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田说说
是通俗的白话翁卷是南宋宁乐清人。插田可以说是乐清方言。
乡村四月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一条小河中流淌在碧绿的山间, 细雨微风中杜鹃在欢快地歌唱。 乡村四月里人们是多么忙碌, 才侍弄完蚕桑又开始了插田。温州话
南方的水稻田的插秧
水稻插秧的意思
大家都高大上,我来说说祖辈从事的农业有什么忌讳,主要指水稻。
秧田边插一支枫叶,秧苗真的长得快些,说说种田的忌讳和风俗
犁田、耙田
过去种田,不像现在,一犁一耙,万事大吉。过去的水田,牛要犁三遍。
第一次叫犁板田,从中间开犁路绕圈向外犁。二遍和三遍,均由外绕圈向内犁。
然后再耙三次,田里的不能有大过两指的土坷垃,但凡看到,必用脚给踩碎。
培田塍、畲边
水田四周,用稀泥糊在田塍内面,防漏水,称培田塍。
田塍上与田角余地,讲究修整,俗云“男子畲边,女子鞋边”。
秧田、浸种
秧田一般会选背风向阳、土质肥沃处。说到某人的珍贵物件和有利门路时,邵阳话用“这是他家的秧田”为喻。出卖秧田,是十分穷困败家的表现。
秧谷浸种,旧俗妇女不得介入,认为女人淤气重,会影响种谷成长。新中国成立后,妇女普遍参加农事劳动,这类禁忌自然消除。
秧田忌讳
秧田的下肥和平整工夫,比一般田好。精细的人,会把秧田的泥巴弄到像粥一样细腻。
在秧田里,奶奶和妈妈都反复告诫我,不许吃东西,不谈老鼠、老鸦等。
后来干脆不许我说话,除了迷信,也有高度集中注意力以播种的实效。
稻草人、插枫叶
播种后,扎一稻草人,立于田中护守秧苗。春寒料峭中,饿了一冬的鸟雀,急红了眼,到处寻食,不扎稻草人的秧田,最厉害的一夜能被吃光。
小时候,在秧田边,总能看到插枫叶一枝,问大人,他们也不懂,只说老一辈这么传下来,表示“风吹秧长”。插了之后,秧就长得快些。
现在想来,枫叶散发一种味道,能驱散虫豸,鸟雀。
开秧田门、报秧酒
清明前,开秧田。第一次下秧田扯秧,称开秧田门。
插秧为水稻生产的一道重要工序,秧插得好坏对禾苗的生长和收成关系很大。
因此主家对插田者十分尊敬,称为“插田师傅”,要以好饭好菜款待。
每天三餐饭都要有酒,还要在上、下午两餐之间送酒菜至田头给插田师傅吃,称为“报秧酒”。
因为每天吃三餐饭,喝五次酒,故又称“三饭五酒”。
“三饭五酒”的食品除一般菜肴外,必备有麸子肉和盐鸭蛋。
麸子肉是用五花猪肉切成大片,每片至少一两重,用酱油浸过后,沾上拌有香料的米粉,蒸熟而成。
盐鸭蛋除了供吃外,还要在收工后每人给两至四个,让其带回家去。意寓有吃有余,有吃有兜,表示丰腴之意。
莳田、打列
接着是插秧,又称莳田。插面积宽的,由里手领队打列(lia),从田的正中开插,栽一列笔直的禾苗。
顺手由左到右,插4~5行,边插边退,称倒退行,其他劳动力,挨在右边接插,互相配合,打列的人是公认的插田“把式”,受众人尊重。
盖楼板、装神龛
插秧动作快的,喜插长行,称作“盖楼板”。
动作慢的,被左右的人赶过前去,一片绿色中,自已范围内形成白水方框,被别人“关住”,称作“装神龛”,在伙伴中会受到善意的戏谑。
