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对克拉拉经典语录
大家好,我是江红英,今天给大家说说《舒曼与克拉拉》
舒曼与克拉拉
有一部美国电影叫“爱的旋律”,内容从德国大音乐家,布拉姆斯访问舒曼时的情景开始,演出了舒曼一家人的故事。从舒、曼家的孩子一个个登场到舒曼的妻子克拉拉为赚取生活费,怀抱吃奶孩子,孤军奋战,重新从事演出活动为止。整部影片感人肺腑。
影片里,老佣人抱着饥饿的婴儿等候在后台。克拉拉在前台演奏刚完,掌声刚刚响起,克拉拉却无暇陶醉其中,匆匆到后台,解开上衣扣子,迫不及待地抱过孩子。掌声不息,剧院经理走过来,难堪的克拉拉只好将孩子交给佣人,整理好衣服,强堆笑容,走上舞台。如此反复多次,孩子才吸够了乳汁。
舒曼和克拉拉的孩子,就是这样带大的。1858年7月29日,舒曼在波恩附近的恩德尼希精神医院去世,那年才46岁。37岁的克拉拉,在他去世后第二天,写信给孩子们:
“我最亲爱的孩子们:“你们所敬爱的父亲已经与世长辞了。昨天下午4点钟,他在一阵痛苦的挣扎以后,长眠了。最后的几天里,我一直守护在他的身旁。有几次清醒过来时,对我流露出吃力的笑容。有一次还勉强拥抱了我。“除了这些,我不想告诉你们什么了。今后,你们会明白,丧失的究竟是什么。你们的父亲是位了不起的人,他一直非常疼爱你们,如果你要使九泉之下的父亲高兴,你们必须努力使我也高兴。不但要勤奋,而且要像父亲那样和蔼、可亲,那样谦虚、谨慎,那样胸怀宽广。
“父亲那可敬的心灵,无时不浮现在你们的周围,你们也要想到,父亲无时无刻都在注视着你们。我曾设法使自己悲伤的情绪平静下来,但也肝肠寸断,你们的父亲是我唯一最爱的人。“将此事转告你们的祖父和家人,我现在实在没有心思再写信了。“从内心爱着你们,借此吻你们。
你们无比悲痛的母亲。”舒曼去世,留下七个孩子。这封信是写给在莱比锡上学的爱丽洁和玛莉叶。最小的儿子叫费力克斯,是舒曼住进医院后生的。电影中在后台喂奶的就是这个孩子。作为一个有志于音乐的人,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与支持,社会也不能提供一定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的情况下,始终面临经济窘困的严重问题,对生活、对事业如此热爱的舒曼和克拉拉,并没获得光明的前途,伴随他们一生的是贫穷、挫败、默默无闻。
但是,舒曼从未停止过不屈不挠的斗争。舒曼叫罗伯特·亚历山大·舒曼。父亲开一家书店,也写得一手好诗,政治上热爱自由,反对保守。在家庭的影响下,舒曼自幼喜欢文学和诗歌,更偏爱浪漫派诗人的作品。这种浪漫派性格和文艺倾向,为他以后成为浪漫主义艺术家,奠定了基础。舒曼从小就喜欢音乐,8岁开始学钢琴,9岁开始作曲,11岁第一部管弦乐作品问世。后来,遵照父命人莱比锡大学法律系学习。经教授鼓励,舒曼决心献身音乐事业。父亲从未来生活的安定和幸福考虑,竭力反对,舒曼只好从命。
直到20岁时,父亲才支持他的志愿。舒曼喜出望外,兴高采烈地到莱比锡在维克门下学习钢琴,向德伦学习作曲,他如饥似渴地精神使人感动。他具有刻苦耐劳的坚强秉性。那时,他一心一意在练钢琴,但手指不够灵活。绞尽脑汁,想办法尽量练得使手指灵活一些。力、法有了,舒曼从天花板上拴一根小绳在手指上,想通过不停的活动,加强手指的灵活性。没想到这样练的结果,第四指反而越来越僵硬,以至完全不能动了。他痛苦之极,甚至产生绝望,企图自杀。他从终生遗憾的悔恨心情中,挺立起来,决定重新开辟一条路—作曲。大量的交响曲、管弦乐曲、钢琴曲诞生了,《儿童情景》、《狂欢节曲集》、《大卫同盟集》、《少年曲集》、《蝴蝶》等,灵活可爱,变化多端的音乐形象受到广大听众的推崇,至今仍是音乐会的保留曲目。
舒曼28岁时,爱上了克拉拉,但遭到她父亲的反对。认为作为天才钢琴家的克拉拉,与一个无名音乐家毫不相配。舒曼也曾试图以一举成名,从而改变克拉拉父亲的固执,终未成功。最后,经法院判决,才使恋途多限的一对情侣成为眷属,1840年结婚以后,生活是幸福的,虽然贫穷,但克拉拉的独奏会、舒曼的作曲,使他们的生活和谐而充实。在共同生活的16年里,舒曼以旺盛的激情,创作了百余首不沐亏之作。《诗人之恋》、《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等套曲,表现了舒曼对克拉拉的纯真爱情。
一天早晨,舒曼突然跑出家门,跳人莱茵河。他被救了起来,送进了精神病院。这样一个天才,这样一座伟大的活火山,竟然被灰尘堵塞了。在死亡气氛的包围下,他弥留了两年。克拉拉最后说:“我永远不会忘记个时刻,世上所有财富也比不上这个吻。”这就是本文开头的情节。
