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印心经典语录
"《楞伽经》是禅宗见道者印证所悟真伪之根本经典, 亦是禅宗见道者悟后起修之依据经典; 故达摩祖师 于印证二祖慧可大师之后,将此经典连 同佛钵祖衣 一并交付二祖,令其依此经典佛示金言 、进入修道 位,修学一切种智。由此可知此经对于 真悟之人修 学佛道,是非常重要之一部经典。此经亦是法相唯 识宗之根本经典。"
我看到杯子是红色,我把杯子给您。您若看到杯子也是红色,这就是印心。
禅宗印心佛法的由来与传承
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佛在灵山法会上,大梵天王供养了一朵金色莲花给世尊,世尊举起金色莲花不讲话,摩诃迦叶尊者在旁明白了世尊的意思,破颜微笑。
这到底什麼意思呢?他是说一个人生在污浊的世界(地球),要如何才能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就是要解脱超然、超越自在、欢喜完美。摩诃迦叶尊者懂了,所以世尊就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此一佛心印心的印心佛法,就是禅宗的传承,佛心印心,佛心传心,也就是印心的传承,不需要经过语言、文字。
迦叶尊者秉承世尊衣钵,将法脉传给二祖阿难尊者,法脉迭传至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祖师,达摩祖师秉承师父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的嘱咐,来到中国弘法,成为中土禅宗初祖。
当时中国正值南北朝时期,北朝梁武帝一心钦慕佛法,不论是建寺、造经、供僧,皆不遗余力,而自认很有功德,达摩祖师却一语道破,告诉梁武帝毫无功德。双方终因会晤不契,祖师一苇渡江,在少林寺的山洞中面壁九年,等待传人。后传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六祖门下悟道者共四十三人,各化一方,所谓「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共分临济、曹洞、云门、法眼、沩仰五宗,成为唐朝以后的佛教主流,但宋朝后,仅存临济与曹洞二宗。
如今,禅宗印心佛法法脉幸未失传,殊胜因缘已迭传至第八十五代(中土第五十八代)宗师悟觉妙天禅师。
悟觉妙天禅师秉承佛灯心传,深感责任重大,眼观世人学佛,仍注重人间佛教,执於讲经闻法及研究经典,不求心悟禅定,因此成立台湾禅宗佛教会,积极弘扬世尊真传「真修实证、见性成佛」之印心佛法,普化度众,至今已历二十一年,并将此一禅宗传承付予印心弟子,代代相传,佛祖心灯,不令断绝。
“禅宗是最上乘佛法”的说法是不妥当的.
对于太极童子师兄的所有在这个佛教频道里的一切问题,我总结几句话: 1.如果您是真的想好好研究佛法,那么,请先参看一部经典.从头至尾熟读,每天2遍,早晚各一,读上三个月. 2.如果您是真的想了悟佛法真谛,请以戒为师,持戒.以经典为导引.自求因缘得遇明师. 3.如果您是真的想知道您所问的一切问题,就请您真正的把每一位同修认真的回复的内容切实的从头至尾认真看完.相信您也受益良多了. 4.如果您真的对佛教有这么多的疑问,想必是看得太杂太乱了.所以,尊从我1-3条的安排.自行修行.谢谢.
