最终的故事不用多说,《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壮丽的篇章,司马迁丝毫没有掩饰对帝国的敌人的欣赏和敬仰,用如同身临其境的笔触,写出了末路英雄的慷慨悲壮。随着项羽的自刎,虽然时间只有八年,但是英雄辈出、故事精彩纷呈的秦末汉初楚汉争霸的故事落下帷幕。
(图:假如项羽渡过乌江,刘项实力对比图。真的是“卷土重来未可知”吗?)
7)尾声
根据“飞鸟尽,良弓藏”的逻辑,在项羽拔剑自刎的时候,也宣告了韩信等异姓诸侯王的死期将至。而张良辟谷、萧何自污,杰出的英才们的才华,竟然最后以这种方式展现,这不能不说,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英雄末路”,虽然对于说故事的人来说,这是一种遗憾,但是,战争和乱世结束了,刘邦帝国初期的黄老之术,给了民众前所未有的安静幸福的体会。尽管在宫廷内部和政府的高层,吕后、陈平们依然用帝国最顶尖的权术进行着血与刀的故事,但百姓的生活,并没有受到影响。
最后的最后,向那位一直没有提到他的名字的人:丰沛集团的核心成员之一(仅次于萧何)、帝国的战功最高者、三位万户侯之一、帝国的第二任相国,“萧规曹随”中的“曹参”致敬,他是我们说到的这个时期,最被低估的人物。
(图:大一统。本篇配图都有点蠢,以这个图为最,但,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人们都知道,这个图是最幸福的)
附说:
本期封面配图来自网络,作者是天涯社区的“边城玫女”,本来打算都用自己做的简图,但这个图实在太精美了,忍不住引用一下。
原帖地址:【玫女版】楚汉争霸系列地图(6张)
书籍嘛,没找到类似《春秋史》《战国史》这样赞的学术作品,好在这个历史时期不长,读《资治通鉴》,用《史记》作为补充就行了,当然,别忘了对照历史地图。
====附:我的“梳理历史脉络”系列文章====
欧洲历史:简单说明下欧洲历史? - 祁达方的回答
春秋战国:如何理清春秋战国的历史? - 祁达方的回答
楚汉历史:求推荐楚汉争霸的书籍,能深入了解的,不是小说类的? - 知乎
魏晋南北朝:怎样理清魏晋南北朝那段的历史? - 知乎
隋唐历史:好书一起读(244):隋唐往事 - 知乎专栏
两宋历史:阅读什么书籍可以由浅入深的学习宋朝历史? - 知乎
直接前炮平四否则车6平5炮二平四卒5平6反杀兵五进6平5前炮平五5平6炮二平四车6平5车二进九6进1兵六平五车4退2车九退6退1炮五平四卒5平6车二平五前卒平五车五退七卒6平5帅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