这样,作业时常形成一种你追我赶、你谦我让的愉快气氛,加速工作的进展。
擂田
插田半月后进行擂田(中耕),旧时使用石灰除草杀虫,农民踩田时,手扶踩田棍,双脚来回挪动,将杂草踩入泥中,口唱踩田歌,此唱彼和。
施肥
踩田之后,紧接着施肥,多用人畜粪肥。邵阳农家视粪如宝,多方积肥。故农谚有云:吃到口(bu)屎,穿到口(bu)屎;冒得口(bu)屎,饿得你死。
造粪
农民在农闲时,背上特制畚箕,出外捡野粪。
秋冬兴刨草皮,晒干后,聚成小堆火化。
挑塘泥,刨阴沟,又搜积煤灰等,称土肥。
用稻草垫猪、牛栏,称厩肥。
春天,把嫩草嫩叶踩在泥里沤泡,称绿肥。也有烧石灰撒在田里的。
施肥后在田坝口,插上树枝或草叶,示旁人不要随便放水走肥。
60~70年代,化肥猛增,积肥的活动大幅度减少。
灌水拜天
田间用水,以前多为深灌。缺水时,梯田则用龙骨水车,脚踏,手摇,引水而灌,动作艰苦,称为“拜天”。
也有用水瓢、抽水筒提水的;
靠近溪河的田,则设置筒车,利用水的冲力,引水灌田。80年代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粪肥、土肥的优点,积肥活动稍有恢复。而农田排灌,普遍用抽水机。
抬菩萨、求雨
久旱不雨时,旧俗有抬着木雕或泥塑的菩萨,在村庙游行的。
所抬的菩萨一般为本姓的神巫,有抬梅塘二帝爷、郑督干岁的,也有抬贺金声与车大任偶象的。
随行的人,不管太阳多大,忌戴斗笠,并要穿着草鞋步行,以表示诚意。
求雨结果往往滴雨不下,农民徒呼奈何之时,承头巫师却说某人某人不诚心,埋三怨四。
50年代,此习俗尚存,人民政府屡禁不止。
后来,政府经常组织人力、物力,帮助旱象露头的地区抗旱,几乎成了一种制度,加上水利工程的广泛修建,抽水机的增多,迷信求雨的活动到60年代后已经很少出现。
炒虫子、点油灯
旧俗还有炒虫子的。大年三十夜,农家烧起火,架上锅,将所需要种植的作物种子,每样拿出一些,放到锅里,一人掌锅,其他人就装虫。
掌锅人边炒边问:“么子虫?”
众人回答:“包谷虫。”
这样边炒边问,把常见的害虫都要问遍。
水稻发生虫害时,在田塍上搭木架,点上油灯。灯下放水盆,让害虫扑火自灭。
这种设置一直传习下来,只是油灯为电灯所代替。
随着药物除虫的普及,炒虫子,点油灯的习俗已消失。
尝新、喂狗、喂牛
新谷快成熟时,摘几束谷穗,去壳拌入老米中煮饭吃,谓之尝新。
备酒菜,祭祀天地祖宗后,由家中长辈先尝第一口新米饭。
并且盛半碗饭喂狗,传说稻谷是狗尾带来的;
割几蔸禾喂牛,因为牛耕田有功。
打禾、留一蔸
秋收时,家家户户扛斛桶。
斛桶是四四方方,人站在一角,双手握住割好的稻杆,用力往斛桶里甩,“砰”的一声,每一次发出的声音,都能叫醒一个垄岗,就像放了一个大爆竹。
后来有了打谷机,声音变成了呜呜呜带风的响。
小孩子割禾、递禾,常不小心割了手指,或被蚂蟥钉了腿,哇哇直哭,大人们反而似找到了乐趣,哈哈大笑。
每一丘田,禾打到最后,要留下一蔸禾不割,意为留给老鼠吃,以免老鼠找进屋来。
打醮还愿
丰收年成,以村庙或祠堂为单位筹款唱木棒戏,有称太平戏的。也有请巫师、道士打醮还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