是两个或者几个觉悟的人达到某个境界了以后的互相印证交流帮助,也是禅宗不立文字而互相测试水平的主要方法。
在汉语佛教圈学佛是不可能避开禅宗不谈的,就像太虚大师所说的,中国佛教的特色在禅。但近代以来,随着佛学研究的深入,判教也自然不同了,因此对禅宗的判摄也与传统不一样。个人以为,禅宗在汉传佛教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一千年来就靠他续佛慧命了。但不可不说的是,他毕竟是方便法门,而且甚至可以说其精神已经婆罗门化了,我不知道谁能说清妙明真心和阿特曼有什么区别。所以,禅宗是必须学习而又不可耽著的,不能止化城而弃宝所,得少为足。
圭峰宗密:华严原人论,禅源诸诠集序,中华心地法门源流图等,反正在cbeta 里搜一下宗密就有他的所有著作了,这是讲得非常清楚的,简直可以说是和盘托出。宗密是贤首宗的五祖,又继承了菏泽宗的衣钵,可以很好得体现六祖的禅法。而且其中还有很多禅宗史很好的材料,与现在一本的禅宗史认识不太一样。
黄檗禅师语录,宛陵录。黄檗希运禅师的开示可以说是老婆心切,句句都直指人心。这是唐朝的宰相裴休居士记录的,裴休还和上面提到的圭峰宗密以及沩仰宗的开山祖师沩山灵佑过从甚密。
新罗普照:直心直说
蕅益大师的著作
另外没那么明白的
马祖语录
临济义玄语录
赵州语录
王阳明传习录
陆象山语录 其实严格来说不能算禅宗的东西,但陆王受宗门的影响很大,几乎是其思想的核心,看一看有好处。
碧岩录 即使不是为了禅,单是就其文学也应该读读。但如果没看过其他的书,其实说实话很难靠这本书悟道的。
虚云老和尚年谱 这本年谱是虚云老和尚自述的,我觉得是非常好的白话文,可读性很强。里面很详细地叙述了如何参念佛是谁这个话头。
来果禅师语录 来果老和尚在金山开悟,后来住持高旻,禅风高峻,可以说是话头禅的回光一照。喜马拉雅上就有人把他的语录读诵了,录了音,那个播音员这是太棒了,非常生动,就像来果老和尚亲自开示一样。
还有大型的禅宗语录,如五灯会元,景德传灯录,尊宿录,祖堂录,指月录等,不推荐直接看,因为比较容易误解,而不是悟解。等开发了心地再以此来印心比较好。
经论
楞严经(此经的真伪还有很大争议,不过不管这个,单从其影响来看的话,其对唐宋以来的中国佛教的影响可以说无与伦比。近代的虚云老和尚也提倡此经。太虚大师的判教也认为他是代表禅宗思想的。我个人学佛之初就是得益于此经。但不得不说,此经恐怕是后期密教盛行,有人援梵入佛而撰。当然,我这样说肯定有人不满,甚至要骂我。其实,我个人也纠结了很久,因为当时一直觉得读此经深有体会,看了憨山大师,蕅益大师,圆瑛法师和成观法师等人的注解,还有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里挺此经的话,因而对吕澂居士反对的声音嗤之以鼻,以为他是魔子。但后来深入经教,从根本的佛法入手,以为解脱而求法,为求法而研究的心冷静地读吕居士的著作,而不是只被贪嗔痴牵着走,这才发现吕先生的苦心,以及这一大公案后面复杂的背景。如果有人有意见,欢迎一起讨论,但希望能秉持着为佛法的殷切心,而不是来谩骂的,那样只会痴长无明。)
圆觉经 此经是圭峰宗密高度推举的,还作了注,当然也有真伪的问题
大乘起信论(影响甚大,文词优美,义理也很丰富。也有真伪问题。)
楞伽经,尤其是最早用来印心的四卷本。
还有其实个人觉得禅宗的思想可能受到婆罗门教的影响,所以可以看看徐梵澄先生翻译动物奥义书。
以上是我暂时能想到的,而且自己都不止一次地读过的书。希望能帮到正在学佛的你,我当年也有这样的问题。
禅宗印心佛法的由来与传承
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佛在灵山法会上,大梵天王供养了一朵金色莲花给世尊,世尊举起金色莲花不讲话,摩诃迦叶尊者在旁明白了世尊的意思,破颜微笑。
