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愿灯说说
第一个愿望 亿万瓶盖 第二个愿望 进入避难所 第三个愿望 世界核平
又名天灯、许愿灯、祈福灯等,相传由三国时时期诸葛孔明所创,是为求救脱险而发明的一种信号灯。而如今的孔明灯逐渐演变成一种祈福、放飞心愿、祭奠灵魂的"神灯",每逢过年过节或重大庆典活动,市民都会选择在人多聚集的广场上,放飞孔明灯,以求孔明灯能给他们带来好运、实现心愿、祭奠已逝的灵魂等。
许愿灯又叫孔明灯、天灯心愿灯、风灯,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孔明(即诸葛亮)所发明。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阳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另一种说法则是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现代人放孔明灯多作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亲手写下祝福的心愿,象征丰收成功,幸福年年。 大约于清朝道光年间,先民由大陆福建省惠安、安溪等县传入台湾的台北县、平溪乡、十分寮地区,即基隆河的上游。据十分寮地区父老前辈的口述表示,早年于前清年间十分地区闹过土匪,由于地处山区,所以村民都向山中逃过,待土匪走后,留守在村中的人,就在夜间施放天灯做为信号,告知山上避难的村民,可以下山回家了,也借此种方式向村民报平安。 由于当日由山上避难回家的日子,正是农历正月十五即是元宵节,从此以后,每年的元宵节,十分地区的村民便以放天灯的仪式来庆祝,且向邻村的村民互报平安。也因此十分地区的村民又称天灯为“祈福灯”或“平安灯”。