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利亚斯 卡内蒂经典语录
埃利亚斯•卡内蒂(1905—1994年),英国德语作家。出生于保加利亚北部、多瑙河南岸的鲁斯丘克(今鲁塞)。卡内蒂的祖先是在西班牙居住的犹太人,因此,他除了说保加利亚语外,还会讲一种老式的西班牙语——拉迪诺语(一种已废弃的方言)。后来,卡内蒂一家人迁居至英国曼彻斯特。 1912年父亲去世以后,卡内蒂随母亲搬到了维也纳,并开始了对德语的学习。他的母亲平日里要求他用德文沟通,这为他日后用德文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4年,卡内蒂进维也纳大学攻读化学专业,并于1929年获得化学博士学位。但是,这期间他发现自己更热衷于文学、哲学和艺术,因此他后来没有在化学方面发展,而是开始从事文学活动,创作了戏剧《婚礼》(1932年)和《浮华喜剧》(1934年)。 后来,卡内蒂结识了一些知名艺术家,便陆续创作了一系列描写人类狂热行为的小说,如1935年的《迷惘》,其灵感来自于20年代暴民焚烧维也纳正义宫的事件。《迷惘》以这一时期的维也纳作为背景,主人公是一位对中国孔子哲学推崇备至的汉学家基恩。基恩常年专注于他的25000册藏书之中,用心研究“学问”,不问世事,长期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 后来,基恩为保护这些藏书,娶了粗俗、贪婪而又狠毒的女管家,没有想到,厄运从此降临到了他的头上——他落入了女管家的圈套之中,饱受欺凌,无奈之中只好逃离自己的家,与小偷、妓女、乞丐为伍。在穷困潦倒中,基恩完成了一部学术著作《裤子的心理》,但他最后还是被逼得精神失常,放了一把火使自己的书斋化为灰烬,自己也被烧死在其中。 《迷惘》具有很明显的象征意味,主人公的命运暗示着当时欧洲知识分子的悲剧。同时,这部作品也表现出了卡内蒂对于“重智主义”的批判——知识分子如果与生活的土壌相脱离,以“_我”为中心,以“知识”为知识,一味地“重智”,必然会导致毁灭的结局。 《迷惘》一书受到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保罗•托马斯•曼和英国小说家艾瑞斯•梅铎的高度赞赏。 二战期间,卡内蒂的小说被纳粹查封,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重见天日。1981年,卡内蒂的《迷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公布的获奖理由是:作品具有宽广的视野、丰富的思想和艺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