这到底什麼意思呢?他是说一个人生在污浊的世界(地球),要如何才能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就是要解脱超然、超越自在、欢喜完美。摩诃迦叶尊者懂了,所以世尊就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此一佛心印心的印心佛法,就是禅宗的传承,佛心印心,佛心传心,也就是印心的传承,不需要经过语言、文字。
迦叶尊者秉承世尊衣钵,将法脉传给二祖阿难尊者,法脉迭传至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祖师,达摩祖师秉承师父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的嘱咐,来到中国弘法,成为中土禅宗初祖。
当时中国正值南北朝时期,北朝梁武帝一心钦慕佛法,不论是建寺、造经、供僧,皆不遗余力,而自认很有功德,达摩祖师却一语道破,告诉梁武帝毫无功德。双方终因会晤不契,祖师一苇渡江,在少林寺的山洞中面壁九年,等待传人。后传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六祖门下悟道者共四十三人,各化一方,所谓「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共分临济、曹洞、云门、法眼、沩仰五宗,成为唐朝以后的佛教主流,但宋朝后,仅存临济与曹洞二宗。
如今,禅宗印心佛法法脉幸未失传,殊胜因缘已迭传至第八十五代(中土第五十八代)宗师悟觉妙天禅师。
悟觉妙天禅师秉承佛灯心传,深感责任重大,眼观世人学佛,仍注重人间佛教,执於讲经闻法及研究经典,不求心悟禅定,因此成立台湾禅宗佛教会,积极弘扬世尊真传「真修实证、见性成佛」之印心佛法,普化度众,至今已历二十一年,并将此一禅宗传承付予印心弟子,代代相传,佛祖心灯,不令断绝。
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佛在灵山法会上,大梵天王供养了一朵金色莲花给世尊,世尊举起金色莲花不讲话,摩诃迦叶尊者在旁明白了世尊的意思,破颜微笑。
这到底什麼意思呢?他是说一个人生在污浊的世界(地球),要如何才能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就是要解脱超然、超越自在、欢喜完美。摩诃迦叶尊者懂了,
不太对,《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教最彻底的就是让每个众生离苦得乐,如果还有解脱的概念在,仍不究竟,一定要明心见性,知道自己的真心究竟是什么,你可以看一下元音老人的《略论明心见性》一文。或宗萨的文章,真能了解此文并实修,真正的阿弥陀佛。
自佛祖拈花一笑传与迦叶正法眼藏,再至达摩祖师为慧可安心,禅家悟道,唯以师徒心心相印,理解契合,传法授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古来禅宗的主要特点。由此可见,禅门师资的承袭,需要师父和徒弟的高度契合,以心印心。这种传承方式,非常具有中国特色。师徒制,本是一个传统的传承方式,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几百年来为各行各业所广泛运用。中国传统的道家、儒学、艺学皆是以这种方式传承。可以说,禅宗的师徒传承关系正是中国特色的师徒制的发扬。
佛教当中有三个不同境界的布施:第一是财布施,就是施人钱财,替人解难;第二是法布施,就是教人做人做事的方法和道理;三是无畏布施,就是给人以希望,让人无所畏惧的生活。一个合格的禅师,必然就是一个能够很好的做到“法布施”和“无畏布施”的人。
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幼时出家、天资甚高的佛门衲子,比如洞山良价、德山宣鉴 ,还是饱读诗书、博览慎思的参禅学子,比如丹霞天然、曹山本寂,他们都在经过一番慕名从学后,选择一位或两位开智悟理的大禅师作为师父,随侍在侧,从三年到二三十年时间不等。这么漫长的时间,他们在修行,也在等待,等待有一天能够与师父以心印心,与师父处在同一个开悟的频道上。