勃拉姆斯 《C小调钢琴四重奏》 下面的资料可以自己看,上面简要的回答了一下。纠正一下,他是舒曼的学生,克拉拉是他师母。 Johannes Brahms (1833。5。7 - 1897。4。3) 德国作曲家。 1833年5月7日出生于德国汉堡的一个音乐家庭。 7岁随父亲学钢琴,早年师从马克逊(Eduard Marxsen)。 1853年在魏玛与Remenyi约阿希姆(Joseph Joachim)结交,并被介绍给舒曼夫妇,得到赏识与支持。 1862年到维也纳。在充分准备后才开始写交响曲,1876年完成C小调第1交响曲, 1877年完成D大调第2交响曲, 1883年完成F大调第3交响曲, 1885年完成E小调第4交响曲。 1897年4月3日逝世于维也纳。 勃拉姆斯是德国音乐史上最后一个有重大影响的古典作曲家,被视为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复古”者。他的作品兼有古典法和浪漫精神,极少采用标题,交响作品中模仿贝多芬的气势宏大,然而笔法工细,情绪变化多端,时有牧歌气息的流露,仍带有自己特点。 勃拉姆斯的音乐既反映出他德国北部故乡的朴实无华,又反映出维也纳的妩媚动人。在他的最大型作品《德意志安魂曲》中表现出了这两个方面。他出自对人类善良的信念和对德国人民的爱,紧紧依靠德国古典音乐大师--自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到舒伯特和舒曼的传统,创作出足以同十九世纪末德国音乐中开始出现的一些颓废现象相对抗的包罗万象的作品来。 这正是他创作的主要历史功绩所在。在德国音乐中,人们常把勃拉姆斯同巴赫、贝多芬姓名的第一个字母总称为“三B’,原因概在于此。 勃拉姆斯继承贝多芬交响乐的传统,以深刻的人道主义和热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出发,着力表现时代精神风貌和斗争生活,作品成为贝多芬之后西欧交响音乐的杰出典范。 难怪人们把他的《第一交响曲》誉为“贝多芬第十交响曲”。勃拉姆斯自己也曾记叙说:“在我背后不断地听到巨人(指贝多芬)的脚步声。”勃拉姆斯写作交响曲并不追求色彩和光辉的表现,但他的乐队表现却格外精致而富有表情。在继承古典乐派交响乐的结构形式的同时,勃拉姆斯又赋予作品浪漫主义的色彩和气质。 作品结构严谨,情思蕴藉,规模庞大。他还将德国古典作曲家严密的复调技术和动机发展手法运用到交响曲的创作中。重要作品还有《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匈牙利舞曲》第五、第六,管弦乐《学院典礼序曲》及乐作品《摇篮曲》等优秀曲目。 1896年,六十三岁的勃拉姆斯拖着病危之躯,绝望而痛苦的行驶在欧洲大陆。 从瑞士急匆匆地赶往法兰克福参加一场葬礼。由于行色匆忙,他踏上了相反方向的列车,车载着他离他要去的地方越来越远。 当他赶到法兰克福的时候,那场葬礼已经结束。十字架后面睡着他永远无法再看到的人。 天苍苍,野茫茫,他一个人孤独的站在墓前。 他把小提琴架在肩上,拉了一首无人知晓名字的小提琴曲,倾诉着四十三年的情愫与四十年的思念。 听众唯有墓中人。 这位墓主的名字叫克拉拉,一位钢琴演奏家,音乐家舒曼的妻子,勃拉姆斯的师母。 一八五三年,二十岁的勃拉姆斯初次见到大他十四岁,并且已是几个孩子母亲的克克拉。 勃拉姆斯对克拉拉一见钟情。在此后几年内,勃拉姆斯一直同克拉拉一起照顾生病的舒曼以及他和克拉拉的孩子,直到一八五六年,舒曼在精神病医院里死去。 几年的朝夕相处加深了勃拉姆斯对克拉拉的爱意。但是,克拉拉是自己的师母,是他始终尊重如同父兄的老师舒曼的妻子。 理智压制住了勃拉姆斯的感情,他用空间隔绝的方式把自己的爱也隔绝在绝望的思念里。所以,他选择离开,永远不相见。 那一年,一八五六年。 勃拉姆斯身体离开了克拉拉,但他的心是不是也离开了,无人知道。离开克拉拉的勃拉姆斯,曾经资助克拉拉全国巡回演奏舒曼的所有作品;他曾经无数次写给克拉拉情书,却始终没有寄出去;他一直和克拉拉保持联系,时刻关心着对方的生活;一八七五年,他完成献给克拉拉的《C小调钢琴四重奏》,前后用了二十年;他一生所创作的每一份乐谱手稿,都寄给克拉拉;他一生未婚。 爱情爆发时如同洪水猛兽,势不可挡。但是,勃拉姆斯始终没有让自己爱欲浪涛漫过理智的大坝。他把这种思念全部用音乐表现。他说:“我最美好的旋律都来自克拉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