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庄子经典语录录音
充满浪漫色彩的道家经典——《庄子》
《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该书集中反映了庄子的相对主义和神秘主义曹学思想与人生观。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等诸多方面。其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全生保身,道遥无为。全生保身是道家学说的中心命题,庄子对此作了系统的论述。他认为,人既不能表现得有用,又不能表现得完全无用,要“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更重要的是,要追求精神自由一逍遥无为。道遥无为,是全生保身的最好形式或最高境界。
(2)与道为一。道是道家学说,也是庄子哲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庄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是大地万物的本根;道没有具体的规定性,亦无差别对立。要实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即“得道”,有两条基本途径:一是相对主义的认识的方法,即“齐物”;一是直觉主义的体验的方法,即“体道”。“齐物”就是发现并取消事物或概念之间的差别和对立,这种方法使人在精神上从贵贱、寿天、生死的東缚中解脱出来,进入无差别对待的自由世界。“体道”就是按照一定的修炼程序,不用语言和概念,以达到与道合一的直觉体验。这种方法可以摆脱哀乐情绪的干扰,舍弃日常世界,以求得精神的解脱与超越。
(3)无为而治。庄子明确否定现实的社会政治制度以及文化生活,他向往远古的至德之世,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反对当时社会上实行的仁义礼乐等社会道德与政治制度,认为这些都是罪恶与祸害的根源。他用“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来说明“仁义”已经成了统治者窃取国家权力的手段。庄子认为,随着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发展,人类社会的不平等及争斗也会随之产生和激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社会是按照必然上升的进程前进。他认为自然的本性是最完善的,如果人为地加以改变,便会损害事物的本性,造成不幸和痛苦。统治者应任随社会的自然发展,不要加以人为的治理;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可以说是最早的一种无政府主义思想。
庄子的散文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庄子不但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也是文学上一位不朽的散文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中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墨家学派的传世经典一一《墨子》
《墨子》是阐述墨家学说的一部作品,是墨家学派的传世经典。
墨家学说在《墨子》一书中得到了集中体现。该书由墨子的弟子根据墨子的言论整理而成。《汉书艺文志》载《墨子)一书有七十一篇,但现存只有五十三篇。根据内容大致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亲士》、《修身》、《所染》、《法仪》、《七患》、《辞过》、《三辩》七篇,成书较晚,记载有“吴起之裂”,属于战国晚期的事迹。第二部分是《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表述了墨家的十大主张。每一篇都分上、中、下三篇,有的已缺佚。韩非说“儒分为八,墨离为三”,俞樾认为,墨分为一派,“相传不同,后人合以成书,故一篇而有三。”第三部分包括《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共六篇,一般合称《墨辩》是后期墨家的作品,有较多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关于认识论、逻辑学的内容,没有前期墨家的迷信思想。第四部分有《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等五篇,是记载墨子言行的较早的作品,也是研究墨家的重要资料。第五部分有《备城门》等十一篇,讲防御战术和守城工具,可能是汉初人所著。
墨子所处的时代,群雄蜂起,百家争鸣,广大民众饱受战乱之苦,极渴望安定太平的生活环境,而墨子站在了平民的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的主张。韩非认为儒墨俱为“显学”,孟子讲:“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在战国时代的几百年中都有很大的影响。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 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名也者,相乳也;知也者,争之器。 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名是相互倾乳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 现在这个时代,仅仅可以避开刑戮。幸福不过像羽毛那样轻,不知怎样才可以去承受;祸患重得像大地一样,不知怎样才能避免。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大自然给我形体,用生使我操 劳,用老使我清闲,用死使我安息。所以称善我生存的,也同样称善我的死亡。 “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 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因此盗跖的门徒问盗跖说:“做大盗的也有法则吗? ”盗跖回答说:“无论哪个地方都怎么会没有法则呢?凭空猜想屋里储藏着多少财物,这就是聪明;带头先进入屋里的,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的,就是义;酌情判断是否动手的,就是智;分赃均等的,就是仁。 这五种不具备而成为大盗的,天下是决不会有的。”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 —-拋弃仁圣知识,才不会出现窃国大盗。同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所谓 “圣人”,就是为世间立下行为规范、成为人类楷模的人。 此外,庄子的经典语录还有“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賫。吾葬具岂不备邪?”“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