马祖道一(709~733),衡岳时期(733~742)跟随南岳怀让禅师参学十年之久,怀让禅师去世后,马祖道一继承了他的衣钵。在怀让的六位入室弟子当中,只有他得到了心传。后来去江西做方丈。入室弟子139人,创立了"洪州禅",其中百丈怀海门下开衍出临济宗、沩仰宗二宗。
百丈怀海(约720~814年),禅宗丛林清规之制定者。听说马祖道一在南康龚公山传法,即前去投马祖,倾心依附,并充当马祖的侍者,深得马祖的器重。与西堂智藏、南泉普愿同入祖室,各有擅长,时称马祖门下三大士。
丹霞天然(739~824),唐代禅僧。原习儒业,应科举途中偶遇禅僧,乃转入佛门。首参马祖,后礼石头,随侍三年,披剃受戒,再往谒马祖,受'天然'之法号。
药山惟俨(737~834),初诣石头和尚希迁室,数年后,希迁又指引他到马祖道一处受法,惟俨在马大师处侍奉三年,谨言恭行,专心习禅,契悟马师法要,然后回到石头和尚处,为其法嗣。
龙潭崇信(782~865),家住天皇寺侧,煎饼为业,经常送饼给道悟禅师。如此数年道悟禅师感念他的虔敬,点化崇信开悟。此后崇信即到龙潭,结庵而住,并成一代宗师。
德山宣鉴(782-865),少出家,初精究律学,贯通性相诸经,常讲《金刚经》,时称周金刚,后皈依禅宗,嗣澧州龙潭崇信,亲侍逾三十年。懿宗咸通初,应邀住朗州德山,从学者甚众,时称德山和尚。
云岩昙晟(781—841),少时于靖安县石门山泐潭寺出家,初从奉新百丈怀海学佛,侍奉20年,后转从石头希迁禅师弟子药山惟俨,言下顿悟,始得心印,承嗣青原下三世。
曹山本寂(840-901),少习儒,19岁往福州灵石云名山出家,25岁受具足戒,寻师江西宜丰洞山,良价禅师深器之。自此入室,盘桓数载,良价密授其洞上宗旨,得禅法心印。后创曹洞宗。
由综上传奇故事可以看出,禅宗之学之所以在唐时能集大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禅门衲子的师徒传承制度。弟子们待在师父身边,经以数年,不断带着各种疑问请教师父,师父们也虚怀若谷、智高量远,以各种正面、反面说法乃至动作、棒喝的方式传授禅法给弟子,而各宗门弟子之间也经常往来交流,参悟不同的玄机促进各自的禅法精进,正是禅门之内这种没有门户高低之见的活泼教风,让禅宗之风渐臻佳境,也将博大精深的佛门义理发扬得更加独具特色。
而禅宗门内的师徒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尊卑关系,特别是徒弟悟得禅法明心见性以后,他们之间通常会有戏剧性的一幕出现。
有一次,隐峰禅师推着车子搬运经书,正好碰到马祖禅师坐在藤椅上伸着脚休息。由于道路太窄,隐峰禅师请求马祖禅师把脚缩回去,让一下路,没想到马祖禅师却无理地说:“我向来只伸不缩。”隐峰禅师听到这话也不甘示弱地说道:“那我向来只进不退。”说完便推着车子从马祖的脚上碾了过去。
马祖回到寺里,便立刻召集众人登堂,手里还拿着一把锋利的斧头。马祖禅师怒不可遏地对下面云集起来的大众说道:“刚才是谁辗伤了我的脚?快快站出来,我要砍掉他的脑袋!”众人面面相觑,议论纷纷。
这时隐峰禅师快步走上前去,毫不犹豫地伸出了脖子。马祖禅师看了看这个硬着脖子的徒弟,却又放下了斧头,心平气和地回屋内去了。
隐峰禅师缩回脖子,向马祖顶礼跪拜,然后弯腰退下。马祖禅师后来称赞他道:“能进能退,乃真正法器。”众人听后,均若有所悟。
禅宗的这种师徒关系远远超出了狭隘的师徒关系,这让我们联想到道家祖师老子对孔子的教导。老子为周王室守藏吏,博古知今,通礼乐之源,他终其一生不愿出仕,却启蒙了孔子的经世之学。孔子扬名天下,以儒家建宗,但是老子并不以孔子的老师身份自居,只留下区区五千字的《道德经》警醒世人以修道贵德为宗旨。中华文明,至人无已, 神人无功,着大概是圣人之为师的初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